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科技思想研究综述

2022-02-02刘伟华唐文彰

社会科学动态 2022年4期
关键词:孟子思想

刘伟华 唐文彰

学界讨论先秦儒家的时候,更多地是从传统的社会政治和伦理的角度切入,对于其中科学和逻辑思想的发掘则远少于同类主题下的墨家和名家研究。但是,通过对经典文本的梳理和深入考察,我们发现,在《孟子》中同样蕴含着科学思想、技术思想的成分以及闪现在各具体学科门类之中的科技知识。所谓科学技术思想是关于具体科学技术的思想与关于科学技术的哲学和社会学思想的融合和统一。孟子在回应时代的政治、伦理问题时,将自然现象广泛地与社会现象联系、对照。

一、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孟子》中蕴含的科技思想的发掘,“需将其定位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发展轨迹与中国古代科技思想研究发展轨迹的交叉点上。”①因此,需要从中国哲学史和中国科技史两条历史脉络去定位这个问题的研究。

(一)科技人类学对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拓展

当我们说孟子的思想中有科学技术思想时,需要做一些研究范畴上的澄清与界定。

吴国盛认为,在对我国科技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依然延续了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方法论思想,即按照现代科学的学科分类标准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进行适当的分类。而李约瑟的科技史范式是典型的辉格史②,吴国盛主张应从博物学的角度来重新书写中国科技史,在博物学框架之中,分为天、地、农、医四大学科。

同时,国内科技人类学研究成果表明,引入人类学的进路对孟子的科学技术思想进行研究不仅是相当有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上世纪90年代,南开大学刘琣琣教授撰写了一系列关于科技人类学的论文,开创了国内研究中国科技人类学的先河。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主张类似,刘琣琣认为科技人类学把科学当做是文化现象的一种,因此能从社会变迁、思想史演变过程当中对其进行考察。③

刘兵认为人类学方法的引入,给科学史和技术史的研究带来了全新的研究视角,能够很好地实现科学史和技术史的研究创新。④卢卫红的专著论述了人类学的基本思想如何应用在科学史的研究中,包括文化的相对主义、社会的功能主义和知识的地方性等。比如,地方性这个核心概念的引入对于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学科认识科学是什么、科学的真理观等问题都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⑤肖显静认为当代要大力推动地方性知识走向第三种科学亦即地方性科学。从地方性的概念入手,我们能挖掘到主流的真理科学观叙事下科学史上那些被遗忘或忽略的部分。⑥

(二) 《孟子》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孟子所处时代思想的百家争鸣可归因于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革、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孟子称“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但这并不影响先秦儒家“求道、为学、致用”的思想特点在他这里得到进一步拓展并发扬光大。

荀子最早在《非十二子》中把子思、孟子连称,又因《孟子》中“诚”与“天道”的思想与《中庸》相一致,再经宋代以降的学者发展,“思孟学派”成为先秦儒家思想史中的重要概念。谢耀亭通过思想的相近性与师承关系的考察,提出“思孟学派可以看作是以子思、孟子为代表,其可溯源于孔子、曾子,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仲弓、子游等人思想影响,在战国前中期儒学发展中占有较强优势的一个儒家学派。”⑦

翟廷紥认为孔子之后,思孟学派的阴阳五行自然观以及“天人合一”理念对其科学精神有了进一步的发挥。《尚书·尧典》、《尚书·禹贡》以及《礼记·月令》这三部思孟学派的经典典籍被认为是能代表思孟学派天文学、地理学和农学的作品,其中当然也蕴含着孟子重要的科学技术思想。⑧

先秦诸家当中,墨家是最具备科学思维的萌芽与科学实验的技术操作的。黄世瑞认为孟子吸收和继承了墨家思想中的立辞明类、初步的量化观念、比较要在同一基础上进行、重视环境条件对人的影响、脑体劳动分工等科学思想。此外,黄世瑞认为在《孟子》中具有的科学思想有:用养结合,注意环境和资源保护;认识论上主张科学规律可以被适宜地利用等。⑨

(三) 《孟子》所蕴含的自然科学思想和方法论

1.数学思想和方法

利用数学工具进行定量描述是现代科学的客观要求之一,数学“在中国科学中是最完全独立发展的部门。”⑩《孟子》一书中所体现的战国时期的数学的进步,正如杨宽先生所概括的,“除了一般的加、减、乘、除的计算以外,已能进一步作分数的计算”。⑪学者从多个视角发掘了《孟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周瀚光对孟子的数学思想进行了研究,认为孟子对于当时的技术发展和具体的科学知识还是有所了解的。汉枚乘在《七发》中说到孟子善于数学,“孟子持筹而算之,万不失一”。⑫清代学人黄钟骏编纂《畴人传四编》,把孟子编入到“畴人”之列,畴人亦即古代天文历算之学的专职学者。

郑奕君进一步认为儒家有着统计学的基本精神,善于运用数量和数量关系的概念来解释事物和进行辩论。《孟子》的统计思想主要是两个方面:重调查以及运用数量概念对社会政治进行分析和论证。⑬

贺继康对孟子的数学思想进行了论证和分析,认为孟子的数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数量或者数学方法进行说明。⑭如上述,作为“畴人”的孟子有着很好的数学功底,不仅能准确地计算出事物的数量关系,而且非常重视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而提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数学方法论原理:“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梁惠王上》)。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大家非常熟悉的论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工不信度”则“城郭不完”(《孟子·离娄上》)。在“礼与食孰重”这个问题上说道:“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孟子·告子下》)孟子强调了数量比较以及设立数量比较标准的重要性,没有统一的测量和比较标准,而用一钩黄金和一车羽毛的重量比较就没有意义。同时,孟子不赞成当时农家许行统一市场价格的主张,孟子认为这是违反经济规律的,“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孟子·滕文公上》)由于产品各种各样,而这是自然之物多样性所必然的,因此肯定会有价格的差异性,孟子认为统一价格将不利于国家治理。

徐英瑾认为,儒家思想以“周政”式的古典宗法制度为核心,贵族首领可以根据乡土数据和宗族需要,制定政策自主管理,宗族内部数据不需要上报给上一级别的统治者。而在实行秦政之后,这种贵族制的宗法管理让位给了各级官僚,“编户齐民”、“盐铁专卖”这些政策就体现了以“大数据搜集”为基础的秦政逻辑。孟子所眷恋的井田制这种复古的“周政”逻辑则体现了古典宗法经济模式对民间数据资源的保护态度,即只在宗族层面上实行以“礼”为宗旨的软性调节机制,数据收集主要用于宗族内部管理,而不必上报更高级别的行政机构。⑮

当然,孟子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数据保护观。井田制式的“小数据”经济模式,从唯物史观的眼光看,它的产生和瓦解仍与当时的生产方式和政治状态紧密相关:第一,生产力水平受限,大规模的数据收集在技术上较难以实现;第二,耕种者与土地的生产关系在孟子所处的时代已发生重大变化,如周代的国人与野人之别因诸侯争战大量用兵而逐步取消。

《孟子》中对井田制作过如下的描述:“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孟子·滕文公上》)而当时已出现大量脱离宗法贵族统治的自耕农,他们不断开垦私田,国君在“室如悬磬”的财政压力下,也不得不承认私田的合法性继而征收税赋。尽管井田制的没落有其历史必然性,但孟子推崇的井田制下对宗族内部数据的保护,仍然给现代人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在某种意义上说,通过合理配置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社会组织手段,“激活人工智能研究中的‘专家系统’;合理利用区块链技术;基于数据隐私的家用机器人技术”⑯,可以视为古代井田制数据保护模式的现代变种;《孟子》中所提倡的维护宗族内部数据管理权的井田制式“周政”思想,也体现了人类文明早期的“小政府、大社会”治理理念。因而,孟子看似复古的井田制理想,实际上为当代世界在大数据威胁下的个体隐私数据保护提供了一种对冲策略,并为倡导当代“数据式儒家”的信息观和信息政策提供了思想渊源。

2.逻辑学思想和方法

在《孟子》中所记载的孟子的辩论过程,我们今天看来已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现代数理逻辑的基本推理精神。而我们需要注意到,近代科学革命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就是利用逻辑对日常语言进行命题化和推理过程的结构化。科学哲学家亨普尔提出,理想的科学解释D—N模型就是以逻辑演绎来建立解释项与被解释项之间的关系。哲学家罗素也认为逻辑是一切知识的确定性的基础。逻辑与数学结合推动了将逻辑作为工具对于语言进行自然化研究,为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准备了基础性的工具。在这个基础上,学者们注意到了在《孟子》中所运用到的逻辑思维方法。

姜国认为孟子深入继承了儒家正名思想,同时大大弘扬儒家正名的思想和方法。孟子已经涉及一般和特殊、种和属的关系,对于中国逻辑发展史具有重要地位。⑰陈雪指出《孟子》中大量运用了逻辑推理方法,以三段论阐明自己的主张,以二难推理巧妙地处理困境,以类比推理巧设圈套,引人入彀,使得《孟子》具有强烈的逻辑思辨色彩。⑱

黄世瑞指出,孟子把知类与否摆到辨析问题的首位,提出对事物进行辨析之前需要进行分类:“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孟子·告子上》)“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孟子·梁惠王上》)分类之后要在同一基础上进行比较,“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如果忽略了两者的底部之“本”就会得出“取下求上”的荒谬结论。⑲

3.天文学思想

薄树人从《孟子》中使用的日月食比喻推断,孟子已经认识到了这一自然现象。孟子曾说:“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孟子·离娄下》)“苟求其故”指的是要探索天文星辰的运作原理,一旦懂得了这个原理,即便是一千年以后的至日也可以得到。这里首先强调了天文学历法演算的重要性,然后是发现和使用规律的重要性。除了“苟求其故”,还有“注重符验”的经验实证思想,这两者显然已是一种较为成熟的科学技术哲学思想。⑳

4.生态学思想

在人、物和自然的关系上,孟子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有机自然观,这些观点都和现代生态学对自然的认识非常贴合,从人出发,通过仁向外推及自然万物,“万物皆备于我”,使得保持人的独特性的同时,也保持了人和外物的连续性,使得价值可以在外部自然系统当中建立。

周淑萍认为孟子尊重自然万物,促进自然万物生长,“仁民而爱物”、“不违农时”,反对“以邻国为壑”,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改善周边乃至全球生态现状,有着非常强大的启蒙作用。⑳

黄俊杰提出在孟子的世界观中,自然和人文并不对立,自然也有价值,人文也有规律,自然和人文都能通过心的反省得到贯通。2○“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也就是说,人通过向内心的不断反省,能够上通于天,了解宇宙中所蕴藏的规律。

孙涛研究了孟子的生态自然观,他认为孟子是中国思想界系统性阐发天人合一观念的第一位哲学家。㉓“天”这一概念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关于《孟子》中“天”的涵义,翟廷紥在冯友兰“天”之阐释的基础上指出孟子所指称的“天”是具有“自然”这一内涵的,即那个“油然作云,沛然下雨”的天。㉔孟子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吴智的研究表明孟子不仅意识到了客观的自然外物,而且暗含了一种从心到天的路径,通过尽心、知性、知天形成了整体的、连贯的认识论体系。㉕

袁运开、周瀚光认为,孟子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显然深刻体现了现代保护生态学中的基本思想。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有节制,这种节制除了让生态系统得以延续繁衍,更重要的是这种保护性的节制会反过来作用于人自身,作用于平民百姓,而注意到这一点的统治者便是“王道之始”,把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通过仁来联系在一起。㉖

李明、付智强同样强调《孟子》蕴含有丰富的生态思想。比如,孟子认为进行农业生产不要违背时令;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要遵循可持续的原则;要爱护自然界的生物等。孟子生态思想对于当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引作用。㉗

赵麦茹和袁运开、周瀚光的讨论类似,指出孟子的性善说对于生态道德构建的重要性,“王道”的节制利于具体的生态保护和实践,平民百姓适度合理的消费观念能保证自然的持续稳健成长,反过来自然也能够可持续地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㉘

李寿旭认为,孟子在处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反对人们对自然的过分要求,体现了顺势与适度的理性态度。㉙他主张把人与生态环境看作一个整体,从宏观的角度来处理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孟子的环境伦理思想融生态学、环境学和农学知识于一体,为保护当时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从农业角度,孟子的思想实则是现代生态农业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操作原则。

(四) 《孟子》所蕴含的技术思想

1.农业技术

欧阳伟华从制民之产、井田制等六个方面论述了《孟子》中的农业技术思想。㉚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第二十》)的民本思想,大力提倡“仁政”,前提是贯彻“制民恒产”的政策,这就是孟子为“仁政”所设想的农业实践理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以制民之产为基础,孟子还依托井田制度进而提出了理想的居住模式:“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另外还需施行降低赋税的政策:“无诸侯币帛饔飧,无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在前述的农业政策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就一定离不开发展和实施农业科技。

《孟子·梁惠王上》中反复强调顺应农时的重要性,这是战国时期劳动者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得出的科学总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在篇末又重申了勿夺其时的重要性,“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之后的《审时》《氾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都沿袭了“不违农时”的农学技术思想。

《孟子》云,“虽有镃基,不如待时。”这里的镃基,就是当时的农具。孟子重视粮食作物的生产,强调经济作物的种植不能妨碍五谷的生长,“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在宅地周围种植经济作物,桑树既能够养蚕又能作为家畜的饲料,这样虽小但全的小农经济能维持一家的基本生活,甚至还能实现七十可以食肉的较为富足的生活。在具体的农业技术方面,“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播种季节要“深耕易耨”,科学施肥环节也有如下的描述:“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孟子·万章下》)此外,古代的农业科技着重强调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但在其中人起着主导性作用:“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

袁运开、周瀚光指出,孟子对农作物的播种和生长规律,农田的平整、开沟和深耕,农业活动中的精耕细作和除草,以及雨水与农作物生长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㉛“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国“易(治)其田畴”、“深耕易耨”是农业生产几道必要的工序。雨水多,庄稼长得好,若久旱逢甘霖,则“苗勃然兴之”。另外,要顺应庄稼生长的规律。“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告子上》)“五谷”不熟还不如“荑稗”。为此,他反对做出像“揠苗助长”违背作物成长规律的事情。

2.建筑技术

张慧认为,从《孟子·梁惠王下》中的描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可见文王的花园除了养着皇家的珍禽野兽之外,还允许百姓进入打猎,营构了与民同乐的人文景观,同时还兼具一定的游赏功能。囿是田猎活动的产物,《诗经》毛苌注:“囿,所以域养禽兽也。”而“域养”需要有更为坚固的藩篱以防野兽逃逸,故《说文》释囿为“苑有垣也”。并指出中国早期的园林规模都较大,《孟子·梁惠王下》载“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可见规模之巨大。

此外,孟子介绍说:在井田制中,“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腾文公上》)“序”和“校”的原意都是练习射箭和狩猎的场所。孟子所谓庠、序、校,是井田制下的村社成员集会和公共活动的场所,兼有礼堂、会议室、俱乐部和学校的性质,特别是习射和举行射礼的地方。“学”是国立的贵族学校,也是贵族成员聚会、活动的场所。㉜

3.技术的主客体关系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阚迪、吴智认为孟子的技术观表明了人的技术能力是在认识自然并掌握客观规律基础上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发挥主体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去提升自己的爱心、智慧、能力。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也就是说,在关爱他人、管理他人、礼待他人却得不到正反馈时,要反省自己是不是在仁、智、礼的层面上有不足。“皆反求诸己”,通过反躬自省,补足仁、智、礼,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可以实现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手段利用和改造自然。33

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即万物本性皆为人所具备,没有什么比经过自我反思而达到物我一体的“诚”的本真境界更令人快乐的了。反身求“诚”,可至“大乐”,再经由“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的认识过程,即可达到掌握自然规律的程度,为利用自然规律创造各种技术开辟道路。孟子所揭示的求诚、尽心、知性、知天的认识路径,体现了德性主体与技术主体的统一,认识规律过程与技术创造活动的融合。

作为与技术主体(人)相对应的客体,外“物”是感性可触的,是技术体系中的物质表现形态和人类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技术的客体方面,《孟子》在孔子仁学基础上提出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主张,集中体现出孟子对于技术系统中“物”的看法,表明了他在考察技术中的客体性构成要素时所持的基本观点。

周淑萍将《孟子》中“物”所指涉的“自然客观存在的事物”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如江河、草木;二是“含有人为因素的客观自然物”,如狗彘、丝麻。㉞夏增民的观点与之类似,认为《孟子》中的“物”当然是指天生之万物,但更多情况下是指与人相区分的“外物”。㉟

周淑萍还进一步整理出了孟子对于作为技术客体的自然客观物所具有的差异性、共性和稳定性的看法。孟子说:“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种自然界中的丰富性和差异性是不会因人的主观意志而发生改变的。“凡同类者,举相似也”,说明孟子在对物的共性的认识基础上进行了分类。而同类事物的稳定性表现在类似“容光必照”、“水无有不下”这样的普遍规律之中。㊱

二、国外研究现状

相对于国内近些年对于孟子科技思想的研究,国外这方面的研究更加稀少,取得的成果也较为有限,但也呈现出独特的价值。西方学术界在人类学视角下对古代科学技术概念进行了扩展,为深入发掘《孟子》所蕴含的科技思想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进路,架起了中西文化沟通的桥梁。

(一)人类学对科技史和科技社会学研究的扩展

法国人类学家毛斯(Marcel Mauss)提出身体技术行为是与传统的技术行为(工具技术行为)和传统的礼仪行为(如巫术和宗教行为)相区分的。晚近一些时候,1988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普法芬伯格教授(Bryan Pfaffenberger)㊲批判了西方“标准技术观”中的需求驱动技术、功能决定形式和工具到机器的单线性技术史这三大观点,对应地提出了文化决定技术选择、象征彰显技术意义以及技术史是社会技术系统的生成过程的核心观点。毛斯所坚持的整体社会论中除物质性的、社会性的之外的第三种“符号”性的维度,可与马克思主义所讲的狭义文化观即“政治、经济相并列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相对照。

著名科学史家席文教授(Nathan Sivin)指出“科学”包括自然哲学、数学、自然科学(天文、历法等等)和医学,席文认为每一种文化都必然包含科学、技术和医学。㊳

美国科学史家白馥兰(Francesca Bray)是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合著作者之一。她提出对中国技术史的研究要与人类学方法结合起来。㊴白馥兰认为传统的技术史研究进路都是关注那些我们现在看来构成工业化资本主义世界的那些重要的领域,比如工程、技时、能量的转化等等。而她所关注的是一种“非生产性”技术及其改变,比如居住用途的建筑,并在此提出一种更为有机的、人类学的研究技术及其发现方法,扩展了科技史上的技术概念。

(二)关于《孟子》中的科技思想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雷斯尼克教授(Michael D.Resink)是美国当代数学哲学家。他在《〈孟子〉写作的逻辑与科学方法》中反驳了以诺斯洛普(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为代表的西方学界的流行观点,即认为中国和东方的思维方式主要依赖直觉而非假设的概念。㊵在对《孟子》文本经仔细梳理后,雷斯尼克发掘出《孟子》写作中所蕴含的逻辑与科学方法有:(1) (隐含式implicitly)使用一系列符合命题推理与量化逻辑(quantificational logic)的演绎推理;(2)使用归谬反驳的论证方式;(3)提出了演绎性的说明并证明了解释性的假说。后者恰恰与科学哲学家们所讨论的科学解释中的覆盖律模型相符合。

韩国岭南大学金洪水教授认为气与心不同的地方在于,气不受外部影响,可以理解为现代意义的人的基本欲求或者生存意志,具有张力和冲动性。且心气为一体,由此便可接纳作为义的善,由此与道家把“气”看作自然物质的哲学观点相区分。这种身心贯通的哲学主张,对于反思现代人类生存方式,引导人心向善仍具有重大意义。㊶

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在其教学生涯中多次引用《孟子》。拉康说:“如果说我胸有成竹,我必须同时说,这是因为孟子支持了我,我不知道我所说的。或者说,我知道我所要说的,是那些我不能说出来的。这,正是在这样的标志性的时刻,有一个人叫弗洛伊德,引入了无意识。”㊷进而提出语言造就人性的命题。可见,孟子对拉康的无意识心智理论建构与临床实践技术应用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结论

综上所述,学界对《孟子》科技思想的相关研究基本奠定了研究的概念范畴和理论基础,为深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借鉴,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包括:分析研究多,整合研究少;静态研究多,动态研究少;各学科内研究多,各门类、各学科交叉交融研究少。对孟子的科技思想研究成果都注重到了孟子以天道观为代表的自然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科学技术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也发掘出了自然观中所蕴含的关于某一门类学科的思想。但对孟子的“内圣外王”主张所彰显的个人伦理与社会政治思想是如何与其思维模式下作为一种文化的科技思想相联系的研究较少。

笔者认为,对《孟子》科技思想的研究应以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的宗旨为出发点,梳理《孟子》统摄言与气、身与心、物与我、天道与人道思想,提炼出其中蕴含的以认识论为中介的科技观与伦理学,使其成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料和理论借鉴,从而以创造性的解释来回应当今社会的“人—自然—社会”问题;同时,引入结构性的视角,建立传统儒家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会通,使科学技术与传统思想在结构意义上平等的位置展开“可通约”的对话。

注释:

①乐爱国、庹永:《近30年来中国古代自然哲学与科技哲学研究》,《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②所谓辉格史,借自对英国历史上的辉格党(Whig Party)派历史学家做派的描述,即喜欢把历史写成本党政见节节胜利的历史。1931年,英国历史学家赫伯特·巴特菲尔德在他的短篇小说《辉格党对历史的解释》中创造了“辉格史”一词,把忽视了过去与现在的差异性、以今日之观点来编织历史的做法,统称为辉格史。

③刘琣琣:《科学技术人类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的新领域》,《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④刘兵:《人类学对技术的研究与技术概念的拓展》,《河北学刊》2004年第3期。

⑤卢卫红、刘兵:《科学史人类学与“跨文化比较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4期。

⑥肖显静:《走向“第三种科学”:地方性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

⑦谢耀亭:《思孟学派考辨》,《史学集刊》2013年第2期。

⑧翟廷紥:《孟子在先秦名辩思潮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术月刊》1992年第7期。

⑨⑲黄世瑞:《孟子科学思想初探——兼论孟子对墨家科学思想的继承》,《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年第7期。

⑩曹伯韩:《中国国学常识》,天地出版社2019年版,第229页。

⑪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591页。

⑫转引自《周翰光文集》第2卷《中国数学哲学思想探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年版,第119页。

⑬郑奕君:《孟子的统计思想》,《统计与决策》2010年第23期。

⑭贺继康:《〈孟子〉数学思想撷论》,《新西部》(理论版)2011年第6期。

⑮⑯徐英瑾:《儒家怎么看待数据隐私问题——兼论“数据化儒家”的可能性》,《探索与争鸣》2018年第10期。

⑰姜国:《先秦儒家诸子“正名”逻辑思想探微》,《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⑱陈雪:《从逻辑学看〈孟子〉的推理艺术》,《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⑳薄树人:《试谈孔孟的科技知识和儒家的科技政策》,《自然科学史研究》1988年第4期。

㉑周淑萍:《论孟子自然观及其现代价值》,《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㉒黄俊杰:《论儒家思想中的“人”与“自然”之关系:兼论其21世纪之启示》,《现代哲学》2005年第1期。

㉓孙涛:《中国古代生态自然观阐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第2期。

㉔翟廷晋:《孟子天道观若干问题初探》,《学术月刊》1962年第4期。

㉕吴智:《先秦诸家主流技术思想之分析》,东北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㉖㉛袁运开、周瀚光主编:《中国科学思想史》(上),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38、236页。

㉗李明、付智强:《孟子生态思想刍议》,《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㉘赵麦茹:《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光明日报》2016年2月12日。

㉙李寿旭:《生态视域下的孟子环境伦理思想探究》,《运城学院学报》2019年第5期。

㉚欧阳伟华:《〈孟子〉农业思想考》,《农业考古》2014年第1期。

㉜张慧:《先秦生态文化及其建筑思想探析》,天津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㉝阚迪、吴智:《论先秦儒家自然观对先秦儒家技术思想的“基础”作用》,《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㉞㊱周淑萍:《论孟子自然观及其现代价值》,《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㉟夏增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对“物我关系”的探讨——兼论环保主义者对孟子思想的误读》,《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㊲Bryan Pfaffenberger,Fetishised Object and Humanised Nature:Towards an Anthropology of Technology,Man,1988,23(2),pp.236-252.

㊳席文:《比较希腊科学和中国科学》,周榕芳主编:《三思评论》第2卷,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㊴Francesca Bray,Technics and Civiliza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An Essay in the Cultural History of Technology,Osiris,1998,13,pp.11-33.

㊵Michael D.Resink,Logic and Scientific Methodolody in Writing of Mencius,International Philosophical Quarterly,1968,8(2),pp.212-230.

㊶金洪水:《孟子“气论”及其“养气”说》,《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㊷J.Lacan,D’un Discourse Quil ne Serait pas du semblant(1971),Paris:Seuil,2006,p.44.

猜你喜欢

孟子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磨刀不误砍柴工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谈“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