新时代社区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2022-02-03马凌
马 凌
(江苏理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0)
2014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中明确指出“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一文件精神又唤醒了教育工作者对于学校音乐教育与立德树人的重要关系的思考。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要求“把立德树人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1]。至此,音乐教育真正朝向践行立德树人教育要求迈进。党的十九大则进一步细化了立德树人的行动要求,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纵观其上,在新形势下,社区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表征,在提高社区居民道德教化、推动音乐人才培养、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进一步而言,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创新融入社区音乐教育中,对推进新型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缩小人民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的需求差距,以及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社区音乐教育的理论内涵与实践特征
(一)理论内涵
社区一般指的是集居在一定区域范围里面的人所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3]。社区教育是运用本社区资源,面向本社区全体公民,以促进本社区人的发展与社区发展为目标的各类教育活动,新时代社区教育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探索全民教育的新体现,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社会为基础,以活动为中心,改变社交方式、改变学习方式、改变生活方式[4]。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社区音乐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活在这一社区(或同一地域范围内)里的居民[5]。同时,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限于社区居民的整体水平与发展状况,因此其发展绝不可能是孤立寡与的,而是需要社区建设整体规划来实现[6]。在以上定义下,社区音乐教育可以界定为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进行的,以区域文化为基础,旨在提高该区域内生活共同体音乐素养,并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音乐教育活动[7]。同时,社区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或者说学校音乐教育异同并存。一方面,社区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一种,具备了音乐教育的大部分艺术教育特征;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社区音乐教育的参与者层次多样,学习方式灵活,教学内容多种,且社区音乐教育的目的往往在于提升本地区居民的美学素养兼具德育功能。
(二)实践特征
1.对象的层次性
戴维·埃利奥特认为“音乐”可以定义为Musics、Music、music三种类型。Musics的定义是古往今来所有的音乐的发展史;Music的定义是某一种特定类型的音乐形式;music的定义是具体的音乐作品。他同时认为:“音乐是一种多样性的人类实践,同时也是一种不同于语言系统的思维与认知方式。”[8]音乐就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自我的实践活动,是人类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进行社会实践的具体表现,也具有社会教育的重要功能。而根据每个受教育对象个体层次的不同,自然不能采取单一化的音乐教育方式。相对于学校音乐教育而言,社区音乐教育的功能主要是满足社区各类人群对音乐学习和享受的需要,而社区是由从幼儿到老人等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构成,这些人群的受教育水平与文化程度不同,生活方式、职业经历也不同,尤其在音乐基础上,更是存在显著差异[9]。正是由于教育对象丰富的层次性,决定了其需求的多样性以及音乐教育的复杂性,进而决定了社区音乐教育德育渗透的难度。
2.目标的生活性
社区音乐教育既有与学校教育目标的共性或者相似性,如都具有陶冶性情的目标追求,也具有相应的差异性。就社区音乐教育而言,社区音乐教育受众面最大的是老年人,他们中的大部分是退休人员,或因为在职业生涯忙于繁忙的工作,无暇享受音乐给人的快乐享受;或因为对美好生活,提升生活品质的追求,而产生了对音乐享受教育的需求;或因为子女都在工作,没有太多时间顾及他们,因而为了避免生活的孤寂,而燃起了通过音乐学习充实自己的念头。所有这一切,从根本上说,都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希望人生过得更有意义和价值,而这些就决定了社区音乐教育目标更多地具有生活特性[10]。随着老龄化社会逐渐到来,社区老年群体规模会越来越大,存在着的结构性矛盾也会越来越凸显。尤其随着医疗卫生条件和健康养老观念的提高,“家有多老”将成为常态,在独立家庭单位中,由于年龄代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不同,社区老年群体往往不主动追求融入晚辈的生活圈,也会产生极强的孤独感,加之繁忙的家庭事务也让他们失去了突破家庭边际外出社交的动力和兴趣。但人终究是社会化的动物,有着人际交往的基础性需求,社区音乐建设也自然以促进人际交往作为最本质的核心目标,以生活化、集体化教育为主,如在集体音乐实践时,有针对性地进行特定年龄段或特定时代的音乐欣赏和排练,无疑能够事半功倍,提升社区老年群体的生活幸福感,也能很大程度上缓解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心理焦虑。
3.内容的多样性
正是由于受众的多层次性以及对音乐教育目标和价值追求的多元性,决定了社区音乐教育内容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在学校,面向青少年学生的音乐教育目标集聚在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等几个方面,而且音乐教学也都是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所以,教学内容具有相对一致性。然而,社区音乐教育主要是基于不同层次对象的不同需求,确定音乐教育的内容,因而,社区音乐教育内容必然具有多样性,这自然也会给社区音乐教育德育渗透带来更高的难度。进入新时代,社区音乐教育一方面要传承和转化好中国优秀传统民间音乐形式,也要积极守正创新,吸纳一切积极的、创新的音乐形式,满足社区居民对音乐的多样化需求。如独唱、合唱、教学式歌唱等声乐教育,应该兼顾歌曲、戏曲、民俗小调等传统形式和美声、民族、通俗等创新形式;器乐教育也应当充分融合二胡、笛子等民族器乐和钢琴、小提琴等西洋器乐,甚至如电子琴、打击乐器等现代器乐也可以尽量融合,争取创新出社区音乐教育的多样化路径。而此外,也不能忽视和音乐联系极为密切的另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广场舞。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也是社区音乐教育努力的方向,如拉丁舞、健身舞、扇子舞、腰鼓舞等简单易学、节奏感强、感染力强的广场舞活动,深受社区居民的喜爱,将社区音乐教育融入广场舞伴奏的创作和配乐中,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扩展音乐教育的边际,也能提升社区居民对音乐教育的关注度和吸引力。
4.德育的主动性
社区音乐教育受众人群广,男女老少皆宜。总体而言,参与音乐培训的群体通常有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声乐,二是器乐。一般来说,在社区音乐教学中,可以通过多重途径进行德育渗透,其主要方式是通过具备德育素质的教师进行优质的音乐教学,将德育蕴藏于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音乐知识的传播进行渗透。在当今的社区音乐教育中,教学内容以教师个人设置的音乐学习内容为主,也就是说,教师的音乐素养、价值观等隐含在社区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并直接决定着社区音乐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作为社区音乐教育的主导方,必然需要对其进行德育的相关培训,并且应引导教师在社区音乐教学中持续地推进德育的渗透。如若不然,社区音乐教学的走向将难以控制,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共建共享发展理念是社区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社区是一个个小社会,社区音乐教育本质上是为全社会共享音乐教育而服务的。社区音乐教育能够提升居民的艺术和文化素养,还可以为全社会整体文明素质的加强提供基础性保障,有效弥补国民音乐教育的不足,将国民教育与终身教育无缝连接,构建起全民学习型社会,从而反哺德育,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抓手,让社区居民乃至全社会都共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果。[11]
二、新时代社区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共同的梦想,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动力之源。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从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一代代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物质文明是民族复兴的基础,精神文明是民族复兴的象征,缺乏精神文明建设的民族是没有灵魂没有前途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交汇点上,更加要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立德树人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文化载体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音乐教育,也要承担铸魂育人的历史使命。音乐共情共通的情感内涵与韵律节奏的配合具备易于传播的特点,便于进行深度文化交流;音乐中歌词与乐音相互成就,对人文主义的诠释更加深刻,也更能触发人类最基本的道德感;音乐的审美情趣因人而异、殊途同归,时而温情脉脉,时而催人奋进,是对人民生活实践的歌颂和赞美,也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真、善、美的属性是对音乐最好的描述,在社区音乐教育中,更是需要将这样的属性融入到育人之中。立德树人是从“人是社会关系总和”的本质出发,遵从“由我及人”的认知逻辑,实现了人的外在生长阶段与内在认知发展的交互作用,激发了人的主体地位[12]。基于此,古往今来,优秀的音乐作品大多与德行息息相关,也有很多文学巨著强调音乐的德育功能,通过对这类作品的挖掘与理解,并运用到教学中,使学习者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使社区音乐教育真正走进与立德树人的双向融合之中。
(二)有助于建设全民共享的和谐社会
“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共享发展理念的初步认识,共享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续,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鲜明的时代导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理念,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和谐社会不光需要政治基础与物质基础,更需要坚实的人文基础,才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区的人文基础体现在社区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的提升,是实现社区生活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社区音乐教育的大力推进,可以增强社区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13]。众所周知,能够流传至今的优秀音乐作品,都是经过历史的“淘沙”而成为“经典”,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深受大众喜爱和认可。一首经典音乐往往蕴含着感人而生动的故事,或是丰富的家国抱负,或是浓郁的爱国情怀,或是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或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景等等,其教化功能明显。而社区作为社会的一个小单元,在推进社会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将社区与音乐教育相融合,加强社区优秀音乐文化的教育,比如爱国歌曲、曲艺、舞台音乐剧等正能量音乐体裁的教学,通过各种各样的社区音乐活动可实现自我的价值,势必能够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优秀的音乐作品是人类文化艺术的结晶,具有历久弥新的审美价值,通过聆听、传唱和谱写,在人类文明的一代代传承中培养着审美情趣,承载着文化的厚重。特定地区的音乐,甚至可以塑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独一无二的风土人情。音乐和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建构了一种文明的价值观和国民性。中国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音乐发展史,早在史前时期巫史不分的年代,远古先民就已经将音乐应用于敬畏自然的重要仪式中,记载于治乱兴衰的重要文献内。作为立志于传承西周王官之学的孔子,就尤其重视弘扬音乐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效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4],儒家认为音乐教育是知书达理、崇文重教的高级阶段,礼乐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音乐教育就是源头的一泓活水。尽管随着近现代西学东渐,中国传统音乐在外来音乐的冲击与融合下也并未失去生命力,以民间民族音乐的形式仍旧根植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音乐教育课程和改革的不断重视和深化,逐渐构建起专业化音乐教育体系,但与此同时,教育成果也渐渐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音乐教育的需求。中国共产党在创立之初就将“文艺大众化”作为文化战线重要的工作方针,音乐教育全民共享也是新时代音乐教育发展的方向。社区音乐教育不同于专业院校的门径高深,是广泛通过基层进行全民音乐教育的根本路径,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更具开放性、全面性和多元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社区音乐教育立足于提升每一个居民个体的审美情趣,也汇合成全社会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更承担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创新性传承和创造性转化的时代重任。
三、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
毋庸置疑,立德树人是具有指导社区音乐教育活动的动态性,强调过程中的重要性[15]。正因为如此,人们忽视了一个关键性问题,即人的认知成长与德性发展之间已然割裂开了,导致在社区教育中显著存在“教育育人”而“不育人”,“育人取材于生活”而“实际脱离于生活”的现象,也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脱离人的生活实际,也失去了道德和情感的支撑。再者,社区音乐教育主要是为了满足社区群众对于音乐教育的需要,是面向社区广大民众的综合艺术教育形式[16],社区本应把价值取向置于加强科学立德树人的意识,持续坚持“以民为先、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社区音乐文化为载体,推进立德树人建设,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然而,当今的社区音乐教育中却存在诸多与人的发展、与社区发展目标不一致的现象,社区音乐教育的“实然状态”与“应然状态”之间存在明显差距。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理念存在着重技能轻德育的问题
人的德行培养,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形成,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既可以直接地通过系统的思政课程和美育课程学习,也可以间接地通过文学、科学等课程进行思想教育和立美教育,并形成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能力,而音乐教育是实现课程思政和美育的较为有效且具有特殊作用的渗透路径,可以起到在润物细无声中,潜移默化地进行道德教化和美育的作用。因此,恰当的社区音乐教育,是能够达成培养人良好德行和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能力的目标的。然而,在目前的社区音乐教育中,教育者往往缺乏从专业维度出发对音乐本质与德行内容之间关系的认识,对美的理解不深刻,也缺乏通过音乐教育渗透优良德行和美的意识。比如,在教学古筝过程中,仅仅是粗浅地介绍一下这首曲子的曲作者、产生自什么年代,作曲家在创作的过程中进行了怎样的技术构思与运用,然后对学习者基本的弹奏技能进行指导,从基本的识谱开始,再到坐姿,再到身体动作的纠正,反观整个教学进程,明显忽视了对学习者德行素养能力养成的教育。而在声乐的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通过一首曲子测试一下学习者基本的音准,然后通过发声练习,强调发声的位置、贯通,关注学习者本身的技术,但是缺乏对歌曲传递出来的道德情感与对音乐本身的理解的关注。因此,不难发现目前的社区音乐教育中明显缺少德育的环节,大部分还是停留在技术性的指导上。
(二)教育策略存在着目标低定位难的问题
社区音乐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是否符合社区发展的需要,这是决定社区音乐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从目前来看,社区音乐教育的实际教育目标和内容与理想状态之间存在明显的错位。
在教育目标上,社区音乐教育发展目标定位偏低。顾名思义,社区音乐教育应在一定程度上植根于社区,服务于社区,这就要求社区音乐教育无论是在创作过程中,还是在其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将社区的发展目标作为其成长的源泉,渗透的重要内容。如在农村社区音乐教育中,就应该基于乡村振兴的“二十字目标”,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适时适宜地融进相关内容,特别是还要基于各地社区特点及目标要求,丰富社区音乐教育的内涵,并基于社区音乐路径,弘扬乡村振兴之歌。这是进入新时代赋予社区音乐的新使命、新职责。很显然,当今社区的音乐教育目标往往更多的是满足最低层次的需要,也没有认真研究社区音乐与社区发展的关系,以及怎样为社区发展服务,这样的社区音乐教育显然与乡村振兴目标和要求不一致。因此,社区音乐教育的目标定位应牢牢根植于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如以音乐教育加强社区居民间的凝聚力,在自觉自愿的前提下将社区音乐活动建设为联结居民的纽带;如以音乐教育加强社区居民的引领力,不断通过音乐活动传递正能量,用健康生活观和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氛围;如以音乐教育丰富社区居民的生活圈,在培养高雅审美观和高尚道德观的同时又采用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人人都有精神生活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社区音乐教育主导者或参与者层次多样化、群体受教育的情况参差不齐、思政教育融合力度不强等众多特点,这是教育主体对教育内容择取随意且思政内容融入不够的主导诱因。例如,在政治面貌上,社区音乐教育受众中有一部分是党员,这些人在平时的党会中会学习到相关的思政德育内容;而大部分群体是非党员的人士,日常中缺乏思政德育内容的学习,一方面没有机会,缺乏学习渠道,另一方面缺乏学习思政德育内容的热情,这也就致使教育主导者很难将德育内容融入到寻常进行的社区音乐教育中。进一步说,即使融入了一些德育内容,在教学环节中也往往无目的性。总之,教育内容择取的随意性是现行社区音乐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社区音乐教育内容应满足社区居民的心理特征和实际需要,适应社区居民的文化语境,实现社区居民的亲身体验,营造社区居民的存在感和归属感,这也体现了社区音乐教育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德育内容尽管是重要组成部分,但也要遵循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理念,将思政德育内容尽量通过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出来,才能够真正切实发挥社区音乐德育的基础性作用。
(三)教育内容存在着需求多供给少的问题
从当前社区音乐教育的情况来看,并未能很好反映民众的需求。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社区教育就应该主要反映社区发展,尤其是社区民众发展的需求和心声。社区音乐教育是社区文化的核心之一,其一方面要体现社区整个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总规划要求,另一方面更要“接地气”,要反映社区民众对提高生活品质的实际需求。随着我国乡村振兴的进一步推进,社区民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不仅希望能够吃得好,还希望身心健康,能够有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理想生活环境。而社区音乐教育,无论是其内容、形式,或是其实际能够产生的作用,在社区民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过程中,无疑都是最受欢迎的课程类型之一。然而,综观现实状态,一部分社区音乐教育确实是体现了社区和民众的需求,但这种满足的所谓需求,更多地可以说,还是受到利益的驱动和导向,蕴藏在社区民众心灵深处的需求未能得到真实体现和激发。如,许多社区志愿者热心公益事业,但是,又有多少社区之歌之曲是在弘扬这些榜样人物?这些源于社区的正能量理应进入社区音乐教育应有之内容。新时代社区音乐教育仍旧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尤其是各地区对社区音乐教育重视程度的差异,导致大多数社区居民对社区音乐活动缺乏全面整体客观的认知,无法透过现象看本质,对社区音乐教育的重大社会意义体悟不深,甚至有些社区工作人员将社区音乐氛围的建设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表面工程,这也表明了社区工作对居民的音乐需求调研还不够深入。
(四)教育主体存在着参与窄联动弱的问题
社区音乐教育的参与方也是多种多样的,社区音乐教育的开展不仅仅依靠社区自身的力量,还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人士给予支持,而当前的社区音乐教育基本上以社区投入为主,缺少社会多方的参与。具体而言,一是参与社区音乐教育的社会志愿者群体结构不合理。地方高校往往没有意识到社区音乐教育这类公益性事业的重要性,未能发挥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作用,往往将学生送到地方性的中小学跟岗实习,极少有到社区进行的相关实习,导致地方高校与社会音乐教育脱节;二是作为社区音乐教育的参与者,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由于宣传不到位,没有理解社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其家庭层面的支持度还不够,直接引发出社区音乐教育参与面不够等问题。地方政府对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也直接影响着社区音乐教育的参与度,政府的示范性作用是社区音乐教育拓展广度与深度的决定性因素,其中产业规划和资金投入更是社区音乐教育扩大参与度的重要基础,但是如果尚未制定相关政策却只是提出倡议,如果硬软件投入不足而缺乏公共财政的支持,也会让许多有志于参与社区音乐教育民间资本和公益机构裹足不前,无法实质上提升社区音乐教育的质量,也无法吸引更多社区居民参与。
(五)教育实践存在着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
社区音乐教育活动大致分为营利性与公益性两种。营利性的培训一般以相关社区培训机构、老年大学等为主,非营利性的则以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为主。前者硬件设施相对比较齐全,乐器一般由相应培训方提供,学生学习相对比较系统,学习效率较高。而社区公益课程则设施相对比较简陋,学生学习散漫而非系统,一些学习乐器大多源自爱心的捐赠,且学习方式较为散漫,从学习者的角度而言,大多是社区内的老年人,难于管理更难以教学。从师资方面来看,社会全职人员一般在营利性的培训机构任职,当然一些地方性院校的学生也会兼职培训,这些培训者的德育意识不强。地方性院校教师一般会在公益性机构任职,还有部分优秀学生,德育意识也不明确。综合来看,可以发现社区音乐教育活动存在不均衡性问题。营利性的社区音乐教育活动占比更大,且效果更好,但是往往以技术教学为主,忽略价值观传递;而非营利性社区音乐教育活动由于软硬件设施不足,占比相对较小,价值观念传递更便捷,但由于培训性质与生源特征,传递存在困难。社区音乐教育在营利和公益之间的平衡,直接关系着社区音乐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但关键还是在于是否能够真正满足社区居民的音乐需求,音乐教育在内容和组织形式上也应该更加创新形式,在有限的条件下合理配置资源。
四、社区音乐教育的对策路径
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克己复礼为仁”[17],社区音乐教育正是立足于新时代德育,全面展现中国民族的优秀道德观,每个个体内心形成德育观,则能实现全民族德育的伟大目标,中国优秀传统社会历来重视德育,也成为新时代社区音乐教育的指导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新时代社区音乐教育,也要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不断继往开来,形成适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
(一)挖掘社区音乐教育的价值意蕴
重构德育思想认识。社区音乐教育重技术轻德育和美育的问题由来已久,要改变这种状况,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深刻认识音乐的本质是什么、社区音乐应为谁服务、音乐的专业维度具体包含哪些方面。只有从自身出发,先认识到社区音乐教育的本质内容,才能进一步掌握在教育过程中渗透德育渗透的途径,或者说德育究竟应该通过哪些内容进行渗透。无论是器乐的教学还是声乐的教学,教育者都需要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只有这样,才能在实施社区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地将德育加入其中,渗透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基于对社区音乐教育本质作用的认识,深入挖掘社区音乐所包含的德育、美育要素,并结合各门音乐课程的特点,在创作、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相关内容,在提升社区民众音乐素养的同时,让社区民众感受到美的熏陶,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激发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事实上,在社区音乐教育中,可以通过多条路径、多种载体进行德育和美育的渗透。如社区音乐的创作中,就可以将包含中华民族或者地方优良传统的内容融进歌词;或者以催人奋进的音乐旋律,结合讲解,对各层次的人进行理想或者信仰的教育,让消极者或者犯过错误的人重新燃起对生活的信心;或者鼓励学习者自己创作积极向上,涵融优良德行的内容,由此音乐的德育效能就会增大,音乐的魅力、外溢效应也会倍增。同时,在社区音乐课程内容设置上可以适量融入思政内容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巩固党员人士的思政知识,并能与群众更好地交流思政内容,真正体验到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群众的思政意识,加强爱国情怀,增强社区凝聚力,有利于社区立德树人目标推进。
(二)扩展社区音乐教育的社会参与
社区,抑或是社区教育中心,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毫无疑问应该具有教育性。从理论上来说,社区音乐教育应该有一支具有较高教学素质和管理水平的专业队伍。然而,无论从现实状态来看,或者从社区教育众多的教育类型来看,不可能有一支力量强大的专门队伍来进行社区音乐教育;同时,音乐教育涉及吹拉弹唱等方面,更是难以实现教师队伍专门化。当然,也没有必要建设这么一支全套的队伍。众所周知,社区音乐教育的开展主要是为了让社区内的所有民众都能体会到音乐的深层内涵,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提升民众自身的音乐品位与艺术素养,满足人们享受美好生活的需求。因此,为了能够保持社区音乐教育的稳定实施,确保其实施不会产生多余的经济负担等,就需要组成社区音乐教育联合体。
具体来说,一是地方高校可以与社区合作,围绕社区音乐文化活动开展社区共建、社区联谊活动。地方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的音乐教育资源相对丰富,高校本身也是社区的一份子,理应承担社区教育的一些责任与义务[18]。地方高校与社区开展音乐教育共建,既能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相应的社会实践与实习机会,又能为社区提供相应的音乐教育服务,传播相关的专业知识,缓解社区音乐教育中缺乏业务骨干和辅导力量的问题。二是需要政府在社区音乐教育建设中的大力支持。包括社区音乐教育在内,社区建设更多地具有公益性的特点,各级政府有责任为社区创造条件,提供有助于社区音乐教育开展的资源等。如可以为社区免费提供文化馆、艺术馆等多种公共文化场所,让社区可以在有软硬件保障的基础上,开展更加丰富的音乐文化活动。三是社区也应该扩大宣传力度,积极组织社会力量,例如一些音乐培训机构、音乐爱好者等热心人士,开展社区音乐教学。
当然,无论是地方高校、政府企事业单位、培训机构,还是社会的爱心人士,都可以积极组织联合起来,参与到社区音乐教育中来。总而言之,不仅仅是上述主体可以参与到社区音乐教育建设中去,更需要的是全社会的机动性参与。
(三)强化社区音乐教育的德育渗透
在当前社会中,由民众自发组织的戏曲演唱活动几乎随处可见,政府部门也为民众能够更加方便地参与各类音乐文化活动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各样的音乐文化活动团队也在各个社区应运而生,比较常见的有合唱团、民乐团、舞蹈团以及戏曲团等。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现象,同时,“育人也要取材生活”。社区音乐教育需要根据人德性的成长规律,建立相应的育人机制,根据人群的层次,合理调整教育内容。例如在歌曲演唱上,可多选用红色音乐,如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我和我的祖国》《谁不说俺家乡好》等;赞美改革开放以来新生活的《走进新时代》《不忘初心》等;颂扬革命英雄主义的《绒花》《英雄儿女》等;怀念难忘军旅生活的《小白杨》《军港之夜》等。美妙动人的主旋律音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可以提高民众的道德认识水平,培养民众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健全的人格[19],从而感受到由音乐传递出来的微妙且丰富却又难以言传的情感。
(四)创新社区音乐教育的传承路径
社区音乐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键要走出一条不断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道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源泉。社区音乐教育只有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并进行创新性发展,才能永葆音乐教育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首先要坚持特色发展。仔细研究和梳理本地区特色的经典音乐形式和作品,在教育实践中凸显地方性,特别是以“非遗”为代表的优秀传统音乐成果,地方音乐文化根植于社区居民的情怀中,也更能够感受和理解本地音乐独特的内涵和美感,也使他们在音乐教育中具有更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要协调社会资源。地方传统音乐也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规划和重视至关重要,地方特色音乐文化也更便于进行资源整合,也更有利于吸纳本地社会资源。此外,社区工作者更应该积极引导“非遗”等传统音乐的传承人从事社区音乐教育的实践,让这些“活典籍”与“活宝藏”传承人用旋律、音调、技术持续不断地为社区音乐教育发光发热,也通过社区音乐活动将地方音乐接续传递下去。最后要创新宣传方式。让传统音乐通过融媒体等新媒介重新“活”起来,社区音乐教育也要注重对逐渐消失的地方音乐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和创新性传承,在教育中融入“非遗”文化宣传,利用新媒介宣传的同时将音乐资源进行数字化记录,有条件的地区甚至可以在主流媒体设立长期栏目,持续不断地推广本地传统音乐,营造在社区音乐教育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五)坚持社区音乐教育的文化自信
立德树人背景下,社区音乐教育要更加关注对新时代公民综合能力的培养,音乐审美水平是全方位素质提高的重要指标,每个社区也应该逐渐开始对传统音乐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加强对社区音乐类课程的建设,不断拓展和提升社区音乐教师的教育素养和能力,社区音乐学科的教育设计要符合社区居民的身心特点和实际情况,帮助居民在获取音乐知识的同时提升道德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新时代重视民族音乐教育,也是社区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首先,在社区民族音乐教育方面,要注重体系化的模式培养,民族音乐并不是一门简单纯粹的艺术,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密不可分,民族音乐传唱出一方民俗,具有非常强的地域性,也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在社区音乐教育中要抓住其个性化背后的普遍性特征,不可零散教学,而要有体系、有规划地进行教学,由普遍到特殊。例如苏南民族音乐的教育必从吴语发音特点和基本常见乐器与曲调等基础知识入手,词与曲与器的学习为其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不同民乐之间的细微处差别以近佳境。其次,音乐的本质是真、善、美,艺术是人们生活和心情的调节剂,具有审美化特征。现实的社区课程教育,民族音乐的艺术化往往停留在表层,距离实际有较大距离,音乐课程可结合不同地域民族音乐名家曲作欣赏,帮助社区居民鉴别曲作的差异,陶冶艺术情操,精准提升艺术氛围,在保持教学体系完整的前提下,努力提升课程教学的综合艺术性,让社区居民在不同的音乐风格熏陶中培养文化自信。最后,社区音乐教师几乎都毕业于专业的音乐院校或综合院校,普遍具有较高的现代音乐造诣与艺术水平,但在教育形式上如能结合传统音乐教育,就能帮助社区居民构建全面的音乐审美观,如在和声曲式、视唱练耳等教育上结合中国古代曲谱、四大戏曲声腔、民族音乐具体类型、民族乐器技巧教学等民族音乐基础知识,将精力放在民族音乐的基础理论、技巧练习、表演竞技上,充分培养社区居民的文化自信。
五、结语
社区音乐教育与立德树人的双向融合,是社区音乐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是服务于全民终身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要让学习者在学习优秀音乐文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获得健全的人格,让学习者主动发掘音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在学习与思考中塑造自己高尚的品德。同时,作为社区音乐教育的实施者也要时刻关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寻常生活中获取丰富育人素材。总而言之,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还属于起步阶段,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从更加宏观的视角对社区音乐教育进行相应的认知与具体的解读,了解其最为本质的属性,分析其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思考其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