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高阶思维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活动策略

2022-01-25陈光云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2年2期
关键词:活动策略高阶思维道德与法治

陈光云

【摘   要】活动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被广泛运用于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活动策略能让学生在认知深化中学会综合分析,在道德辨析中学会理性评价,在认知冲突中发展创新性思维等,由此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高阶思维;活动策略;道德与法治

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识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1]2001年,著名课程专家安德森与克拉斯沃尔等人联合对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进行修订,并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和规律,将认知过程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维度。其中,分析、评价与创造这三个维度的认知被称为“高阶思维”[2]。如何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教材既是“教本”也是“学本”,其活动栏目和内容的设置正是培养学生思维,尤其是高阶思维的重要资源。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活动性特征十分明显。首先体现在教材的栏目名称中,其次体现在课文的内文设计中。这些活动栏目和内容设计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拥有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和对道德原则进行领悟的能力。对小学生而言,其语言、抽象思维能力尚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直观的活动进行刺激和辅助,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可结合教学实践,以教材为本,开展各类活动;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本,创新活动,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一、阶段性活动,让学生在认知深化中学会综合分析

开展实践活动,教师应落到实处,以促进学生认知的深化,为学生综合分析等高阶思维的发生、发展搭建支架。为达成目的,教师可围绕教材内容,组织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践行活动。

(一)前置性调查,增经验,提认知

前置性活动往往为任务驱动,须在课前布置,使之服务于课堂。以四年级下册《买东西的学问》一课中的“逛超市”为例,学生虽常逛超市,但常以无目的、无意识的闲逛为主。让学生先调查再上课,可助力学习目标的达成。

活动目的:学会选购商品的正确方法。

活动内容:

1.找商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

2.记商品分类区。

3.写选购商品标准和诀窍。

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因此对于逛超市这件事,其认知与想法也不同。通过交流和思考,学生对购物有了深层次的理解,购物认知进一步深化,正确购买商品的行为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二)過程性讨论,重分享,夯发展

所谓“一分实践,三分讨论与分享”。教师要以“让活动面向全体,实现人人参与”为标准,立足小组,让学生在充分的交流和讨论中,促进认知与思维的发展。传统的小组讨论中,组员多是固定不变的,课堂只能达成“小组合作”而非“全班交流”。对此,教师对小组讨论进行了创新。

以六年级上册《我们受特殊保护》一课中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知多少”为例,教学此板块时,教师会发现,教材虽然对《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了阐述,但没有用具体的事例引入,加上小学生的法律知识储备不足,缺乏亲身体验,所以他们对此法的认知是模糊的,这也成为本课的教学难点。为突破难点,课堂活动组织如下。

活动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关注一个问题,如“着火了该救吗”,立足《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探讨。

讨论按以下步骤进行。

①四人一小组,围绕本组案例进行5分钟的讨论和总结。

②组织三轮讨论。每轮讨论结束后,一名学生留在本组做主持人,其余三人分散到其他组。主持人分享此前该组的结论,新的组员叙述新的案例,展开新一轮的讨论学习。

③最后一轮,初始小组再集合,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改进本组的讨论结果,呈现小组智慧。

④全班汇报展示。

此活动过程不仅引导学生在多次的分享、补充和倾听中,进一步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还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此法的重要性,有效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分析和应对相关事件,提高自我保护的行为意识和能力。这样的过程,是认知得到发展,思维走向缜密的过程。

(三)延后性实践,勤参与,促深化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活动组织提倡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学校走向社会。组织延后性实践活动,可以深化学生的认知。以四年级上册《让生活多一些绿色》一课中“谈谈你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的理解”为例,教学中,教师发现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理解起来并不容易。于是,教师结合本区“五水共治”活动,组织学生走进农村,去体察“五水共治”前后生活环境的变化。

其中一个小组走进本市畜禽养殖大镇,通过调查访问,学生了解到该镇在2014年前,养殖最高峰时有蛋鸡300万余羽、生猪2.5万头。2014年开始,该镇以“五水共治”为契机,强势推进畜禽污染治理。原本臭气熏天的小镇逐渐回到了青山绿水的时代。学生全程拍摄活动过程,而后整合了“五水共治”前的影像资料,将活动成果制成了微视频。活动结束后,各小组发言积极,师生感受深刻。特别是在观看视频后,学生的认知进一步得到了深化。

二、联动性活动,让学生在道德辨析中学会理性评价

为保证学生在道德体悟和辨析中学会理性评价,教师需同时重视阶段性活动的开展和连续性活动的开展,促进多方参与和联动,激励学生在活动中敢评、会评、能评,促进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即时性指导,让学生评价有梯度

课堂是活动开展的主阵地,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参与评价。以六年级下册《科技发展 造福人类》一课中的“科技改变世界”为例,活动内容为“科学家故事会”,即让学生分享科学家的故事。

在故事分享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组织互动和评价:“听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想说的?”“如果没有科学家的研究和贡献,世界可能会怎样?”这些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在讨论中作出判断。学生通过收集和阅读故事,自然有话可说;学生结合故事分享、讨论等环节,感受深刻,评价客观理性,且流露出了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

该活动中,学生展开理性判断,经历了有层次、有梯度的道德评价过程,提升了评价这一思维能力,同时也内化了自身的道德情感。

(二)在线化互动,促学生评价有温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多媒体课件、微视频等已成为教师广泛使用的课程资源。学生和家长不仅对此很熟悉,甚至经常成为这类课程资源的制作者。基于此,教师尝试利用信息技术评价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活动的评价者,同时邀请家长参与其中,提升实践活动的质量。以三年级下册《爱心的传递者》一课中的“开展一次献爱心活动”为例,活动详情如下。

活动内容: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拍照片、做PPT、拍录像等,结合文字记录活动,将作品上传到班级群相册。

互动要求:给自己喜欢的作品点赞和评论,也可提出改进意见。

以生A上传的“在培智学校进行的‘寻爱之旅’”的活动为例,学生间的互动评论如下。

生B评论:小A,你真有爱心!参加了这个活动,你肯定有很多感触吧?下次叫上我呀!

生A回复:好,下次邀请你。培智学校的小朋友虽然身体残疾,但他们单纯、阳光,对生活充满希望,让我佩服!

教师评价:小A小小年纪就拥有一颗向善的心,好样的!

生A的妈妈点赞并评价:出生没法选择,人生却可以自己把握,此行收获满满!

充满温度的在线互动,不仅有助于家长和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更有助于良好班风班貌的形成。

(三)連续性反馈,使学生评价有深度

教师对学生参与的活动进行连续持久的追踪和指导,同时鼓励他们对活动进行深度评价。这既可以持续发挥激励与改进功能,又能聚焦学生思维的变化过程。持续性的反馈关注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能力,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评价活动记录、访谈录、反思日记等方式实现目的。以四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他们》之“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为例,根据此次体验活动内容,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栽种金盏菊的活动,具体如下。

活动内容:培育金盏菊,简单写日记或画观察结果。

活动指导:教师利用课前5分钟,选择优秀作品进行赏析,并让学生用文字进行评价和互动。

图1是学生的种植记录和评价,他们图文并茂地记录了自己种植金盏菊的发现、心得和体会,可谓兴趣盎然、情真意切;同伴间的评价也充满热情、赞扬和肯定。

这样连续性的互评活动过程,是有启发、有深度、有收获的。它不仅激发了学生对生命和劳动者的关注和热爱,培养了学生持续观察记录的耐心,提升了学生的劳动兴趣和能力,还使学生的思维获得了发展,素养得到了提升。

三、拓展性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发展创新性思维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或困惑时,意味着认知发生了冲突。对此,教师要抓住时机,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本,创设各类拓展性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一)通过表演凸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创新观点

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发现和思考问题,尤其是发现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或热点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呈现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新观点。通过表演呈现问题,就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以四年级上册《变废为宝有妙招》一课中的“垃圾分类”为例,学生根据垃圾分类中存在的问题创编多个节目:《不分也没事》《拎出去让志愿者分》等。这些表演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共鸣:我家也这样。此时教师抛出问题:这样的做法对吗?小学生可以怎么做?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管还是不管?怎样管才是行之有效的?

经过一番讨论,学生产生了新观点——垃圾分类是时代发展的标志,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小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做好宣传工作,通过小手拉大手,让垃圾分类这一新导向、新行为落到实处。

(二)通过走访化解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当学习者产生认知冲突时,能尝试在质疑中实践,在实践中求证,在求证中获得新发现。以六年级下册《地球——我们的家园》一课的“环境问题我知道”为例,教学中,学生以央视新闻频道播出的关于《新安江饮用水源存在污染危机》这一新闻为证,发表观点。“新安江一直是家乡人的骄傲,怎么会存在污染危机?”为了推动学生思考和求证,教师立即组织活动。

1.制订计划书,各小组领取任务并开展实践活动。

2.各小组呈现结果:或实地察看岸边的生态情况,或拍摄养鱼工人把饲料撒入江中的视频,或找到工厂排污口,写调查报告……

活动结束后,学生综合材料,推翻了对家乡水资源的原有认知,保护家乡水资源的意识被激发,大家纷纷提出改进建议。可见,这一过程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用实践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思想。

(三)拓展引认知冲突,创造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本质还在于通过活动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看待事物,进而学会用新的思维方式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五年级上册《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一课中“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为例,教师在课前让学生对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在课上组织其进行分享和讨论。随着活动的展开和深入,部分学生对教材中的“张衡发明地动仪”这一材料提出了质疑:是发明还是改造?由此产生了认知冲突。此时,教师鼓励有类似疑问的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制订研究方案,组织分工合作,再次进行小组拓展活动,深入研究问题。

在第二课时的小组汇报中,学生整理了地动仪发明和改进的全过程,提出了任何的发明创造都应当符合“从无到有,从有至优”的逻辑和思路……该拓展活动引发了学生对古代科技的深度思考。可以说,这是一个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过程,更是一个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阶思维过程。它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

总体而言,思维能力是儿童学习的核心能力。巧妙挖掘道德与法治活动的育人功能,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秦娟.高阶思维教学的关键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2]安德森.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修订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浙江省建德市明珠小学   311699)

猜你喜欢

活动策略高阶思维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初探
新课程理念下课本剧活动的策略与方法
基于高阶思维的数字出版理论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以“活动策略”构建灵动初中数学课堂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策略
初中英语活动教学模式的探索
基于主动学习的政治“轻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