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宋代民俗文化传播

2022-02-03杨安琦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宋代传播民俗文化

摘 要:宋代是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民俗作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特有的民俗文化载体进行传播,其传播途径主要有繁荣的商业贸易、宽松的使节外交以及兴盛的佛教活动,传递着以天下为公、以和为贵、遵从礼教的深厚情感内涵。

关键词:宋代 民俗文化 传播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时代的缩影,包含的内容囊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作为人民智慧结晶的民俗文化构成了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继盛唐之后华夏文化发展的另一座高峰,独具特色的“宋型文化”将自己的精神风貌和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宋代民俗作为宋代文化的载体在特定的时代下衍生出一系列的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其中有饮茶文化、香俗文化、瓷器文化。民俗文化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一是通过宋代繁华广泛的商业贸易进行经济上的往来互动,二是通过宋代完善的使节外交进行文化交流碰撞,三是通过盛行于宋代的佛教活动进行传教互动。宋代民俗文化交流架起了与世界文化相互沟通的桥梁,传递了本民族的情感内涵,天下为公、以和为贵、尊崇礼教等情感内涵更是加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谊之桥。

一、宋代民俗文化传播载体

宋代在商品经济的大发展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发展的局面甚至超越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了一些地区民俗文化产业的出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饮茶文化、香俗文化、瓷器文化,纷纷走出国门,推动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往来联系,为宋代民俗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如马克思所说:“某一地方创造出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文明在每一个地方都必须重新开始。”

(一)饮茶文化

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居于重要地位,饮茶习俗更是兴于唐朝盛于宋朝。纵观宋代,茶作为商品传播到日本、朝鲜半岛、南亚等国家,同时饮茶文化向世界传递着本民族的价值导向。宋代海外贸易的充分繁荣彰显着悠悠千年历久弥新的华夏文明,中国作为茶叶的故里更是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承载在茶叶之中。

文学作为文化符号,记录了当时茶文化发展的整个历程。宋代对茶文化的记载不在少数,在文学作品之中可以看到宋代茶叶作坊林立的景况。宋代孟元老笔记《东京梦华录》中就有对茶坊的记载:“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又投东,则旧曹门街,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通过这一段描写不难看出,在宋代商品贸易高度发达,茶坊经营时间从早上持续到晚上,茶叶作坊在凌晨五点就开始营业。后文又云北山茶坊更是为爱夜游品茗的女子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足以说明当时茶文化的繁荣以及国人对品茶民俗的喜爱,这也为饮茶民俗文化走出国门奠定了基础。

茶文化正是在这样繁荣的经济基础下在宋代传播到朝鲜,宋代徐兢撰写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就有记载:“土产茶,味苦涩不可入口,惟贵中国腊茶,并龙凤赐团……故迩来颇喜饮茶,益治茶具。金花乌盏、翡色小瓯、银炉汤鼎,皆窃效中国制度。” 从中可以看到在朝鲜高丽王朝时期,本土的茶很是苦涩难以下咽,但是自中国流入的茶叶作为一种名贵的礼物品相极好,得到了高丽时期一众人的喜爱。伴随着饮茶风俗的盛行衍生出的相关民俗文化产品茶具等也纷纷从中国传播开来,华夏文化与高丽文化也因饮茶风俗不断激荡交流,构建起更加紧密的关系,同时在传播过程中高丽王朝也增添了独具的民族特色,使得饮茶民俗更加绚丽夺目。

(二)香俗文化

作为使用香料的大国,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无论是在大型祭祀、朝贡以及日常生活都会使用大量的香料,不同的场合香料的使用也是不同的,香料的广泛使用逐渐成为一种香俗文化。在《宋史·食货下》中有对香料的记载:“香料, 陆路以三千斤, 水路以一万斤为一纲。”可见在宋时水陆交通的发达为香料的传播发展提供了便利。在宋代经济繁荣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对香料的追求和使用既继承了前人用香传统,又在此基础上增添了时代特色。宋代兴盛的香俗文化为华夏文明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蕴。

宋代创作的文学作品,对香俗文化记载得十分详细,就像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京师承平日,宗室戚里岁时入禁中,妇女上犊车,皆用二小环持香球在旁,在袖中又自持两小香球,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 当时香料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地使用,女子放在袖口的球都是香的,乘坐的车里面也使用香薰,香味远播,甚至走过的泥土都带着芬芳,可见当时人们审美的提高和精神生活的充盈富足。又如在陈元靓的《事林广记》中写道:“端午间采烧灰,用稠米饮搜团如鹅卵大,熟炭火锻一伏时,火勿令焰,取出捣碎再搜炼两次。每十两别锻石膏二两,滑石、蚌粉各一两,胭脂一钱,共碎为末,同壳麝一枚入器收之,大能去风剌,滑肌肉,消瘢点,驻容姿。”这则资料记载的正是脂粉的制作过程,使用花香入脂粉是很常见的制作工艺,经过多道工序提炼而成的脂粉不仅香气四溢,而且对肌肤的护理起到一定的功效,这也是宋代女子十分喜爱用香的原因。

随着宋代社会对香料需求量的不断增大,在原有香料的基础上,商人们与世界各国在交流互动中引入了大量的外域香料品種。《宋会要辑稿》中记载:“占城蒲端在宋代传入香料达到十四万斤以上,其中绍兴二十五年从泉州港进口的沉香等香料, 有六万三千余斤……同时, 西域各国与中国的香料贸易也有所加强,熙宁五年, 于阗国进奉价值四万四千余贯的三万一千余斤乳香, 卖于宫库。”从中可见当时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促进了各国地域之间香料产业的发展,这些传入的香料可用来进贡朝廷,为宋代的宫廷生活增添不少的情致。

(三)瓷器文化

瓷器作为民俗艺术是中国文化中最为璀璨的一部分。宋代是物质文化飞跃发展的时代,瓷器在宋代无论是制作工艺上的创新还是对外贸易上的交流互动都有着显著的提高,就像史学家陈寅恪对宋代的评价:“中国古代文化于赵宋而臻造极;无独有偶,英美汉学家均称宋代为中国文化的古典时期,具有理智主义的精雅风格。”由此可见文化的发展在宋代达到了高峰,瓷器是古代文化绕不开的话题,历史上的宋代也开启了一个瓷器时代,瓷器也在文化的交流中传播海外。

在宋代王沂孙的《天香·咏龙涎香》中对瓷器就有记载:“红瓷候火,还乍识、冰环玉指。”将龙涎放到红色瓷盒里面进行研制,可见当时瓷器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承装器具。宋代朱彧撰写的《萍洲可谈》是关于宋代的民俗风貌的一部笔记著作,其中记载了瓷器的传播:“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货,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即瓷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通过这则笔记可以看到宋代瓷器产业兴盛,商人们利用船舶运载大量的瓷器销往海外,瓷器的销量很大以至于承载的船都没有空间。南宋赵汝适在《诸蕃志》中也有同样的记载:“越南和泰国都在不同时期模仿龙泉窑,生产出很多风格相似的青瓷器。”由此可见在宋代,瓷器的发展已经达到领先世界的水平,随着瓷器民俗文化的传播海外,一些地区纷纷开始盛行效仿中国的瓷器工艺。

中国民俗文化瓷器的传播与普及代表着时代历史长河中人们审美价值取向和精神生活的追求。

二、宋代民俗文化传播方式

丰富灿烂的宋代民俗文化对外辐射十分广泛,其中最为主要的传播方式有三种:一是商业贸易,二是使节外交,三是佛教活动。

(一)繁榮的商业贸易

宋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业贸易往来频繁,商贸活动也不仅仅局限于国内的贸易,更是把商业活动发展到海外,对外贸易往来的频繁加速了中国与世界之间物质精神文化的传播,将来自华夏的民俗文化和价值导向传播出去。南宋赵彦卫的《云麓漫钞》 中写道:“福建市舶司常到的诸国舶如:大食、嘉令、麻辣、新条等国家和地区有五十多个。” 在这则笔记中可以看到当时中外贸易往来频繁,相互往来多达五十多个地区。

宋代的商业重心在东南沿海地区,这就使得港口商业贸易往来十分密切,经济上的对外开放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往来,在宋代吴自牧《梦粱录》的笔记中就有所记载:“宋代海船可乘五六百人到千人以上。海船很多,据推断福州一地就有三百余艘宽一丈二尺以上的海船。大批海外蕃客来华贸易且‘住唐’,也有宋朝海商、水手‘住蕃’的现象。”可以看到当时海上商船的运载量是很大的,其间往来的海外商人络绎不绝,水上便利的航海运输也为海外贸易的拓展提供了现实基础。

面对宋代如此繁盛的对外贸易,作为太守的南宋真德秀在《祈风文》 中写道:“ 惟泉为州,所恃以足公私之用者,蕃舶也。 舶之至时与不时者,风也。而能使风之从律而不愆者,神也。……神其大彰厥灵,俾波涛晏清,舳舻安行,顺风扬帆,一日千里,毕至而无梗焉。是则吏与民之大愿也,谨顿首以请。”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时开放的海上贸易很发达,在经济发展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正因如此人们认为来往的商贸航船的顺利是很重要的,是否顺利又取决于风向,人们将更多的期盼寄托于神灵。这种诚挚的祈求神明的海上庇护就是来自于民间的祈风典礼。

宋代发达的商业贸易往来促进了各国之间民俗文化的沟通交流,促进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经济往来格局的形成。

(二)宽松的使节外交

宋代作为一个开放的国度,与周围多个国家有着外交往来经历,也秉承着积极的外交态度向各国派遣使节,建立彼此间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友好关系,民俗文化就是在这样相对宽松的外交环境下传播互动的。

《宋史》中记载:“熙宁十年,国王地华加罗遣使奇哕哕、副使南卑琶打、判官麻图华罗等二十七人来献豌豆珠、麻珠、琉璃大洗盘、白梅花脑、锦药、犀牙、乳香、瓶香、蔷薇水、金莲花、木香、阿魏、鹏砂、丁香。使、副以珍珠、龙脑登陛跪而散之,谓之撒殿。既降,诏遣御药宣劳之,以为怀化将军、保顺郎将,各赐衣服器币有差;答赐其王钱八万一千八百缗、银五万二千两。”可见在宋代已经出现关于瓷器由使者传播到南亚的记载,外来使者携带众多奇珍异宝前来觐见,在交往过程中互通有无,使者带来了很多香料例如乳香、瓶香、蔷薇水、金莲花、木香等,同时也得到了赏赐的瓷器和服装等。

宋代为来宋的使者提供了周到的服务,朝廷为了保护使节安危和顺利入境成立了押伴官制度, 政和六年(1116),宋诏书:“今后番夷入贡,并选差承郎以上押伴,依行程, 无故不得过一日,在路住滞,强买人使香药,不还价钱。”从中可以看到押伴官的职责就是护送来往使者顺利入境。押伴官的存在打开了彼此交流互动的安全通道,这种制度的设立无疑为使节外交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稳定。

宋代在使者的往来互动中促进了香俗文化以及瓷器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让各国异彩纷呈的文化迸发绽放。

(三)兴盛的佛教活动

宋代民间盛行佛教,出现了趋于世俗化、平民化的特点,统治阶级也利用佛教文化给予人们精神上的抚慰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佛教活动的兴盛,使得中国吸引了许多外域僧侣前来交流学习禅宗,促进了僧侣间的文化交流,大大地加强了民俗文化的传播互动。

香俗文化的盛行有一部分来源于佛教活动的影响,“佛教进入中土后,为了礼佛,又把焚香作为佛教的一种礼仪,在市民生活中流传开来”。在佛教文化中用香是必不可少的事情,这些香料在寺院大肆使用,大多是檀香、沉香等由外域传入的香料,这些香料为寺院营造了幽静凝神的氛围,同时无论是统治阶层还是黎民百姓在祭祖敬神中也用香进行祈祷、祈福,这都与佛教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与日本僧侣的交际在南宋时期就很频繁,像日本著名的僧人荣西就曾两度来到中国学习和交流佛文化以及禅宗,把禅宗传到了日本,茶文化也随之传播。“日本佛教界,把中国天台山分茶法带回日本的同时,在分茶时,茶盏茶汤表层浮现的异景,称之为瑞华(花),誉之为吉祥,所以分茶的影响,不仅波及全国,而且还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高丽王朝在传播宋代民俗文化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僧人来到中国取经学习禅法。伴随着佛教的传播与互动,茶文化引入朝鲜半岛,一些茶坊成为僧人休息小憩的场所。

由此可见,宋代的民俗文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交流互动离不开宋代繁盛的佛教活动,勾连起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三、宋代民俗文化情感内涵

宋代民俗文化的传播,其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刻丰富的情感内涵,其中包含有天下为公、以和为贵、尊崇礼教的思想内涵,并以此作为价值观引领着中国与世界交流互动。

(一)天下为公

儒家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道家说:“道可道,非常道。”二者不过一个说表现,一个说内在,表里互补都是既有道,也有艺、有术。宋代民俗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充分彰显了天下为公的情感内蕴。

文化的出现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各国文化在交流碰撞中不断丰富其内涵,宋代在思想、政治、文化、经济方面的发展高度是封建社会的高峰时期,民俗文化上也因此呈现出兼容并包的景象。宋代文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繁盛而一家独大,反而秉承着天下为公的理念,通过丝绸之路、海外贸易,将本民族的文化成果传播出去,同时也能够吸收和接纳外域文化。

宋代范仲淹就曾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慨叹,在这样天下为公的社会氛围下涌现了很多优秀的人才,例如苏轼、黄庭坚、严羽等人。天下为公的这种思想更是有利于作为价值导向引领宋代民俗文化传播,君臣百姓更是在思想文化上保持高度的一致,凝聚文化的力量将更为丰富的民俗文化以最崭新的面貌传播到世界各处,让世界共享宋代民俗文化盛世,将瓷器文化、香俗文化、饮茶文化互通,展现出世界多元的民俗文化的魅力。

(二)以和为贵

“礼之用,和为贵”,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尊崇以和为贵的国家。宋代是一个军事相对来说较弱的朝代,统治阶层崇尚文治很少发动战争,因此百姓都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过上富足的生活,文化生活高度繁荣,弘扬了《论语》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精神,在文化激荡的大背景下求同存异,兼容并蓄,为灿烂的时代文化添砖加瓦。

宋代朝贡秉持着“厚礼薄来”的原则,如太平兴国八年(983)“吐蕃诸戎以马来献,上召其酋长对于崇政殿,厚加慰抚,赐以束帛”,这里面就可以看到使节前来进贡会受到厚礼优待,这就将本土的帛布传播到外域。再如元丰三年(1080)正月诏:“高丽国王每朝贡,回赐浙绢万匹,须下有司估准贡物乃给,有伤事体。宜自今国王贡物,不估直回赐,永为定数。”高丽国王觐见都会获赠数万匹浙江绢布,这就是礼尚往来的体现。

民俗文化正是在这样良性的环境下传播互动的,以和为贵的情感内涵促进了中国的对外往来,也促进了宋代民俗文化的传播发展。

(三)尊崇礼教

宋代正处于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封建礼制开始衰败,为了巩固统治而重新建立了一系列礼仪制度,同时将民间礼俗引向规范化的道路。

在宋代礼器文化兴盛,器具更是因此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器以载道,将器作为礼的物质载体具有象征意义,就像李公麟所言:“圣人制器尚象,载道垂戒,寓不传之妙于器用之间,以遗后人,使宏识之士,即器以求象,即象以求意,心悟目击命物之旨,晓礼乐法。”从中可见礼器是教化民众、传播礼教文化的依托,在宋代,瓷器对外的传播也是在输送尊崇礼教的价值观。

茶是外交中不可缺少的礼品,茶文化中蕴藏着的礼教文化与国家礼仪制度相结合,有外国使者觐见时会将饮茶作为国礼馈赠,高丽王朝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也将茶饮民俗引入当地,并在宋朝饮茶礼制的基础上有所改进,进一步将茶饮礼制分为两类:一是王室茶礼,二是普通茶礼。在上流社会盛大的典礼上,国王会将茶赐给臣子,以此来向大家昭示自己的权威和能力。朝鲜半岛上的高丽王朝是与宋朝同时期的国家,在宋代宽泛的外交环境下茶文化传播到高丽,更是携带着深刻的情感内涵,将礼教文化注入饮茶民俗之中,可见朝鲜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能够广泛接受。

宋代丰富灿烂的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民俗文化的互动将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起来。宋代发达的经济贸易使得民俗以文化载体的形式传播,将承载着宋代独特的审美取向和價值导向输送到世界,散发出深厚的情感内涵。伴随着物质文化的交互,即饮茶文化、香俗文化、瓷器文化的传播,精神文化也广泛普及,天下为公、以和为贵、尊崇礼教的情感追求使得宋代民俗文化更具有美感和魅力,中国与世界的民俗文化之桥的建立让人们回归了无限的精神家园。

(通讯作者:宋娟,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孟元老撰,王云五主编. 东京梦华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36.

[3]孙希国著.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整理与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9.

[4]许嘉璐主编,倪其心分史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宋史) [M].北京:同心出版社, 2012.

[5]陆游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 老学庵笔记[M]. 北京:中华书局, 1979.

[6]陈元靓撰. 事林广记[M]. 北京:中华书局, 1999.

[7]刘琳,刁忠民,舒大刚等校点. 宋会要辑稿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8]徐飚 .两宋物质文化引论[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9]刘成群. 词说文学史[M]. 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2016.

[10]朱彧撰. 萍洲可谈[M]. 北京:中华书局, 1985.

[11]赵汝适撰. 诸蕃志[M]. 北京:中华书局, 1985.

[12]赵彦卫撰,傅根清点校. 云麓漫钞[M]. 北京:中华书局,1996.

[13]吴自牧撰. 梦粱录 [M]. 北京:中华书局, 1985.

[14]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15]王迪.宋代中国与印度洋沿岸各国的医药文化交流[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3).

[16]邹涛. 清玩书系 雅室清赏 文房杂项[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6.

[17]夏阳编. 茶艺知识[M]. 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2015.

[18]王玲著. 中国茶文化[M]. 北京:中国书店, 1992.

[19]汤开建,刘建丽辑校. 宋代吐蕃史料集 [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

[20]杨天宇.礼仪译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1]朱凤瀚. 中国青铜器综论(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基金项目: 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8BZW095)

作 者: 杨安琦,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宋代传播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浅谈宋代瓦子勾栏的兴盛及对书会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宋代工笔花鸟用线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
宋代尚意与晚明尚奇书学思想的探析与比较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