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发园区主导产业选择方法探讨及实证分析

2022-01-27马萧萧

中国工程咨询 2022年1期
关键词:初筛主导产业园区

文/马萧萧

一、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及方法概述

(一)主导产业选择的主要理论

主导产业选择的思想最早源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后经大卫·李嘉图(比较成本分析)、赫克歇尔-俄林(资源禀赋理论)的改进形成了比较优势理论。赫希曼最早提出了主导产业概念,创立了用于主导产业选择的产业关联理论。罗斯托最早对主导产业理论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了主导产业扩散效应最大准则。筱原三代平提出的“两基准”有力地推动了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的实际应用。迈克尔·波特综合四个基本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构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强调多要素互相作用对竞争优势的影响。此后,各国学者的研究主要是在上述理论基础上的延伸与应用。

(二)主导产业选择的主要方法

学术研究领域大多运用综合评价法进行主导产业选择,即依据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建立指标体系,基于统计数据进行量化评判。常用方法有层次分析法(AHP)、主成分分析法(PCA)、灰色关联分析法(GRA)、灰色聚类评价法(GCE)、偏离-份额分析法(SS)、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等。

地方政府在选择主导产业方向时,受专业性限制,大多是基于现有基础、发展趋势、招商难易程度等因素进行粗略判断。部分地方会运用SWOT分析法对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进行定性评判,综合得出产业选择结论。少数地方存在“追热点”“拍脑袋”现象。

总体来看,学术界的方法体现了良好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而地方政府的常用方法则偏重于经验和直觉。

二、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及方法应用的不足

直接将以上理论和方法用于开发园区产业方向选择,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

1. 宏观理论不完全适用于微观领域

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倾向于宏观层面,对经济指标重视有余,而对政府意志、要素支撑、环境保护、区域分工等因素关注不足。如果直接将理论移植并应用于微观层面的开发园区,将发现金属、化工、装备、电子等规模大、关联广、技术高的产业成为多数园区的共性选择,会造成产业同质、分工低下等问题。

2.数据的质量和数量不足以支撑深度分析

各类统计年鉴中分行业数据一般只笼统划分至行业大类,无法量化细分行业,限制了指导地区间差异化发展的可能性。同时,统计口径的不定期调整影响了数据连贯性。此外,社会调查、行研报告等数据权威性不足,降低了量化选择的可信度。

3.“四新”经济难以通过量化筛选获得

量化筛选须基于历史数据开展,保证科学严谨的同时,也决定了其强调过去的特点。在当前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涌现的背景下,难以将新兴领域纳入量化筛选范围,限制了开发园区选择主导产业的视野。

4.经验判断和SWOT分析灵活有余但严谨不足

经验判断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决策者的知识背景、个人偏好、分析能力等因素,决策者的个体差异可能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SWOT分析作为定性分析法,对产业选择结论的支撑略显薄弱。“追热点”“拍脑袋”则明显违背客观规律,带来资源浪费的风险。

三、开发园区主导产业选择方法构建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基于经典理论从适用于开发园区的角度设置筛选因素,进行“定性+定量”的研判,对开发园区主导产业选择更具指导意义。一方面,基于可获取的数据,依据比较优势、产业关联、产业扩散等理论,设定指标进行计算,可以发挥量化选择科学、严谨的优点;另一方面,将政府意志、生态效益、区域竞合等不便量化的因素纳入考虑范畴,并充分吸纳“四新”(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的内容,可以发挥定性分析资料丰富、诠释空间大的优势。

(一)产业选择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所选产业不仅应与开发园区的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上位规划等匹配,而且应与周边地区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在分工协作中实现互利共赢。

市场主导原则。所选产业不仅应自身市场前景广阔,还须具有广泛而深入的投入产出关联效应。政府投入虽然关键,但相比市场仅起引导作用。

竞争优势原则。与周边地区相比,所选产业应在原料供应、目标市场、生产技术、基础设施、要素保障等方面呈现较高的比较优势。

绿色低碳原则。所选产业应是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产业,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单位强度较低,以利于开发园区向绿色发展转型。

(二)产业选择因素及方法

本文基于经典理论,结合可获取的数据、开发园区内外部条件,选取了9个重点因素,按照行业大类初筛、细分领域精选两个阶段建立主导产业选择模型。(见表1)

表1 开发园区主导产业选择模型

1.行业大类初筛

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的 行 业大类建立初筛产业池。该阶段按照“定性+定量”方式进行。首先根据显著制约因素剔除本地难以发展的产业,再从产业关联度、产业规模及潜力、产业基础、生态效应、政府投入五个方面分别研判,综合确定若干优先发展的行业大类,为第二阶段细分领域精选提供工作基础。

(1)显著制约因素。包括离原料产地和产品市场较远,准入、环保等政策限制,人力、用地、技术支撑不足等因素。该类因素可导致产业难以落地或发展不可持续,应注意回避。

(2)产业关联度。根据统计部门发布的投入产出表,测算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用量化方法研究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同等条件下,应选择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较高(以1为界)的产业。

(3)产业规模及潜力。根据统计部门发布的行业产值(或营业收入)、近年年均同比增速进行衡量。同时,还应结合发展趋势考虑产业成长空间。同等条件下,具有较大规模、较高潜力的产业应重点关注。

(4)产业基础。根据统计部门发布的经济数据测算区位熵等指标,分析当地是否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是否拥有良好的资源禀赋。已具有一定集聚效应或拥有某种突出资源禀赋的产业应重点关注。

(5)生态效应。根据统计部门发布的行业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总量,以及依据产值(或营业收入)测算的能耗强度、排放强度进行衡量。应注意区分某一产业不同环节的生态效应,避免对全产业链“一票否决”。

(6)政府投入。科学有效的政府引导在防止地方落入“比较优势陷阱”和培育新竞争优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大力投入的产业将获得优先发展机遇。

2.细分领域精选

围绕筛选出的行业大类,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的行业中类、小类为基础,辅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分类(2018)》等标准,建立精选产业池。由于该阶段数据难以获得,故仅定性研判。首先依据上位文件选取政策鼓励发展的细分领域,再结合开发园区的土地、人力、科技创新三个要素的支撑能力做进一步筛分,最后从区域竞合角度进行差异化布局。

(1)上位规划导向。各级各部门发布的规划、意见、政策等文件,明确了政府资源投向,是对产业发展方向的重要指引。但文件中涵盖的支持领域一般较全面,需挖掘其中的符合本地实际的细分领域。

(2)要素支撑。主要包括土地、人力、科技创新三个要素。拥有大面积连片土地的开发园区,发展占地大、配套多的大型项目的优势明显。劳动力短缺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不大,可通过“机器换人”破局。周边高校院所等创新资源丰富的开发园区可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上投入更多精力,反之可通过“科创飞地”进行弥补。

(3)区域竞合。应研究开发园区所属区域的其他开发园区,梳理各自的主导产业。虽然,从行业大类看开发园区之间产业重合度可能较高,但深入到细分领域则出现众多真空地带,创造了错位发展条件。

3.形成产业选择建议

综合两个阶段的筛选结果形成产业选择建议,并根据各自的发展条件进行分类,以便后期制定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如,针对自身优势领域,可着力构建“以我为主”的跨区域产业生态圈,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在更大范围内连点成链、集链成群,提升当地在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针对优势不突出但可介入的领域,可积极与该领域具有较强实力的开发园区对接,主动为其配套,强化分工协作,做精做专细分领域;针对基础薄弱但前景看好的产业,可以在招商引资中给予一定关注,为产业接续替代做好储备。

四、铜陵郊区经济开发区主导产业选择实证分析

基于上述模型,本文以铜陵郊区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郊区经开区”)为例进行产业发展方向优化的实证分析。

(一)行业大类初筛

首先,根据园区土地性质,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建立包括制造业、物流仓储业等在内的31个行业的初筛产业池;其次,剔除明显不具备发展条件的行业大类,共16个行业大类通过或有条件通过筛选,为便于分析而归并为8个类别。最后,依次进行产业关联度、产业规模及潜力、产业基础、生态效应、政府投入五项分析,综合形成行业大类初筛结果。产业发展方向行业排序依次为:电子信息、机械制造、资源再生利用、物流仓储、金属材料、非金属矿物制品、橡塑制品、服装服饰。

(二)细分行业精选

首先,基于初筛排名前五的行业大类,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 类》(GB/T 4754—2017)等建立精选产业池;其次,梳理各级文件中的细分产业领域,并结合发展趋势等,进一步缩小选择范围。如,光电器件、智能装备、装配式建筑、冷链物流等行业长期看好,铜材加工、5G相关元器件、氢能装备等行业是铜陵市重点支持行业;再次,通过分析土地、人力、科创等要素支撑,确定当地产业的三大特点是占地面积小、“机器换人”程度高、创新配套不急迫;最后,梳理周边合肥、芜湖、马鞍山等主要工业城市,以及3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7个省级以上开发园区的主导产业,寻找产业竞合的空间。如,铜合金定制、电子浆料、粉体材料、冷链物流等产业存在错位发展空间。

(三)产业选择建议

经综合分析得到郊区经开区主导产业方向:一是培育优势产业。用好本地资源,抢占竞争制高点。如,依托“圈区管理”资质、工业固废资源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二是发展配套产业。围绕周边地区的优势产业,发展与之配套、体量不大的细分领域,并回避对技术、投资、面积、配套等条件要求过高的项目。三是培育后备产业。考虑到招商引资的不确定性,对在初筛中评分位居中游的仓储物流、新材料、绿色建材产业也给予适当关注。(见表2)

表2 郊区经开区主导产业选择建议

五、结束语

开发园区主导产业方向的选择,不仅要立足于经典的主导产业选择理论,而且应广泛考虑各类因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获得更加精准有效的筛选结果。本文基于主导产业选择经典理论,开展了“九要素、两阶段、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开发园区主导产业选择方法探索,并对铜陵郊区经开区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该方法能为咨询机构、开发园区优化产业发展方向提供一些思路,助力地方经济取得更大、更快、更好的突破。

猜你喜欢

初筛主导产业园区
体检人群使用NOSAS评分作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初筛工具的可行性分析
无偿献血采血点初筛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预防及纠正措施研究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打造千亿主导产业 争创全国一流园区——国家级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欢迎您
Multiple gastric angiolipomas:A case report
园区的开放样本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述评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基于主导产业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识别以及实证研究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