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践
——以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为例

2022-02-01韦慧伊温德朝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师范生竞赛大赛

韦慧伊 温德朝

(1.江苏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江苏·徐州 221116;2.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是全面检验师范生专业核心素养的途径,是全体师范生学习、实践、研讨、展示的平台,也是教师教育质量比拼的盛会,能促进优秀师范生脱颖而出。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全面推进江苏教师教育改革,提高师范人才培养质量,江苏省教育厅和江苏省教师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自2012年以来每年组织开展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努力提高师范技能、成就 “明日之师” ,推动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十年来,大赛组委会始终秉持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质” 的原则,携手全省各师范生培养单位打造这一品牌赛事,得到了广大中小学、幼儿园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普遍认可和社会的一致好评。90%以上获奖选手毕业后都从事了教师职业,能够在各自岗位上崭露头角,迅速成长为青年教学能手和业务骨干。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大赛尚存在中小幼不同阶段发展不够均衡、片面重视比赛获奖、比赛结果运用不够充分、与 “互联网+” 新技术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当然,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存在的阶段性问题,需要以创新思维智慧解决,特别是要从教育主管部门、行业、高校、教师、学生等利益关联主体出发,从参赛动力、竞赛运行、赛教协同、考核评价等方面入手,聚焦提升大赛内涵品质,系统构建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推进的长效机制。

一、构建参赛动力机制

动力机制即源动力建设,是激发各利益关联主体主观能动性,增强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内在活力的根源。

(一)激发学生参赛动力

由于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参赛名额较少,前期集训较为严苛,占用时间较多,某种程度上又与在校师范生考研、考公、考编等安排有所冲突,这对学生参赛积极性产生了一定影响。以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中学语文组为例,大赛组委会规定参赛人数为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当年在籍注册毕业生的2%,前八届参赛人数始终徘徊在40人左右,获奖人数最多不超过30人,一等奖均为4项。此后参赛人数有所增长,第九届47人参赛,33人获奖,其中一等奖5人、二等奖9人、三等奖19人,获奖率为70.2%;第十届72人参赛,50人获奖,其中一等奖7人、二等奖14人、三等奖29人,获奖率为69.4%。相较毕业师范生总人数,参赛获奖者占比还是比较低的。建议适当增加参赛名额,同时把教学技能竞赛纳入学分认定、综合素质测评、奖学金评定、入党推荐、教育硕士推免、教师资格证申请、教师招考等各个环节,切实提升该奖项的含金量和吸引力,全面激发学生参加比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凡获得竞赛奖项的学生,可直接申请授予教师资格证;凡获得竞赛二等奖以上的学生,经本人申请可直接推免教育硕士;在教师编制招考中,凡获得一等奖的学生,可给予免考入编政策。

(二)激发教师指导动力

师范生教学基本功是一项专业技能,需要学科与课程教学论老师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训练,学生才能逐渐掌握。长期以来,高校评价体系中普遍存在 “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1]的倾向,指导老师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却得不到相应的认可和回报,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建议把指导学生参加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与教师年度考核、评先评优、职称评聘等挂钩,切实调动指导老师的工作积极性。比如,在师范院校教学型教授、副教授职称评审中,可以把指导学生获得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以上,作为必要条件之一。2020年江苏师范大学修订出台的《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等系列文件,明确对教师指导学生获得教学技能竞赛奖项等教学工作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赢得了教师们普遍好评。

(三)激发高校参赛动力

经过十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的各项赛事,每年逐渐固定到若干学校来承办。比如中学体育组竞赛,2012年至2021年共举办10届,其中淮阴师范学院承办5届、盐城师范学院承办4届、南京师范大学承办1届。承办学校占据天时地利因素,获奖相对容易一些。同等条件下,其他学校的学生,获奖概率则打了折扣。目前,教学基本功大赛分学前教育组、小学教育组、中学文科组、中学理科组、艺体教育组五个组别,除学前教育组外,其他组别再按学科分类比赛,这种分道赛马的形式非常好。但建议每组比赛不得连续由同一学校承办,轮流承办一方面可以通过承办赛事来推动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师教育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可防止形成固化的利益格局,真正实现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质” 的目的。对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建议把大赛获奖情况作为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双万计划” 验收、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考核指标之一,作为衡量教师教育水平和师范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让各师范生培养单位切实重视起来。

二、构建竞赛运行机制

(一)竞赛整体规划

当前,江苏省在校师范生可参加的职业技能大赛主要有:各高校自主组织的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江苏、上海、浙江、安徽四省教育厅联合举办的长三角师范生技能大赛,教育部组织的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这些赛事 “自下而上” 形成了一个序列。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整体统筹、合理定位各级师范生技能大赛,既突出特色,又相互衔接,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在日程安排上要相互错位,下一层级比赛为上一层级比赛顺利举办选拔 “种子” ,同时也给参赛师生留下充裕准备时间。

(二)竞赛内容规划

在竞赛内容设计方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以及教育部《高等师范学校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技能标准(试行)》等精神导向,综合考核教师职业能力、教师职业精神等岗位技能,全面体现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标准。这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普通话与教师口语技能训练,包括普通话技能、教师口语表达技能;2.书写技能训练,包括掌握规范汉字、书写技能、常用文体写作技能;3.现代教育技术技能训练,包括课件制作、微课制作、教学软件应用;4.教学工作技能训练,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模拟教学技能、说课技能、听课评课技能、组织和指导学科课外活动技能、教学研究技能;5.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包括集体教育技能、个体教育技能、与任课教师及学生家长沟通技能。比如,语文卓越教师培养的总体目标应立足于人格高尚、学养深厚和能力出众三个方面,综合考查学生掌握 “六个一” 的情况,即 “一颗矢志从教的政治信念”[2]、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手漂亮的板书、一篇优美的文章、一门过硬的专业知识、一套熟练的信息化技能。

(三)竞赛组织规划

主办单位牵头成立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组委会,下设秘书组、专家工作组、监审仲裁组。每届比赛承办赛事的赛点成立比赛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竞赛具体组织实施工作。竞赛组织规划工作主要包括:竞赛方案设计、技术筹备与论证、通知发布与接受报名、赛前选拔培训、赛场考察和准备、竞赛现场报到、正式比赛、颁奖和总结等环节。从整体来看,不少程序在实践中逐渐成熟,但竞赛统计数据分析、赛后总结交流等尚需进一步加强。建议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等成立专门的赛事组织机构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及时召开经验交流会、成果推介会等,介绍竞赛成功经验,发现竞赛存在问题,探讨破解重难点问题的策略。另外,从智慧办赛的角度来说,目前赛事通知下发、参赛选手报名、比赛成绩公布等基本功能均可通过竞赛网站客户端来完成,而比赛现场的入场检测、项目计时、成绩评定、成绩录入等缺乏一体化的智能信息系统支撑。建议组织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按照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赛事安排,设计研发一套整体的智能化信息系统,全面提升竞赛数字化水平和赛事工作效率。

三、构建赛教协同机制

(一)推动竞赛规划与专业课程体系互融

各师范生培养单位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紧密结合校赛、省赛、联赛、国赛的竞赛规程,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技能竞赛为依托,以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全面打造 “赛教融合” 的特色课程体系。同时,把课程体系细化为通识课程、核心课程、方向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五个模块,将技能竞赛规划分别融入五个模块之中,确保每学期开设一门与竞赛对应的课程,让师范生在 “学做一体” 中增长教学才干、体验竞赛乐趣。江苏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18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按照竞赛规划与专业课程体系互融的原则,对学生能力要求和相应训练的课程明确如下:1.逻辑思辨与批判反思能力(中国思想史、逻辑学等);2.语言分析能力(现代汉语、教师语言等);3.口头表达与语言交际能力(语言交际学、中国古典诗文朗诵与吟诵等);4.文学作品解读能力(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5.审美鉴赏能力(文学概论、美学等);6.各种文体写作能力(大学写作、中学写作教学研究);7.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大学计算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语文学科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等);8.教研与创新能力(寒暑假社会调查及撰写调查报告,第二、三学年撰写一篇不少于5千字的语言文学研究学术论文,第三、四学年撰写一篇不少于5千字的语文教学研究论文);9.跨文化交际与传播能力(大学英语、高级英语视听说、英汉互译等)。由相应课程支撑的 “九大能力” ,共同指向的是上述竞赛内容规划方面提到的语文教师所要熟练掌握的 “六个一” ,以助推毕业师范生快速成长为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临床型中小学语文教师以及能够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语文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推动技能竞赛与日常教学、 “第二课堂” 互融

日常教学和教学技能竞赛对师范生职业技能的要求,是 “高原” 和 “高峰” 的关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普遍比较重视 “培基” ,通过系统讲解和传授基础知识,夯实师范生的专业素养。而教学技能竞赛的竞技性、选拔性特征,决定其更重视 “拔尖” ,特别是对师范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育。建议把竞赛所需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技巧深度融合于专业课程教学、 “第二课堂” 活动开展中,通过竞赛检验学习成效,推动技能竞赛与教育教学、 “第二课堂” 协同发展。以师范生培养的重中之重 “三字一话” 能力为例,江苏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进行了积极探索。书写训练方面:开设书法课程;组织开展 “卓师中文——墨染芳华” 师范生三字展,定期邀请专任教师进行评比;举办 “翰墨馨香” 现场书法大赛、粉笔字书写大赛等。普通话训练方面:开设现代汉语、教师语言、语言交际学、中国古典诗文朗诵与吟诵等课程;引导师范生坚持每天晨读半小时,利用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媒体平台进行打卡;依托天问演讲辩论协会举办辩论赛,举办 “古韵新妍” 海峡两岸大学生古典诗词吟诵会、 “五月的鲜花” 诗词朗诵会等活动。这些举措有力推动了师范生 “三字一话” 技能训练常态化,甚至成了部分学生的兴趣爱好,卓越教师培养成效良好。

(三)推动 “高校—地方教育管理部门—中小学” 共建互融

师范专业是一个面向实践开放的专业, “构建一个科学可行的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模式是有效培养师范生教师专业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3]。而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的比赛重点,就是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此,推动 “高校—地方教育管理部门—中小学” 共建互融,建立师范生教育实习基地,打造 “双师型” 师资队伍,加大师范生职前顶岗实习比重,是一个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案。为破解卓越教师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江苏师范大学和泰州市教育部门联合实施了 “协同培养卓越教师” 项目,积极探索以高校为主体、中小学(幼儿园)为基础、地方政府为保障,三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深度参与教师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三方协同培养新机制。这种 “临床式” 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置身真实教学情境,实现了 “学、训、研、用” 有机结合、前后贯通,切实解决了传统培养模式下资源分散、实践不足对教师培养质量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方协同” 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成效明显:先后获批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立项建设,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负责牵头研制国家 “卓越教师标准” ;在首届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获奖率达83%,历届大赛获奖率均居全省前列。[4]

四、构建考核评价机制

(一)评价原则

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的利益关联群体包括教育主管部门、行业、高校、教师、学生等,要坚持多元主体评价原则,确保对竞赛组织管理的评价客观、真实、准确。教学技能竞赛中间环节比较复杂,要坚持过程性评价原则,从赛事设计、赛事准备到选手选拔,再到正式比赛、赛后总结,都需要有较为系统、全面的综合评价。此外,还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逐步健全竞赛承办机制,打破同一学科项目由少数学校频繁重复承办的模式,可以采取轮流承办的方式,让更多学校有机会参与承办比赛。通常情况下,竞赛命题、评委专家是由高校教师和中小学一线教师组成的,经所在学校推荐、组委会遴选后进行聘任。也有一些比赛项目交由第三方专家担任评委,比如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中学体育组从第四届大赛开始即是如此。比赛安排同步直播,评委评判时镜头会自动转向打分板,参赛院校带队老师可在指定房间观看直播视频。如有异议,可通过一定程序申诉复核,确保大赛评价公正权威。

(二)评价指标

从定量视域出发,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4个,包括组织保障体系、竞赛运行体系、竞赛绩效体系、竞赛反馈体系等;二级指标14个,包括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资源保障、调动积极性、竞赛内容、竞赛时间、竞赛组织与管理、参赛模式、竞赛评价、促进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素质、 “双师型” 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实践与实习、改进与提高等;三级指标51个。设置总分100分,利用AHP法确定各级指标分值;构造判断矩阵,确定各因素优先次序;计算一致性比率CR,确定评估指标权重。具体评价指标如表1:

表1 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评价指标体系[5]

?

(三)评价结果运用

举办职业技能竞赛的目的在于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质” ,赛事管理并非随着比赛结束而结束,赛后总结、交流、提升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建议推动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考核评价与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 “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 精神相结合,深入推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结果运用、持续改进机制,适时开展改进情况 “回头看” 。比如,针对参赛名额较少、以赛促教成效偏弱的问题,应统筹提升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增加参赛学生人数,让更多学生享受到有限资源的利好。针对资源保障不足的问题,应推动成立教学资源与保障中心、教师教育学院,建设师范生基本教学技能培训的虚拟仿真课堂、教师语言能力智能检测实训中心、师范生中学教材教案资料中心、数字课程制作实验室,全面提升竞赛集训和教师教育资源保障水平。针对竞赛承办单位专项购置硬件实验设备赛后使用率不高的问题,建议比赛结束后面向全体师范生开放,切实提升设备使用率。

?

猜你喜欢

师范生竞赛大赛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创新思维竞赛(3)
创新思维竞赛(6)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说谎大赛
“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