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展望:党的十九大以来新发展理念研究述评
2022-02-02姚二涛
姚二涛
新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之一,对我国当下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曾多次阐释新发展理念,并强调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①,足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视。党的十九大之后,学界对新发展理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其成果层出不穷。我们将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简要梳理,希冀为学界了解该领域提供些许借鉴。②
一、新发展理念的生成逻辑
党的十九大以来,有部分学者将研究视角聚焦于新发展理念的生成逻辑,产生了相对丰硕的研究成果。总体而言,其研究成果主要可分为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三部分。
(一)新发展理念的理论逻辑
新发展理念的生成在理论层面是基于前人相关理论基础上进行的扬弃与发展。党的十九大以来,学界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个角度对新发展理念的生成理论逻辑进行了探究。
其一,马克思主义角度。“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③新发展理念之所以能推动我国的发展,正是由于其根源于马克思主义,顺应了我国社会的发展规律,因此党的十九大以来有学者就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剖析了新发展理念生成的理论逻辑。新发展理念作为科学的发展理论,其生成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如孙琳认为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伟大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历史实践相结合的创造性的经验总结。”④叶得盛认为,新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具体而言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唯物辩证法、生态文明观、世界市场论、人民历史观的继承和发展。⑤此外,傅秋野主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认为新发展理念的生成遵循了唯物论的根本要求。⑥李思雨则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方法论与新发展理念的生成逻辑关系,认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推动了新发展理念的生成。⑦
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角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⑧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之所以能够适应我国的具体实际,推动我国当下的发展,其中关键因素是由于新发展理念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部分学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角度剖析了新发展理念的生成。如叶得盛通过论证新发展理念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分别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发展观、“贵和尚中”世界观、“天人合一”生态观、“协和万邦”外交观、“民为邦本”人民观的传承,从而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发展理念形成的重要来源,是形成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思想根基。”⑨吴玲等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发展理念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与精神滋养”,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部分是对传统文化“革新”思想、“和”“合”思想、“天人合一”思想、中华民族“爱好和平、重视交流”品格、“公平、平等、正义”思想的传承与弘扬。⑩
以上学者或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角度对新发展理念生成的理论逻辑进行了分析。但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主要植根于当下中国特殊国情,解决的是中国发展中所遇到的具体难题,然而学界目前对新发展理念生成在理论逻辑层面的研究,多偏向于马克思主义角度,而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角度的剖析感觉似有不足。
(二)新发展理念的历史逻辑
新发展理念的生成并非一蹴而就,其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演进的历史过程。学界对新发展理念生成历史逻辑的研究,有的着眼于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有的则侧重于改革开放后。
其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为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不同时期的领导人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在发展理念上不断进行革新,有学者就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发展理念生成的历史逻辑进行了探究。如刘宇赤认为,新发展理念的生成主要历经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以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直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才最终形成。1⑪张杨认为,新发展理念的生成是基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以及胡锦涛等领导人的“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等发展理论的基础之上逐步发展演变而生成的。⑫
其二,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发展进入了新时期,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发展理念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成熟和完善的过程,有学者主要着眼于改革开放以来,对新发展理念生成的历史逻辑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如田旭明等认为,新发展理念由改革初期的经济发展理念、20世纪9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21世纪初的科学发展理念发展而来。⑬叶敬忠则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新发展理念具体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改革初期的国家重启发展理念阶段,新时期由重启发展逐步向发展主义过渡阶段,以及步入新时代发展主义向新发展理念转化阶段。⑭
以上学者对新发展理念生成历史逻辑的研究成果,要么着眼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其历程进行长远梳理,要么从相对微观层面就改革开放以来进行探究,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相对深入,丰富了学界对新发展理念生成在历史逻辑层面的研究。
(三)新发展理念的现实逻辑
对新发展理念生成的现实逻辑进行分析,可加深对学界新发展理念生成时代背景的认识,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新发展理念提出的现实必要性。党的十九大以来,学界对新发展理念生成现实逻辑的分析,可分为发展难题的解决和适应新变化两个角度。
其一,发展难题的解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⑮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正是着眼于国内外复杂形势,致力于解决我国在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有学者探究了新发展理念的现实逻辑,如陈理认为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针对的是我国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⑯此外,杜黎明⑰、叶子鹏等⑱以及张彦⑲等则分别通过具体分析新发展理念及其五部分,认为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为了解决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破解发展不协调难题、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以及促进共享发展等。
其二,应对新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还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⑳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也是为应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有学者探讨了新发展理念生成的现实逻辑。如张占斌认为,新发展理念提出的目的之一正是为应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这一新变化。㉑董根洪则从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转变的现实出发,认为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为解决现阶段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从而早日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㉒杨嘉懿着眼于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角度,认为新发展理念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战略指引,是实现发展更平衡的重要支撑、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㉓除社会主要矛盾外,还有学者分析了新发展理念提出所应对的一些具体变化。如刘伟认为,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为了应对我国进入新时代在经济总量、GDP水平、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条件、宏观经济失衡等方面出现的新变化。㉔
以上研究成果一方面从解决发展难题角度入手,另一方面则着眼于应对新变化视角,对新发展理念生成的现实逻辑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究。但总体而言,党的十九大以来学界对新发展理念生成现实逻辑领域的分析,无论在广度或者在深度方面都还略显薄弱,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对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进行剖析,有助于深入了解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以来,学界对新发展理念科学内涵的解读大致可分为整体内涵和各部分内涵两个层面。
(一)整体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曾四次提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新发展理念内涵中也蕴含了丰富的人民主体思想,如协调、绿色、共享等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以来学界对新发展理念整体内涵也多从以人民为中心的视角进行剖析。如包彦征认为,新发展理念遵循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新时代发展为人民的价值旨归。㉕曾正滋认为,新发展理念在动力、结构、生态、关系、目标维度上激发人民内在的创造力、满足人民平衡充分的美好生活需求、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将价值主体确立为全体人民。㉖蒋玲等认为新发展理念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新发展理念提供了内生动力和价值旨归,而另一方面新发展理念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㉗
(二)各部分内涵
由于新发展理念分别由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组成,其五部分具体内涵的侧重各有不同,有部分学者对新发展理念五部分所蕴含的具体内涵分别予以阐释。如陈理认为,新发展理念五部分内涵侧重各有不同,如创新发展理念侧重于发展动力问题的解决,协调发展理念则主要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解决的是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理念则为了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最后共享发展则主要解决的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㉘除陈理外,李猛也对新发展理念的五部分内涵分别予以剖析,认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分别侧重于从“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从“补短板”转向“拉长板”、从“做减法”转向“做加法”、从“客场”转向“主场”、从“特惠”转向“普惠”。㉙而罗家旺等则从本质属性角度出发,认为创新发展理念回答了推进社会进步的动力问题,协调发展理念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协调推进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发展理念是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发展理念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必由之路,共享发展理念是由党的性质和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决定的。㉚
以上学者对新发展理念科学内涵的解读,加深了学界对新发展理念内涵的认识。但纵观党的十九大以来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仅从研究成果数量就可发现其研究较为薄弱,研究视角也相对单一,这两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新发展理念的分类研究
党的十九大以来,学界对新发展理念的研究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外,还有学者侧重于对新发展理念的五个部分单独进行探究。
(一)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㉛由此可见创新发展理念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王雨辰着眼于习近平新发展理念中的创新驱动发展观,认为创新驱动发展观来源于习近平对当代世界发展理念和现实的不断思考,其本质是要解决发展动力、发展质量、发展效益之间的问题。㉜邓文平则从创新发展理念的内涵进行分析,认为创新发展理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包括了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333
(二)协调
党的十九大以来,学界对协调发展理念的研究成果较少。邓文平主要从经济、社会、环境等角度探究了协调发展理念,认为协调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应对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发展失调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存在不协调问题;他还认为协调发展理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认识的深化、是对社会协调发展实践的创新、是对“局部发展论”的扬弃。㉞
(三)绿色
党的十九大以来,学界对绿色发展理念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主要从现实背景、理论价值等角度进行探究。如刘涵主要从我国发展的具体情况角度出发,认为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是我国生态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从而得出绿色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核的结论。㉟金乐琴着眼于国内外背景角度,认为国际上绿色发展是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国内的绿色发展理念是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共赢。㊱此外,邓文平从价值层面进行分析,认为绿色发展理念应对了国内外发展中严重的环境问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㊲最后,廖维晓等主要着眼于引领高质量发展视角,认为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实现需要绿色生产力、政治高位、绿色生活方式、绿色消费的推动和助力。㊳
(四)开放
对于开放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以来学界主要从开放发展理念的内涵、实施途径以及价值层面对其进行了研究。如顾学明认为,开放发展理念的理论内涵的出发点是科学判断发展大势、着力点是破解发展难题、落脚点是世界的合作共赢,他指出其实施路径是我国当前经济有待于进一步开放,要着重考虑实施开放发展理念的国内外环境,以及进一步提升开放的措施。㊴邓文平则认为,开放发展理念的内涵包括开放发展的治国理念、开放型经济体系、积极主动的国际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他分析开放发展理念的价值,认为其在对外开放的战略地位、内涵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交往理论。㊵
(五)共享
党的十九大报告着重强调,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明确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㊶,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㊷。随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提出,要在“十四五规划”中要逐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㊸。而共享发展理念中蕴含了丰厚的共同富裕思想,因此党的十九大以来共享发展理念逐渐成为了学界的研究焦点。如夏淼主要从人学意蕴视角进行解读,认为共享发展理念“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正义、凸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宗旨,是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理论传承和阶段性发展。”㊹韩保江等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以及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㊺张秀荣从根本属性、问题导向、发展规律、作用定位等视角进行探究,认为共享发展理念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注重解决公平正义问题、顺应时代潮流的科学发展规律、新发展理念的价值统领。㊻
党的十九大以来学界对新发展理念的五部分进行的研究,丰富了学界对于新发展理念的分类研究。但总体而言,新发展理念五部分的研究具有不均衡性,学界对于绿色和共享发展理念的研究成果较深入,而对创新、协调、开放的研究相对较为薄弱。
四、新发展理念的多重价值
新发展理念作为科学的发展理论,其提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党的十九大以来,学界对新发展理念的价值也着重进行了探究,主要包含理论价值、实践价值、理论与实践双重价值三个方面。
(一)理论价值
新发展理念是在前人理论基础上进行了扬弃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张彦等认为新发展理念回答了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历史问题,回答了“怎样发展”与“为谁发展”的理论问题。㊼杜黎明则认为新发展理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马克思主义均衡增长思想、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思想、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思想、社会主义本质论。㊽而蒋显荣等从社会发展动力视角具体解读新发展五部分理论价值,认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分别对主观引领客观的动力机制、动力体系良性运行的规律、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方式、生产力发展的内因外因的联动关系、社会动力的新形式等方面进行了首次回答和揭示。㊾
(二)实践价值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为应对发展难题与挑战,促使我国更快更好发展,其实践价值层面极为重要,党的十九大以来学界对新发展理念的实践价值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如马明冲着眼于破解社会主要矛盾视角,认为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实行系统化经济政策安排、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等措施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㊿卜珍和则把新发展理念与乡村振兴进行结合分析,认为新发展理念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提供高瞻远瞩的策略、夯实坚实可靠的基础、拓展广阔无垠的空间、提供坚实有力的保证。51而耿百峰从实现共同富裕角度进行解读,认为新发展理念是共同富裕实现路径中的动力源泉、平衡杠杆、美丽底色、外部条件、价值遵循。52
(三)理论与实践双重价值
党的十九大以来,还有学者把理论与实践价值结合起来探究新发展理念。如胡素娟认为,新发展理念在理论层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是对全球发展理论的创新;其实践价值是有利于破解中国难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升我国国际形象、各国共同打造全球治理体系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新思路和借鉴意义。53而张冕则认为新发展理念在理论层面是党对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而在实践层面则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科学指引、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54此外,韩喜平等则认为新发展理念在理论方面深化对经济发展内涵认识的同时,也在实践方面构建起新的经济发展分析框架、提供经济发展整体性方法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观、从特色走向一般的世界价值。555
以上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价值、实践价值方面,还是理论和实践双重价值方面,都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加深了学界对新发展理念价值的认识,促使了学界更为全面地理解习近平提出新发展理念的深刻用意。
五、新发展理念的实施路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发展理念能否适应我国具体实际,最为关键的还在于其具体实施。党的十九大以来,为促进新发展理念的实施,学界对该领域进行了研究。
其一,整体研究。学界首先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整体进行探究,徐作辉着眼于理论层面,认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要坚持系统的观点、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遵循对立统一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以及否定之否定规律、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56而刘宇赤和张冕在实践方面具体分析了新发展理念的实施路径,如刘宇赤认为,新发展理念的具体实施应首先广泛宣传形成相应的社会环境,其次政府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和接受社会监督,最后建立相应的市场配置资源机制。57张冕则认为,新发展理念的实施各级领导干部是关键、要有科学的方法论以及运用改革和法治手段。58
其二,分类研究。除整体研究外,还有学者依据新发展理念的五部分进行了分类研究。首先,宏观层面的探讨主要有张杨和杨嘉懿,张杨认为,新发展理念的实践要以创新增动力、以协调优结构、以绿色保质量、以开放拓空间、以共享促公正。59杨嘉懿则认为,新发展理念的实施要推动发展动力的创新、发展布局的协调、发展形态的绿色、发展格局的开放、发展成果的共享。60其次,卢青从相对微观层面,具体探究了新发展理念推动“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路径,认为要以创新作为新发展的原动力、把协调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发展的坦途、坚持走共享发展之路。61
党的十九大以来学界对新发展理念的实施路径,或从整体角度进行分析,认为要从市场、社会、领导干部、发展规律等角度重点研究其实施路径;或分类进行探究,具体分析出新发展理念每部分的具体实施。但总体而言,党的十九大以来新发展理念实施路径的研究较薄弱,有待进一步加强。
六、新发展理念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纵观党的十九大以来新发展理念的研究成果,学界主要从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分类研究、多重价值及实施路径等方面,对新发展理念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其中学界在新发展理念的生成逻辑、多重价值层面的研究可谓是全面和透彻的。然而,通过梳理和分析党的十九大以来新发展理念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其研究还是存在着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一)研究价值尚需提升
学术研究最终的落脚点应服务于现实问题的解决,任何研究都当如此。为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强调:“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62这就表明新发展理念的理论指导意义,对于实现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学界应加强新发展理念理论与我国具体发展实际的结合探究。但纵观党的十九大以来学界对新发展理念的研究成果,很多都没有与当下迫切解决的发展难题进行紧密结合,其研究实用性方面有所欠缺。新发展理念作为指导当下我国发展的科学理论,对其研究应紧扣我国当下发展的热点问题,充分挖掘其蕴含的时代价值,从而为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出谋划策。比如,对新发展理念的研究应与我国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疫情中的发展困境、生态环境问题等进行紧密结合,为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提出具体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研究领域尚待拓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十四五”时期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63,这就表明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的发展要拓宽新发展理念的实施领域。新发展理念作为全面的发展理论,囊括了我国当下发展的方方面面,对其研究应开拓研究视角和领域。然而,纵观党的十九大以来学界对新发展理念的研究,虽然从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分类研究、多种价值以及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探究,但研究却不均衡。如,研究成果中涉及新发展理念的生成逻辑和多重价值层面居多,而涉及科学内涵和实施路径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此外,在新发展理念的分类研究中也分布不均,创新、协调、开放发展理念的研究相对薄弱。因此,学界应深化对新发展理念科学内涵、实施路径,以及分类研究中创新、协调、开放方面的研究。同时,新发展理念提出之后,对其他很多国家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有不少国外学者对新发展理念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我们应认真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研究成果,以丰富和拓展新发展理念的研究视角。
(三)研究方法有待完善
研究方法的改进和完善可以促进很多学术研究的深化和拓展,具体到新发展理念的研究也是如此。纵观党的十九大以来学界的研究成果,其研究方法运用较多的是概念分析法、文献研究法。但新发展理念作为科学的发展理论,立足于我国当下各方面的发展,涉及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学科,因此对新发展理念的研究应当加强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纵观党的十九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新发展理念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总体而言,该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研究还比较欠缺。因此学界对新发展理念的研究,可以运用历史学、管理学、人类学、经济学等学科研究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此外,学界还可以运用比较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描述性研究法、观察法以及思维方法等研究方法,以深化和完善新发展理念的研究。
注释:
①⑮⑳㉛㊶㊷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9、11、2、31、28、29页。
②对于新发展理念的研究,党的十九大以来很多学科都有所涉及,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外,还包括经济学、体育学、教育学等学科,本文主要分析的是自党的十九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成果。
③⑧《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
④孙琳:《新发展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理论探讨》2019年第3期。
⑤⑨叶得盛:《新发展理念的理论与实践》,《红旗文稿》2021年第10期。
⑥傅秋野:《新发展理念的哲学气质》,《人民论坛》2019年第6期。
⑦李思雨:《新发展理念的哲学意蕴和实践要求》,《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年第7期。
⑩吴玲、苑承丽:《新发展理念的文化自信意蕴探析》,《观察与思考》2020年第1期。
⑪57刘宇赤:《论新发展理念的历史演进、时代要求与战略举措》,《湖南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
⑫59张杨:《习近平新发展理念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
⑬田旭明、吴家庆:《改革开放40年来党的发展理念的历史变迁及其现实启示》,《湖南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
⑭叶敬忠、张明皓:《发展理念的变迁与新发展理念的形成》,《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⑯㉘陈理:《深刻理解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由来、内涵和要义》,《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1年第3期。
⑰㊽杜黎明:《论新发展理念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⑱叶子鹏、熊若愚:《习近平发展哲学思想初探》,《重庆社会科学》2017年第11期。
⑲张彦:《新发展理念的三重基础》,《红旗文稿》2019年第12期。
㉑张占斌:《深刻理解新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前线》2019年第10期。
㉒董根洪:《新发展理念是理解和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钥匙”》,《浙江社会科学》2019年第8期。
㉓60杨嘉懿:《以新发展理念破解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理论月刊》2019年第2期。
㉔刘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与新发展理念》,《前线》2017年第11期。
㉕包彦征:《习近平新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思维逻辑》,《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年第3期。
㉖曾正滋:《以人民为中心:彰显新发展理念的价值自觉和自信》,《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年第3期。
㉗蒋玲、赵汇:《透视新发展理念的内在旨归——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研究》,《学习论坛》2019年第7期。
㉙李猛:《新发展理念: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方法论创新》,《江苏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
㉚罗家旺、曹文宏:《新发展理念的总体性方法》,《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㉜王雨辰:《论习近平的创新驱动发展观及其当代价值》,《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㉝㉞㊲㊵邓文平:《新发展理念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江西师范大学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
㉟刘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9年博士学位论文。
㊱金乐琴:《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新理念与实现路径——兼论改革开放40年绿色发展历程》,《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
㊳廖维晓、胡桂瑜:《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21年第5期。
㊴顾学明:《更好地践行开放发展理念》,《理论视野》2017年第12期。
㊸6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人民日报》2020年11月4日。
㊹夏淼:《共享发展的时代内涵及人学意蕴》,《思想战线》2021年第6期。
㊺韩保江、罗霈:《共享发展理念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文献》2021年第2期。
㊻张秀荣:《论共享发展的鲜明特征》,《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
㊼张彦、王长和:《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理念价值排序的演进依据》,《浙江社会科学》2018年第7期。
㊾蒋显荣、侯彭振:《新发展理念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动力认识的原创性贡献》,《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㊿马明冲:《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新发展理念:释义及破题》,《河南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
51卜珍和:《新发展理念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黔西南党校论坛》2018年第1期。
52耿百峰:《新发展理念视阈下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前瞻》,《科学社会主义》2018年第1期。
53胡素娟:《五大发展理念的时代价值研究》,兰州大学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
5458张冕:《习近平关于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论述研究》,辽宁大学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
55韩喜平、丛立峰:《新发展理念对经济发展理论的原创性贡献》,《学习与探索》2021年第4期。
56徐作辉:《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中国纪检监察报》2018年8月14日。
61卢青:《新发展理念与“十四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理论视野》2021年第1期。
62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人民日报》2020年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