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城市群创新合作的理论与实践
——评《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创新合作与发展路径研究》
2022-02-02秦尊文
秦尊文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顺应大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发展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的重要举措。2021年9月10日,长江中游三省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明确:长江中游城市群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张静、吴晗晗所著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创新合作与发展路径研究》,运用独特的视角、科学的实证、详实的案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创新合作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逻辑清晰的发展思路与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
一、独特的视角:城市群区域创新合作
区域创新合作的基本问题是区域合作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区域创新合作是区域合作的演进。受创新合作过程涉及的创新要素异质性影响,创新主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工,使得区域创新合作具有极强的空间属性。随着创新链分工的日益深化,创新竞争力的高低综合反映区域创新系统对资源的配置能力与使用效率,进而成为评价该区域能否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基于区域创新发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基于价值链的创新合作分工对区域创新溢出提出更高要求,科技创新合作网络的发展如何有效推动区域整体科技创新水平提高,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议题。
城市群是创新要素集聚和扩散的重要空间载体。学界认为受工业集聚与经济规模影响,城市群内部拥有相比集群外更密切的要素联系。城市群科学合理的创新合作方式将直接影响创新合作的可能性及规模。长江中游城市群是全国重要经济增长极,是长江经济带三大重要城市群之一。当前,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时代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转型升级,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发展进入黄金机遇期,区域创新环境日益完善、创新产出和转化应用率稳步提升、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深入、创新合作成效进一步显现。该书从城市群视角出发,围绕“以区域创新合作驱动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主线,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创新合作与发展路径进行研究,旨在为政府制订有效的区域发展政策、合理配置创新资源、提高区域创新竞争力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是为本书的特色之一。
二、科学的实证:大样本数据和学科融合的分析方法
该书以长江中游城市群3省28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产出和创新绩效4个分领域,涉及人力资源投入情况、资金投入情况、宏观经济环境等9个具体领域,涵盖31个细分指标。通过对28个城市创新能力及各分领域发展情况的实证结果分析,剖析城市群科技创新的动态变迁、演化规律、发展轨迹和空间上的截面分布,分析不同城市科技创新差异性和结构性,发现各城市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和不足,进而为科学制定有针对性的城市群创新合作策略提供参考。
与此同时,在城市群创新合作网络分析中,克服跨区域合作相关数据难以获取的问题,选取专利合作量来衡量科技创新活动强度,收集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的2010—2016年专利信息数据,共获得长江中游城市群跨区域组织合作专利信息656478条,并在此基础上筛选不同类型的合作数据,对区域总体及跨区域创新合作频率和强度、创新网络联系、创新网络中心性、创新网络核心—边缘和总体特征进行分析,明晰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合作主要模式和合作特征,为创新竞争力提升的重点方向和创新合作实施路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该书采用了社会网络分析法,该方法常用于解释一些社会学问题,是社会学领域比较成熟的分析方法,而作者借鉴社会学方法对经济学问题的分析,是为本书的又一特色。
三、详实的案例:国内外协同创新经验借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该书通过对国内外区域创新合作典型案例的总结,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合作提供了许多具有很强借鉴性的经验。如瑞士区域协同创新案例中,其不同区域间的大学通过共享经济、教育和文化资源,设立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及研究所联合体,以成立竞争力研究中心、建设协同合作重大研究平台、共同培养优秀人才等方式,统筹区域创新资源,形成合作网络,提升区域创新水平。湘鄂赣三省科教资源储备富集,区域高校院所间可以设立异地协同创新中心,实施中长期产学研战略合作,尤其是在三省具有共性优势科研项目中进行深度合作,突破市域边界,探索创新合作组织模式。
又如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创新案例中,在政府机制框架下,积极开展共性技术攻关、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服务、园区和企业、人才流动与共享等方面的合作。近年来,湘鄂赣三省积极谋划、深入交流,在高层领导会商、常态化运行安排、重点领域合作、日常工作推进等方面均取得较大成效。2021年9月,长江中游三省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武汉举行,确立了三省主要领导座谈会和常务副省长联席会常态化工作机制,成立了长江中游三省协同发展联合办公室,明确从9个方面深入合作。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创新领域尚缺乏专项规划支撑和实施方案统筹。因此,三省可以通过编制科技创新领域合作行动计划,强化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设施等硬资源共享和技术成果等软资源共享,寻找城市群创新合作重点项目,注重共性科研项目合作。细读该书会发现更多类似可借鉴的经验,可见作者对区域创新合作方面的研究和资料的累积,非一日之功。
四、可靠的结论:逻辑清晰的合作思路与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
任何研究最终的目的在于能够解决问题、指导实践。该书在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合作思路:强化顶层设计,推进创新体系系统化;优化区域布局,推进创新空间协同化;突出能力提升,推进创新主体联动化;重视实体经济,推动成果转化高效化;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创新治理立体化;探索协同模式,推进创新模式多样化。在实施路径上,提出了从整合优化创新资源、优化产业分工体系、强化科技金融互动、释放创新人才活力、落实区域合作机制等方面加快区域间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五链”融合,从而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开放型区域创新共同体。
整体来看,该书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能力和创新合作网络都有严谨的实证研究,是一部值得认真阅读的好书。今后可进一步深化对创新合作能力和网络特征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加强对建设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的实施路径的对策研究,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核心竞争优势和实现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