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免得” 连词化的历程、动因与机制

2022-02-01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补语用例动因

朱 心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温州 325035)

《现代汉语八百词》将 “免得” 定义为连词,认为 “免得” 同 “省得” , “表示避免某种不希望发生的情况,多用于后一小句开头,主语往往不说出来”[1]。如:

(1)又向妇人说: “秋宝给我抱去罢,免得你走时他哭。”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①

(2)他只是想等他们吵完了,然后再进去,免得当面碰上了,弄得两个人不继续吵下去下不了台。(赵树理《三里湾》)

例中 “免得” 作为连词用在后一分句的开头,后接成分 “你走时他哭” 和 “当面碰上了,弄得两个人不继续吵下去下不了台” 都是主语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带有消极的情感色彩。

王凤兰从共时角度对 “免得” 和 “省得” 进行了对比,[2]但没有从历时角度分析 “免得” 的连词化历程;刘红妮阐释了 “免得” 的词汇化进程,认为 “得” 字的并入及附缀化是 “免得” 词汇化的关键一步;[3]周红从 “免得” 的后接成分入手来验证它的词汇化过程,认为 “免得” 的词汇化与 “得” 后所接成分的扩展有关,[4]但未涉及其词汇化的动因与机制问题。综上,我们认为有必要对 “免得” 连词化的历程、动因与机制做进一步讨论。

一、 “免得” 的词汇化历程

(一) “免” 的语义

《玉篇》: “免,去也,止也,脱也。” 我们赞同这一观点,认为 “免” 最初是本义为 “脱掉、脱落” 的动词。如:

(3)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4)行人烛过免胄横戈而进曰: “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之有?” (《吕氏春秋·贵直论》)

后引申出 “避开、避免” 等义。如:

(5)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礼记》)

(6)吾闻以乱得聚者,非谋不卒时,非人不免难,非礼不终年,非义不尽齿,非德不及世,非天不离数。(《国语·晋语》)

(二) “得” 的语义及语法化

《说文解字·彳部》: “得,行有所得也。从彳聲。 ,古文省彳。” 也即 “得” 是本义为 “获取、得到” 的动词。如:

(7)鼓人或请以城叛,穆子不受,军吏曰: “可无劳师而得城,子何不为?” (《国语·晋语》)

(8)季氏得民众久矣,君无多辱焉。(《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

关于 “得” 的演变历程,曹广顺(1995)在其论著中讨论得很详备,[5]我们以此为基础进行简单梳理:先秦时期, “得” 除了带宾语组成动宾结构外,还可用于带有 “取得” 义的动词之后,构成连动结构。如:

(9)对曰: “且之网得白龟焉,箕圆五尺。” (《庄子》卷九)

(10)董卓攻得李昊、张安毕,生范中生烹之。(《汉末英雄记·董卓》)

魏晋以后, “得” 开始出现在不具有 “取得” 义的动词之后,在句中作补语表示动作的结果,唐代时 “得” 作补语的例子更是普遍增多。如:

(11)卖得两钱,转以贩菜,致有百余。(《六度集经》卷第三)

(12)纵令救得,便须却置都护,须以汉兵镇守。(《旧唐书》第一百二十四)

(三) “免得” 的词汇化历程

唐代, “免得” 开始在线性顺序上紧邻出现,我们共搜得语料18例:除了敦煌文献中5例、《全唐诗》5例和《祖堂集》7例外,还有《全唐诗续拾》中的1例。

根据后接成分的不同,我们对这18个例子进行分类分析。其中有7例后接NP,包括2例省略宾语的情况。如:

(13)或是僧,或是道,请静莲台持释教,将为无常免得身,也遭白发驱摧老。(《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二)

(14)僧曰: “如何免得此过?” 禾山曰: “万里无来却肯伊。” (《祖堂集》卷第五)

在上两例中,名词 “身” 和 “此过” 均作动词 “免” 的宾语,而 “得” 作 “免” 的补语,构成 “免+得+NP” 结构。

另有11例 “得” 后接的是VP。如:

(15)自非阿罗汉,焉能免得偷。(《全唐诗》卷八百六十九)

(16)小娘子如念娉了,免得父娘烦恼。(《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四)

上两例中 “偷” 作动词,而 “父娘烦恼” 是主谓短语。需要注意的是虽然 “免得” 后已经出现了VP,但我们倾向于认为此时 “免得” 仍然是一个非句法结构。因为在 “免得” 刚开始紧邻出现并且其后仍跟有大量NP的情况下,也即 “免得+NP/VP” 同时存在,那么它显然还不能被分析为连词。在 “免+得+NP” 中,毫无疑问NP作 “免” 的宾语,所以在 “免+得+VP” 结构中,我们认为VP也是作为 “免” 的谓词性宾语存在, “得” 仍为补语, “免得” 还未成词。

宋代, “免得” 连用的例子明显增多, “得” 后接NP的例子也开始增加。如:

(17)曰: “如何免得此棒?” (《五灯会元》卷十七)

(18)乃能为汝免得此难。(《古尊宿语录》卷四十八)

此时,除了上述名词性宾语的用例有所增加外,谓词性宾语的例子同样也随之增加,甚至还扩展到了小句(S)。如:

(19)问: “终日着衣吃饭。如何免得着衣吃饭?” (《古尊宿语录》卷六)

(20)胜因当时若见,将钉钉却室门,教他一生无出身之路,免得后代儿孙递相仿学。(《五灯会元》卷十八)

在例(19)中 “着衣吃饭” 是由两个动词组合成的并列短语,而例(20)中的 “后代儿孙递相仿学” 是S,但这里依旧属于VP充当 “免” 的宾语的情况。因为虽然 “免得” 后接成分有所扩大,但从整体看VP仍然只占小部分比例,所以我们认为 “免得” 未成词。

元代, “免得” 在宋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虽总的用例增加不多,但相比之下, “免得” 后接NP的用例开始减少,VP或S的用例大大增加,并且其中S作为后接成分的例子远远超过VP,我们认为此时 “免得” 已经有了词汇化倾向。如:

(21)我只怕年深了也难收救,倒不如早早丢开,也免的自僝自僽。(《全元杂剧·杜蕊娘智赏金钱池》)

(22)来时休往那正门,则打那角门儿进,免得外人看见不雅。(《全元杂剧·秦修然竹坞听琴》)

(23)苦海熬干是何日?免得侬来爬雪沙。(杨维桢《海乡竹枝歌》)

明代, “免得” 不仅用例有明显增加,并且其后接成分VP也远远超过了NP,二者比例为19:3,但因为总的用例不多,我们认为它仍处于词汇化过程中。例如:

(24)既有人议婚,情愿劝我女出嫁,免得人再议论。(《包公案》第五十六回)

(25)快早降伏,免得这一棒打碎你的天灵!(《西游记》第九十五回)

上例中 “人再议论” “这一棒打碎你的天灵” 都是说话人不希望发生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消极结果,则需要条件句的出现,而 “免得” 便是连接这个条件与结果的枢纽,如 “早降伏” 能有效避免 “打碎你的天灵” 。此时 “免得” 的用法已经与现代汉语中连词的典型用法无异。

至迟到清代,伴随着高频使用以及其处于小句开头位置的基本稳定,我们认为 “免得” 已经完成了连词化。例如:

(26)我可要出去了,免得他们疑心。(《七剑十三侠》第一百七十六回)

(27)请你把他留了,免得两个孩子受冷,便是好汉们的阴德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八回)

(28)当时就把我捉住,再也赖不过去,我横竖一死,索性说了,免得零碎受苦。(《施公案》第一九八回)

我们分别选择了元明清各个时期中的一部文献,统计了其中 “免得” 的使用情况,如下:

由表1可知, “免得” 的后接成分以VP为主,远远超过NP,并且整体上VP的用例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其中VP又包括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和主谓短语或小句,二者同样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但相比之下主谓短语或小句的用例略多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这也印证了 “免得” 连词化的渐趋成熟。

表1 “免得” 的使用情况

二、 “免得” 连词化的动因和机制

(一) “免得” 连词化的动因

“免得” 能够词汇化为连词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词汇双音节化是 “免得” 连词化的重要动因。双音词衍生的基本条件包括语音条件和两个成分线性顺序上的邻近, “汉语的两个音节构成一个标准音步,一个标准音步就是一个标准的韵律词。” [6]也即汉语的双音化趋势是促进 “免得” 连词化的一大动力。 “免” 与 “得” 本是两个单音节动词,后来在使用的过程中被组合到一起,二者便成为一个表层成分紧邻的非句法结构。而后随着语言的发展,二者的关系愈加紧密最后直至界限的消失,由[免+得+VP]重组为[免得+VP], “免得” 被重新分析为一个双音节连词。

其次,与 “得” 后接成分范围的扩大和 “免得” 所处位置有关。 “得” 作为补语其后接的是NP,而后范围扩大到了VP,最后直至S,此时就不便再将这种后接成分看作宾语了。我们说一个句子一般不能长期存在两个谓语中心,那么其中有一个势必就会发生弱化,而 “免得” 恰恰又处在后一小句开头,前后都有一个完整的句子,这就是连词典型的句法位置,最终 “免得” 语法化为连词。

再次,与主观性及语境的影响有关。 “‘主观性’是指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情感,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7]“免得” 用在小句前时,前后两个分句存在一种主观 “避免” 倾向,在语境中这种消极结果对说话人而言总是力求避免的,而前一分句便作为避免这种结果的前提或条件出现,二者体现出一种人为的 “条件-结果” 关系, “免得” 在其中起到一个连接作用。所以在这种语境下, “免得” 自然可以被重新分析为连词。

最后,使用频率的升高也是 “免得” 词汇化的重要动因。 “使用频率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一种语言形式在话语中出现得越频繁,越容易语法化。” [8]唐代 “免得” 开始紧邻共现,仅有18例;宋元时期 “免得” 用例有所增加,但仍不多,分别有53和68例,元代便开始了词汇化;明代时 “免得” 进一步发展,但仍处于词汇化的过程之中;清代,连词 “免得” 用例激增,由明代110例增加到551例,我们认为在高频使用中连词 “免得” 发展成熟。

(二) “免得” 连词化的机制

从非句法结构演变为一个连词,重新分析贯穿于 “免得” 成词的整个过程,是其词汇化的重要机制。 “重新分析的作用是从认知角度把这种词义虚化、功能变化的过程以结果(虚词产生)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加以确认,重新分析标志着这个词汇单位语法化过程的完成。”[9]重新分析是指不改变句子表层结构而是对句子内部结构进行重新切分,也即一个结构本身是 “[A+B]+C” 的形式,经过重新分析后呈现出 “A+[B+C]” 的形式。 “免得” 在词汇化之前是一个 “免+得” 的非句法结构,后来其后接成分由NP扩展到VP甚至为S,也即在句法环境改变的影响下, “免+得+VP/S” 便被重新分析为 “免得+VP/S” ,并且在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连词 “免得” 最终完成了词汇化。

结 语

动词 “免” 早在先秦就开始出现,本义为 “脱掉” ,后引申出 “避开” 等义, “得” 最初也作为表 “获取” 义的动词出现。 “免得” 最初连用是在唐代, “得” 后接的是NP作 “免” 的宾语,但这一时期用例不多;宋代 “得” 后接成分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为VP或S,并且用例开始增多;元代在宋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有了词汇化的倾向;至迟到清代,伴随着高频使用 “免得” 已经词汇化为连词。

注释:

①本文所引例句均出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和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第四版)。

猜你喜欢

补语用例动因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清、民国木薯在广东的引种推广及其动因初探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朝鲜语状语在汉语中的对应情况
汉语中的补语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
解码英国加入亚投行的动因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