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道德模范张舜华:一生恪守“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美德

2022-01-25蓝草

华人时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新安国医病人

蓝草

2021年11月5日,从北京传来消息:安徽省芜湖市弋矶山医院退休医生张舜华,荣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孝老爱亲类)称号。这位89岁的老人,用超过半世纪的精诚大爱和对家庭的坚韧付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张一帖内科疗法”的首位女性传承人,张舜华用半个多世纪悬壶济世的磅礴大爱和相夫教子的默默付出,向世人展示了一幅斑斓壮美的人生画卷。

坚持捍卫医德,诚心传承悠悠国粹

张舜华,女,汉族,1932年1月生,安徽歙县人。安徽省芜湖市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退休医生,她是新安中医“张一帖”第十四代传人,“国医大师”李济仁之妻。她幼承庭训,立志于医道承续,造福一方百姓。在其父张根桂的指点下学习中医,悉得祖传绝技,于1950年悬壶济世。1959年在歙县中医进修学校学习,1979年调至皖南医学院附院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从事中医临床40余年,主要著作有《张舜华临证医案传真》《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李济仁张舜华》《国医双馨:李济仁张舜华》;参编著作有《肿瘤验案辑按》《新安名医考》等,发表论文10余篇。

张舜华年少时,她以柔弱的肩膀撑起家庭的希望,侍奉患病父母,照顾两个妹妹。结婚后,她支持爱人在外工作,持家行医一肩担,独自拉扯大5个孩子,躬身践行自强精进的家风家训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为“新安医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张舜华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将祖传末药秘方无私献出、造福社会。近年来,她指导创建了闻名皖、浙、赣等地的“世传张一帖诊所”,并拿出积蓄捐建新安国医博物馆,展示新安医学源远流长历史,号召医卫工作者牢记救死扶伤使命。

张舜华是“张一帖”世医第13代传人张根桂之女,有“孝女香”之美名。张根桂这一脉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的张守仁,因为医术精湛,常一帖(剂)而愈,始称“张一帖”。在张舜华幼年时代,她唯一的兄长,也就是张根桂的独子不幸早夭。张根桂和很多新安医派掌门人一样,由于受医术传男不传女的思想禁锢,不愿意传授女儿祖传医术。不仅如此,他因为独子早夭悲伤过度,加之诊务繁忙,身体每况愈下。

那时候的张舜华只有10岁,已是家中的顶梁柱。除了一日三餐做饭、洗衣、砍柴等日常家务,她还要协助母亲照顾年迈体弱的祖父、祖母、父亲以及两个年幼的妹妹。张根桂出诊早出晚归,都是她接送或者陪同。张根桂身体欠佳不能出诊时,采集病情、抄方送药也是她的事情。张舜华不忍看着父亲为家族医学后继乏人而郁郁寡欢,加上素怀从医之志,便在父亲跟前偷偷学医。

在跟父亲学医期间,张舜华的“偷学”经历颇显传奇。她随父出诊时默默观察患者的症状和用药,揣摩病情,暗中翻阅医籍,并悄悄拿着父亲的采药标本上山识药、采药、配药。因为每次出诊时她都闭口不言,起初好多人都以为她是哑巴。还有几次,父亲因郁郁寡欢,在外饮酒大醉,躺倒路边,每次都是张舜华以娇弱的身躯把父亲背回家中。女儿的至真至诚至孝最终感动了张根桂,他破例答应教女儿祖传医术。

从此,张舜华不仅继承了“张一帖”辨症准、用药猛、剂大力专的特点,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临床诊疗方法。由于医术精湛,普济苍生疾苦,张舜华赢得皖、浙、赣等多地群众的信服,因此被誉为“女张一帖”。张舜华擅长医治肝病、胃病、风湿病、妇科病等疑难病症,不仅医术精湛,更以医风医道医德闻名遐迩。如果病人远道而来,她经常留病人吃饭,端茶倒水不厌其烦。无论病人在何地,无论白天黑夜,无论自身身体情况多糟糕,张舜华都是随喊即到,一心治病。就算半夜入睡了,遇到有病人请求出诊,张舜华也从来没有推辞。在她的家乡歙县定潭,因此有“定潭向有车头寺,半夜敲门一帖传”之说。

知大理明大德,情牵乡村芸芸百姓

张舜华的丈夫李济仁比她年长,在相识之前已是当地名医,但若从入门“张一帖”的时间上看,张舜华比他早。先入为长,达者为师。每提到此,两位老人就会会心一笑。“本来母亲已决定终身不嫁,献身医学。后来遇到了父亲。母亲和父亲的第一次相见,是在出诊路上的一棵大樟树下,当时两人都已经知晓对方,但没见过面。母亲至今还清晰记得第一次见面的情景,父亲穿着白衬衫、白球鞋。交谈了几句,彼此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后来父亲成了‘张一帖’的上门女婿。”张其成回忆起父母的往事,禁不住一阵感慨。

张其成回忆说,“父母结婚时有一个约定,生的第一个儿子要姓张,于是我就姓张了。我是典型的‘张冠李戴’啊。当时我爸不甘心,给我取了一个名字叫‘张其枨’,这个‘枨’字,是半张半李。可这个字一般人都不认识,后来我就改为‘成’,音没有变,字变了。只好对不起老爸了。”张舜华的爱人李济仁是首届国医大师。二人婚后不久,李济仁便赴合肥工作,夫妻俩长期分居两地。直到1980年张舜华调进弋矶山医院,夫妻俩总算团聚了。由于张舜华的性格内刚外柔,心性仁慈,她一个人拉扯着5个子女,面对工作生活上的压力,她从无怨言,并以事业上的鼓励、生活上的关心,支持李济仁为社会和医学作更大的贡献。

张舜华与爱人李济仁结婚后分居两地长达22年。张舜华既要出诊治病,又需操持家计,抚养子女,所有苦累都自己一个人扛。据她的儿子李挺回忆,小时候老妈去出诊,经常背着个药箱。那时候交通不便,没有公交,都是走路的,有时一天要跑三四十里地。天热的时候,带去的水喝完了,她就跑到山坑里舀水喝。

张舜华的女儿李艳说,她和哥哥姐姐都有小时候被母亲背着出诊的经历,而且经常是在刮风下雨天出门。“妈妈常年身后背着我,胸前挂药箱,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步行,有好几次差点坠落山崖。当地群众看到这一幕,深受感动,有人劝她歇歇,照顾好自己。母亲却乐呵呵地回答说:‘不要紧,吃点苦不算什么,我只要能干些事,就应该给乡亲们多做点,这样我心里才高興。’”李艳还深情地回忆说,母亲白天诊病,晚间在煤油灯下翻阅医典、总结病案,力求医术精益求精。她数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医理,认真付诸实践,对病人的治愈率日益增高。

由于常年诊务操劳过度,65岁时张舜华曾不幸中风,但她以超常的毅力刻苦锻炼,至今没有复发。她经常对子女说:“作为一名医生,能让更多人恢复健康,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如今,年届九十高龄的张舜华依然坚持为群众义诊,每天接诊数十人。还将祖传秘方捐献给国家,传承新安医学、弘扬中医文化。

悬壶半个世纪,积极弘扬淳朴良善

2021年3月,一代国医大师李济仁逝世。弥留之际,他把张其成喊到身边,让他这个长子拿主意。“张家世代行医,家中有很丰厚的收藏,父亲不想看着在他百年之后,出现子女争财产的局面败坏家风。”张其成安慰父亲说,您老放心,我们愿意把您所有的遗产捐献给政府。两位老人听后欣然释怀。之前,二老已经捐赠了五个博物馆,今后子女决定将所有珍藏都捐献黄山市建造的专门博物馆,他们对自己珍藏物品的去处感到放心了。二位老人知道,孩子们这样做,也是今后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而子女们珍藏的,只是母亲张舜华亲手缝制的布鞋。回忆起幼年的那些艰难岁月,他们每个人都印象深刻。张舜华从一大早起床开始便开始忙碌,白天上班诊病,一心扑在工作上,下班后操持家务,常至深夜。五个小孩上学、穿衣吃饭,一家人生活的柴米油盐、一日三餐洗涮……一年365日莫不如此,即使如此,晚上张舜华还坚持为全家缝制布鞋,这些鞋子至今仍有几十双。在对待子女教育上,张舜华既重视“言传”,更在乎“身教”。她规定家庭聚会的“保留节目”,是听父母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精进、厚德中和”十六字家训,分享各自学习成就和人生感悟。2017年,这十六字家训,与颜氏家训等被中纪委拍成传统家规视频进行宣传。尤其是张舜华几十年来对待病人和乡亲的态度,使每个孩子深受教育,明白自己走向社会后,应该怎么传承医学。

在张舜华的严格要求下,五个子女在各自领域都建树颇丰。张其成是著名的中医文化专家、易学家和国学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女儿李艳为皖南医学院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导。次子李梃承继祖业,是定潭“张一帖”第十五代传人。三子李标现任美国法朗霍夫可持续能源中心主任工程师、博导。四子李梢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导。有一副对联形容这个家庭的两代人———“博士不难,难则兄弟四博导;国医堪奇,更奇夫妻双国医。”因为这些良好家风和传统美德,张舜华的家庭还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2009年,张舜华荣获“安徽省道德模范”称号,此次,张舜华又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老人感慨道:“我作为一个基层医生,能够得到国家的认可,我感到很开心。希望子孙们今后把我们家好的家风一代代传承下去。”对于母亲的期望,长子张其成介绍说:“母亲所说的家风,其中令我最动容的一件事,是母亲一次夜间出诊,赶夜路摔了一跤,眼镜腿脱落插进了眼睛,立时鲜血外涌。母亲竟然自己把眼镜腿拔了出来,以极大的毅力坚持去了病人家。这次意外,导致她的一只眼睛现在几乎失明了。

其实张舜华多年来去山村为百姓出诊,她曾经多次跌落悬崖,有几次险些失命。张其成后来也问过母亲:“你为什么这么拼命呢?”她也只是说:“病人需要么,没有为什么。”并无他话。张其成说,无数次患者治愈后,对母亲感激不已,要送锦旗、匾额,母亲按照外公的指示,从来不收,一一婉拒。母亲的医德十分高尚,她给病人用药,从来不用陈旧发霉的,都是用新鲜的,为此母亲常常带我们到山上认药、采药,还要我们背诵《药性赋》《中药四百味》《汤头歌诀》。我们家有祖传的“十八罗汉末药”,放学回家做末药成了我和我妹妹、大弟弟的功课,母亲负责炒,我们负责舂和磨,末药的香味至今想起来仍然沁人心脾。

张舜华快90岁了,每天还有很多病人慕名来找她看病,且不说张舜华高超的看病疗效,就是她那份慈母之爱、大医之心,就让病人的病情好了半分。因此张舜华常常自豪地对子女说,“我这个‘残疾人’不比你们差吧?”最让张舜华高兴的还是看到孩子们个个争气。尤其是看到二儿子李梃在老家继承了“张一帖”祖业,创建起“新安国医博物馆”,能为患者继续解忧除病,“张一帖”有了传人,更是无比欣慰。2021年夏季送走爱人后,张舜华拭干眼泪告诉子女:“你爸倒下去后,我站起来了。你们对父亲最好的怀念,就是为振兴新安医学多做努力,永遠恪守‘大医精诚、医者仁心’,为父老乡亲们尽心尽责更好地服务!”

(责编  郭博文)

猜你喜欢

新安国医病人
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高等数学教学创新与实践
谁是病人
午休养生 跟四位国医大师学
昨夜星辰
跟国医大师学睡眠养生
卫计委:研究形成中国特色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
弧度制教学课例
容身之处
病人膏育
还能活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