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家校协作实践探索
2022-01-27张玉平
张玉平
[摘要] 研究发现,班级体育活动可以有效改善预初青少年心理自卑、缺乏成功体验、没有规则意识、面对新环境恐惧、缺乏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带来的班级管理问题。本文从体育的视角,以运动干预的方式,解决班级管理中学生呈现的问题。立足问题原因,从班级组合形式、“问题行为”、家庭亲子关系、体育规则的育人价值、班级管理合力几个方面展开分析,以供借鉴。
[关键词] 体育核心素养;班级管理;家校协作
班级管理的问题就是学生教育管理的问题。教育不是培养只会考试获取高分、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人,而是培养一个健康的人,即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梦想、有追求、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接班人。上海郊区的预初学生,基于父母的特殊性和孩子学习环境的多元性,班级管理中出现了青春期早恋、家庭二(三)胎焦虑、网络游戏成瘾、学习困难等带来的焦虑、自卑等问题,以及家庭教育中父母“手机控、上班狂”“夫妻关系不和”等导致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班主任作为班级德育管理者和家校沟通的协调者,肩上的任务和责任是艰巨的。怎样有效地解决班级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是班主任工作需要研究的主题。
预初是小学和初中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存在的问题具有时代性、多元性的特点。站在体育的视角,大部分预初学生相对缺乏合格青少年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即体育核心素养。为此,研究以上海市青浦区Z中学预初D班为个案,基于体育核心素养培养来开展运动干预班级管理。
一、概念·对象·方法
1.概念
体育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所具有的重要品质和关键能力。它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心理调解、环境适应);运动认知能力(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动作方法);健身实践能力(运动体验、健身行为、锻炼习惯)。本次研究中的体育核心素养培养即班级管理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健身实践能力的培养。
2.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青浦区Z中学D班,是典型的上海市城乡结合部学校的预初班级,全班共31人:上海市户籍15人、非沪籍16人(来自全国11个省市);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工作情况如图1、图2所示;孩子综合能力呈现正态分布,即综合成绩中等的学生较多。
3.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和比较法。调查法针对班级管理中学生呈现的问题,立足学生自身需求、家庭环境、在校表现情况等,以师生谈心交流、家访、与任课教师探讨等形式展开问题根源调查,力求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孩子问题的现状和原因。比较法针对孩子存在的问题,以在校每天一打卡、居家每天一练习、每周亲子一互动的形式,制定相应的规则和要求,展开为期一学期(2019.10-2020.01)的实践干预,记录并比较班级学生干预期间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身实践能力的相应指标的变化情况和集体活动情况(见表1)。
二、实践过程
1.基于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学生问题呈现与干预过程
在研究的过程中,基于体育核心素养中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身实践能力的缺乏,即新的班级形成后对班级进行观察、家访、师生谈话等归纳,发现学生的问题主要有:(1)心理自卑。(2)缺乏成功的体验。(3)没有规则意识。(4)面对新环境的恐惧。(5)缺乏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此,研究过程中,将学生呈现出的以上问题进行同质分类干预。在干预过程中,运动项目的选择要求:在校体育运动考虑到全班同学均能独立实施完成和集体性原则,居家干预考虑到自我监督、主动性、亲子互动质量等因素。为此,在校以适合集体统一开展的运动为主(篮球、足球类、集体慢跑等)、居家以个人易操作或亲子互动强的项目为主(平板撑、仰卧起坐、俯卧撑、跳绳、羽毛球等)。二者干预的要求和原则也有差异(见表2)。
2.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与分析
(1)集体性体育活动对班级组合形式所导致的管理问题分析
沪籍与非户籍学生的班级组合,呈现出来的班级管理问题各异。除了受家长教育情况和教育理念影响外,家庭经济条件、地域文化、教育监督(家庭环境)也影响着班级的管理(见表3)。尽管班级呈现的问题根源不尽相同,但学校集体性体育运动有中和班级僵局的作用。运动项目让同伴之间互相交流了解,敞开心扉;运动让他们有共同的话题,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
初建班级最大的障碍是建立自己的班级文化,对于这样一个由不同地域学生组合而成的班级,怎样确定自己的文化品牌,让班级文化走进学生的心中,让学生融入其中、爱上集体?为此,体育成了特殊组合班级建设文化的有效介质。
(2)居家单项体育运动对学生“问题行为”的治疗与分析
研究过程中发现,学生个体问题行为的产生大多是散漫、缺乏自我约束、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所致。为此,运动的选择以易操作、不受场地限制的单项体育运动为主,练习遵从由易到难的原则,不能让学生反感,评价主要用引导性、鼓励性语言为主。每天练习过后必须有反馈记录,并在班级中建立“个人运动达人”档案,班主任定期对其进行评价,对于不同情况的学生,评价和要求有所差异。
每天在特定的时间做特定运动,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运动习惯,并通过这一过程来逐步改善不良的行为习惯。以每天反馈来加强同伴间、师生间的交流,通过鼓励性语言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以大部分学生能够触及的成功提升其练习兴趣,通过微信方式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交流。在干预的后期,学生每天主动完成运动打卡,主动分享运动感受,对于合理饮食、营养搭配等有初步认识和判断,懒惰行为也得到明显改善。
(3)居家体育互动对家庭亲子关系的影响分析
D班大部分家长长期忙于工作,缺乏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交流与互动。每周一次家庭亲子体育互动可以改善这一问题。
在练习过程中,要求家长以班级微信群为载体,将家庭亲子运动视频上传分享到家长群。班主任侧面监督家庭体育活动有效开展,以家长上传与孩子的互动视频文件打卡的形式完成监督。互动中,家长可以从侧面了解孩子的想法,也可以疏导孩子内心的困惑,解决了孩子沉溺网络游戏等问题,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开展初期,家长配合度较弱,但是班主任通过在群里表扬优秀的家庭,或者撰写班级运动感悟等方式來促进互动练习,后期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练习质量也越来越高。
(4)班级体育规则向育人转移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班级管理的核心更是育人。在研究的过程中规则意识薄弱的孩子成了“规则教育”的倾斜对象。干预规定:每日一打卡中规定的练习不能偷懒;每天居家练习,如果有父母反馈没有完成,第二天返校加倍完成等。全班同学相互监督,违反者会受到相应的处罚。这些规定让干预者对规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规则的遵从和实施逐步延伸到学习和生活中。早上交作业、中午就餐等秩序,以及集体活动中班级队伍管理、纪律等都用作开展规则教育的契机。学生对于规则的价值取向在无形中初步形成,大家自觉遵守规则,规则意识也逐渐辐射到日常生活中。
三、体育对班级问题的改善与客观成效分析
成绩不是衡量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唯一标准,但也是一种客观的参考标准。基于体育核心素养干预后,学生的成绩(语文、数学、英语总分的平均值)出现了变化(见表4)。在体育核心素养的干预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内在驱动力发生了变化,直接体现在学习成绩上。此外,班级集体活动参与的人数和积极性,干预班级也明显占优(见表5)。
干预实施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层面进行教育。在成功体验上给予肯定和建议;在挫折困难面前给予鼓励和信心,让其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和自信;创设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大胆表达内心的想法;借助家庭体育互动,清除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体育教育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教育方式,在多种因素、困难汇集的现代班级管理中,它的作用至关重要。
班级体育活动可以有效改善青少年心理自卑现象,但在活动过程中主导者或评价者必须及时有效地进行评价干预;体育活动可以让缺乏成功体验的孩子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在此过程中,体育活动项目的设置和要求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班级学生缺乏规则意识的现象,可以从体育规则的建立入手,并逐渐延伸过渡到日常生活;学生面对新环境感到恐惧时,可以借助体育平台的展示、交流,帮助其重塑自我;单项运动、体育比赛、体育美学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塑造完美的人格。
当然,基于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班级管理干预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建议从文艺、美术、音乐等视角来展开多元研究。班级管理问题的根源是学生教育的问题,有效的班级管理应该从走进学生开始,在有效的干预管理中,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协同家庭、学校、社会合力共同教育、管理学生。
[参考文献]
[1]尚力沛,程传银.核心素养、体育核心素养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概念、构成及关系[J].体育文化导刊,2017(10).
[2]刘春玲,江琴娣.特殊教育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鲍鹏山.教育六问[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4]石红霞.初中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及班级管理对策研究——以包头市A中学为例[D].內蒙古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