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肩关节MR双斜冠状位扫描诊断肩袖损伤的临床观察

2022-01-25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23期
关键词:冈上状位长轴

仲 阳

(南京市六合区中医院影像科 江苏 南京 211599)

肩袖损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肩关节损伤类型,近年来,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生产活动的日渐增多,使得肩袖损伤人数呈现大幅增多趋势。在此背景下,做好此病的及早、准确诊断至关重要。当前,临床多采用影像学手段来检查此病,磁共振(MR)检查为最常用手段。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关节MR检查过程中,为了可以最大限度地有效纠正冈上肌长轴与标准冠状面间的异常角度,与冈上肌长轴之间处于平行状态的斜冠状位,已成为成像领域中的标准方位,除此之外,其还是对此方面损伤实施准确诊断的经典手段[1]。但需特别说明的是,针对肩袖损伤患者而言,在开展肩关节MR检查过程中,当患者处于仰卧中立位,那么其肱骨长轴与人体标准冠状面间会形成不同大小的夹角,且当采用传统的斜冠状位时,较难达到对此进行有效纠正的目的。本文围绕肩关节解剖方面所具有的基本特点,提出双斜冠状位扫描方法(与冈上肌腱长轴、肱骨长轴同时平行),从而将其与常规的斜冠状位进行比较,从中剖析双斜冠状位扫描的实际应用效能与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疑似肩袖损伤患者共计92例,患者年龄29~75岁,平均(56.37±5.78)岁,其中男性49例,女43例;26例患者采取肩关节镜手术,24例经临床检查被证实为肩袖损伤,其中,14例患者是冈上肌腱全层撕裂,其余10例则为冈上肌腱部分撕裂。纳入标准:经1.5T的磁共振平扫检查确诊者;②意识清晰,认知正常者;③有肩部疼痛、难以上举及活动困难等症状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部位损伤者;②严重脏器功能异常者;③精神疾病患者;④免疫、血液系统异常者。

1.2 方法

采用1.5T MR扫描仪(GE Optima 360)进行肩关节MR扫描。患者取标准仰卧位,手中立位,常规用8通道肩关节专用线圈(上海启辰,CG-SDC20-H150-AG),首先实施质子脂肪抑制序列(PDWI-fs)横断位扫描,然后进行PDWI-fs斜矢状位扫描(与冈上肌长轴相垂直)。当该操作完成后,分别结合所得到的横断位以及斜矢状位图像,进行如下方面的定位扫描操作:①斜冠状位:仅在横断面上进行定位,并且还需要平行于冈上肌长轴;②双斜冠状位:在横断面上实施相应定位,并且还需要做到平行于长轴(冈上肌腱)。上述两方位都实施PDWI-fs扫描,TE为42 ms,TR为2 040 ms,矩阵为512×512,层厚、层距均为5 mm。同时进行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 T1WI扫描,TE为8.3 ms,TR为6 100 ms,矩阵为512×512,层厚、层距均为5 mm。

1.3 图像评价

由2名放射科医生以盲法来对对象进行审阅,首先对斜冠状位PDWI-fs、FSE T1WI进行单独评价,然后在对双斜冠状位PDWI-fs、FSE T1WI进行评价,如果有不同意见,讨论商定。

测量斜冠状位与双斜冠状位夹角的方法:在横轴位对双斜冠状位与斜冠状位之间的夹角进行测量,也就是冈上肌长轴与冈上肌腱之间的夹角;在斜矢状位对双斜冠状位夹角与斜冠状位之间的夹角进行测定,也就是肱骨长轴夹角与斜冠状位之间的夹角。

对比两方法对肱骨长轴、冈上肌腱及冈上肌的显示能力,就其能否把上述结构在同一幅图像上显示进行判断。

对肩袖损伤实施诊断的标准:针对高信号而言,其会对冈上肌腱表面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但需要指出的是,其并未对全层造成累及,也就是仅存在局部性的肩袖撕裂;需强调的是,对于高信号而言,如果其已对冈上肌腱的全层造成不同程度的累及,冈上肌出现挛缩情况,那么便是全层撕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用χ2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测量夹角

针对横轴位图像,经测量得知其夹角为4.2°~21.1°,平均(12.5±3.1)°,而斜矢状位图像为8.0°~31.5°,平均(25.1±4.2)°,斜矢状位图像的夹角显著大于横轴位图像(t=6.78,P<0.05)。

2.2 图像显示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针对这两种扫描方法而言,其均可以把冈上肌腱的长轴比较清晰且准确地显示出来,但需强调的是,在斜冠状位方面,却无法把肱骨长轴一并显示,无肩关节的标准冠状位图像;针对双斜冠状位来讲,其则可以在同一幅图像上,不仅显示冈上肌,而且还能够将冈上肌腱、肱骨长轴一并显示出来,总体显示率为100.00%,而斜冠状位却无法显示,其显示率则为0.00%,所以,对于双斜冠状位而言,其有着更为突出的图像显示效果。

2.3 诊断肩袖损伤的结果

两种扫描方法对冈上肌腱评价结果见表1,斜冠状位与双斜冠状位对冈上肌腱有着较好的诊断一致性(Kappa=0.735,P<0.05)。

表1 对比2种方法对冈上肌腱评价结果 单位:例

两方法诊断冈上肌腱撕裂的价值见表2。经χ2检验得知,双斜冠状位PDWI-fs、FSE T1WI对肩袖撕裂进行诊断的灵敏度、准确性均显著高于斜冠状位(P<0.05)。

表2 两种方法对冈上肌腱撕裂的诊断价值[%(n/m)]

3 讨论

肩袖损伤是一种比较多见的损伤类型,从事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等行业人数的日渐在增多,使得此病发生率呈现大幅升高趋势。现阶段,肩关节MRI斜冠状位已经成为诊断肩袖损伤的常用手段,既往已有许多关于斜冠状位扫描的报道,都是基于轴位扫描,与冈上肌腱或者冈上肌扫描平行,而没有对其矢状位方向实施定位[2]。本文采用两种斜冠状位扫描方法来对肩袖损伤进行诊断,其一为平行冈上肌腱,其二是平行于肱骨长轴。最终结果得知,横轴位图像的夹角为(12.5±3.1)°,而斜矢状位图像则为(25.1±4.2)°;需要强调的是,双斜冠状位扫描方位平行于肱骨长轴、冈上肌腱,可以将冈上肌腱全长、冈上肌以及肱骨长轴同时显示出来,因而能够为诊断提供所需要的标准肩关节冠状位图像;而对于常规斜冠状位来讲,其扫描方位与肱骨长轴之间有着比较大的夹角,在扫描过程中,没有加以校正,难以将肱骨长轴、冈上肌腱全长及冈上肌同时显示出来,也就无法将肩关节标准冠状位图像提供出来[3]。

肩袖肌腱通常受机械性损伤、血供等因素影响,会出现损伤变性,而肩袖损伤最易发生的部位为冈上肌腱外侧,本文中肩袖撕裂都对冈上肌腱外侧端造成累及,并且都呈现为尖端变细条带状低信号,而在其末端处,黏附在肱骨大结节的上外侧面[4]。经研究得知,冈上肌长轴与冈上肌腱之间存在一定的夹角,双斜冠状位扫描与冈上肌腱长轴平行,因而能够将冈上肌腱全程清晰地显示出来;与此同时,扫描和冈上肌腱与肱骨头之间的相邻面处于垂直状态,因而可以实现对周围组织所造成的干扰,在显示肌腱的上下表面上,会变得更加清晰[5]。从本文结果得知,这两种方法在评价冈上肌腱方面的一致性突出;但是在对冈上肌腱撕裂进行实际诊断时,双斜冠状位所呈现出的灵敏度、准确性高于斜冠状位,主要原因在于斜冠状位所呈现出的扫描角度,通常情况下,能够平行于冈上肌腱,另外,还与冈上肌腱之间有一定的夹角存在;所以,针对冈上肌腱末端前部撕裂,在对其实施诊断时,存在不敏感的情况,仅能够将肱骨大结节前上方局部的高信号显示出来,难以确定其与冈上肌腱之前所存在的关系[6];另外,还需要指出的是,双斜冠状位不仅能将撕裂口的大小形态显示出来,而且还能将撕裂口位于肌腱末端的形态也显示出来,因而有助于诊断肩袖撕裂相应灵敏度的提升,获得更好的临床诊断效果,为此病治疗提供切实支撑。

综上,采用双斜冠状位扫描,与斜冠状位相比较,在显示冈上肌腱病变方面,有着更突出的效果,因此,在实际临床检查中(肩关节MR检查),可将双斜冠状位作为首选扫描体位。

猜你喜欢

冈上状位长轴
MRI定量对冈上肌肌腱损伤的判定价值
冈上肌体积重建与定量分析对冈上肌撕裂术后肩关节外展功能的预测价值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及椎旁肌退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单管立式长轴多级熔盐泵的研发及应用
椭圆与两焦点弦有关的几个重要性质及其推论
肩关节镜治疗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3年山东卷(理)压轴题的推广
前交叉韧带前内侧束及后外侧束薄层斜矢状位质子密度加权像MRI研究
正常成人脊柱-骨盆矢状位影像学参数的关系
磁共振常规图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不足:与手术结果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