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现状调查
2022-01-27谷牧宇
谷牧宇,丁 宁,张 欣,刘 欢
(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天津 30007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由此激起了全国高等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浪潮。课程思政并不是新开设一门课或者增加一项活动,而是要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使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2-4]。预防医学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临床医学以个体为研究对象不同,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提高人群生命质量。《“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政策[5]。新冠疫情在全球发生,让公共卫生重新回归到大众视线中,也让人们认识到预防医学的重要性。而这次疫情造成全国范围内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反映出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仍有不完善之处,以及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高校在培养预防医学专业人才专业技能的同时,对其进行爱国情怀、奋斗精神、创新意识以及公共卫生和大健康理念等方面的思政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也使学生能担负起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重任[6-7]。目前,关于“课程思政”对于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影响缺少相关研究,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对于“课程思政”效果反馈不足。本研究通过自编问卷,对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专任教师及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进行调查,了解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及开展情况,为学院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20年10月,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以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研室为单位,每个教研室随机抽取50%教师参与问卷调查。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6-2020级预防医学专业457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以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部分专任教师和全体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其中教师人数根据教研室随机抽取50%,覆盖所有教研室,可以反映我校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情况。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在参考相关文献[8]的基础上设计问卷初稿,经专家咨询后形成问卷终稿。问卷分教师版和学生版,教师版问卷内容包括教师的一般情况、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态度、课程思政实施情况以及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见。学生版问卷内容包括学生的一般情况、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与了解、对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以及对课程思政的建议,两版问卷题型均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于2020年10月通过“问卷星”平台向教师及学生发放匿名问卷并对调查对象进行填写指导,学生由班导师指导统一填写,教师以教研室为单位由教学秘书组织填写,以保证问卷填答的有效性。
1.3 统计分析
使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数据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调查结果
在教师中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44份,回收率为88.0%,;在本科生中发放问卷457份,收回有效问卷456份,回收率为99.8%。
2.1 教师问卷
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4份,被调查教师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被调查教师基本信息
2.1.1 教师对开展“课程思政”的态度
所有专任教师均认可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其中41名教师表示非常认可,另外37名教师认为在教学大纲和教案中有必要加入思政元素。关于一门专业理论课中思政内容应占比例,30名教师选择10%以下,13名教师选择10%~30%,还有1名教师选择70%以上。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教师对开展课程思政整体认可度比较高。对不同性别、年龄、教龄、职称的教师对课程思政认可度相关题目选择情况进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未发现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 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可度
2.1.2 “课程思政”的实践情况
17名教师表示专业课程经常涉及思政元素,26名教师表示偶尔涉及,仅有1名教师表示基本没有涉及。此外,在问及课程思政的有效教学方法有哪些,教师的选择依次为案例式教学、以身作则、潜移默化、教师为主导的讲授式教学以及讨论式教学。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已经在专业课教学中开展了课程思政教育。将不同性别、年龄、教龄及职称的教师在专业课授课中是否涉及思政元素的题目上的选择情况进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发现不同年龄、教龄、不同职称及不同政治面貌教师在专业课授课中是否涉及思政元素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表3 “课程思政”的实践情况
2.1.3 教师对“课程思政”价值的看法
在问及专业课教师是否对培育学生“爱岗、敬业、诚信、友善”优秀品质起到作用,所有教师都认为有作用,其中32名教师认为作用很大,并且42名教师表示在课堂上除了讲授知识,还注重教导学生如何做人,例如在课堂上传递正能量方面,14名教师表示通过言传身教,向学生传递正能量,30名教师则通过结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正面思考和解决问题。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绝大部分教师比较认可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的价值。分别对不同性别、年龄、教龄、职称的教师在是否认可教师在培养学生优秀品质起到作用题目上的选择情况进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未发现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教师对“课程思政”价值的整体看法趋同,见表4。
2.1.4 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看法
对于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效果,6名教师认为效果显著,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有效果,还有14名教师认为较难评价。在问及专业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是什么,大部分教师表示教学时间有限,精力有限,20名和17名教师认为缺乏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的合理配置与有机融合和课程本身难以挖掘思政元素,还有部分教师表示缺乏思政教育授课经验和技巧以及缺乏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评价和教学中难以找到切入点。在被问及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希望得到哪些方面的支持,大部分教师希望可以现场观摩优秀示范课、参加相关培训学习以及进行交流研讨,部分教师还希望得到校内专家的深入指导、有专项经费支持及立项建设。
表4 教师对“课程思政”价值的看法
对于进一步实现专业课程立德树人、提高课程思政的效果,教师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①增加案例故事,开展模拟;②增加时事热点新闻;③教师以身作则,潜移默化;④增加实践教学环节;⑤增加理论知识的讲解;⑥增加个人或小组分享和互动。
2.2 学生问卷
在收回的456份调查问卷中,学生具体情况见表5。
表5 被调查学生基本情况
2.2.1 学生对“课程思政”概念的认识与了解
在调查问卷中,有63.4%的学生很了解或比较了解“课程思政”概念,36.6%的学生认为有一定了解或不太了解。经卡方检验发现,在年级和政治面貌方面差异显著(P<0.05),见表6。
表6 学生对“课程思政”概念了解程度的比较结果
2.2.2 学生对“课程思政”价值的认识
有95.9%的学生非常欢迎或欢迎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4.1%的学生表示无所谓或不欢迎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分别对不同性别、年级、专业以及政治面貌的学生在此题目上的选择情况进行卡方检验,只有年级方面差异显著(P<0.05)。学生倾向的思政元素依次为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探索意识;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公民品质以及公共卫生和大健康理念,见表7。
2.2.3 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方式的评价
超过半数的学生希望教师结合专业课程具体知识点或案例穿插性地讲授思政内容。有50.4%的学生更倾向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17.7%的学生喜欢通过微信推送的方式,16.4%的学生选择案例探究,14.7%的学生选择社会成功人士的专题讲座。 41.8%的学生认为教师授课方法不当,说教性强,互动性不佳,39.4%的学生认为教师课程思政内容牵强,为了思政而思政,与课程相关性差,20.3%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授课语言表达不准确,逻辑性欠佳,在思政方面难以产生共鸣。
表7 学生对“课程思政”价值的认识
2.2.4 学生对“课程思政”引入的建议
有72.8%的学生建议形式多样化些,60.4%的学生建议多针对时事热点,48.25%的学生希望多些互动,45.4%的学生希望能够和专业内容能更加紧密些,还有40.7%的学生希望增加课外活动。
3 讨论与建议
近年来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事业受到高度重视,在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强调了“预防为主”工作方针的重要性。而此次新冠疫情的发生,也为我国公共卫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我国公共卫生事业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培养一批复合型、实用性公共卫生专业人才[9]。预防医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更需要具备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来发现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术。在新时代教育理念的冲击下,传统预防医学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便逐渐凸显出其不足之处,其中就包含理想信念和专业思想教育的缺失[10]。因此,有必要通过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教育”来弥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短板。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从教师层面还是学生层面,均对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认可度高,多数教师都已践行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表明学院整体“课程思政”建设已初见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从学生层面来看,仅有超过半数的学生了解“课程思政”的概念,说明教师虽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理念的灌输,但是深度不够。从教师层面来看,大部分教师表示教学时间和精力有限、课程本身难以挖掘思政元素以及缺乏思政教育授课经验和技巧等。
分析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首先,部分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概念理解有偏颇,认为课程思政就是思政元素简单嵌入各门课程中,甚至于将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或资源梳理出来,在课堂上向学生宣读、讲解,变相使专业课上成“思政课”[11]。其次,将“课程思政”标签化和功利化[11]。从学生给出的建议可以看出“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不够多样化。教学方法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永恒的主题,也是每一位教师必须严肃对待、认真钻研、甚至要终生研究的课题[12]。针对以上问题,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
3.1 加强课程思政培训,提升教师育人意识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随着教龄和职称的升高,教师的授课方式方法日益娴熟,阅历和知识储备量也逐渐增加,从而有能力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并融入日常教学中,因此授课中涉及思政元素的占比较青年教师高。据此,需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学校学院可通过开展课程思政培训、专家指导、观摩优秀示范课程、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等途径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政知识和育人意识。
3.2 丰富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活力
此次调查中,72.8%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够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来教授课程思政相关内容,大一新生对课程思政的了解程度较低,因此需改变传统的教师“单向灌输模式”,教师可以通过增加案例故事、开展模拟、小组讨论、社会实践等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思政内涵,增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医学素养。
3.3 深挖思政元素,找准思政元素的切入点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教师反映课程本身难以挖掘思政元素以及教学中难以找到切入点,部分学生则反映教师课程思政内容牵强,与课程相关性差,因此,要提高课程思政的效果,关键在于找到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隐性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发挥专业课的育人功能。思政元素的挖掘,并非是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创造出新的思想,而是将专业课中除了科学知识、数据概念之外所蕴含的价值导向和文化内涵梳理凝练出来[13]。而关于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可以将专业课与爱国情怀、时事政治等方面相结合,例如在讲授传染病暴发的章节,可以给学生讲授我国检疫事业创始人伍连德抗击鼠疫的光辉事迹,以及此次在全球暴发的新冠疫情中中国所采取的一系列科学防疫措施,既能让学生掌握传染病防控知识,又能弘扬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4 建立合理奖惩制度,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当前,高校教师的职称晋升多是与科研、论文相挂钩,教师的科研任务普遍较为繁重,难以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改革中。据此需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对于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给予其荣誉称号,或是在岗位晋升时优先考虑,激发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
3.5 制定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量化课程思政实施效果
为全面评价教学效果,需从学校学院、教师和学生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考评。学校学院层面,可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一流课程的遴选以及优秀教师评选中设置“课程德育”指标;教师层面,同行之间可以从思政目标的达成度、与专业知识点的融合度以及思政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予以评价;学生层面,可从学生对专业认同度的提升、课程学习主动性的改善以及对课程整体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一名优秀的公共卫生专业工作者应该是德才兼备,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还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14]。与临床医师不同,公共卫生医师更多的时候面对的是人群,是以预防保健为主,更需要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和大健康意识,因此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专业课教师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培养学生公共卫生和大健康理念,在实践技能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学校学院还需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投入,提升教师团队课程思政教学水平,为国家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公共卫生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