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思想内蕴对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启示

2022-02-02何海玲

南方论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人文大学素养

何海玲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茂名 525000)

《大学》被誉为《四书》之首,是儒家系统论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纲领和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它所蕴含的思想内蕴、智慧光芒穿越古今,对当代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一、《大学》的思想内蕴

《大学》是孔子弟子曾参所写的一篇学习孔子思想的心得论文,被汉初儒家学者戴圣编辑在《小戴礼记》(即《礼记》)中,宋人将它从《礼记》中抽出来成为单行本,即《大学》。《大学》文辞简约,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所谓“大学”,是与“小学”相对而言的。按朱熹的解释,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与礼仪;十五岁入大学,研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处世学问,重在个人道德修养提升,且推己及人,推动全社会道德臻至完美。如何达到这一完美的道德之境?对此,《大学》以“三纲”“八目”为主要内容进行了循序渐进、全面深入的阐释。“三纲”涵括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要求“大学”初衷在于通过明明德,达到亲民,进而达到止于至善;“八目”涵括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突显了“大学”从推究事物的原理,由小及大,直到平定天下的基本过程。

南怀瑾先生在《原本大学微言》阐述了“格物”至“正心”属内明之学,如果内明修养达到“明德”的境界,由此外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就须从“修身”做起,故“修身”为内明外用之间的重大关键,也就是《大学》所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可以说,《大学》是个人修身立德的指南,它体现了儒家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以止于至善为教育目的,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也说明了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二、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014年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高职院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自此以来,各地高职院校重视人文素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应该看到,还有部分高职院校急功近利,片面强调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人文素养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整体状况较差,在社会上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因此,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人文素养”的含义。

“人文”一词,字面上可以理解为人类文化或人的文化,最早见于《周易·贲卦》:“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素养”一词,简而言之就是素质与修养,《汉书·李寻传》有阐述:“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宋陆游《上殿札子》也有阐述:“气不素养,临事惶遽。”概而言之,“人文素养”是指人的文化素质与修养,其核心灵魂并非一般“能力”,而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和内在品质”。

(二)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养成迫在眉睫。

1.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养成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迫切需要。受国际国内环境和多重叠加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这样的形势,高职学生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苦练“内功”,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力争提高就业率。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加强实训,练就高超的从业技能;另一方面,要潜心研习,认真参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比如胸怀天下、知书识礼、自信自强、豁达乐观、刻苦耐劳,艰苦拼搏、自尊自爱、团结合作、终身学习、亲民爱民,等等 。有了过硬的“内功”,学生就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就能在各种企业招聘中备受青睐,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努力开启自己的灿烂人生之旅。

2.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养成是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企业招聘的是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员工,既看重“干事”能力,更看重“做人”水平。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不少高职毕业生思想浮躁,功利至上,待人冷漠,自律性差,缺乏同情心、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既不能适应自我发展的需要,也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顺应现代企业用人的需求,正视当前学生在思想、情感、精神、人格等方面的种种问题和不足,进一步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素养,为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3.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养成是提升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的迫切需要。有什么样的学校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学生是学校的“产品”和“名片”。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只会“做工”、不会“做人”的技能高超的“机器人”“工具人”,还是既会“做工”、又会“做人”的技品兼优的全面发展的人?这直接关乎学校的形象和社会评价。因此,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技品兼优、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是高职院校提升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迫切需要。

三、《大学》思想内蕴对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现实启示

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历史重任。要在短短三年内让学生既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养成独立人格,提升精神境界,树立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理想,关键是要找到一条理想的人文素养教育途径。《大学》在古代被称为“初学入德之门”的人生指导书,它的“三纲、八目”等思想内蕴,对当代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形成大有裨益,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三纲”与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总体目标。

《大学》“三纲”思想内蕴,有助于厘清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总体目标,探索正确的努力方向。

1.“明明德”与树立正确价值观。“大学之道”的“道”是根本,“明德”是“道”的致用,阐述了其道德教育的宗旨和原则,就是把“德”作为核心价值理念,注重对人才内在道德品质的培养,其实就是教导你做一个人,完成一个人道、人伦的本分。高职学生道德认知还处于可塑造阶段,他们的社会角色还需重新设定,对他们开展的教育,也是恢复人的本性善良的教育,让他们形成自身的价值观,用正确的态度去认识和评价世界,这是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基础。

2.“亲民”与强化责任担当。“亲民”,“亲”当作“新”讲,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弃恶从善,朱熹解读为“除旧布新,推己及人。”就是说,不仅自己要彰显自己的光明德性,还要感染别人、影响他人。孔子有个学生叫子夏,孔子很早就预言,子夏的学问以后会越来越好,为什么呢?“君子修身”,子夏愿意跟比自己修养高的贤德之士交朋友,善于从别人身上学到优秀的品质,转化为自己的优势,这叫“作新民”,看到好的就要学,充实自己。自己丰富起来,修养提高了,成为榜样了,还不要停止,还要用自己的德行去影响别人、感染别人,使别人也“作新民”。高职学生未来要走向社会就业或者创业,是社会建设的生力军,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因此,高职教育不仅是个体教育,也是社会教育,要教会学生不能拘泥于学习技能知识,还要学会责任和担当。他们面临科技知识的日新月异,思想观念也要与时俱进,才能肩负起“其命维新”的时代使命。而“亲民”与高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性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3.“止于至善”与坚定理想、追求卓越。“止”是“止步”,“止于至善”是指追求臻至完美,不达到最佳状态和最高境界绝不能止步不前。高职学生由于职业规划不长远,职业目标不明确,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理想信念,通过不断地提升自我,最终“止于至善”。尤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他们追求卓越的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让他们力求臻于完美,力争早日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二)“八目”与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实施路径。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如何实现?“八目”详释了达到“三纲领”最高境界的实施路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关键词,阐释了一个由内及外、由低至高、推己及人、齐家治国的缜密完整、循序渐进、密不可分的大谱系。可以说,“八目”强调重视心性教养和自我修养,体现了强烈的思想意识和人文关怀,在今天也并未过时,对探索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的实施路径具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1.“格物致知”与坚持治学之道。《大学》中的“格物致知”不仅指获得知识、增长智慧的方式方法。作为《大学》“八目”之基础,“格物致知”是內修的基础,是根本。 拿读书来说,先把书通读,进入其中,把书读厚,把一个个的知识点构成知识面,然后要把书读薄,把知识点贯穿成知识线,将重点归纳出来,抛弃其中熟知的、无用的,然后和现实相结合,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通过现象认识深入到本质认识,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高职学生知识体系不全面,容易浅尝辄止,要引导学生广泛获取知识,体察事物,广泛涉猎,探究事物内在原理,从书本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形成独有的“治学之道”。

2.“诚意正心”与坚持自省自律。“诚意正心”是道德的自省自律,是一个人内在品格修养的立身之本。要做到“诚意”,最重要也是最考验人的一课便是“慎其独”。所谓“慎其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情况下,高度自觉自律,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法律底线之事。这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试金石”。要做到“正心”,最重要的是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让理智战胜情感,真正以法律、原则、道德、公序良俗来行为处事,不被情感所困扰和左右。“诚意正心”从根本上是指人不要被眼前利益蒙蔽了双眼,而应该主体自觉地自省自律,不断提升个人的道德情操、人格品质和行为责任等,使自己成为一个内外兼修的人。高职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都将到企业工作,而企业的执行力是极强的,需要员工高度的自觉自律,因此,用“诚意正心”引导学生的规范意识,从他们的生活习惯、纪律要求、人际交往等细节入手,由外在的强制到内在的自律,由他人的监督到自己的自觉,从而形成内化于心的行为自觉。

3.“修身齐家”与坚持公平公正。家是社会的基本单位,齐家,任重道远。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每一个家庭成员对所有人和事都持有远近亲疏、喜好厌恶的感情,每个人都有优缺点,倘若家庭成员欠缺公道持正、平等相待、相亲相爱、尊老爱幼、宽容礼让等基本素养,其家庭就难以达到和谐的状态,更遑论幸福和美了。因此,要念好“家”这本经,“齐家必先修身”,必须做到不断修炼、完善、提升自己,进而才能担起一家之重担,营造一家之和谐,创造一家之幸福。与此同理,只有具备了“修身齐家”之能,才能令自己在单位和社会中游刃有余,不断建功立业。高职毕业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将在家庭、单位和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处事公平公正的态度以及是否可以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个家庭、单位、社会是否可以和谐发展。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用持正之道去做人做事非常关键。

4.“治国平天下”与坚持正义担当。“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意思是说,做了国君却一心想着聚敛财富,一定是重用了小人。而君王还以为这些小人是好人,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事,结果天灾人祸一起到来。这时候即使有贤德的人,也没有办法挽救了。因此,一个国家不应该以物质财富为利益,而应该以正义和道义为利益。一个崇尚正义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一个讲道义的国家是伟大的国家。“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首先从“德”开始,最后以“义”为终点。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一个人要有正气,一个民族才会有道义,一个国家才会讲正义。对于高职生而言,他们学习动力不足,认为选择高职院校是他们无奈之举,以后就业也不容乐观,种种不如意,让他们滋生了消极颓废的思想。要培养他们有大胸怀,有大志向,有大境界,有大格局,引导他们以社会责任为己任,心怀天下,富有正义感,敢于担当,砥砺前行,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大学》思想内蕴对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形成具有重要现实启示意义。当代高职院校应有效领悟和借鉴《大学》的深厚思想内蕴,进一步强化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真正将高职学生培养成既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又有深厚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贡献高职力量。

猜你喜欢

人文大学素养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大学求学的遗憾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