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解读盖茨比和阿里萨坚守爱情的动机

2022-02-03冯辉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需求层次理论坚守马斯洛

摘 要:《了不起的盖茨比》和《霍乱时期的爱情》两本经典小说里都涉及男主人公对爱情的坚守,前者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后者则坚守到情侣相守。我们在岁月里遥望,希望岁月对坚守有所回报,这是人的本性。而对于爱情和友谊的期盼也是内心的自我尊重,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出发,则是内在获得价值肯定,外在获得成就认可。

关键词:马斯洛 需求层次理论 人性 坚守

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从人类动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强调人的动机来自于需求,并把需求分为五个层级:生理需求(Psych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归属与爱(Belonging and Love)、尊重需求(Esteem)、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在马斯洛看来,一个饥肠辘辘的人,人生的目标就是找到食物果腹;一个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人会一生致力于对安全的追求;归属和爱与尊重需求也一样,得不到满足就会有缺失;而自我实现是少有人走的路,只有那些低级需求真正满足的人才容易走上自我实现之路。因为需求由高到低形成并得到满足,在每个不同阶段,都会有一种需求占主导地位,其他需求则处于从属地位。

从爱情层面上看自我需求是为了内心的欲望得到实现和尊重,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弗洛伦蒂诺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盖茨比各有需要满足的内在需求,在外则表现为对爱情的坚守。

二、坚守爱情的动机

《霍乱时期的爱情》里70岁高龄的乌尔比诺医生检查了挚友阿莫乌尔的遗体后,因试图救下停在家中院子一株杧果树上的宠物鹦鹉,不幸失足跌下突然离世。弗洛伦蒂诺·阿里萨选择了这个时候向乌尔比诺的遗孀费尔明娜·达萨表白了心迹。他们年轻时曾经相爱,差点走进婚姻。费尔明娜被他的唐突,以及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所吓退,“怎么会如此残酷地让那样一个幻影在自己的心间占据了那么长时间”,她答复阿里萨:“忘了吧。”

一封封信件和长久的坚守不能不让人感动。这时候的阿里萨和费尔明娜都老了,他们再也经不起时光的折腾。这不能算是乘虚而入,耗尽了时光相隔半个世纪的他们终于走到了一起,在行为上和心灵上他们也似乎达到了高度的默契。费尔明娜不用表示,阿里萨都能猜出她的心思,这样的暮年晚情看起来温馨而幸福。

和《霍乱时期的爱情》相比,《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主人公盖茨比为了黛西——他的年少挚爱倾尽所有乃至生命,黛西却将自己撞死茉特尔的罪名嫁祸于他从而导致他被失去理智的威尔逊枪击致死,爱情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再相逢的一时激情终抵不住现实。在这场门户不对等的爱情游戏里,盖茨比不过演绎了一场幻想的爱情自恋,感动的只是自己。精神上缺少共鸣必然是这场爱情里的悲剧线索,阶级鸿沟也打破了一场爱情虚幻。

动机不纯的爱情必然以悲剧结尾。盖茨比与其说是在追求爱情,不如说是借着爱情的名义彰显自己的占有欲和不服输;相比于对黛西的爱,盖茨比更爱那个张扬的自我和奢华的气氛。他的自卑对外则表现为高调地追逐一场违背道德的爱恋,满是欲望、占有和暧昧。相比之下阿里萨则更为沉静与低调,只为与心爱的人度过余生,或许是两对情侣的年龄差异所致。

三、动机和需求平衡

马尔克斯笔下的这道爱情大餐过于丰盛和庞杂,五味俱全。故事中穿插了不同类型的爱情,各种欲望交织里我们或喜,或悲,或无奈。爱情是一场要赴约的盛宴,精心制作却又匆匆忙忙,沿途的花花草草不过是锦上添花。而透过各种爱情动机,甚至连霍乱本身也是一种爱情病。在《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书里,除了阿里萨与费尔明娜的爱情主线之外,间或展示了所有爱情的方式: 富有的、贫穷的;高尚的、庸俗的;粗暴的、柏拉图式的以及放荡的与羞怯的爱情。动机是一个人生存的内在需求。爱情作为内在需求的外在渴望,让人沉醉也让人迷离。

虽然坚守着对女主人公的渴望,下定决心为她保持童贞直到他们最终能够走到一起,阿里萨失意后却选择放纵的生活来慰藉无处安放的灵魂,排遣与爱人分离的空虚。人性就是这么复杂,爱情源于内心的渴望。肉体放纵则更多的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

《霍亂时期的爱情》中的男主人公用五十多年的执念等待一个结果,期许了半辈子的爱是他生命的全部,从年少到年老,他有内涵而坚忍,懵懂又满心快乐。五十年后,阿里萨富裕、体面,爱情于他而言不再是年轻时的幻觉。可是这是爱情吗? 还是因为多年等待后的冲动和激情或仅仅是“实现了目的”。即使因为寂寞,爱情本就是因为寂寞难耐而选择漫漫人生路上结伴而行互相慰藉。可是,从青春年少到年老色衰没有要求任何回报,不是爱情又是什么?

少年时爱是所有,我们一路踉踉跄跄走过,内心的孤独不可言喻,带着一丝凛冽试图融化冰冷的心,战胜孤独的雪,爱情为此却披上了偏执的外衣。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男主人公追求他的年少情人黛西。一个出身寒微, 如乡间稗草;一个栖身名门贵族 , 似庭院玫瑰。阶级的偏见和等级差距是不可逾越的鸿沟。曾经因为贫穷无法向黛西求婚,又因为战争不得不短暂离开,富有后的盖茨比所做的一切除了伴有强烈的占有欲还有内心的不甘。同时,对爱的追逐也并非完全是为了获取情感的喜悦,在一定程度上不过是为了自我满足——对自己长时间期待的事物以及收获成果的满足。盖茨比耗尽一生不过是为了实现内心深处无法企及的 “美国梦”。

四、内在动机、外在方式和手段

大多数情况下爱情不过是内在的需求和渴望,为了达到目的对外则用尽手段和方式。

初遇爱情,阿里萨假装读一本诗集,守在心爱的姑娘每天经过的路上,偷偷地注视着她,快乐、羞怯又满是仰慕之情。他写情书,一个人写着两个人的故事;他演奏小提琴,每个夜晚款款而来。阿里萨忧郁的眼神,如牧师般的庄重激起费尔明娜的好奇心,最终变成了爱情,他们私订婚约。我们在马克斯碎片化的叙事里徜徉:世俗与爱情,现实和梦幻虚虚实实。最终费尔明娜在父亲的安排下选择了物质富足的乌尔比诺,内心却备受挣扎。婚姻是现实生活里的安逸、平静,偶尔的跌宕起伏也成就了五十多年里乌尔比诺和费尔明娜的相互扶持与相互依赖。该离开时乌尔比诺说:“只有上帝知道我有多爱你。”虽然生活免不了一地鸡毛,鸡毛蒜皮磨损了年少的激情,也增添了岁月的厚实。三十多年来他们彼此了解,夫唱妇和,这种平缓而流长的爱情基于两情相悦,也坚实于始终相依,作者显然没有否定这种庸俗婚姻里的爱情。

阿里萨始终予以费尔明娜应有的尊重,即使在乌尔比诺去世后,他还是以费尔明娜能够接受的方式与其交往,避免一切能令对方感到抵触与反感的行为,而阿里萨这种爱的表达方式,让费尔明娜感激且能清晰地感受到阿里萨对她深沉的爱。在作品描述的时代背景下,寡妇须从一而终,因此最终阿里萨与费尔明娜的爱只能存活于悬挂着霍乱黄旗的轮船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正说明,爱情需要在规则之内才有存在的空间。

可这算不算是因为寂寞?在五十一年九个月零十一个日日夜夜的等待后,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终于等来了早已写好的答案:一生一世! 对于费尔明娜而言,老年丧偶后的孤独、寂寞与感动交织在一起,谱写了一份冲击生命极限的爱情篇章。

但在《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所描述的时代中,违背道德底线的感情即使能逃过社会舆论,也必然会遭受来自心灵的拷问而坐立不安。追求黛西,盖茨比从没有考虑过黛西的情绪,他向黛西炫耀自己的豪宅、财富和奢华的生活,也没有考虑这种交往对一个已婚女士的影响,置上流社会中黛西和汤姆的尊严于不顾。盖茨比也没有考虑黛西对汤姆的真实感情,他“自以为是”地想要黛西明确对汤姆的选择是错误的,对他是有所亏欠的。黛西无法清晰地感受到盖茨比的真心而惶恐不安,最终选择做了“逃兵”。黛西对盖茨比最后的“绝情”未尝不是因为无法承受对盖茨比的这种特殊情感所可能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

爱情从来都不是一种单方面自我付出式的满足,如果追求方式无法让对方接受,无论爱得多么深沉都无法体现应有的价值与意义。

五、爱情不过是内心渴求的“虚晃一枪”

世界上只有被追求者和追求者,忙碌者和疲惫者。

两部作品的爱情经历相似,两位男主人公也都为此付出了全部的努力,但最终结果完全不同,盖茨比直到临死前仍未完全拥有黛西,冤死他乡。如此落寞的谢幕在原著中的一段描述里早已写好:多年后,穷小子盖茨比功成名就……在纽约长岛黛西家对岸的一套别墅里,他夜夜笙歌希望有一天能吸引黛西的注意,可是黛西最终没有来。临近午夜,盖茨比从热闹的派对里走出来,望着黛西的家,“他朝着幽暗的海水把两只胳膊伸了出去,那样子真古怪,尽管我(尼克·卡拉韦:黛西的表哥,盖茨比的邻居兼好友)离他很远,我可以发誓他正在发抖。我也情不自禁地朝海上望去——什么都看不出来,除了一盏绿灯,又小又远,也许是一座码头的尽头”。

爱情本是未来美好的期许,盖茨比始终坚信是金钱使黛西背叛了心灵的贞洁,沉湎于对过去的追忆。尤其拥有了可以与汤姆媲美的财富时,在尼克的帮助下,盖茨比与黛西重逢并再次走到了一起。一切都即将圆满时,盖茨比向黛西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要求:“他希望黛西去干的事无非是去对汤姆说‘我从来没有爱过你’。”盖茨比用尽全力想将他离开黛西的那段时间所发生的事情全部抹去,让黛西否定对汤姆的爱,以此证明她一直爱着自己,营造成五年前一切都没有发生过的样子。

时间可以验证一切,也可以改变一切,多么残酷!爱情流转的背后,其實是我们生命状态的本身和内心苦苦的挣扎。

爱情跟随时间的河流走向未来,却不能逆着时间追溯过去,我们只能改变那些未发生的事情。对于爱情而言,应该关注的是两个人在一起之后的现在与未来,这才是幸福的样子。黛西愤怒地对盖茨比说道:“你的要求太过分了!现在我爱你——这还不够吗?过去的事情我无法避免。我曾经爱过他(汤姆),但我也爱过你。” 年轻的时候我们爱着一个人,不过是爱着自己想象的那个人和内心的欲望,爱得死去活来,却不是现实生活中的那个真实的自己。

庆幸的是阿里萨及时觉悟,才避免了漫长的等待成为悲剧。拥有一个人永远是现在和未来对美好的期许,而不是试图在过去占有一席之地。“爱情自有其本身的起点和终点。”《霍乱时期的爱情》里一句不起眼的话明明白白地阐述了爱情的实质:爱情的起点和终点仅在于爱情本身,超出爱情起点的范围,爱情就无法承受与满足,最终很可能会让爱情破裂。

“一夜未眠,她(费尔明娜)想着阿里萨,但不是福音花园中那个忧郁的哨兵(过去相爱时的阿里萨),那个人已无法在她心中激起丝毫思念的涟漪,她想的是此时的他,老态龙钟,步履蹒跚。”

从这段文字里能够看到一个美好的结局以及不同人对爱情的期许。对于他们,爱情不是过去的延续,而是新的开始。

阿里萨对费尔明娜的爱更加纯粹。或许,最初也许包含着一定与爱情无关的因素(费尔明娜的优雅、矜持、家境以及良好的教育),但是在费尔明娜与乌尔比诺结婚后,阿里萨决定用一生去等待时,其目的不是得到或占有。阿里萨始终觉得自己才是最爱她的人,能够带给对方幸福,甚至在乌尔比诺死后,阿里萨坚持自己才是能够带给费尔明娜幸福的唯一人选。

幸福自有幸福的道理,悲剧也必有其因。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而言是自我意识的膨胀:两性关系里并不能单纯地以自我感受来评价,重要的是要看爱是否能带给对方安定和喜悦感。毕竟爱情不是一种自我付出式的满足,而应得到对方的反馈,才能形成良好的情感互动,从而达到相爱的目的。

我们不能否认两部小说里的爱情表现出来的真诚,起码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男主人公都拼尽全力,不相上下。可是对爱情的目的上,盖茨比对黛西的爱掺杂着不甘、占有与自我满足。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对长时间期待的事物以及收获成果的满足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外在满足了盖茨比塑造的“痴汉”形象。就像尼克·卡拉韦的猜测一样:“我推想他(盖茨比)希望重新获得什么,也许是对自己的某个理念,那个理念进入了对黛西的爱恋之中。”这是一场虚幻的爱情,盖茨比“一厢情愿”地自导自演、自我沉醉,满足于自己的需求,始终没有给黛西带来安全感和踏实感,注定了这场爱情游戏的悲剧。有目的就想达到,但没有内心的共鸣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相爱。

六、结语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大意义在于让我们明白,人在满足了基本需求之后,就要去实现更高的需求和目标。《霍乱时期的爱情》里的阿里萨在岁月的沉淀中积累了财富、理性和包容;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盖茨比的内心满是不甘和欲望,以炫耀奢靡在门第森严的社会里苦苦追求,不过是以爱情为借口想得到外界的肯定和自我满足。

推动两部以爱情为主线的作品情节发展和不同结局的因素诸多:第一,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战争与霍乱给生命带来的沉重思考,菲兹杰拉德对战后美国“爵士乐时代”价值观缺失以及物质的推崇;第二,男主人公对待爱情的不同方式和目的;第三,费尔明娜与黛西的不同情感体验一定程度上促使着结局朝相反的方向发展;最后是阶级差异和内心需求是否一致也对结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因此从理性角度而言,每个人的个体意识在自我成长和发展中都受内在需求的驱使从而产生对外的渴望,这也是为了在外在的社会环境中获得自我满足和尊重。爱得太自我,掺杂了别的目的当然不会得到对方认同。爱情可以超越生死,但要基于一定的规则,一个在悲剧中落幕,带有目的性的爱情追逐不过是虚幻的镜中花、水中月;另一个则在喜剧中走向美好——霍乱时代,一艘悬挂着黄色旗帜的轮船载着爱情驶向未来。

无论是从心理学角度还是社会学层面上,人都无法脱离其社会属性,在一定年龄之后需要接受“驯化”,即社会规则的洗礼。更为关键的是超越规则的爱,看似“伟大”,但实际上不仅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存活,也难逃内心的谴责与愧疚。

从相爱层面上讲,爱有四个基本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其中尊重是前提,它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应该顺其自身规律和意愿。正如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提到:“不成熟的爱:我爱你,因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参考文献:

[1] 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2] 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M].杨玲译.海口:南海出版社,2012.

[3] 朱潇. 从精神分析学人格结构理论解读《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费尔明娜的人物形象[J].青年文学家,2018(24).

[4] 程昊 .注定凄惨的爱情《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人公爱情悲剧的根源[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4).

[5] 王淑花.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爱的虚幻与现实[J].时代文艺,2013(2) .

[6]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吴雨译.乌鲁木齐:新疆出版社,2002.

[7] 埃里希·弗罗姆(Erich·Fromm).The Art of Loving[M].刘福堂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编号:2019SJA0090

作 者: 冯辉,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赏析、翻译学及英语教学法。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需求层次理论坚守马斯洛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我国冰雪体育旅游靶向营销策略研究
马斯洛:人丑就要多读书
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谈中职生实现真正学习的路径
基于激励理论的组织薪酬方案设计的思考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不忘初心,立德树人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解读海子的诗作
中国留学生“坚守”克里米亚
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论体育教师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