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热” 成因分析与策略引导
——基于场域和理性选择理论
2022-02-01高玉勤
高玉勤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7)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教育层次。《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是: “到2025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需求贡献卓著、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体系。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1]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近年来考研热度高涨, “考研热” 也是学界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高玉梅从经济学角度对 “考研热” 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2]。熊吟婉以 “考研的体验” 为研究视角,选择报考江苏省五所高校的三十位备考生开展质性访谈,从备考选择、备考学习、备考资本、备考体验四个方面对选择教育学专业的考研学子进行备考体验分析,指出 “决定备考” 是内外驱动的结果,备考选择受到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的双重影响;学习方式分为单枪匹马独自备考与培训机构辅助备考,学习心理强调动机强度调适、焦虑水平控制和心理素质培养;备考资本包括智识人格资本、家庭文化资本、人际情感资本、备考经济资本;备考体验包括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3]。此外,还有学者针对具体高校的 “考研热” 探讨,如刘晓亮、李硕楠、孟萍莉以河北经贸大学为例,通过广泛调研和统计分析,认为地方高校大学生考研动机主要来自就业压力、职业发展和晋升需要、学术追求、对专业不满、从众心理等方面[4]。
一、场域理论与理性选择理论
本文通过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和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对 “考研热” 背后的理性与非理性行为及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以期引导理性考研和促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场域理论
布迪厄在《区隔》中提出自己的实践理论公式:[(惯习)(资本)]+场域=实践[5],场域具有相对自主性和封闭性,是一个多维度的位置关系空间。场域中的位置由两方面的因素来界定:一是行动者所拥有的资本总量及资本类型的结构;二是场域位置之间的相互关系[6]。个体在场域内生存,必须遵守场域的法则和逻辑,也就是 “惯习” ,它具有普遍性,是既往经验以思维、感知等形式储存于身体上的产物。资本,是场域实践的基础[5],个体都试图通过扩张资本来提升自身的场域位置;场域不是静态的,是一个动态的竞争空间,场域内各个位置的个体都可以通过斗争来稳定和扩张权力,谋求更高的场域位置和掌握更多的资本,资本既是斗争的基础,也是斗争的目标。
(二)理性选择理论
理性选择理论追求效用最大化,主张用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效益[7]P10。科尔曼是理性选择理论的集大成者,该理论的核心内容为:行动者所采取的行动是自身理性思考的结果,往往都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益[8]。资源是行动者实现利益的手段,利益是行动者行动的根本动机。理性选择理论有如下前提:第一,个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第二,针对具体情境可选择不同的行为策略;第三,个体认为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第四,个体对不同的选择结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列。
在高等教育场域,个体拥有的文化资本程度和资本转化效果是影响个体在场域内位次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资源的扩张和权力的最大化获取离不开个体对情境、资源、策略的清晰认知和理性选择,个体具备良好的理性选择能力对于行动者在场域内的竞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将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和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有机结合起来,从行动者和社会规范两方面来对 “考研热” 进行分析,在高等教育场域内,探究考研群体的理性与非理性行为及成因,并给出针对性的引导策略。
二、 “考研热” 的现状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和国家创新战略的后备军,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9]。社会对于高层次教育和人才需求在不断增强,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总体上也呈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2010-2013年间我国考研人数稳步增长,2014年和2015年略微下降,2016年以后迅速增长。2017年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统考,我国考研报名人数达到201万人。2022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为457万人,较2017年已经实现了成倍增长。各省的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也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如图2所示,四川省和山东省近5年的考研人数都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从专业报考角度看,人文社科报考竞争激烈,如2022年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中,应用心理、新闻与传播等专业报考突破千人,而智能制造技术等理工科专业报考不足百人,差异较大[10]。在报考的院校方面,多所高校的报名人数显著增长,如报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人数达到12146人,比2021年的8463人增加了3683人,增幅达43.5%[11];长江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高校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增长率超过50%[10]。
图1 2010-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趋势图
图2 2018-2022年四川省和山东省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趋势图
三、场域和理性选择理论视角下 “考研热” 的成因
(一) “考研热” 中的理性成因分析
1.行动者自身方面
(1)行动者自身拥有的资源
首先,积极的研究生招生政策带来有利的宏观环境资源。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中,政策的制定者和推动者在高等教育场域内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除对本科阶段实行扩招之外,对研究生的扩招趋势也非常明显。如图3所示,2010-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总体上涨趋势明显。高校作为教育政策的执行者和具体教育服务的提供者,也积极响应扩招政策,部分高校大幅增加研究生招生计划。积极的扩招政策和高校对扩招政策的良好执行给考研学子提供了有利的宏观环境资源。
图3 2010-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趋势图
其次,重视教育的社会氛围带来积极的意识形态资源。一是重视读书的传统观念在当今社会依然有活力;二是教育的战略高地作用在当今时代得到充分认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12]等指导性核心话语的提出,高度显示出教育的建设使命、改革使命和复兴使命。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高地,党和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2020年7月,我国召开了首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明确指出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13]。重视读书的传统观念和当今时代教育的战略高地作用为考研场域提供了积极的意识形态资源,促进了考研学子采取考研行动。
最后,三重主体带来相对充足的考研物质资源。三重主体主要是家长、高校和考研辅导机构。一是家长的资金支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人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教育投资越来越受到重视,家长希望子女能够在学业上取得较高的成就,使子女掌握更多在未知的社会场域上可保持或提升自身位置的资本,大部分父母也有能力支撑子女考研的费用,这些为考研学子采取行动提供了亲缘和资金支持。二是高校的环境支持,研究生录取率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学校形象的重要渠道之一,高校也采取如提供考研自习室、延长图书馆开放时间、举办考研辅导讲座等多方面措施为学生考研营造良好环境。三是考研辅导机构提供相对充足的辅导资源。考研辅导机构通过提供考研信息和系统的知识培训,不断输出考研 “文化产品” ,使考生掌握考研信息和备考的难度得到降低,资源获取的全面性也得到增强。家长、学校和考研辅导机构的三重支撑构成了相对充足的考研物质资源,使学生在考研场域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助推了学生做出考研的理性选择。
(2)行动者自身的目标追求
相对于过去,现在影视制作真是“生财有道”。此前,有关影视剧插入广告的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所谓插入广告,实是“卖道具”,而这件事则告诉人们,现在影视制作已经进入“卖演员”阶段了。在过去,也存在“卖演员”的隐讳传说,但其更多是通过赞助等方式曲线进行,而现在,“卖演员”已经进入公开化了。
首先,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拥有再次择校和选择心仪专业的权利。考研在一定程度上被称为 “第二次高考” ,是因为考研具有高考相似的一些性质,可以弥补本科阶段的遗憾。《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在 “你为什么选择考研” 中,将近30%的学生选择 “本科专业不理想,想学习感兴趣的专业”[10],这反映出,选择考研是部分学子为弥补本科专业的遗憾而进行的补救性措施。
其次,部分考研学子应对复杂就业形势的一种理性选择。《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 “就业压力大,增强就业竞争性” 是学生选择考研的首要原因[10]。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高居不下,就业竞争激烈,大学生供给质量、供给类型与劳动力市场不相吻合[14]带来的结构性失业较为严重。随着劳动力市场改革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教育文凭系统,社会建立了专业领域和技术飞地,实现了复杂的职工分工,文凭从精英垄断的专业一路往下渗透了职业结构,并成为一种决定性的推动力[15]153-158,除一般体力劳动之外,受教育程度成为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对求职者录用与否,以及录用之后给予的待遇高低的直接依据,获得更高文凭以满足工作准入门槛的要求显得越来越重要。对于部分考研学子而言,研究生的身份能使他们在就业场域内掌握更多的文化资本,获取更有利的场域位置。
最后,部分考研学子自我实现的需要。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通过接受更多教育所带来的洞察、思辨、沟通、创新等能力的提升,是个体自身在社会场域内得以长足发展的重要基础。一些考研学子期望通过在研究生阶段的深造,提升个人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激发潜能,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2.社会规范方面
(1)社会阶层流动需求激发考研热情
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阶层的流动。追溯历史,在中国古代社会, “士农工商” 是社会阶层划分的符号,科举是获得 “士” 阶层的重要渠道,古代的太学、书院等也都逐渐围绕科举制度展开。在当今时代, “学而优则仕” 的传统观念依然影响着人们对学业追求的价值观,文凭或证书的通货价值已然成为社会流动的阶梯。总体来看,考研可能带来的社会阶层流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表现在校际流动,考研给学生提供了追求更高层次学校的机会,流入的学校层次越高,在未来的场域竞争中就越有优势[7]26;第二,表现在地区流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越高,教育资源越丰富,自身所拥有的外界信息资源也就越多,有利于个人实现更高社会阶层的流动。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的场域中,研究生文凭的获得可以帮助个体获得更多促进阶层流动的有利资源,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部分考研学子实现社会阶层流动的需求。
(2) “文凭社会” 环境助推提升学历需求
随着初级和中等教育阶段的实现变得越来越容易,引发了一种累积效应,使得这些等级的文凭通货发生了贬值,并制造了更多的压力,让人们去追求更高的教育水平[15]222,呈现出 “文凭社会” 的环境趋势。高等教育场域内的学子需要努力获得国家和社会承认的教育符号——学位和毕业证书,但在教育系统愈发复杂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历与文凭等级影响着高等教育场域、劳动力场域的分层,进而使场域内竞争要素的获得出现差异。在 “文凭社会” 的环境下,为了获得更有利的竞争要素,部分考研学子不得不考虑通过提升学历来增强自身在高等教育场域的竞争力。
(二) “考研热” 中的非理性成因分析
1.从众心理
在高等教育场域中,朋辈是影响个体动机的重要因素。《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在 “你为什么选择考研” 中有将近20%的学生表示 “身边考研人数多,受环境的影响”[10]。如表1所示,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报录比一直居高不下,一部分学生在考研途中担任 “陪跑” 的角色。部分大学生对自身认识不清,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盲目跟风。在备考过程中,也没有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和具备坚韧的心志,只是抱着 “试一试” 的心态从众报考。这种所谓的盲目上进促使越来越多的学子 “从众” 选择考研。
表1 2010-2021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报录比
2.时间和物质资源的非理性
从时间方面,一是不少考研学子缺乏时间管理观念和能力,没有合理规划备考时间,造成时间资源的浪费;二是部分考研学子缺乏人生规划意识和能力,在没有明确发展方向的前提下,盲目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自习室苦战,不惜通过 “二战” 、 “三战” 也要等待一个未知的结果。在物质方面,为了获取更多的考研资源以增加考研胜算,不少考研学子在没有明确自身所需的情况下,花费较多金钱盲目参加各种辅导班、强化班,造成了物质资源的浪费。
四、基于场域和理性选择理论的 “考研热” 策略引导
研究生教育,规模是基础,质量是目标[16]。在 “考研热” 的持续高涨下,存在考生自身的非理性和研究生教育数量与质量相矛盾等多种问题。促进理性考研和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已经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国家、高校、考研学子等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努力。
(一)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招生和就业政策
研究生扩招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是吸引学子们考研的重要因素。国家是高等教育场域内研究生招生政策的制定者,应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招生和就业政策,以增强与社会需求的 “适切性” 。如,我国将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纳入统考,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研究生报考结构,对解决研究生招生存在的供需不平衡问题有了较好的回应。同时,国家还可以针对地区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调整地区和学科招生资源的分配。除此之外,国家还应出台具体的政策来规范考研辅导机构的运行,切实保障考研学子的权益。
国家应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吸引和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受 “就业难” “文凭社会” 等外在环境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不得不选择升学深造来增强自身在劳动力场域内拥有的文化资本,提升自身在劳动力场域内的竞争力,以此来获取打开心仪工作的 “钥匙” 。因此,国家要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劳动力市场用人制度,采取合理措施调整劳动力市场的用人条件,避免过于依赖学历的 “一刀切” ,引导用人单位做到人岗匹配,人尽其用。
(二)高校应做好学生的生涯教育,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释放人才红利的重要途径[17]。生涯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穿整个阶段的教育[18]。高校应重视学生的生涯教育,健全学生的生涯体系建设,做好生涯教育指导的制度和教师队伍建设。高校要设置相关的生涯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理性的考研观。
高校要重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在研究生扩招的背景下,我国硕士研究生就读人数迅速上升。《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精准选拔人才。完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严格监管的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体系。”[1]因此,高校要建立具有公信力的研究生申请—审核录取制度,破除 “应试考研”[19],注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考察。除此之外,要制定合理的招生计划。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色和专业优势,合理确定推免和统考比例、学科招收人数、各层次类别培养人数,做到科学招生,引导学生合理报考。
(三)考研学子应做好自我审视,理性选择
不可否认,研究生在高等教育场域内掌握更多的文化资本,在场域内的竞争也会更有利,这也是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考研的重要原因。但是在考研过程中不乏从众和盲目,在未进行理性思考的情况下选择考研。因此,考研学子应首先做好自我认知,明确自身考研的动机和目的,在衡量自身资源和能力之后,理性报考院校,并做出合理的时间和物质资源规划。其次,考研学子要具有正确的考研观和就业观。考研是一场持久战,对自己的身心都是一种挑战,如果接连考研失败,更是一种精神考验。考研学子要正确看待考研和就业,合理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清晰定位自身,在考研与就业中做出理性选择。
结 语
“考研热” 是高等教育场域逻辑的重要表现,是受个人理性影响做出的选择。在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阶段,我们要认清 “考研热” 给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也不能忽视其反映出的就业压力大、功利化报考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等问题。我们需要推动理性考研观的形成,构建考研场域的良好生态环境,严把研究生培养质量关,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