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温病条辨·上焦篇》探析温疫的用药规律特点

2022-01-27叶梦怡王佳玉李文海李卫强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年24期
关键词:吴鞠通银花玄参

叶梦怡 马 娟 王佳玉 李文海 李卫强*

1.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4;2.宁夏医科大学回医药现代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宁夏 银川 750004

清代医家吴鞠通在《温热论》的基础上,依据《黄帝内经》中有关三焦部位的论述,结合自己治疗温病的实际经验和用药规律,初次提出了上、中、下三焦病候治疗的基本原则。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其主要病位为肺脏,归属上焦,病机为外感疫毒袭肺,导致肺的气机升降失调。而在《温病条辨·上焦篇》中,吴鞠通根据上焦心肺的功能及生理特点和肺在脏腑中所处的位置,提出了“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理论,作为治疗上焦温病处方用药的总原则。

1 温疫与肺的关系

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第二条:“凡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1]。肺主呼吸之气,开窍于鼻,通过自身的升降出入和自然界清气密切相关,是气体进行交换的场所。正如《黄帝内经》中提到“诸气者皆属于肺”且“肺气通于鼻”,温邪自口鼻而入,侵袭肺脏[2]。吴又可认为,温疫侵袭人体的原因为无形之“戾气”,从口鼻侵入人体而致病,并且肺为清虚之体,居于五脏六腑之首位,外合皮毛,加之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因此外感六淫之邪易通过口鼻、皮毛而侵袭人体,首先犯肺导致肺卫宣降失常。此外,太阴肺脏主行水,为阴脏,而温热之邪为阳邪,阳邪盛则伤人之阴,故温热之邪易从口鼻而入,袭手太阴肺经,即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2 《温病条辨·上焦篇》遣方用药规律

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共58条原文,46首方剂(其中寒湿类方剂1首,本文不纳入),包括11个病名,即风温、温热、瘟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湿温、寒湿、温疟、秋燥。这里将其分为温热与湿热两类,其一为纯热不兼湿之温热病,即包括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温疟、冬温、秋燥;其二为温病夹湿之湿热病,即包含暑温、湿温、伏暑[3]。

本文采用统计学频数统计法对《温病条辨·上焦篇》中涉及的方剂及药物进行分析,药物统计时包括条文加减方中的药物和方剂重复使用的药物频数,其中药物功能分类、功效、性味、归经等均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统一校对[4]。

2.1 《温病条辨·上焦篇》方剂、药味使用频次统计 由表1可知,治疗温热类温病的方剂有26首,涉及用药96味;治疗湿热类温病19首,涉及用药81味。

表1 《温病条辨·上焦篇》方剂、药味使用频次

2.2 《温病条辨·上焦篇》药物功能、性味、归经频次统计 由表2可知,《温病条辨·上焦篇》中主要以清热药为主,总计使用240次,其中温热类温病占63.3%,湿热类温病占36.7%;其次为解表药,总计使用59次,其中温热类温病占64.4%,湿热类温病占35.6%;补气药总计使用58次,其中温热类温病占48.3%,湿热类温病占51.7%;化痰药总计使用39次,其中温热类温病占59.0%,湿热类温病占41.0%;相对而言,利湿药、滋阴药、平肝熄风药、补血药使用频次较少,分别为34次、26次、22次、4次。

表2 《温病条辨·上焦篇》药物功能频次 (次)

由表3可知,治疗温热类温病药物中出现频次最多的前五位药分别是甘草17次,犀角17次,玄参16次,连翘13次,麦冬13次。其中玄参、麦冬性味甘寒,犀角、连翘苦寒,甘草甘平;甘草、玄参、麦冬三味药都能入肺、胃经,连翘入肺、小肠经,犀角入心、肝经;甘草、犀角、连翘、玄参四味药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麦冬能够生津润肺,养阴清心。

表3 温热类药物中频数最高五味药

由表4可知,治疗湿热类温病药物中出现频次最多的前五位药分别是甘草13次,银花12次,竹叶10次,石膏9次,连翘8次。银花、竹叶甘寒,甘草甘平,石膏甘辛,连翘苦寒;五位高频药都入肺经,其中甘草、银花、竹叶、连翘四味药还皆入心经,石膏入胃经;银花、竹叶、石膏、连翘四味均为清热药,有清热之功效,甘草为补气药,既能补脾益气,又能清热解毒。

表4 湿热类药物中频数最高五味药

3 温疫治疗用药特点

通过对《温病条辨·上焦篇》用药规律的统计学分析,由于上焦温病顾及上焦位置最高的特点,因此需结合“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则,选用如羽毛般轻清上浮的药物,且牢牢把握“非轻不举”的原则。

3.1 药物质地 《温病条辨·上焦篇》选用药物质地清轻宣透、气味轻薄。结合表3、表4综合分析后发现,甘草甘平、连翘苦微寒、银花甘寒、竹叶甘淡寒、石膏甘辛大寒、玄参甘苦咸,这些药物性味皆甘、寒、辛,且均为清热药,质地清扬上浮而入肺经。此次新冠肺炎中医治疗中的核心方剂银翘散中银花、连翘、淡竹叶、薄荷皆性凉而质轻,轻清宣透。其中,牛蒡子辛平,清热疏风利咽;桔梗辛苦,功能宣肺祛痰止咳,配甘草有清热利咽止痛的功效;鲜芦根甘寒,清热生津止渴。全方所用药物都为气薄清轻之品,而肺气向上向外宣发,故用药应当清扬如羽毛般上浮方能入肺脏而发挥疗效[5],即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用药原则。

3.2 药物用量 《温病条辨·上焦篇》选用药物用量较轻。此次疫情初热期治疗方案中桑菊饮: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所有药物用量最高不超过二钱五分,可以看出方药剂量之轻。纵观上焦篇所有方药,均用量较轻,足以体现药物用量“非轻不举”的原则。

3.3 煎药时间 煎药时间宜短是《温病条辨·上焦篇》药物使用的特点之一。经过统计,笔者发现吴鞠通在上焦温病治疗中药物使用中以清热药为主,使用频次高达240次,以解表药为辅,使用频次为59次,而解表药、清热类药物皆不宜久煎,以避免其药性的流失。吴鞠通在银翘散方后亦提到“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即表明入上焦的药物在煎煮上应该把握时间,不能久煎,即应遵循“非轻不举”的原则[6]。

4 小结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病位在肺,属上焦,其病机为外感疫毒袭肺,导致肺的气机升降失调。结合《温病条辨·上焦篇》中吴鞠通关于上焦心肺功能、生理特性和肺在脏腑中所处位置的特点的阐述,在统计分析《温病条辨·上焦篇》遣方用药中功能、性味、归经等规律后发现,温疫的治疗用药上具有药物质地清轻宣透、药物用量较轻、煎药时间宜短的特点,这些无不反映“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上焦温病处方用药的总原则。

猜你喜欢

吴鞠通银花玄参
浪漫之都
山阳医派宗师吴鞠通
玄参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玩”和“王”的争吵
读错名字该怨谁?
森和众
玄参环烯醚萜苷热回流提取工艺的优化
运用吴鞠通寒湿理论治疗中焦寒湿证疗效观察
不同配比苍术-玄参药对中4种成分溶出率的变化规律
钩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