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资讯短视频传播效果研究
——以新京报“我们视频”为例

2022-01-29葛皓珺张晓辉

关键词:被试视频新闻新闻资讯

葛皓珺,张晓辉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北京 100024)

一、研究缘起

短视频行业的飞速发展使得短视频形式报道新闻成为一个大趋势。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新闻媒体正在逐步转型,意图跟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进程,而短视频是移动互联网应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传统媒体也纷纷开启了短视频新时代。

(一)国内外新闻资讯短视频的发展

国外将短视频作为新闻报道的形式早在2012 年就已经出现,2012 年美国赫芬顿邮报联合创始人肯尼斯·莱尔(Kenneth Lerer)创立了移动新闻服务Now This News[1]。2013 年1 月Vine 应用推出,后被Twitter 收购,可以拍摄6 秒视频,同年,一位土耳其记者使用Vine 拍摄了美国驻土耳其大使馆外的一次自杀性爆炸袭击,至此,美国率先开启了短视频应用在新闻领域的首次跨媒体传播[2]。

在国内,短视频起步时间与国外相差不大,2013 年“秒拍”“微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应运而生。2016 年,东方卫视和上海电视台新闻团队联合出品的视频新闻平台“看看新闻Knews”、新京报与腾讯合作推出的“我们视频”项目、资讯类视频平台“梨视频”相继上线。2016 年被称为“短视频元年”,这一年网络短视频成为年度最受瞩目风口,平台数量、作品产出数量、用户数量以及资本人力流入量均呈现出爆发式增长[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21 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 亿,较2020年12 月增长2175 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1.6%。根据2019 年短视频营销白皮书,2018 年用户通过新闻资讯类平台观看短视频的占比增至58.6%。2020 年中国短视频行业洞察报告指出,在疫情的影响下,2020 年2 月,短视频行业用户规模突破6.4 亿,相较2019 年9 月增长7.2%。

短视频行业的飞速发展使得短视频形式报道新闻成为一个大趋势。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新闻媒体正在逐步转型,意图跟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进程,而短视频是移动互联网应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传统媒体也纷纷开启了短视频新时代。

(二)新闻资讯短视频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关于短视频的学术研究,以“短视频”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2019 年的文献数量约为2018 年的两倍,学术界越发关注短视频这一媒体形式。

学术界对于新闻资讯短视频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定义,有文献提到,短视频可以分为原创视频、专业非原创视频、众包视频、纯用户生成视频等几类[4]。短视频长度以秒计数,一般在5 分钟以内。资讯类短视频是短视频依据其在新闻传播方面的优势在资讯类内容上的应用[5],主要以新闻资讯内容为主,以PGC 为主要生产方式,一般依托传统的媒体平台进行传播[6]。

一些学者研究了新闻资讯短视频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提出展望。短视频具有易获取、易扩散、易上传、易浏览、易转发分享、迎合用户碎片化阅读习惯的特点[7]。传统新闻媒体存在着新闻短视频传播发展的同质化严重、时限与内容完整性难以平衡、内容分发模式不够成熟、缺乏新闻短视频制作人才等问题[8]。媒体初入抖音这样的短视频平台时,主要目标是品牌、口碑与关系建设,在内容上会更为软性,未来短视频内容会更为多元化,硬新闻的短视频将越来越多[9]。有学者以媒介环境学的视角对短视频场景展开审视,提倡对这一“侵入”我们生活的媒介技术持有理性的态度[10]。

对新闻资讯短视频传播效果的研究大多基于议程设置和使用与满足理论。网络短视频凭借自身传播机制和传播特征的驱动力,承担了议程设置的角色,短视频议程设置功能会带来把关人角色弱化、碎片化叙事致使舆论反转、个人议题泛滥降低媒体公信力等问题[11]。有学者通过对梨视频需求满足情况进行分析,指出用户使用过程中的不满,并对梨视频未来发展提供了建议[12]。

目前的研究缺乏将短视频与其他媒体形式进行对比研究,本文将视频新闻和图文报道进行对比研究,以心理学的视角,通过实验法探讨新闻资讯短视频的传播效果。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了新京报“我们视频”的微博账号发布的两条热门视频以及与其报道内容一致的图文新闻作为分析对象,主要运用实验法将被试分为四个组别,按照随机的方式分发线上问卷,进行调查。

(一)“我们视频”简介

“我们视频”是《新京报》在2016 年9 月与腾讯合作推出的项目,主要着眼于突发新闻、社会新闻、时政新闻等方面的视频报道。“我们视频”只做新闻,不做其他,重点突出新闻、视频、手机、专业和人性五大关键词[13]。截至2020 年3 月10 日在腾讯视频平台播放量达60.5 亿,发布视频1.5万条,微博粉丝数1115 万,发布微博5.7 万条。截至2020 年1 月23 日,微博粉丝突破千万,1 月20 日,快手粉丝突破300 万。

(二)实验法为主要研究方法

研究运用实验法,从受众心理角度,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对“我们视频”的传播效果进行研究,研究设置了四个组别,探讨阅读短视频形式和图文形式新闻报道对被试产生的影响。

1.提出问题。新媒体时代,新闻资讯短视频以其短小、即时、有画面呈现的特点成为受众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之一。相较于传统的“文字+图片”的报道方式,新闻资讯短视频在受众的认知、情感、行为上的传播效果如何?受众能否在有限的视频时长中获取足够的新闻信息?受众观看新闻资讯短视频的动机如何?

实验希望对比相同阅读时间内的短视频新闻或图文报道产生的传播效果是否有差异,通过被试阅读不同形式的新闻报道的问卷回答,得到相应的结论。

2.形成假设。实验开始实施之前,笔者对实验做出了如下五条假设:

H1:图文形式的新闻报道更容易让受众记住时间、地点、人名一类的较为精准的细节。

H2:受众对声音、画面更加敏感,视频形式的新闻报道更容易让受众记住事件的具体内容,更适合了解事件。

H3:图文报道比视频新闻更适合深入思考。

H4:视频新闻更能激起受众较为强烈的情绪(包括正向情绪和负向情绪)。

H5:视频新闻更容易让受众产生相关行为。

3.实验设计。实验分为四组进行,每组被试人员为30 人,四组分别是:Ⅰ.正面新闻视频组,Ⅱ.正面新闻图文组,Ⅲ.负面新闻视频组,Ⅳ.负面新闻图文组。其中第Ⅰ、Ⅲ组为实验组,第Ⅱ、Ⅳ组为对照组,实验组内第Ⅰ组和第Ⅲ组互为对照组。

实验问卷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考察被试对新闻内容的记忆,是受众对于新闻报道认知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二部分由4 小部分七级李克特量表组成,第1 部分是测量被试对新闻报道总体的感知,第2、3、4 部分分别考察被试对新闻的理解、情感倾向、行为倾向。第三部分是问卷调查,主要考察被试日常观看新闻资讯短视频的习惯及动机,问卷结尾设置了开放式的问题,以获得被试对新闻资讯短视频的主观看法;第四部分是被试个人基本信息的收集。

4.实验过程。该实验为线上实验,通过在线上分发问卷的形式进行实验。实验对象为18-30 岁的青年大学生群体,通过随机的方式向被试分发其中一份问卷。本实验共回收问卷127 份,有效问卷120 份。

三、新京报“我们视频”热门视频的传播效果

笔者运用实验法对短视频新闻和图文新闻的传播效果进行对比研究,以得出视频与图文的新闻报道在传播效果上是否具有差异、短视频新闻相比图文新闻在传播效果上的优劣势。

笔者以心理学的视角,从认知(包括记忆和理解)、情感、行为三个部分,对短视频形式和图文形式报道的传播效果进行研究,对实验假设进行验证。

(一)认知方面

1.记忆方面:

(1)图文形式对细节记忆更有帮助

第Ⅰ、Ⅱ组第三题的第(1)(2)(3)小题、第Ⅲ、Ⅳ组第三题的第(1)(2)小题是对被试记忆时间、地点、人名的考察。将各实验组第三题的第(1)题四个选项分别记作1~4 分,第(2)(3)题5 个选项分别记作1~5 分,各组平均得分如表1 所示:

表1 各组被试对时间、地点、姓名记忆的得分

经过正态性检验,各组在上述三题中的得分分布可以视作正态分布,对第Ⅰ、Ⅱ组和第Ⅲ、Ⅳ组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在95%的置信区间下,第Ⅰ、Ⅱ组对于老人姓名的记忆t(df=58.00)=4.06,p=0.00<0.05,故呈显著性差异,第Ⅲ、Ⅳ组对于事件发生的地点的记忆t(df=58.00)=5.53,p=0.00<0.05 呈显著性差异,对于时间的记忆t(df=58.00)=1.14,p=0.26>0.05,在统计学上尚未发现显著性差异。被试在对新闻主人公的年龄的记忆中,四组中答对人数均在25 人左右,未发现有显著差异。

阅读图文形式新闻的被试对报道中提及的姓名、地点的记忆好于阅读视频新闻的被试。从平均值来看,图文组对时间的记忆略好于视频组,但由于在统计学验证中并未呈显著性差异,故仍需验证。

综上所述,实验假设H1 部分成立。

(2)视频形式有助于事件具体内容的记忆

第Ⅰ、Ⅱ组第三题第(4)小题以及第Ⅲ、Ⅳ组第三题第(3)(4)小题考察被试对新闻事件具体内容的记忆(见表2),包括受众对这个新闻事件整体地把控和理解记忆。受众对新闻事件具体内容的记忆情况决定了受众是否能从该新闻中获取信息,从而理解该新闻。

表2 四组被试对事件具体内容的记忆情况

总体而言,第Ⅰ、Ⅱ组中,第Ⅰ组完全答对的人数远高于第Ⅱ组,且第Ⅰ组误选干扰项的人数远小于第Ⅱ组,第Ⅰ组对这个新闻事件具体内容的记忆要好于第Ⅱ组。第Ⅲ、Ⅳ组中,关于对死者的描述,第Ⅲ组完全答对的人数多于第Ⅳ组且误选干扰项的人数小于第Ⅳ组,关于对整形医院的描述中,由于第Ⅳ组干扰项仅有1 项,误选人数较少,但第Ⅲ组完全答对人数仍高于第Ⅳ组,故第Ⅲ组对这个新闻事件具体内容的记忆略好于第Ⅳ组。

综上所述,实验假设H2 原假设成立。

(3)受众对画面和声音的记忆易受干扰

在实验研究中发现,被试对画面和声音的组成成分的记忆并不是很明确,易受干扰项和自己固有观念的影响,但对占时长较多的部分判断较为准确,如第Ⅰ组中的采访内容以及第Ⅲ、Ⅳ组中反复出现的死者的照片。各组被试对相关题目的反馈情况如表3 所示:

表3 四组被试对画面和声音的记忆情况

相比于对画面的记忆,被试对声音的记忆没有那么准确,第Ⅰ、Ⅲ组中完全答对视觉画面题的共27 人,而完全答对声音题的仅18 人,第Ⅰ组中环境音对被试的声音判断干扰最大。被试易受个人固有观念的影响,第Ⅲ组误选“现场视频”的人数最多,有14 人,固有观念认为视频新闻中会有现场视频,但这则新闻只是静态图片的拼接。

2.理解方面:报道形式对深入思考影响不大。四组新闻中均含有视觉画面,这四个组的被试都倾向于这则新闻能让他们基本了解事件,均认为视觉画面能帮助理解新闻,但对于情感的刺激,画面并不比文字起到更大的作用,有近一半的被试认为声音是可以被文字代替的。

第Ⅱ组被试相比图文新闻更希望看视频新闻,该题平均得分为4.53 分,根据正态性检验,第Ⅰ、Ⅱ组对于该题的得分均可以认为是正态分布,对它们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t(df=58.00)=2.06,p=0.04<0.05,在95%的置信区间里,第Ⅰ、Ⅱ组在该题的选择上呈现显著性差异,对于这则新闻,人们更愿意看视频形式的新闻。

第Ⅰ、Ⅱ组被试对新闻的理解并没有呈现出显著差异,被试均倾向于对教授坚持工作行为的认可,但这条新闻并不足以反映出我国医疗行业的欠缺,第Ⅲ、Ⅳ组被试均认可整容行业存在问题并且需要监管和惩罚,但对于“去整形的女孩也需要负责任”一题绝大多数被试选择了“不确定”。

此外,第Ⅲ、Ⅳ组在对“整容行业应该得到严格的监管”一题的反馈中呈显著性差异,平均得分分别为6.3 和5.7 分,第Ⅲ组28 人选择了“符合”和“完全符合”,第Ⅳ组中有三人选择了“不确定”和“比较不符合”,选择“比较符合”“符合”“完全符合”三项的人数分别占30%。看视频新闻的被试比阅读图文报道的被试更认可整容行业应该得到严格的监管。

四组被试大多数认为这类新闻报道是有意义的,正面新闻组认可这则新闻能够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负面新闻组的被试也大多数认为新闻报道能对行业监管起到一定作用。

综上所述,相较于图文组,视频组更容易理解报道中明确给出的信息,但对于深入思考新闻事件,视频组和图文组并没有呈现出显著差异,被试只接收了新闻表面表达的内容,并没有过多思考新闻背后隐含的社会问题。实验假设H3 不成立。

(二)情绪方面:短视频新闻对激发受众强烈情绪的效果不明显

第Ⅰ、Ⅱ组在情感层面的回答也未呈现显著性差异,也均未产生强烈的情绪。每组均有超过25 人认为看这则新闻时很平静,在表达感动、敬佩、尊敬等情感时,大多数人选择了“比较符合”和“符合”两个选项,很少产生特别强烈的情感,在表达心疼、担忧的情感时,平均得分均在3~5 分之间,情感强烈程度较低。

第Ⅲ、Ⅳ组被试在阅读新闻后产生了略偏向负面的情绪,但情绪并不强烈。在对于恐惧、愤怒、担忧、失望等情感的得分均处于4~5 分之间,绝大多数被试选择了“不确定”和“比较符合”两项,产生较强烈情感的人较少。

在第Ⅲ、Ⅳ组的实验中,阅读图文报道的被试比看短视频新闻的被试更容易产生同情的情感。在“我对新闻里的受害者感到同情”一题的反馈中呈现出显著差异,平均得分分别为4.9 和5.5,第Ⅲ组选择“比较符合”一项的人较多,第Ⅳ组则倾向选择“符合”。

综上所述,四组被试产生强烈情绪的较少,视频新闻对于激发强烈情绪也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实验假设H4 并不成立。

(三)行为方面:不同报道形式差异不大,行为更受正负面内容影响

第Ⅰ、Ⅱ组组间阅读新闻后对行为产生的影响未呈现显著差异,第Ⅲ、Ⅳ组亦未显差异。新闻报道在行为层面的效果更多受新闻内容的影响。

阅读正面新闻的被试更愿意给新闻点赞,阅读负面信息新闻的被试更倾向于改变自己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而阅读正面新闻的被试这种意愿并不强烈。

四组被试都不太愿意给新闻转发、评论,也不太愿意阅读和搜索与之相关的新闻,第Ⅱ组给这条新闻点赞的意愿略高于第Ⅰ组,平均得分,分别为4.67 和4.07 分,但点赞意愿都不高,第Ⅲ、Ⅳ组给新闻点赞的得分均在4 分以下。

第Ⅰ、Ⅱ组对于自己退休后的工作状态、身边人退休后继续工作的态度、成为医务工作者的意愿都没有因为这则新闻发生改变,这则新闻对于受众改变自身生活状态并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第Ⅲ、Ⅳ组被试阅读完新闻之后超过半数的被试会因此打消整容念头以及举报不正规整容机构,这两项的得分均在4 分以上,大约四分之一的被试处于不确定之中。

除此之外,第Ⅰ、Ⅱ组在“我会主动和他人聊起这则新闻”上的得分呈显著性差异,两组的平均得分,分别为2.7 和4.07 分,观看视频的被试不太愿意主动和他人聊起这条新闻,阅读图文报道的被试偏向“符合”和“不符合”的人数相当。

综上所述,实验假设H5 视频新闻更容易让受众产生相关行为不成立,实验结果为,受众的行为受报道形式的影响不大,更容易受新闻内容的影响;相比正面新闻,负面信息更容易让受众产生改变现实生活的相关行为。

四、对新闻资讯短视频发展的思考

目前,相较于图文报道新闻资讯短视频更有助于受众对具体事件的记忆,有助于受众接受报道中明确提出的观点,也更能吸引受众观看。但受众对事件的理解深度不够,正面报道在行为上的效果不明显,是未来新闻资讯短视频媒体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一)巧用短视频报道新闻,帮助受众理解和记忆

受众在观看新闻资讯短视频的时候更容易记住与事件相关的信息。同时,受众也更愿意看视频形式的新闻,短视频中通常包含事件现场的视频,现场画面有助于受众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可以多采用短视频的形式,更高效地传播。

对于事件较简单、视频画面不足、采访内容较少的新闻,短视频编辑不一定要追求固定的视频长度,而是要根据新闻内容随机变通。对于视频素材严重缺乏的新闻事件,可以采取其他的新闻报道形式,选择最佳的形式报道新闻。

对于背景复杂、时间跨度较大、采访内容偏多的新闻,视频编辑可以挑选最重要的事件信息进行报道,精简采访内容和文字字幕,或者将一条视频拆分为两条或更多,形成一个系列报道。

(二)舆论引导直接呈现,重视受众情绪

短视频的形式并不能让受众深入思考,但他们更倾向接受新闻表面信息。媒体从业者不需要在短视频中给予受众过多的思考空间,采用直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进行舆论引导。

同时,新闻主体更要凸显社会意义,将社会问题摆在明面上,让新闻报道更具有社会价值。新闻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在受众之前,在传递事实之外,通过采访专家、呈现相关社会问题的数据等方式,以小见大,揭露社会问题。

在情感方面,四组被试会受到新闻报道的影响,产生如“敬佩”“担忧”“同情”等情感,新闻报道会引起受众一定的情感反应,新闻工作者要了解和把握受众的情感效果,以便更好地进行舆论引导。

(三)做好负面新闻报道,平衡负面信息和正面信息的呈现

实验表明,负面题材的新闻更能让受众产生改变现实生活中的相关行为。首先,新闻工作者要正确处理负面新闻的正面宣传报道,恰当地引导舆论,建立正确的价值导向,避免新闻伦理失范,避免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或引发网络暴力现象。

其次,新闻工作者也不能忽视正面新闻的报道。正面新闻对受众行为的影响具有累积效应,能激发受众的正面情绪。媒体平台更加需要专注于正面新闻的报道,在新闻选题、报道方式上寻找创新点,争取独家新闻、独家采访,发挥PGC 的优势,从而在保证新闻价值的前提下收获最大的社会效益。

结语

研究发现,观看新闻资讯短视频的受众对新闻内容的记忆比阅读图文报道的受众要好,视频新闻的信息量偏小,更适合受众了解新闻事件,但两种形式的新闻报道对受众情感的刺激并没有显著差异,相比正面新闻,负面新闻更容易让受众产生改变现实生活中的相关行为。本研究对新闻资讯短视频发展的启示是,新闻工作者要巧用短视频报道新闻,遵循心理规律,把握报道效果,利用新媒体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以及专业素养,促进新闻实践的良性拓展。

猜你喜欢

被试视频新闻新闻资讯
传统媒体短视频新闻传播的创新途径
传统媒体短视频新闻生产策略
多级计分测验中基于残差统计量的被试拟合研究*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短视频新闻的传播与发展探究
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传播方式的新探索
“00 后”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状况初探
——以河南省信阳市部分高校为例
对移动新媒体时代网络短视频新闻的发展探索
河南省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