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农产品贸易效应分析

2022-01-26宋海英

关键词:进口额经贸中美

宋海英

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中美经贸摩擦日益升级。作为中美博弈常态的一个休止符,双方于2020年1月正式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协议规定,“在农产品方面,在2017年基数之上,中国2020年自美采购和进口规模不少于125亿美元,2021年自美采购和进口规模不少于195亿美元”[1-2],预计分别达到366亿美元和436亿美元。照此计算,2021年中国需进口源自美国的农产品比2017年增长80.51%,比2019年提高2.10倍。自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直至中美经贸摩擦发生之前的2016年,美国长期占据中国农产品第一大进口来源国的地位,从美国的农产品进口额占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比重始终维持在2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接近30%。因此,中国对源自美国的进口农产品存在高度依赖性,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实施必将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格局产生重大影响。2020年8月,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副总理与美国贸易代表和财长通话,同意继续推动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落实。那么,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将产生怎样的农产品贸易创造效应?对第三方产生多大程度的农产品贸易转移效应?对这些问题的科学解答不仅关乎中国农产品需求的满足与中美经贸谈判的未来进展,还关乎中国与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农产品贸易合作。

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三方面展开相关研究,一是对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评判。中国学者大多对协议持乐观态度。王鸿刚和高凌云指出,中美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有利于中国、有利于美国、有利于全世界[3-4]。东艳和周密认为,第一阶段协议开启或标志着中美经贸进入动态平衡发展的新阶段[5-6]。协议的签署不仅有利于降低短期宏观经济风险,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帮助提高经济效率与增长潜力,而且为管理新型大国经贸关系开辟了一条新路[7]。钟伟指出,这一协议是意义深远的历史拐点,是大国间寻求相处之道的历史转折;是中国维护国际秩序的重大贡献;对降低全球经济贸易的不确定性大有裨益[8]。外国学者大多对协议持审慎态度。Bown指出协议的风险在于没有明确关税水平,未涉及中美贸易的所有产品[9];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也对协议的落实带来挑战;协议的实施将导致中国的农产品贸易逆差剧增。国外还有舆论认为该协议是为美国大选的需要,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推力不大,甚至会损害其他国家的经济利益。当然,大多学者认为应理性看待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一方面,协议的签署缓解了全球经济压力,稳定了金融市场预期,另一方面,协议目标定得过高,实现的难度较大。因而,不宜对其作过多解读[10],也不要抱太多期待[11]。卞永祖明确指出,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既是一份对等的协议,也是一份多赢的协议,更是一份理性的协议[12]。

二是对中美农产品贸易问题的研究。覃诚等认为,近20年中美农产品贸易经历了贸易额基本持平、差额凸显、差额激增和差额回落4个发展阶段,指出未来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差额进一步扩大、贸易摩擦将长期存在[13]。刘合光等研究发现,美国在大豆、猪肉、玉米等土地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农产品上有优势;而中国在水产品、蔬菜水果类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上有优势[14]。中美农产品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占比小[15]。林海和任慧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研究发现中美两国农产品贸易关系紧密,对第三国市场的依赖不断下降,双边贸易的盈余方为中国[16]。在中美农产品贸易潜力方面,2002~2012年间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如油籽、植物油、棉花等,自美进口“贸易过度”;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水产品、饮料、动物饲料等,对美出口“贸易不足”[17]。具体到大豆产品上,中美大豆贸易潜力呈现周期性,属于潜力开拓型,未来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18]。

三是对协议农产品贸易效应的研究。Feenstra和Hong从美国角度阐释了中国的农产品进口需求,指出中国在2020年和2021年应分别提供42%和59%的补贴,以保障协议的落实[19]。程恩富和罗玉辉指出,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签署对中国有利有弊,中国会加大对美国农产品的进口力度和规模[20]。杨浩森和杨军进一步认为,该协议在短期和中长期都将对中国从美国进口农产品的数量及结构产生显著影响,并预计中国从美国进口增长潜力最大的是畜产品,且畜产品进口与饲料的进口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替代效应”[21]。从具体产品的角度,于爱芝和杨敏指出,该协议将使中国大幅增加自美大豆、猪肉、棉花等农产品的进口,以弥补国内供需缺口[22];陈志钢等发现,中美经贸协议将使中国增加进口美国大豆,进而减少从巴西、阿根廷等国的大豆进口[23]。

综上,国内外就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影响中国农产品贸易的针对性研究尚不多,尤其是从具体产品和具体国家的角度,阐释协议带来的农产品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研究更为匮乏。因此,我们应加强对新形势下中国农产品贸易问题的分析,重点从国内市场需求出发,考察各细分农产品在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下的贸易创造效应,同时,从贸易转移的视角,探究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对第三方市场,尤其是对美国竞争对手农产品贸易带来的影响,为推动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二、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农产品贸易解读

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经济贸易协议》,内容包括9个章节:序言;知识产权;技术转让;食品和农产品贸易;金融服务;宏观经济政策、汇率问题和透明度;扩大贸易;双边评估和争端解决;最终条款。其中,农业部分着墨最深、占比最大,实质性涉及农产品贸易的有“第三章食品和农产品贸易”及“第六章扩大贸易”两部分。

(一)明确农产品贸易合作的原则及合作领域

在合作原则上,考虑到农业是维系中美关系的重要支柱,两国拓展农产品贸易、加强农业合作,有助于满足两国人民的农产品需求,双方承诺卫生与植物卫生(SPS)措施、关税配额、农业生物技术、WTO国内支持承诺等不能作为阻止协议实施的障碍。

同时,协议列出了中美双方农业合作的具体领域:涉及农业科学和农业技术的交流合作、与农药相关的潜在合作领域的技术磋商、中美农业科学合作交流项目的执行、农业政策双边交流机制的完善、中美技术专家的交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讨论、动植物病虫害信息的分享、在国际组织中的配合、数字惠及农业领域的协商等。

(二)确定农产品市场准入的步骤和时间安排

协议对于美国农产品输入中国市场的步骤和时间作出具体承诺,这些产品涉及:乳品、婴幼儿配方奶粉、禽肉、牛肉、活种牛、猪肉、加工肉类、水产品、大米、大麦、马铃薯、蓝莓、加州油桃、加州哈斯鳄梨、苜蓿颗粒和草块、杏仁粕颗粒和粕块、梯牧草干草、饲料添加剂、预混料、配合饲料、干酒精糟、宠物食品、非反刍动物源动物饲料等。

此外,针对中国在小麦、大米和玉米上采取的关税配额措施提出具体要求,并明确表示,来自美国的5种患病、掺假或其他不合格的牛肉、猪肉和禽肉产品不能输入中国。

(三)规定贸易总额而不对具体农产品提要求

协议对中国进口美国农产品做出总额承诺:在2017年基数之上,中国2020年自美采购和进口规模不少于125亿美元,2021年自美采购和进口规模不少于195亿美元;并预计从2022年至2025年,中国自美采购和进口农产品将继续保持增长方向。但是,协议并未对各类农产品的具体进口增量提出要求。

同时,协议列明了中国进口美国农产品的具体海关编码。英文版协议将农产品分成六个类别,并对各类农产品涉及的HS代码都列出了清单,分别包括第一类大豆(1个代码)、第二类肉类(13个代码①协议中原本对肉类产品只列了12个HS代码,但考虑到产品的实际类型,将其他农产品中的0205代码(马、驴、骡肉)也纳入肉类。)、第三类谷物(17个代码②协议中对谷物产品只列了16个HS代码,但其他农产品中的1002代码(黑麦)也属于谷物。)、第四类棉花(3个代码)、第五类水产品(10个代码)、第六类其他农产品(172个代码③协议对其他农产品列了174个HS代码,考虑到0205、1002代码属于其他类别,因而此处减少2个。)。

但协议中遗漏了4个HS代码的农产品。经过对比协议中列出的HS代码与2017年中国自美进口的所有农产品,发现有4个HS代码未被列入清单,分别为2202(加味、加糖或其他甜物质的水)、0511(未列明的动物产品)、2201(未加味的水)、0508(珊瑚及类似品)。2017年,中国自美进口这4种农产品的金额合计0.52亿美元,仅占中国自美农产品进口总额的0.21%。低占比是这些产品被排除在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农产品贸易创造效应

Viner在关税同盟理论中最早提出“贸易创造效应”的概念,认为关税同盟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将使本国比较优势低的商品被来自成员国的进口商品所替代,进而实现贸易创造[24]。类似地,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实施伴随着关税水平的逐步降低,以及明确的贸易规模扩大,这就体现为贸易创造效应。分析中,由于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并未明确各类农产品扩大贸易的要求,按照正常贸易年份2017年④由于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将中美经贸摩擦爆发之前的2017年作为计算扩大贸易的基础年份,因而在测算各类农产品的贸易增额中也将2017年作为被比较的年份。各类农产品在中国自美进口中所占的比重,估算了2020年和2021年的新增进口规模,这是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在具体农产品层面的贸易创造效应。

(一)大豆

大豆是美国对中国出口的第二大产品,占2017年中国自美农产品总进口的57.88%,因而其在农产品进口增量中也是最大的品类。按照估算,在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下,2020年和2021年中国将在2017年的基础上分别从美国增加72.35亿美元和112.87亿美元的大豆进口,进口总规模达到211.69亿美元和252.21亿美元,比2019年分别扩大2.17倍和2.77倍(见表1)。

表1 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下中国自美进口农产品的分类结构

(二)肉类

肉类虽然占中国自美农产品总进口的比重不高,但进口的增幅却不低。2017年,中国自美进口肉类11.87亿美元,仅占自美农产品进口总额的4.93%。但是,按照协议估算,2020年和2021年中国将在2017年的基数之上,分别自美新增进口肉类6.16亿美元和9.61亿美元,进口总额达18.03亿美元和21.48亿美元,比2019年分别提高1.08倍和1.48倍。在中国自美进口的13个肉类产品HS代码中,动物食用杂碎(HS0206)、猪肉(HS0203)和牛肉(HS0202)排在进口增额的前三位。与2017年相比,2020年和2021年动物食用杂碎(HS0206)的自美进口增额分别达4.54亿美元和7.08亿美元,进口总额达13.28亿美元和15.82亿美元。2020年和2021年中国自美猪肉(HS0203)的进口增额为1.48亿美元和2.31亿美元,进口总额达4.34亿美元和5.17亿美元。

(三)谷物

谷物在中国自美农产品总进口中排名第三,其新增进口规模也比较大。2017年,中国自美进口谷物15.33亿美元,2020年和2021年估算的新增进口额分别为7.96亿美元和12.42亿美元,进口总额达23.30亿美元和27.75亿美元,比2019年的实际进口额分别提高7.17倍和8.73倍。在自美进口的17个谷物产品HS代码中,食用高粱(HS1007)、小麦(HS1001)和玉米(HS1005)排在进口额的前三位。据估算,2020年中国自美这三类产品的进口额将分别为14.54亿美元、5.94亿美元和2.43亿美元;2021年的进口规模分别达17.32亿美元、7.08亿美元和2.89亿美元,比2019年的实际进口额分别提高12.08倍、9.50倍和2.88倍。

(四)棉花

棉花的进口规模小,所占比重低。2017年,中国自美进口棉花9.83亿美元,仅占自美农产品总进口的4.08%。据估算,2020年和2021年中国自美进口棉花将分别达14.94亿美元和17.80亿美元,比2019年的实际进口额扩大1.04倍和1.43倍。在四位海关编码中,棉花仅有3个代码,未梳的棉花(HS5201)是占比最大的品类。据估算,2020年和2021年中国自美未梳的棉花(HS5201)进口将在2017年基础上分别增加5.10亿美元和7.96亿美元,进口总额达14.93亿美元和17.79亿美元。

(五)水产品

水产品在中国自美农产品进口中占比不高,新增的进口规模相对较小。2017年,中国自美进口水产品13.20亿美元,2020年和2021年预估进口额将达20.05亿美元和23.89亿美元,比2019年实际进口规模扩大1.19倍和1.61倍。在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列出的10个水产品HS代码中,冻鱼(HS0303)、甲壳动物(HS0306)和软体动物(HS0307)排在进口额的前三位。据估算,2020年这三种水产品的自美进口规模分别为13.04亿美元、4.44亿美元和1.82亿美元;2021年进口规模达15.54亿美元、5.29亿美元和2.16亿美元,比2019年实际进口额提高1.46倍、3.42倍和0.67倍。

(六)其他农产品

其他农产品在中国自美农产品总进口中位列第二,新增进口规模比较大。2017年,中国自美进口其他农产品51.15亿美元,占农产品总进口的21.25%。据估算,2020年和2021年将在2017年的基数之上分别新增进口26.56亿美元和41.43亿美元,进口总额达77.71亿美元和92.59亿美元,比2019年实际进口扩大70.02%和102.56%。在协议列明的172个HS代码中,生牛皮(HS4101)、其他植物饲料(HS1214)和其他食品(HS2106)位列进口额前三位。据估算,2020年和2021年中国将在2017年基础上自美扩大进口生牛皮(HS4101)4.66亿美元和7.27亿美元,进口总额预计达到13.64亿美元和16.25亿美元。其他植物饲料(HS1214)和其他食品(HS2106)的新增进口规模也较多,2020年进口额分别为6.06亿美元和5.91亿美元;2021年进口规模达7.22亿美元和7.04亿美元。

综合来看,尽管受中美经贸摩擦升级影响,中国自美国的农产品进口在2018年和2019年低于从巴西的进口,但随着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顺利实施,美国将重新占据中国第一大农产品进口来源国的地位,显著的贸易创造效应将使中国自美农产品进口遥遥领先于从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其他贸易伙伴的农产品进口。

四、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农产品贸易转移效应

Viner认为,贸易转移效应是指关税同盟成立后,由于成员国之间的关税低于非成员国的关税,导致原本从高效率的非成员国进口转向从低效率的成员国进口的情形[24]。类似地,考虑到中国农产品需求的有限性,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在扩大中国自美农产品进口的同时,将对中国从其他贸易伙伴,尤其是与美国存在竞争关系国家的农产品进口带来负面影响,进而产生贸易转移效应。

2017年,中国前十大农产品⑤这里的农产品指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中列出的所有农产品,涵盖213个四位海关编码和3个六位海关编码。进口来源国依次为:巴西、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印度尼西亚、泰国、法国、阿根廷、越南。受中美经贸摩擦升级的影响,2018年和2019年中国自美农产品进口分别比2017年降低了33.02%和41.77%。但根据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2020年和2021年,中国自美农产品进口额将分别比2017年提高51.92%和81.00%。这将促使中国农产品进口来源从其他国家转向美国,而对美国的竞争对手产生不利影响。为了预估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农产品贸易转移效应,首先按照近5年的平均增长率测算2020年和2021年中国农产品进口额,然后用中国农产品进口额减去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下的自美农产品进口额,得到其他国家在中国市场剩余的规模,进而按照2017年各国在中国农产品进口中所占的比重,得到2020年和2021年中国将从各贸易伙伴进口的农产品金额。

(一)国别效应

从巴西来看,中美经贸摩擦的爆发使巴西取代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农产品进口来源。2018年和2019年,中国源自巴西的农产品进口大大超过美国,分别达331.90亿美元和294.91亿美元,比2017年提高了37.26%和21.96%。可见,中美经贸摩擦使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缺口很大一部分从美国转向了巴西。而在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下,受扩大自美进口的影响,2020年和2021年中国从巴西的农产品进口估计将减少到231亿美元左右,比2017年降低21.64%,并大幅低于中国源自美国的农产品进口(见图1)。

图1 近5年中国源自主要贸易伙伴的农产品进口额

从澳大利亚来看,作为中国农产品进口的第三大来源国,澳大利亚也在中美经贸摩擦中获益。2018年和2019年,中国自澳农产品进口从2017年的89.06亿美元迅速提高到103.66亿美元和110.41亿美元,增幅分别达16.40%和23.98%。但随着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实施,2020年和2021年,中国源自澳大利亚的农产品进口估计将减少至85亿美元或者更低,2020年5月海关查验发现澳大利亚牛肉违反检验检疫要求而暂停了约35%的自澳牛肉进口,同期商务部决定对澳大利亚大麦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削弱其国际竞争力。由于澳大利亚政府的新冠肺炎疫情调查论调使得中澳关系跌入冰点,必然导致中国自澳谷物、肉类、棉花、其他农产品的进口受限。

总体而言,在中美经贸摩擦中受益的国家,均将不同程度地受到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影响,中国从这些国家的农产品进口将有所降低。2018年,中国自加拿大、新西兰、印度尼西亚、泰国、法国等的农产品进口都在2017年的基础上有所增加;而在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影响下,2020年和2021年中国源自这些国家的农产品进口估计将减少12~37%;源自阿根廷的农产品进口预计比2019年下降46.78%。可见,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实施,将对中国主要贸易伙伴产生相当大程度的农产品贸易转移效应。

(二)产品效应

1.大豆。在中国大豆市场上,巴西、阿根廷和乌拉圭是美国的前三大竞争对手。2017年,源自巴西的大豆进口占中国大豆进口的52.77%,超过美国所占的份额(35.16%)。阿根廷和乌拉圭所占的比重不高,分别仅有6.77%和2.58%。

在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下,由于中国的大豆进口需求比此前略有减少,而源自美国的大豆进口却大幅增加,2020年和2021年中国从巴西、阿根廷和乌拉圭等贸易伙伴的大豆进口预计都将在2019年基础上明显减少。其中,2021年源自巴西的大豆进口估计将比2019年缩减184.50亿美元,降幅达79.95%;源自阿根廷的大豆进口预计比2019年实际进口额减少83.41%;源自乌拉圭的大豆进口估计降低72.32%(见表2)。

表2 近5年中国自主要贸易伙伴的各类农产品进口额(亿美元)

2.肉类。与大豆产品不同的是,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实施在扩大中国自美肉类进口的同时,并不会大幅压缩中国源自其他贸易伙伴的肉类进口。随着中国民众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对肉类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而国内在肉类生产方面的竞争力不及巴西、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因此进口总量不断扩大。在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推动下,中国在大幅增加自美肉类进口的同时,预计从巴西、澳大利亚、新西兰的肉类进口也有所提升。其中,2021年源自巴西的肉类进口估计将比2019年增加17.46亿美元,增幅达43.37%;源自新西兰的肉类进口预计比2019年增长36.03%。

3.谷物。在谷物产品上,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实施所带来的贸易转移效应因国而异。作为中国谷物市场上美国的前两大竞争对手,中国源自澳大利亚和越南的谷物进口不仅不会因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实施而减少,相反,2020年估计将比2019年分别增多2.34亿美元和1.43亿美元,增幅分别达28.64%和25.84%。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实施将对中国源自泰国的谷物进口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2021年进口额预计从2019年的10.86亿美元降低到5.68亿美元,降幅达47.66%。

4.棉花。在中国棉花市场上,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将对美国的竞争对手产生负面影响。由于中国的棉花进口需求增幅不大,而协议的实施大幅提升源自美国的棉花进口,进而压缩其他贸易伙伴的市场份额。据估计,2021年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实施在促使中国自美进口棉花比2019年扩大1.43倍的同时,将导致源自澳大利亚和印度的棉花进口比2019年实际进口额分别降低51.27%和55.28%。

5.水产品。与肉类产品类似的是,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在扩大中美水产品贸易的同时,中国源自其他贸易伙伴的水产品进口同样大幅增加。受国内需求日益增大的刺激,近几年中国水产品的进口不断扩张。在此背景下,中国源自俄罗斯、加拿大和挪威等美国主要竞争对手国家的水产品进口估计都将增加。2021年,中国源自俄罗斯的水产品进口预计比2019年增加12.96亿美元,增幅达59.24%;源自加拿大和挪威的水产品进口将分别提高60.74%和63.55%。

6.其他农产品。在第六类其他农产品上,2017年美国拥有中国市场8.88%的份额,主要竞争对手澳大利亚所占的份额达9.13%,新西兰和印度尼西亚分别占据8.05%和7.51%。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实施会扩大中国自美农产品进口,但对其竞争对手产生程度不同的负面影响。2020年,中国源自新西兰的其他农产品进口估计比2019年减少16.16%;源自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的进口预计下降6.27%和3.46%。

五、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下农产品贸易的不确定性

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明确规定,双方将基于市场价格和商业考虑开展采购活动,美国应提供品质高、价格竞争力强的商品和服务。那么,与其竞争对手相比,美国农产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如何呢?因为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顺利实施。为此,我们采用Balassa提出的显示性比较优势(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指数⑥RCA指数被称为衡量国际竞争力最具说服力的指标之一[26],其计算公式为:,RCAij表示i国j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Xij表示i国j产品的贸易额,Xi表示i国的贸易总额,Xwj表示世界市场上j产品的贸易总额,Xw表示世界市场上的贸易总额。如果RCA≥2.5,表明竞争力极强;如果1.25≤RCA<2.5,表明竞争力很强;如果0.8≤RCA<1.25,表明竞争力较强;如果RCA<0.8,表明竞争力很弱。为了衡量美国及其竞争对手在中国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我们将世界市场替换成中国市场,考虑到数据的可比性,统一采用中国自各贸易伙伴的进口额进行计算。测算美国及其竞争对手在中国农产品市场的比较优势[25],结果发现美国农产品在中国市场竞争力差异较大,部分产品竞争力极强,但与竞争对手相比,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并不具备排他性优势,这将给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实施带来不确定性。

首先,美国大豆、肉类、谷物、棉花在中国市场极具竞争力,有利于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落实。在中国市场上,美国大豆的RCA指数在2001~2017年平均⑦考虑到中美经贸摩擦对各贸易伙伴,尤其是对美国农产品竞争力的削弱,因而我们采用2001~2017年RCA的平均值进行计算,剔除了摩擦爆发时期的2018年和2019年。为5.11(见图2);美国肉类产品中猪肉(HS0203)和动物食用杂碎(HS0206)在中国市场的RCA指数平均达4.01和4.82;谷物产品中小麦(HS1001)和玉米(HS1005)的RCA指数平均为3.52和5.07;未梳的棉花(HS5201)RCA指数平均为5.23。因此,美国这些农产品在中国市场上的极强竞争力,有利于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落实。

图2 2001~2017年美国、巴西和阿根廷大豆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RCA指数)

其次,美国的水产品等部分农产品在中国市场并不具有竞争力,将阻碍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顺利实施。美国水产品中冻鱼(HS0303)和软体动物(HS0307)在中国市场的RCA指数2001~2017年平均为2.10和1.63,而甲壳动物(HS0306)的RCA指数平均仅为1.07,竞争力较强。相比而言,其他农产品中的麦精(HS1901)、葡萄酒(HS2204)和浓缩、加糖或其他甜物质的乳及奶油(HS0402)的RCA指数平均仅为0.47、0.61和0.63,竞争力很弱,这将给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实施带来不利影响。

再次,美国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在中国市场面临激烈的竞争,对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落实造成不利局面。在大豆产品上,巴西和阿根廷大豆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均大幅超过美国(见图2),2001~2017年的RCA指数平均达18.54和38.62,远高于美国的5.11。肉类产品上,巴西和乌拉圭牛肉(HS0202)的RCA指数平均达3.52和223.00,而美国牛肉的RCA指数仅为1.14;西班牙猪肉(HS0203)的RCA指数平均为20.36,超过美国的4.01;丹麦食用动物杂碎(HS0206)的RCA指数平均达92.98,远高于美国的4.82。谷物产品上,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小麦(HS1001)RCA指数平均为23.00和9.79,而美国仅有3.52;澳大利亚食用高粱(HS1007)的RCA指数平均为8.56,其竞争力比美国(RCA指数平均为2.06)要强;老挝和乌克兰玉米(HS1005)的竞争力远超美国,RCA指数平均达750.24和64.83,美国仅为5.07。棉花产品上,印度未梳的棉花(HS5201)RCA指数平均为14.25,高于美国的5.23。可见,与竞争对手相比,美国农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强竞争力并不具有排他性,绝大多数产品都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这无疑将给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落实带来不确定性。此外,新冠肺炎疫情对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落实产生不利影响。

六、简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在明确双方农业合作领域的同时,规定了美国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步骤和总额要求,按照正常贸易年份的比例估算,发现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实施将促使中国大幅增加自美大豆、棉花、高粱、生牛皮、动物食用杂碎、冻鱼等农产品的进口,这种显著的贸易创造效应将助推美国重新占据中国第一大农产品进口来源国的地位。同时,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贸易转移效果也非常突出,受其影响,中国源自巴西、新西兰、阿根廷、泰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农产品进口将大幅压缩。从各类产品的国别效应来看,大豆产品上巴西和阿根廷所受影响非常大、棉花产品上澳大利亚遭受的阻碍最大、其他类农产品上对新西兰的抑制作用最明显。尽管美国的大豆、肉类、谷物和棉花在中国市场具有极强竞争力,但也面临着来自巴西、新西兰等国的激烈竞争,给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落实带来不确定性。因此,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加强海关数据监测,及时掌握农产品贸易变动态势。海关总署的官方数据成为中国评价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是否得到落实的重要依据。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变化,中美农产品贸易形势瞬息万变,因而在数据监测方面既要密切关注中国从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重点贸易伙伴采购各类农产品的数量和金额,也要考察其在总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还要分析其与往年相比的变动趋势,为协议的执行提供依据和参考。

第二,磋商交流与排除干扰相结合,保障协议的有效落实。协议中明确表示每月举行一次指定官员的会议、每季度举行一次“双边评估和争端解决办公室”负责人会议、每半年举行一次“贸易框架小组”会议,还定期举行宏观经济会议,这种积极的磋商有助于协议的执行。同时,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下美国农产品供给受阻、农产品竞争力差异,以及来自巴西和澳大利亚等国强有力的竞争,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执行将面临诸多困难。因此,中美双方需创造条件和氛围,排除干扰,共同落实好协议。

第三,推动多元化市场合作,确保国内农产品需求的满足。虽然自美进口占中国农产品总进口的比重常年维持在20%以上,自美大豆进口的占比部分年份超过40%,但中国农产品需求不能过分依赖某一个或少数几个国家,应在国内有效供给的基础上,扩大国际市场来源,降低贸易风险。

猜你喜欢

进口额经贸中美
1972—2022中美融冰50年
疫情背景下中美大国博弈:回顾与展望
成功突围的中美建交
中美经贸摩擦的四种应对措施
中美经贸变局将走向何方
合作是处理中美经贸摩擦唯一正确选择
2015年中国原木和锯材进口额下降25%
2012 年1~12 月中国花卉进口额月度走势
2013 年1~12 月中国花卉进口额月度走势
[编读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