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翻译书评视域下路遥《人生》英译本的接受研究
2022-02-02冯正斌
冯正斌 唐 雪
西安科技大学 长安大学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翻译研究学者将翻译活动置于社会文化语境下加以考察,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受到赞助力量、委托方、读者等多重社会因素影响。在此转向背景之下,西方译界学者不再将研究视角囿于探讨译文与原文的忠实、等效,进而关注翻译作品在目的语文化中的接受问题(Kershaw 2010;Marinetti & Rose 2013;McAuley 2015;McMartin & Gentile 2020等),从而拓宽了翻译研究的新维度。近年来,国内亦有学者从翻译接受的角度考察中国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情况(宁明 2016;张璐 2019;李书影、王宏俐 2020;李莹、孙会军 2021),逐渐意识到“中国文学的海外接受效度是衡量中国文化渗透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标志”(梁红涛 2020: 88),在考量文学外译效果、镜鉴文学外译实践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为“中国文学重镇”,陕西文学创作“描绘地方风貌与人情世故,传达民族情感与价值观”(冯正斌、吴康明 2021: 60),以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红柯等作家为代表的“文学陕军”被称为是“最具实力和成就卓著的地域性创作群体”(臧小艳 2017: 135),在中国现当代文坛独树一帜。路遥是中国时代变迁的伟大书写者和歌颂者,其创作“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的因子”(张连义 2010: 122),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人生》细致地描写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陕北村落的农民生活,生动地刻画了中国农民的现实命运和理想未来,令无数国内读者为之震撼,其作品的对外译介既向世界展示地域文化风情,亦承载着讲述中国故事的文化使命。2019年,《人生》英译本(Chloe Estep译)经亚马逊跨文化事业部(Amazon Crossing)向全球发行,被美国最大的实体书店Barnes & Noble推荐为15本最值得阅读的海外翻译书籍之一,长居亚马逊平台中国文学畅销榜前列,接受效果可观,考察《人生》英译本的读者接受情况对于衡量中国文学在域外的接受现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翻译接受研究与网络翻译书评
接受是指个体对于外界的适应行为,是对客体对象的接纳与吸收。翻译接受研究旨在考察某一翻译作品在译入语语境的接受情况和认同效应。Chesterman将翻译接受分为3个层次:感应(reactions)、回应(responses)和效应(repercussions)。感应是译本对读者心理和情感反应的影响,是读者对于译本的第一认知,例如读者在阅读译本时所体会到的愉悦感、兴奋感或不适感;回应是读者在感应的基础上对译本做出的反应,例如在文本中做出标注、撰写书评或公开发表个人评价等;效应是从社会文化层面对翻译影响的考察,例如翻译文学作品的经典化、翻译在目标语言革新中发挥的作用、翻译对规范和实践的影响等(Chesterman 2007: 179)。翻译接受的3个层次在受众接受程度上依次递增,相应的研究范畴略有不同。其中,回应研究考察受体对特定译作的接受情况,是研究者获知受众的集体态度、观点或行为的主要途径,满意度、评分、受欢迎程度等均是回应研究考察的主要对象(郑剑委 2021: 120)。翻译书评作为读者阅读体验的直观呈现,与回应研究密切相关,为判断翻译作品的接受效果提供了有益参考。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之下,海外读者越来越倾向于无纸化阅读,并在网络上实时分享书籍评论,翻译批评逐渐成为了“每一个网民都拥有的权利”(王一多 2016: 100)。在此背景之下,网络翻译书评应运而生,开辟了“人人皆可评论、时时可获发表的局面”(王一多 2018: 83)。网络翻译书评打破了传统书评的时空限制,将拥有不同教育经历、文化水平、职业背景的普通大众读者纳入考量,“成为更全面地评价书籍和了解读者反应的重要来源”(王一多 2018: 83),为回应研究提供了丰富多元的研究素材,有利于“揭示受众偏好”,并“检验传播效果”(郑剑委 2021: 119)。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利用Python等计算机程序进行大数据分析,成为应用翻译研究考察读者接受的有益路径(耿强 2021: 17),使量化呈现读者接受态度成为可能。鉴于此,本文梳理《人生》英译本在亚马逊和Goodreads网站的读者留言,用Python情感分析技术考察网络翻译书评,挖掘读者态度,分析译本接受效果,并尝试回答如下问题:1)《人生》英译本在英美读者群体的接受情况如何?2)译本哪些方面获得了读者共鸣或不解?3)译者、出版社、副文本等因素在译本传播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4)该译本的有效传播可为中国文学外译提供哪些参考?通过回答以上问题,剖析《人生》英译本的接受情况,探讨对于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启示,希冀唤起学界对于翻译接受研究的关注与思考。
三、网络翻译书评视域下《人生》英译本接受情况
(一)读者评级数据统计
亚马逊官网(Amazon.com)是全球第一大图书网购平台,2016年被评为“最受欢迎的用户评论网站”,旗下的Goodreads网站(Goodreads.com)是“目前全球最大、书评质量最高的专门在线阅读和书评网站”(雷沛华、杨春丽 2018: 90)。读者就自身阅读体验和主观判断,对图书进行满意度评分,并发表网络翻译书评,贡献了切实有效的建设性意见,是管窥译本接受情况的重要渠道。统计《人生》英译本在亚马逊官网和Goodreads网站的评级情况和读者留言如表1所示。
表1 《人生》英译本书评数量与星级分布(截至2021年5月)
《人生》英译本在亚马逊和Goodreads网站共获3000余人参与评级,获读者留言300余条,评论星级分别达到4.2和3.84。亚马逊网站超半数读者给予《人生》译本5星(“太棒了”)好评,Goodreads网站65%读者给予该译本4星(“很喜欢”)及以上评分,鲜有读者提供差评,佐证了《人生》英译本接受度较高、译介效果较为理想。
(二)读者评论与态度倾向
为获得更加全面的读者反馈信息,对亚马逊和Goodreads网站的读者书评进行词频统计和情感分析,进一步把握西方读者对于《人生》的情感认同及阅读喜好。首先,通过Python在亚马逊和Goodreads网站爬取《人生》英译本的读者评论,分别采集到140条和217条书评;其次,对于读者书评中的重复文本、非英语评论、无关内容等无效评论予以删除,最终获得331条书评;而后,运用Python中的Word cloud绘制词云图(图1),根据词频得知海外读者对《人生》英译本的讨论主要涉及小说基调与价值、写作主题及叙事、译者贡献与评价、作者地位与名望等方面;最后,从Github上下载TextBlob工具包,结合pandas包进行情感分析,获取读者倾向,最终输出情感极性(polarity)和主观性(subjectivity)。情感极性的变化范围是[-1, 1],-1代表完全负面,1代表完全正面。保存情感极性值小于0的结果为负面情感分析结果,情感极性值大于等于0的结果为正面情感分析结果,正负向情感分布及情感极性见图2。
图1 主题词云图
图2 各主题正负向情感分布及情感极性
1)小说基调与价值。《人生》英译本体现的小说基调与价值得到大多数读者的认可与青睐,情感极性为0.21。小说关注社会现实,描绘时代风貌,观照人物心理动态,带给西方读者耳目一新的异域情调,同时又以现实悲剧带来的痛惜感获得西方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引发读者热烈的讨论,如“这部小说最令人满意的内容之一是对中国政治、社会、文化的描述,它带领我进入变革的80年代”(1)所有读者书评均来自亚马逊和Goodreads网站,中文系笔者自译。。在331条留言中,133条体现了西方读者对中国社会现状和政治生活的猎奇心理,符合西方读者“期望从中国文学作品中管窥东方国度的神秘,探测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和宗教习俗等”(甘露 2017: 23)的阅读期待。值得注意的是,有6位读者提到《人生》描绘的中国社会现状和政治生活令他们想起赛珍珠(Pearl Buck)的作品,一定程度上旁证了小说包含的世界文学元素。此外,46位读者提到《人生》是一部饱含哲理的小说,例如“这是一本深刻的关于人生和如何生活的哲学书……”“感觉像是久远的寓言故事(fable)”。由上观之,路遥对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人民艰难探索的挖掘与刻画,赋予了作品深刻的哲学意义,与西方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增强了“读者思想感情的冲击力”(段建军 2020: 11)。
2)写作主题与叙事。西方读者对于《人生》的写作主题与叙事手法各抒己见,情感极性为0.15。就小说主题而言,21位读者认为该小说主题通俗且常见,“(这部小说)关乎工作、生活、死亡、爱情、挣扎和成功,令世界读者耳熟能详”,肯定了小说的普世价值;少数读者对小说主题表示不满,如“和大多数中国文学主题一样,如霸道的父母、阶级斗争、体力劳动、裙带关系等……《人生》很好,只是和我读过的其他书很相似”。就叙事手法而言,西方读者普遍指出《人生》语言浅显易懂,写作平铺直叙,其中一部分读者认为纯粹浅易的语言便于理解,但亦有读者直言该小说似乎是本青少年读物。可见,小说的叙事方式难以迎合所有受众的阅读品位,唯有不断探索东西方兼容并蓄的叙事元素和写作手法,增强小说的包容性与普世性。值得注意的是,西方读者对于小说结局的评价颇为统一,认为结局过于突兀、不自然,如“我不喜欢结局,并不是说这是个糟糕的结局,只是我的情绪无法跟着结局走”。路遥对于《人生》最后一章的标注为“并非结局”,意味着主人公未来的人生还有无限可能,而非回到高家村便戛然而止。笔者认为作者试图以开放式的结尾给读者意犹未尽之感,高加林剩下的人生任读者驰骋想象,如同有位读者提到“这是一部可以用来在图书俱乐部讨论的小说”。概言之,西方读者对于《人生》叙事手法的评价褒贬不一,提出的不足与弊端是作者和译者创作的重要参考,对于未来文学翻译活动具有镜鉴效用。
3)译者贡献与评价。关于《人生》英译本的翻译质量和译者贡献争议不断,负面评价占比略高,但情感极性值却达到最高0.38,表明海外读者对译者高度赞扬,负面评价则较为中肯、温和。24位读者肯定了译者作用,如“作者和译者很好地展现了80年代中国农村的生活”“译者真是太棒了”等。但有12位读者将部分翻译流失问题归因于译者,直言翻译没能为小说增色添彩,如“英译本有些拗口”“由于文化差异和翻译中丢失的隐含表达,导致这部小说中的很多东西我都无法体会”等。《人生》的译者Chloe Estep是著名华裔学者刘禾(Lydia H. Liu)的学生,《人生》是Chloe第一部英译的中文长篇小说,由于初入文学翻译场域,文化资本仍处于积累期,在处理一些较高难度的文化负载词时略显生涩,如“哥哥”在中国文化中除了表示兄长之外,还有一层意思为“女子对所爱男子或是暧昧对象的称呼”,常用在民间情歌里,译者将其翻译为“brother”,未能有效地传递原文意旨。译文中虽出现些许疏漏,但Chloe的翻译让西方读者加深了对路遥及其作品的了解,为西方读者打开一扇文化交流之窗。
4)作者地位与名望。关于作者路遥地位与名望也是西方读者的关注焦点之一,读者的评价均为正向情感,情感极性值为0.16,肯定了路遥的文学地位及作品价值。读者留言中,有16条提到了路遥在中国文坛的大家地位,如“路遥是20世纪中国最著名、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不幸去世,年仅42岁,但他的两本书在文坛影响深远。他写的是他年轻时的小村庄和地区,用那么少的文字把他们的世界概括得很好,很了不起”“路遥仅有两部作品出版……《人生》1984年被改编成电影,《平凡的世界》获得了‘茅盾文学奖’”。令人欣慰的是,22位读者表示希望路遥另一巨作《平凡的世界》能够成功译介。可见,《人生》英译本让世界读者认识、了解路遥,使其得以跨越重重隔阂走进了西方读者内心。
5)文本外因素。另有一些文本外因素引发西方读者讨论,如译本的营销手段、有声读物的阅读模式以及改编电影的赞助因素。亚马逊和Goodreads网站分别有5位和12位读者提到“NetGalley”网站,该网站“是美国一家专门从事售前出版营销的平台,主要为用户提供图书出版前的试读”(汪琳 2020: 41),即“预读本”(Advanced Readers Copy)。参与试读的用户大多是媒体、书商、学者等专业人员,他们如实发表对图书的个人见解与阅读感受,并在出版当日发布至图书销售网站的读者留言区,不但能起到宣传推广的作用,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大众读者的选择。《人生》英译本的试读用户提供了较为翔实的读后感,为出版商、译者、研究者等提供了丰富的反馈信息,如有读者对小说多种元素发表见解,涉及小说主题、背景、人物形象、作品的普世性、译者贡献及作者名望等。此类读者回应可建立读者、作者、译者及出版商之间的沟通,为其他读者起到“风向标”的重要作用。除NetGalley的试读活动外,亚马逊在“世界图书日”当天为用户提供《人生》英译本的Kindle版本免费阅读的机会,进一步扩大了海外读者群体。此外,亚马逊还推出了《人生》英译本的有声读物,方便读者阅读,但读者评价褒贬不一,如“我听了这本有声书,非常喜欢,讲解员很棒”,然而也有读者指责有声读物的讲述方式太过生硬,“所有名字似乎都是预先录制的,这些名字总是以同样的语气插入到叙述中,一点也不符合语境,令人烦躁”,直接否认了有声读物的效用。另外,作为中国内地第一部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评选的电影,《人生》的改编电影得到西方读者关注,如“改编的电影对于捕捉人物情绪,以及风景的刻画有助于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故事”,肯定了电影对小说的助推作用。综上所述,文本外因素的助推作用是文学作品海外传播的关键要素,通过营销手段、电影等多方助力推动译本流通与传播,是中国文学作品有效地译介的重要参考。
四、《人生》英译本接受效果成因分析与启悟
通过分析海外读者的反馈和评价发现,绝大部分读者对于《人生》英译本评价持正向态度,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创作视野,译者成熟练达的翻译策略以及强势有力的营销手段促进了《人生》英译本的传播与接受。鉴往知来,深入剖析《人生》英译本译介效果理想的主要致因,有利于镜鉴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助力中国文化在域外的璀璨发展。
(一)承中融外、合璧东西
《人生》的创作体现出丰富的时代内涵与现实意义,“折射出一种深沉的‘人民性’”(赵婉彤 2021: 170),即反映社会现实、反思人性规律,展示独特的民族情怀。同时,小说对于主要人物普世情感的剖析以及世界元素的汲取引发了西方读者共鸣,带给读者共通性的体验感知,提高了译本的接受效度。
小说以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生活为创作背景,深刻揭露出城乡交叉地带的社会矛盾与痛点,刻画乡村人民面对农村改革的心理活动,诠释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路遥紧扣时代脉搏,描绘出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交织碰撞下的社会风貌。小说中的人物既心怀走向城市寻求坦途的崇高理想,又面临现实压力带来的精神苦闷,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无数乡村人民的时代缩影,如此种种写实赋予小说浓郁的民族性因子,激起西方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此外,在小说主要人物身上,可以看到具有普世价值的情感张力:高加林深陷理想与现实的鸿沟中,“多少人从他身上自动投射, 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时代的痕迹”(刘素贞 2017: 122);巧珍的善良、坚忍、对爱情的炙热与坚持打动了千万读者;德顺历经世态炎凉,却始终对生活充满希望,这些最真实、最普遍的情感与品质是面向全人类的。在人物形象刻画上,与世界经典文学的互文同样增强了小说的世界性,如路遥通过黄亚萍之口评论高加林时,提及《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的插图肖像和电影《红与黑》中的于连·索黑尔,帮助西方读者在世界文学大语境下解读中国文学作品,充分展现出国际化视野和“世界文学”意识。
在《人生》中,“本土性”与“世界性”相辅相生,既满足了西方读者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猎奇心理,又以世界元素的张力唤醒读者内心的情感认同,有效地促进了译本的传播与接受。在当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中国文学若要走向世界文学之林,作家需秉持“承中融外、合璧东西”的态度,积极促进中西文学的交流互鉴。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应当立足本土,根植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社会时代特征,以民族特色激发读者的阅读热情,同时革新创作思维与理念,放眼全球,以世界因素感召读者的共通认知,提升中国文学作品的深度和广度,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
(二)归异并举、凸显匠心
汉语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孕育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成语、俗语(朱振武、 邬昌玲 2021: 58),赋予文学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人生》中乡土语言及方言俗语的运用俯拾皆是,作者“积极撷取方言进行文学书写之‘言语’实践”(王素、梁道礼 2017: 125),使小说展现出别样的异域之美,但对译者而言却颇具挑战。为达到译文与原文的平衡,译者以目的语读者的认知体验为主要皈依,同时兼顾中国文化的传递,契合读者审美情趣,归异并举,匠心独运。
对于文内异质性较强的表达,译者采用归化策略以弥合东西文化差异,关照读者的阅读习惯。例如译者将“油糕”归化处理为“a fried cake”,即“油炸饼”;将“走后门”处理为译语文化专有项“behind closed doors”,即“秘密地、不公开地”;将詈骂语“你他妈的把书念到屁股里了”套译为美国俚语“not know one’s ass from one’s elbow”来表示原文所传达的无知、闭塞之意。归化处理成功地将“陌生化”转换为“普遍化”,虽未能完全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但却避免了文化负载词带来的生涩感,为译语读者扫除阅读障碍,提供最佳阅读体验感。此外,译者通过异化策略保留部分文化内涵,在准确传递原文意指的同时,有效地促进中西方文化的有趣碰撞。例如译者将用作祭祀鬼神的“黄表纸”处理为“yellow sacrificial paper”,既忠实保留了原文意象,又同化增添了目的语读者熟悉的文化专有项表述,归异并举、释译结合。在语气词、拟声词的翻译上,译者多采用音译法,如“唉”(ai)、“啊嘿嘿嘿嘿”(Ahhheiheiheihei)等,令读者身临其境地体会人物对话氛围,可谓译笔生花。
在《人生》译本的生产过程中,译者受到原文、读者、文化等因素的制约,积极对译文进行“语言性微调”及“社会性改造”(潘冬 2020: 68),提高了译本的可接受性。由是观之,译者贡献对于促进中国文学作品域外传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在中国文学“走出去”进程中,译者应充分认识到源语与目标语在意识形态、诗学观念、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灵活择选翻译策略,在彰显异域文学魅力、传达作品价值内涵的同时,亦为读者营造出亲切熟悉的文化氛围,弥合中西文化认知差异,努力寻求“忠实原文”与“关照读者”之间理想的平衡状态,促进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与接受。
(三)多维赞助、强势营销
除了小说主题与译本质量等文内因素之外,“翻译完成之后的宣传与销售同样需引起重视”(朱振武 2019: 158)。《人生》英译本出版商亚马逊凭借其丰厚的资本力量,在译本出版与推广环节提供多维赞助,以多模态译本拓宽读者的阅读渠道,翔实的副文本信息消解读者的距离感,强势助推译本传播与接受。
2011年至今,亚马逊已将贾平凹、陈忠实、虹影等知名作家的多部作品纳入翻译计划,“进一步扩大了中国作品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力”(王永亮 2017: 61)。亚马逊以其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为《人生》英译本的营销开辟了多模渠道,如有声读物、电子书等形式,并将译本纳入多项推广计划。同时,亚马逊招募主流媒体、报纸杂志、知名书评人加入译作后期的营销与宣传,极大地拓宽了译本的宣传广度,扩大了译本的影响力,为《人生》英译本的接受与传播贡献了巨大力量。另外,《人生》译本包含着丰富的副文本内容,封面设计增强感官效应,名家荐语拉近读者距离,有效地提升了译本接受度。《人生》英译本的封面整体以中国传统元素表达作品主题和内涵。封面中心的作品英译名“LiFE”,绿色背景和四周的竹子象征生命弹力,与《人生》的主题和内涵高度契合。封面右上方拿着筷子的手代表了中国的饮食与文化涵养,筷子上夹着的饺子与“LiFE”的“i”融为一体,实现了“语图互文”,增加了封面图画的思想内涵。封面上下方各标明了作者和译者姓名,表明作品的跨文化属性。《人生》英译本的封底分为3个部分:《人生》的文坛地位及其茅盾文学奖加成、马云和贾平凹的推荐语以及路遥和《人生》的简介。这些副文本元素为读者提供了详尽的文外信息,有利于消释异域文化的陌生感,对于推进译本的传播与接受意义深远。
出版商的多维度赞助及强势营销方式大大提高了《人生》英译本的影响力与接受度,使其迅速进入西方读者视野并收获一众青睐。总而言之,中国文学作品外译不仅要关注文本内因素,更应意识到文外因素的重要作用。译者团队应努力招募强大的国际商业出版社参与译作出版与发行,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力量为译作的有效传播保驾护航,同时重视副文本信息的作用,巧妙利用封面、插图、附录等副文本信息补充说明源文中的文化意象,弱化源文异质性因素,有效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助推译本传播。
五、结语
路遥作为中国文坛大师级的人物,逝世近30年后,其作品仍影响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人生》的创作深植中国农村改革的社会现实,其中浓郁的民族情感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引起了国内读者内心的震撼与共鸣,经译介后亦引发西方读者的关注,在英语世界的接受表现不俗。本文从亚马逊和Goodreads网站的网络翻译书评出发,考察西方读者关于《人生》英译本的读者接受。研究发现,海外读者评价大多集中于小说基调与价值、写作主题与叙事、译者贡献与评价、作者地位与名望等方面。《人生》成功译介的制胜关键在于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创作视野、成熟练达的翻译策略和强势有力的营销手段,为中国文学未来在英语世界大放异彩提供了镜鉴。在当今数字人文视域下,“学术的触角必须沉入社会的底层”(耿强 2021: 17),结合大众读者书评与翻译接受研究,挖掘书评中的读者反馈信息,有助于窥见他者文化视域对中国文学作品的重新阐释,亦可为翻译接受研究拓展理论与方法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