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道”的辨析

2022-02-03熊婉祥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原道

摘 要:本文以刘勰《文心雕龙·原道》和韩愈《原道》的“道”为例,从内涵、思想来源、写作背景及目的这三个角度进行比较分析,明晰刘勰的“原道”思想并非是后世的“文以明道”和“文以载道”思想的直接来源,其关联性和继承性是较小的。

关键词:《原道》 自然之道 “文以载道” “文以明道”

历来在谈及《文心雕龙》“原道”思想时,常将其和唐宋之际的“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相联系。大多认为后世的“文以载道”思想深受刘勰“原道”思想的影响,是对其的继承和发展。本文试图以刘勰《文心雕龙·原道》和韩愈《原道》这两篇文章为例,对两种“道”的关联性进行具体探讨。

一、韩愈《原道》与“文以载道”“文以明道”

《文心雕龙·原道》在后世的内容阐释和影响,学界历来多有探讨。张文勋先生的《〈文心雕龙〉研究史》一书就曾对历代《文心雕龙》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翔实梳理。他认为唐宋之际“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文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文心雕龙》,尤其是《原道》篇的影响。a但也有学者对两种思想之间的继承性有所质疑。黄侃早在《文心雕龙札记》中就提出,“《序志》篇云:‘《文心》之作也,本乎道。’案彦和之意,以为文章本由自然生,故篇中数言自然……所谓道者,如此而已。与后世言文以载道者截然不同”b。黄侃在此处明确指出《文心雕龙》的“原道”乃是“自然之道”,而“文以载道”中的“道”乃是“一家之道”。这两者之间是“截然不同”、毫无关联的。本文旨在针对上述争论之处,从《文心雕龙·原道》和韩愈《原道》切入,进行探讨。韩愈的道统论,对后世各方面都影响深远,在文学领域也是意义重大。“道统论”在文学领域甚至被视为唐宋之际“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思想源头,为后世的文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原道》包含着韩愈浓厚的崇儒复古、攘斥佛老的思想。他提出“原道”,即探求道之本原,而儒家的“仁义道德”正是这个“本”。《原道》是韩愈“道统论”思想最为突出的体现,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故而选取此文中的“道”与《文心雕龙》的“原道”,从内涵、思想来源、写作背景及目的这三个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二、从内涵上进行辨析

(一)韩愈《原道》:儒家之道

韩愈“道统论”中的“道”显而易见是儒家一家之道。他在《答李翊书》中就曾云:“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c韩愈认为“道”是里,“文”是表。只有“道德之归”,才能写好“其外之文”。他在这里将文学创作和“道”联系起来。随后,他又在《原道》一文中对于这个“道”的内涵进行具体分析和探讨。他指出,“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韩愈将“道”与“德”并称,并进一步指出实现“道”的路径即“仁”和“义”,这显然是儒家的核心论题。所以,韩愈《原道》中的“道”很明显属于儒家范畴,内涵即儒家的仁义礼教。

(二)《文心雕龙·原道》:自然之道

关于《文心雕龙·原道》中的“道”则历来解释纷杂,难有定论。故而,《文心雕龙》中的“道”正是我们所要论述和辨析的重点。20世纪八九十年代,学界曾对《文心雕龙》中的“道”进行过激烈讨论,加深了对于《原道》的认知和理解,大抵可分为以下四种观点:第一,儒家之“道”,即认为《文心雕龙》的“道”乃是儒家的仁义之道。“征圣”和“宗经”明显归属儒家范畴,那么与其同属于“文之枢纽“的“原道”自然也属于儒家思想范畴。这种观点在思想逻辑上似乎无懈可击,有理有据,却忽略了“原道”篇自身的独立性。第二,道家之“道”,即认为《文心雕龙》中的“道”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范畴,“道心”“神理”皆与道家关系密切。第三,兼有儒道两家,即认为《文心雕龙》中的“道”非一家之言,乃是夹杂儒、道两家。这其中又分为“外儒内道”“内儒外道”两种观点。第四,“自然之道”,即认为《文心雕龙》的“道”是“自然之道”。人文本于自然,人们从自然界的天地山川、云霞花草等景物中受到感召和启发,进一步转化为“文章”。在这几种学说中,对学界影响最大、支持者最多的正是“自然”之道。笔者对于“自然之道”的看法也是较为赞同的。

通常认为《原道》与《征圣》《宗经》是三位一体,同属于“文之枢纽”。既然《征圣》和《宗经》很明显属于儒家范畴,那《原道》篇自然也是儒家之言。实际上,对于儒释道三家,尤其是儒家在刘勰创作《文心雕龙》过程中的影响,的确是无法否认的。但是,只针对《原道》这一篇进行解释时,笔者认为此篇中的“道”乃是自然之道。虽然《征圣》《宗经》篇含有明显的儒家倾向,但讨论《原道》时,我们应该保持其相对独立性,不应该随意同其他篇目进行攀缘。

“原道”,即本于道。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详细论述了文学如何从“无”到“有”的兴发过程,而这起源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便是“道”。对于“道”的内涵的具体阐释,实际上就是刘勰对于文学如何起源的回答。但《文心雕龙·原道》只是刘勰为了保持其文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构造的其中一环,他全书的重点并不放在对于文学起源的探讨上。《文心雕龙·原道》的“道”实际上是刘勰在吸收和杂糅各家各派的思想观点后,提炼出自己特有的“自然之道”来对文学的起源进行解释。这种“道”明显与韩愈《原道》中纯粹的“儒家”之道是不同的,关联性自然也是有限的。

三、从思想来源上进行辨析

(一)韩愈《原道》的思想來源:《孟子》

韩愈的“道统论”思想一般认为是来自正统的孔孟经典。陈寅恪早就敏锐地指出,“退之自述其道统传授渊源固由《孟子》卒章所启发,亦从新禅宗所自称者摹袭得来也”d。陈寅恪在这里指出了韩愈“道统论”思想的构建模式,即以《孟子》为血肉渊源,以新禅宗的代代传袭方式为骨架。《孟子·尽心下》曾载:“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我们从这段话中可以梳理出一条清晰的儒家发展脉络:尧舜——禹、皋陶——汤……孔子。宪宗之时,佛教风行,受到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的追捧。相对于佛教代代传接明晰,儒家流派繁杂、泥沙俱下,权威性自然大打折扣。在此境况下,韩愈借鉴《孟子》中的儒家发展脉络,在《原道》中对儒家的传承体系进行规定和梳理。他指出,“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韩愈“道统论”的因袭明显属于传统儒家范畴。

(二)《文心雕龙·原道》的思想来源:《周易》

刘勰《文心雕龙》的思想则更多是出自《周易》,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文心雕龙·原道》中的大量词汇都出自《周易》。无论“丽天之象”“理地之形”,还是“仰观吐曜,俯察含章”,或是“两仪”“三才”“天地之心”,在《文心雕龙·原道》中都是保留其在《周易》中的本义,直接拿来使用。其次,《文心雕龙·原道》的核心观点是“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e,这也与《周易·观卦》彖辞“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f相关。最后,文章结尾言“《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动天下者,乃道之文也”,这更是明确表明其思想来源是《周易》。可见,《文心雕龙·原道》的开头、中心观点、结尾及大部分文本内容大多源于《周易》。

在此,笔者要特别指出在论述文学起源的核心问题时,刘勰所用到的概念“太极”,也是出自《周易》。关于《周易》一书,儒家郑玄和道家王弼等人对其都曾进行过注解。儒家认为“太极”乃是“有”,是难以明说的、抽象的物质;而玄学家则“贵无”,他们认为“太极”即“无”,从“无”中孕育出一切。

虽然儒玄两家对于“太极”内涵的具体解釋不同,但他们大致都认为“太极”乃是形而上的、抽象的本体。两家对于“道”的解释都是先秦朴素的自然崇拜的体现。这也解释了《周易》作为一部传统儒家经典,为什么却有大量玄学家进行注解研析的问题,因为《周易》一书含有两家共有的对于自然的崇拜。而这种原始的、朴素的崇拜实际范围更为广阔,几乎是先秦诸子百家所共有的,在法家、阴阳家的著述中也是随处可见。如被称为“《易经》之别派”g的阴阳家就试图通过天文、地理和卜筮等方法,用“阴”“阳”来总结窥探自然界的变幻和人世的祸福。原始先民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面对浩渺宏大的天地,必然会产生惧怕、尊敬和崇拜之感。所以,笔者认为《文心雕龙·原道》中的“道”乃是自然之道,而这种自然性对先秦百家来说具有一定的共通性。我们不应拘泥地认为“原道”之“道”乃是儒家礼教。这无疑是把其囿于“一家之言”,太过狭隘。

刘勰提出“人文之源流,肇自太极”,他将《易经》的“太极说”和“三才说”h串联起来以解释文学起源。他认为太极产生天地,同时产生人,人通过自己的“心”创造了“人文”。道文、人文均来自太极,这就叫“自然之道”。综上所述,《文心雕龙·原道》的内容结构,及其核心概念“太极”均是源于《周易》,且关联性极强。

可以看出,韩愈的《原道》和刘勰的《文心雕龙·原道》思想来源明显不同,两者之间的差异性更是显而易见:一个是来自传统儒家经典《孟子》,另一个则是来自包含有自然崇拜的《周易》。

四、从写作背景和目的进行辨析

韩愈构建“道统论”更多是为了解决自己所面临的政治实践的困境。韩愈的《论佛骨表》有言:“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唐代中后期,佛老思想横行,以至于儒家逐渐呈现出衰微之态。佛教的师承传袭历来有明确记载和规定,而相比之下,儒家思想的传承体系则显得模糊不堪,不具有说服力。为了解决儒家所面临的困境、维护儒家的合法性和正统性,韩愈试图构建可以与佛教相抗衡的儒学谱系,即“道统论”。所以,《原道》中的“道”无疑是韩愈站在儒家立场上进行论述,以便和佛老两家相抗衡。

而刘勰在创作《文心雕龙》时没有很明显的政治诉求和教派之争。纪昀曾这样评价《文心雕龙·原道》:“齐梁文藻,日竞雕华,标自然以为宗,是彦和吃紧为人处。”i他指出齐梁之时的文学大多追求华丽辞藻。事实确实如此,刘勰写作《文心雕龙》更多是为了用“自然”之文抗衡当时文坛上浮夸、雕琢的风气,为文学创作指明一条正确之路。所以,《文心雕龙》更多是作为一部文学理论著作而诞生的,并非是儒家经史之书。其经学意味并不是很浓厚,也未曾大谈儒家的仁义道德思想。这明显与“文以载道”中的儒家之“道”是不同的。

通过内涵、思想来源、写作背景及目的三个部分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文心雕龙·原道》与韩愈《原道》中的“道”明显不同。前者是“自然”之道,后者乃是儒家之道。而唐宋“文以载道”“文以明道”中的“道”同韩愈“道统论”中的“道”一样,同样是儒家之道,与“自然之道”也是不同的。那么又何谈刘勰《文心雕龙·原道》是后世“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思想的来源呢?实际上,笔者认为这两者之间的关联性是较为微弱,甚至可以暂时搁置不谈的。

关于《文心雕龙·原道》中“道”的解释历来较为复杂,尚未有定论。笔者将其与韩愈的《原道》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和分析,也只是为了进一步深化对于“道”的认识。张文勋先生的《〈文心雕龙〉研究史》在梳理唐宋时期《文心雕龙》的研究情况时,将“文以载道”与《原道》篇联系起来,更多是为了结构上的完整性,更好地架构《文心雕龙》的研究轨迹。这是可以理解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原道”之道能否作为唐宋“文以载道”的思想来源,无疑还有进一步的探讨空间。

a 张文勋:《〈文心雕龙〉研究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2页。

b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c 〔唐〕韩愈著,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76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d 陈寅恪:《论韩愈》,《历史研究》1954年第2期。

e 〔南朝梁〕刘勰著、王志彬译注:《文心雕龙》,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0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f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5页。

g 刘师培:《古学出于官守论》,见《刘申叔遗书》(下册),凤凰出版社1997年版,第1484页。

h 三才,即天才、人才、地才这三才。《易传》中对于三才之道进行了详细阐释。《易传·系辞》载:“《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i 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页。

参考文献:

[1] 张文勋.《文心雕龙》研究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2]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

[3] 韩愈.韩愈全集[M].钱仲联,马茂元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 陈寅恪.论韩愈[J].历史研究,1954(2).

[5] 刘勰著,王志彬译注.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2012.

[6]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 刘师培.刘申叔遗书[M].南京:凤凰出版社,1997.

[8] 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9] 童庆炳.《文心雕龙》“道心神理“说[J].遵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3).

[10] 王元化.读《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9.

作 者: 熊婉祥,安徽大学文典学院人文科学试验班在读本科生。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猜你喜欢

原道
编后记
《文心雕龙·原道》探原
——“原道”传统与刘勰的突破
论韩愈“原道” 篇中反佛道思想对佛道义理的误读
“原道”观与中国文论的生成特征
解读《文心雕龙·原道》篇中“道”的意蕴
文以明道:9至13世纪《原道》的经典化历程
假象喻意 贲饰有道
新品Intel芯原道M 7R通话平板
《文心雕龙·原道》与圆形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