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特征导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肌骨超声教学中的应用
——以《髋关节超声扫查》课程为例
2022-01-27刘梦瑶姜立新
刘梦瑶,姜立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超声医学科,上海 200127)
1 肌骨超声的教学现状
肌骨超声即肌肉骨骼系统超声,是指通过对骨关节系统及神经、肌肉、韧带等软组织进行超声扫查,能够实时动态地呈现肌骨系统在静息状态及多种运动状态下的解剖结构及病变特点,对于运动型疾病的诊断具有明显优势[1]。然而,由于肌骨系统的解剖结构精细而复杂,不同体位、运动状态、检查手法等对病灶部位超声成像影响很大;同时,由于肌骨超声同时涉及解剖学和功能学上的异常改变,对超声医师运动医学方面的临床基础与实践具有很高的要求;另外,各种超声伪像尤其是各向异性伪像,对肌骨超声成像影响很大,需要超声医师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病变部位针对性地调节超声仪器和探头,包括深度、聚焦、增益、对比度及探头的移动、旋转、按压程度等,以获得优质的超声图像[2]。
鉴于国内肌骨超声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仅有省市级大型医院开展了肌骨超声,广大基层医疗机构尚未开展,这与上述提到的肌骨超声操作者依赖性强关系密切[3]。而目前国内在肌骨超声的教学与培训方面尚处于空白阶段,因此如何提升肌骨超声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成为当前肌骨超声教学研究的重点。
2 混合式教学
由何克抗教授提出的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将传统线下课堂教学与线上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中,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4]。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予针对性的授课方式,以最大化提升教学效果[5]。如不先对授课对象进行需求及特征分析,而是直接按照既往统一的、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课程教学,很有可能会出现“学科基础扎实、动手及交流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很好地吸收掌握教学内容,而“学科基础薄弱、动手及交流能力一般”的学生则无法理解所教授的内容,特别是对于本身具有很大差异的授课对象群体而言,往往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不利于教学效果的达成[6]。因此,针对授课对象的不同特征,因材施教地开展教学工作,是混合式教学的重点及难点。需要指出的是,在针对授课对象进行特征分析后,还需要根据分析结果将授课对象划分成不同授课群体,并进一步确定各授课群体对象所需要的授课活动。
因此,本文开展了基于学习班学员特征分析的混合式教学研究,首先对学员进行特征分析,然后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与设置,再以学员为导向设计自主互动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并以“髋关节超声扫查”课程教学为例,实际探索由授课对象特征引导的混合教学创新模式的教学效果,以期待进一步提高学员教学的实际效果,为深化学员规范化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3 基于学员特征导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3.1 学员特征分析
笔者担任主讲的《超声波髋关节检查技术》学习班,自2016年开展以来受到了广大学员的热烈参与[7]。由于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各种不同级别的医院,其受教育程度、临床思维能力、科研思维能力、操作习惯及肌骨解剖基础不尽相同,具有不同的学习工作特点。具体表现在:①多来自基层,多数未经过系统的肌骨超声理论知识培训,知识更新贫乏,知识结构老化,缺乏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②对肌骨超声只局限于看图说话,缺乏肌骨系统解剖结构、病理生理、运动机制及临床诊疗相关方面的知识;③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往往重视操作、忽视理论知识学习,但他们有着端正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8]。因此,根据不同授课对象的特点因材施教,以进一步提高考虑不同特征学员群体的混合式教学效果尤为重要。
本研究拟用本科室发布的肌骨超声基础测评表对学员进行特征分析,在学员确定参加学习班前1个月,发放肌骨超声基础测评表填写并收回进行统计分析。肌骨超声基础测评内容详见表1。
表1 肌骨超声基础测评表
根据肌骨超声基础测评表对学员进行特征分析,并将其划分为三类子群体:①第一类子群体:肌骨超声基础测评得分>60分,表明其前期肌骨超声基础较为扎实,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及线上学习的热情;②第二类子群体:肌骨超声基础测评得分为40~60分,具有一定的前期肌骨超声基础,自主交互性一般;③第三类子群体:肌骨超声基础测评得分<40分,前期肌骨超声基础较为薄弱,自主交互性较差。
3.2 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设置
本文以肌骨超声中的Graf法髋关节超声扫查教学课程为例,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模块化设置。目前Graf法超声扫查主要用于0~6个月疑似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或存在DDH高危因素的患儿[9],髋关节超声图像上某些重要解剖结构的准确识别对低年资医师和初学者而言较为困难,如盂唇由于其解剖位置和形状的个体差异较大,髋臼的骨性顶和软骨顶由于软组织的覆盖不易显示全貌,辨认起来并不容易[10],因此具有很大的教学价值。因此髋关节超声扫查教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理论和技能教学,使得学员们能够熟练掌握髋关节超声检查,最终达到准确诊断小儿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教学目的。据此,我们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模块化设置,如图1。
3.3 自主互动式混合教学模式设计
自主互动式混合教学模式设计,即在学员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采取线上、线下课程学习与带教授课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突出问题牵引,以线上课程完成度、平时作业与表现、阅片考试与真人病例实践考核等综合评定其学习成果,最终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具体的教学模式设计如下,如图2。
图1 Graf法髋关节超声扫查教学课程模块化设置
图2 学员特征导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首先,根据上述三类子群体对应提供三种学习模式,学员可根据肌骨超声基础测评得分及本人意愿自由选择三种学习模式,推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匹配的学习模式,并建立相应微信课程群以便进行课程安排通知及交流学习。
对于第一类学习模式,每次线下讲授前通知学生线上完成课件及相关资料的阅读及思考,据此完成平时作业,并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助教教师,由授课教师在线下授课过程中针对问题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同时鼓励学员线下进行实践操作,学以致用;对于第二类学习模式,需要助教教师在线上进行课件及相关资料的大纲梳理,鼓励并提点学员完成课程学习,营造师生之间、学员之间交互讨论的氛围,助教将学员讨论的重点、共同点反馈给授课教师,使其能够在讲授过程中有的放矢;对于第三类学习模式,需要助教教师首先为学员线下讲授髋关节超声扫查的基本情况,重点对髋关节的解剖学结构进行详细剖析,使学员对本课程的学习目标有大致的了解,再进行线上学习和交流,最后完成线下实践与考核。
最后,根据各位学员的线上课程完成度、平时作业与表现、阅片考试与真人病例实践考核等方式,按照10%,10%,30%和50%的比例进行课程考核成绩综合评价,以进一步提升及量化学员在自主互动式混合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及学习效果。
4 效果分析
4.1 肌骨超声基础测评分数分析
本研究最终收回50份有效测评表,回收率为100%,根据测评表进行分数校正与汇总,实验组得分为(47.12±11.45)分,对照组得分为(49.56±14.83)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表明两组之间在肌骨超声基础上并无明显差异,可视为均质化群体,以便比较后续授课对象特征导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4.2 线上及线下交互情况
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接受同一地点由同一批教师主导的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并由同一未参加研究的观察员记录教学过程中学员与教师之间的交互情况,包括学员对教师提问的响应情况及学员自主提问的情况;并通过对肌骨超声仪器的预约使用表评估学员的线下实践操作积极性,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在课堂上的交互程度上实验组学员明显好于对照组。
线上交互情况则通过课程初始时建立的微信群来反映,为了对比分析混合教学模式效果,同时也为了教学活动开展的便利,两个班级均建立了微信学习群。其中,实验组根据学员的特征采取不同的自主互动式混合教学模式,并对应建立了3个微信学习子群,对照组则由所有学员组成了1个微信学习大群。为了进行有效对比,观察员仅统计每次线下课堂讲授结束后,学员们在各班级群内对课程内容以及作业问题的交流研讨情况进行分析汇总,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肌骨超声测评成绩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实验组学员,即接受授课对象特征导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学员,线上及线下的交流互动、研讨实践热情更高,具体表现在学员响应提问人次数、学员自主提问平均次数、肌骨超声仪器预约人次数及时长、对课程内容及作业的交互数也更多,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这说明本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师生之间、学员之间的交互沟通,提高了学员进行超声扫查实践操作的积极性。
表2 线上及线下交互情况统计表
4.3 综合测评成绩分析
一期髋关节超声扫查教学课程为期半个月,在课程结束后,通过前述的综合测评成绩算法对每位学员进行综合成绩测定。最终实验组学员综合测评分数为(81.1±6.3)分,对照组为(72.2±6.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综合测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本教学模式能够提升髋关节超声扫查课程的教学效果,为学员特征导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拓展应用于肌骨超声提供了实例验证。
5 结语
本研究将学员特征分析融入交互式混合教学模式设计过程中,开创性提出以测评表的方式对学员进行专业基础能力预测,在学员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与其相适应的学习模式,促进理论知识的转化与实践操作的反馈。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新设计的测评表的科学性存疑,其信度和效度有待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提高[11];另外,本研究所纳入的样本量有限,未来我们将尽可能扩大样本量,并根据学员的反馈完善混合式教学的软硬件环境,以期提高研究的科学性,提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