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热点及展望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
2022-02-01贾迅良
贾迅良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1]。高校学生生活在网络信息快速发展时代,信息传播呈现出多终端互联、发布方式便捷化、信息传播虚拟化等特点,因此加强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引领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也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有学者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历程、价值内涵和转向进行分析,有学者从网络思想教育实践角度进行阐述。鉴于此,为了准确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和趋势,借助于Citespace5.8.R3软件对国内十五年来有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为了确保研究样本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以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为关键词,对2006-2020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CSSCI期刊收录的文献,采用高级检索方式,检索条件为精确,来源期刊限定为模糊,剔除书评、会议综述、目录、广告等非研究性文献后,得到684篇有效文献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使用Excel表格对2006-2020年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年发文量进行统计,随后运用陈超美博士所研发的CitespaceV5.8.R3软件对国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热点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从而更好地展现出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发展样态。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计量学分析
(一)发文量统计分析
核心期刊载文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者对该领域研究的关注度,是评价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未来研究有着重要指向作用。根据图1可知,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分为三个阶段:2006-2011年间,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呈探索尝试阶段,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要求各地高校主动占领网络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教育主动权、话语权,进一步健全高校网络管理长效机制。该文件作为国家顶层设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指明了方向;2012-2016年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呈现深化改革阶段,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转折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不仅要延续传统课堂教学主渠道,同时也要坚持 “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 的思维方式,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想教育工作活起来;2017年至今,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应继续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建设,强化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 “两微一端” 等平台建设,遵循学生需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供给,我国网络思想教育研究越来越深入,研究视域越来越多元化,呈现平稳发展趋势。
图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发文量情况
(二)核心作者统计分析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684篇作者合作关系图谱可以看出(见图2),有382位学者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Nodes(节点)=376,Links(连线)=88,Density(网络密度)=0.0012,表明我国网络思想政治研究核心作者网络共现密度较低,其中发文量排在前五位的核心作者为胡树祥(10篇)、宋元林(7篇)、冯刚(7篇)、吴满意(7篇)和张瑜(7篇)。从核心作者合作关系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已经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者,形成了以胡树祥、谢玉进、丁科等从事于网络思想理论、网络人机互动、网络意识研究为代表的第一研究团队,以冯刚、徐建军、严帅等为代表的主要从事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团队,以吴满意、董兴彬、唐登蕓等为代表的主要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以及网络社会治理问题的研究团队。此外,其他研究者和研究机构间合作不够紧密,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学者和研究机构合作攻关研究,提升该领域研究者的规模效应和影响力。
图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作者合作关系图谱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具体分析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关键词聚类分析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关键词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和文章要义的重要体现。CiteSpace软件可以利用其特有属性,对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挖掘文章的知识聚类和研究走向,其中图中字体大小和颜色的深浅表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和出现时间。将2006-2020年中国知网刊载的684篇有效文献进行转换处理,时间切片为1年,Node Type选择Keyword后进行共现分析,绘制出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关键词网络聚类,从图3中可以看出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共有395个网络节点,472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61,每个关键词平均出现的频次为1.19次,Modularity Q值为0.703,这表明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聚类的网络模块度比较高;Mean Silhouette值为0.75,说明多个聚类群体之间同质性较强。结合研究特点,共选出14个核心聚类,并将他们归为四部分,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举措[3],具体情况见表1所示。
图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关键词网络聚类图谱
表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研究热点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聚类群包括聚类#0大学生、#1高校、#12青年学生。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产生巨大影响。通过对前期学者研究成果梳理发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及其关系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内容。对此曾国屏等[4]、曾令辉[5]、佘时珍[6]等众多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双主体论、单主体论、主体间性论、主客互动论、主客体转化论等观点。其中欧庭宇从单主体论、双主体论和主体间性等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进行再认识,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概念从 “导向性主体” 和 “受动性主体” 进行辩证统一分析[7]。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发展必须通过基础理论建构、反思、转变来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涵、历史演变和发展规律。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聚类群主要包括聚类#2网络、#5易班、#7互联网、#8新媒体和#11教育平台。互联网新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产生深远影响。该聚类群包括新媒体、专题网站、创新发展和互联网等关键词,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各领域发展趋势和应用。而互联网介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对学生意识形态、网络道德约束、话语权等方面形成突出特征。如吴昊、黄禹鑫通过易班平台,整合校园文化资源,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服务[8];宋广军基于 “大数据” 平台为研究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和问题进行研究[9];洪涛从新媒体发展角度,运用议程设置理论,对网络传播的客观规律和作用进行研究[10]。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聚类群包括聚类#4网络文化、#6网络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内容庞大的研究范畴。传统教育主要依靠教师的教学经验对受教育者学习行为进行分析并制定教学决策。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传授方式产生新的变革,学生特定需求和个体差异性需求得到不同满足,该聚类群主要包括挑战、创新、网络舆情、新时代、困境等关键词。邹国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 “供需错位” 的问题,从提升供给能力和精准供给方式两个方面进行阐述[11];郭蜀燕等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对网络环境以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了研究和探索[12];骆郁廷、魏强从注重熟识、分析、创新、传播和调控角度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并提出发展路径[1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举措聚类群包括聚类#3对策、#9心理疏导、#10网络技术和聚类#13技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产物,巧妙运用技术手段,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有利于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引领和网络空间治理。袁群依据现代网络技术的特点,从网络观、专题网站、文化宣传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14];龚强和侯士兵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复杂环境应对、师资队伍线上工作能力和工作创新举措等问题进行分析[15];罗佳从个人意向在网络的凸显和网络媒介的连接对网络空间进行解释,建立、参与和利用特色网络空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工作[16]。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战略坐标分析
1998年Law等提出了战略坐标的思想,用以分析某一领域内部关联性以及各领域之间相互影响。本研究以关注度为横轴、新颖度为纵轴绘制战略坐标图,来分析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未来发展趋势(见图4)。
图4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战略坐标图
位于第一象限中的聚类#4网络文化、#8新媒体、#9心理疏导,这三个聚类关注度、新颖度值均大于0,反映出以上聚类是2006-2020年间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新媒体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是学者们关注的重要领域。
位于第二象限的聚类#0大学生、#2网络、#6网络时代、#11教育平台和聚类#12青年学生等聚类,其关注度小于0、新颖度大于0,这些聚类所代表的内容在2006-2020年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热点问题。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虽然关注度不高,但未来需要学者们深入挖掘和研究的问题,属于潜在型区域。
聚类#1高校、#3对策、#5易班和#13技术分布第三象限,其中该象限中关注度和新颖度均小于0。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受国家大环境政策影响,如 “易班” “高校” 等聚类为早期研究内容,淡出了主流研究视域,学者们对这一区域内容关注度不是很高,逐渐向边缘化方向发展。
分布在第四象限的聚类#7互联网和聚类#10网络技术,该象限关注度大于零,而新颖度小于零,这说明它们虽然不是近几年新兴研究方向,但仍是学者们重点关注的研究内容,我们将这些聚类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 “基础” 研究。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前沿关键词时序图谱分析
通过对CiteSpace软件可视化界面下Time Zone View选项功能运行,可得到所研究关键词时序图谱,该图谱能够反映出不同时期该领域研究的前沿热点及其衍生关系,进而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合理的预测。通过对关键词共现分析发现,近十五年来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发展由浅到深的一个过程,结合图5,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6-2011年间,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出发,以高校、大学生、网络时代、网络文化、互联网、思想政治等关键词的字体比较大,说明该阶段注重从整体研究视角出发,侧重于研究对象,以网络思想教育基础理论、网络文化和网络环境为重点,也加强了网络时代和信息网研究,逐渐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点;第二阶段,2011-2016年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研究趋势,主要以大数据、新媒体、学生工作、自媒体、发展趋势等关键词为主,同时也结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话语权等为背景进行了深入研究;第三阶段,2017年至今,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文化自信、网络舆情、网络空间、话语权、心理疏导、网络育人、二重性等高频关键词的出现表明,该阶段研究视野又从宏观转向微观,注重发挥网络育人教育实证研究,形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多产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
图5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前沿关键词时序图谱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成就与问题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焦点领域,在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探索尝试期、深化改革期和平稳发展期等阶段,在内容研究和视域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在内容研究上呈现交叉纵深发展趋势。从研究时间维度来看,如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二十年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历程》等代表论文为例,学者们有意识地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阶段特征、热点问题和未来发展等进行梳理,在时间轴线上全面客观地分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脉络并对其进行反思、总结和研判,更好地建构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从理论研究要素来看,有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基础理论概念或从属关系逐渐深化细化,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释义、发展特征、主客体关系、矛盾论和功能环境等在体系结构的理论诠释、现实指
向与实践路径得到进一步阐释,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演变、教育对象需求的变化、教育内容供给的发展、教育模式的转变和技术模式的更迭得到了进一步厘清,有效地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纵深发展,逐渐呈现出科学化、学科化和体系化趋势。
在理论研究视域上呈现多维性发展。从研究对象来看,研究者更加关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网络意识形态、舆情传播与监管等领域的理论研究,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强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容与人们的网络需求紧密相关,在网络空间治理和网络文化软实力提升具有针对性和精准度。从研究视域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及时与新媒体技术发展相融合,研究主题越来越多样化,呈现出由单一学科到交叉学科融合、由碎片化到系统化发展,注重 “两微一端” 、 “短视频” 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努力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阐释和解决新媒体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趋势和新现象,不断推动网络思想教育研究的前沿性、时代性和时效性发展。
然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基础理论滞后导致的深度欠缺、学科范式陈旧导致的形式亮度受限、需求错位导致的理念偏差等问题,仍是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困境。
五、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发展趋势
现如今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围绕科技政治学、智能政治学等前沿内容研究,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要影响,未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创新研究范式,重点把握整体化、体系化、适时性的研究趋势。
(一)强化基础理论研究,构建整体化研究视域
基础理论研究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起着重要导向作用,也是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的必经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日趋完善与深入,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因此学者们首先应重点关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概念从属关系、范畴、矛盾、规律等深化拓展研究;其次高校要适时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理论研究,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网络舆情处理、网络意识形态引导、网络思想评估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化研究,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方法。
(二)巩固交叉学科合作,形成体系化研究格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探索了精准思政、科技思政、智能思政等前沿领域,昭示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向复杂系统建构的发展趋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网络场域后,由于互联网虚拟性、开放性的特点,大学生能否自主地、自发地、有甄别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关键。因此,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时,首先应充分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教学关系向 “主体对主体” 转变,重视学生多层次需要,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时刻围绕党的创新理论构筑更加彰显中国特色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其次要有序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融合的产物,兼顾技术、人文双重属性,因此在坚持一级学科理论基础上,借助于教育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多视角、多维度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发展。
(三)准确把握焦点问题,注重适时性改革实践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应用性,内容建设是化解新时代网络思想教育新矛盾的关键[17]。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不能仅停留在互联网认识层面,更应加强学生网络话语权、舆论引导教育等实践层面。首先,通过新时代新兴量化手段,加强对网民精神需求精准性和可操性研究,提高信息供给的全面性和渗透性,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新矛盾变化以及找准解决问题的措施,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和实践活动双向发展,提高学科的理论性和科学性。其次,加强网络思想教育话语权研究,密切关注学生网络文化发展和意识形态走向,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提高和丰富学生网络媒介知识,增强学生运用网络媒介的技巧以及正确、选取、甄别信息媒介的能力,帮助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结 论
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起步较晚,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践研究。学界应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化研究视域;破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角上重单向轻多维的问题,进一步形成交叉学科体系化研究格局;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上重学理自述轻实证借鉴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准确把握焦点问题研究视野,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时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