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势
2022-01-27李祥竹李刚
李祥竹?李刚
[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的70年历程中,其发展建设经历了“波折期”和“创新期”两大时期,小学数学教材建设过程中聚焦于编写理念、教材内容和教材结构三大方面的发展与突破。在总结历史进程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时代发展和教育理念,科学研判未来教材建设和发展趋势为编写理念的人本化、教材目标的素养化、内容组织的统整化与探究活动的具身化。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材;历史进程;统整进阶;具身化
教材作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依据,在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自建国以来,我国小学数学教材建设走过70余年的历程,已然完成了从“蹒跚学步”走向“中国表达”的主题转型。回顾我国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的发展历史,剖析我国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的改革内核,能够为进一步提升教材质量,健全高质量教材体系提供思考与借鉴。
一、建国以来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的历史阶段
建国70年以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小学数学教材建设改革进程仍在不断推进。纵观70年来的小学数学教材建设历程,不难发现,小学数学教材建设改革可以分为波折期和创新期两个时期,结合新中国历史发展,可以将小学数学教材建设分为以下四个
阶段。
(一)波折期(1950—1976)
1950年到1976年的小学数学教材建设比较曲折,从1950年小学数学教材建设刚刚起步的盲目模仿苏联,使用改编的苏联教材,到1958年“教育大革命”所带来的对于符合我国国情的教材编写的探索,以及“大跃进”高潮所推动的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的探索之路都为以后的探索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1.仿苏与初探(1952—1965)
与这一时期的政治形势相适应,这一时期我国的数学教材主要是以苏联教材为蓝本,通过改编和编译来使用。1952年颁布的《小学算数教学大纲(草案)》为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提供了依据。195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在颁布了《小学算数教学大纲(修订草案)》的背景下出版了《五年一贯制小学算术试用课本》,教材在内容上包括算术和珠算两部分,其中算数内容的修习年限在盲目仿苏的基础上由4年延长至6年,进而导致小学算数教学质量下降,甚至不如建国前。195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第二套全国通用教材《初小算数(暂用本)》和《高小算数(暂用本)》。小学数学教材在经历了“教育大革命”后,开始自主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小学数学教材建设道路。1963年颁布的《全日制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以下简称《教学大纲》),标志着我国盲目仿苏这一模式的终结,基于《教学大纲》编制的小学算术课本《算术》虽止步于第四册,但这一时期我国的数学教育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
特色。
2.冲击与停滞(1966—1976)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不仅让人民和国家发展受到牵连,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受到了严重冲击。1966年《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中强调教材要进行彻底改革。原有的小学数学通用教材被停用,改由各地自行编写教材。从1969年开始,由各地自编小学算术“三算结合”实验教材,其中“三算”指的是口算、笔算和珠算,是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数学技能。这一时期的教材内容简略且零散,并存在严重的政治化倾向,教材中“双基”的内容被削弱,教材内容偏向强调实用主义。各地自行编写教材的做法难以满足国家培养人才的需要。1976年10月,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小学数学教材建设也进入了全面整顿时期。
(二)创新期(1977—2020)
经历过曲折的探索时期,1977—2020年是小数数学教材建设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在2002—2020年间,小学数学教材建设不断寻求创新之路,从而实现了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的现代化。
1.发展与深化(1977—2000)
1978年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该教学大纲改称小学算术为数学,同时编写了《五年制小学课本数学》和《六年制小学课本数学》两套数学教材,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代数、几何。1980年,基于学生“高分低能”的状况,国家提倡“一纲多本”,要求编写符合中国国情的教材。因此,1984年出版的《现代小学数学》得到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肯定,成为义务教育教材。该教材亮点在于加强了基础与创新之间的关系,题材丰富且贴近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1986年,国家正式颁布了《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为小学数学教材建设以及小学数学教育质量的稳定性提供了保证。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初审稿)》,同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仅供义务教育实验区使用的《义务教育小学教科書数学》(实验本)。而各地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差异性使得全国统一的教材不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国家教委决定编制适应各地不同发展需要的教材。1999年秋,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背景下开始全面使用,各种版本的教材呈现出多样化的教材发展特点。
2.发展与创新(2001—2020)
2001年,我国在总结过去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首次将数学教学内容划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领域并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的聚焦点也从教材内容和结构的变革转移到了如何建设符合新课改理念的教材上来。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版》),在保持《实验稿》体例不变的基础上,对多个方面进行调整。其中包括从小学数学的六大核心概念到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等十大核心概念的变化。2016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标准,预示了小学数学教材未来建设的一大方向——核心素养,这也正是新时代小学数学教材建设拓展和创新的体现。由此可见,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教材建设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建国以来小学数学教材的特征转变
小学数学教材的建设不仅关系着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对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的沿革中我们可以从编写理念、教材内容以及内容组织三个层面进行总结归纳。
(一)编写理念的变革:从“知识活动”到“学生活动”的转变
教材的编写理念体现的是人们对于教育的理想追求,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理念是逐渐从“知识本位”转为“学生本位”。以前的小学数学教材仅仅是将学生所要掌握的内容全部呈现出来,忽视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如今小学数学教材呈现的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进行“再创造”,使数学知识具有个性化色彩。例如,在小学数学教材“20以内的加减法”学习中,通过设计与小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情景,如常见的运动会和逛超市的问题解决情境,以学生喜欢的活动和物品为材料,呈现一种便于学生实际操作的学习活动场景,如“画一画”“猜一猜”“剪一剪”等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同时还能让学生了解这些活动的实际意义。将数学思想和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能够体现出当今教育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重视。
(二)教材内容的变革:从冗杂、艰难到精简、朴实的转变
经分析发现,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方面的变化体现为从冗杂、艰难到精简、朴实的转变,而这一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精简”表现为随着“互联网+”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小学数学教材中对于统计思想、收集和整理数据等相关方面内容的要求和重视程度也随之提升,而计算机带给我们的便利也使得一些烦琐的计算不再需要人工完成。因此,小学数学教材中一些冗杂和烦琐的计算内容逐渐被削减,教材内容更加精简,并且渗透了一些数学思想。另一方面,“朴实”则表现为教材内容逐渐关注到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不再单纯强调知识,也关注到了知识的应用性。例如,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学习手动绘制统计图的部分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通过计算机输入数据来自动生成统计图或者图标。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五、六套全国通用教材中引入了代数、几何的初步知识,同时也渗透了函数、统计的数学思想,在第十二、十三套全国通用教材中进一步删减了笔算、珠算以及一些比较烦琐且应用性不强的四则运算、难度过高的应用题和算术内容,加入了一些实践活动和需要实际操作的内容。
(三)内容组织的变革:从混沌到统整的转变
小学数学教材近年来的变革在教材结构方面最显著的就是去掉烦琐、突出重点,内容组织逐渐合理化。首先,在教材内容上,知识内容逐渐按照主题或者要素进行组织,分成逻辑清晰的模块,内容组织更具统整性。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四大学习领域,分别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及“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其中,数与代数又分为整数、分数等部分来进行学习。其次,在教材的层次性上,教材重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顺序和思维发展水平来编排。例如,小学一二年级的数学教材内容是让学生学会100以内的数数、10以内的加减法及认识几何图形等,符合一二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教材内容将难理解的知识点进行拆分,重视知识的层层递进,适当划分阶段。在小学一年级“九加几”教学中,对于“凑十法”这个知识点学生不易直接理解,因此,在学习“凑十法”之前,学生曾经学过的数数等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过渡到新的知识点上来。最后,教材增加了联系生活实际来解决问题的内容,重视将教材知识统整于实践。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中,在课堂知识的学习之后,有对应的知識练习模块,如“打扫卫生”模块,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掌握课堂所学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的未来趋势
回顾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的70年历史进程,是为了未来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的更好发展。在总结经验、立足当下教育现实状况的基础上,科学预测未来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的发展将会朝着理念的人本化、结构的整合化、目标的素养化及活动的具身化四个方向发展。
(一)注重编写理念的人本化
编写理念是教材编写的重要指导思想,对于教材的组织编排和内容结构都有重要影响。在我国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教材编写理念的人本化,一方面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在问题情境的素材选取方面,更加重视提供符合儿童兴趣的情境素材,创设多元化的探究情境。另一方面,逐渐关注教师教学活动的可操作性。教材内容的编写意图从知识到问题情境逐渐清晰可见,教材所提供的多样化教学活动的可操作性增强。教材想要表达的内容能不能被所有使用该教材的教师完整地领会也是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理念的人本化将是未来教材编写的重要理念之一。
(二)强调教材目标的素养化
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数学学科的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数学课程深化改革的新导向,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容、评价标准和教材编制等层面的研究一直是数学教育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而教材建设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因此,核心素养理应成为当前教材目标发展的出发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是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数学核心素养为数学课程标准系统的修订指明了方向,而小学数学教材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小学数学教材目标已从三大能力的培养转变为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在《实验稿》中强调的六大数学核心素养在《标准版》中已然拓展为十大数学核心素养。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培养学生“数感”“符号意识”等内容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一大体现。在六年级“负数”教学中,结合气温示意图,让学生认识负数的意义等。因此,小学数学教材目标发展的素养化是未来小学数学教材发展的一大趋势。
(三)注意内容组织的统整化
小学数学教材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教材内容组织方面逐渐呈现出统整化的发展趋势,将教学板块和教学资源统整在一起,实现每一个学习单元之间的连贯。以往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组织过于独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系统知识的运用及迁移能力的发展。随着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的不断发展,教学内容组织逐渐按照主题来进行,将内容相近或相似的内容进行整合,以单元和章节的方式来呈现。一本教材分为几个大的单元,每个单元都以一个主题进行组织编写,这些单元和章节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为例,将教学内容分为10个大的单元,每个单元分成几个相互联系的小部分。因此,在教学中,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要统整单元学习内容,以单元或项目的形式在教材中呈现结构化的教学内容,以推进组织教学的进行。
(四)呈现探究活动的具身化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中的探究活动逐渐呈现出具身化的发展趋势。以往的小学数学教材中过于重视传授书本知识和心智开发,却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个体经验和身体活动有所忽略。而具身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身体是具有认知功能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探究活动的编写设计上应该更加偏向于能够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亲身参与,这也是对当前离身学习的一种反思,特别是对于压抑学生行为和自主性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强调学生的身体活动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身体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功能。所以,教学中,教师需关注:首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探究活动应该是源于生活并且归于实践的智慧;其次,教材中探究活动的设计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知识点的掌握,还应该拓展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思维空间;最后,在探究活动中将学习内容和学习空间更好地融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赵洪贵,吴立宝.小学数学有效说题框架与案例剖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9,20(04):36-39.
[2]鄭毓信.从“整合数学”到“整合课程”——“学科视角下的核心素养与整合课程”系列之二[J].小学数学教师,2016(2):4-8,43.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数学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唐燕明.中国百年中小学教科书综录:1897—2010[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5]郭戈.编好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N].中国教育报,2018-12-26(009).
[6]史宁中,马云鹏,刘晓玫.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与主要内容[J].课程·教材·教法,2012,32(3):50-56.
[7]马立平.美国小学数学内容结构之批评[J].数学教育学报,2012,21(4):1-15.
[8] 杜宵丰,周达,刘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沿革:核心素养的视角——以问题解决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17):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