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磁控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慢性腹痛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2-01-25程秀琴王良晶朱琪麟史肖华通讯作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23期
关键词:磁控小肠病因

刘 杰,孙 洁,程秀琴,王良晶,朱琪麟,史肖华(通讯作者)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科技城医院消化内科 江苏 苏州 215153)

腹痛是一个常见的临床症状,不明原因慢性腹痛(UCAP)是指腹痛长达半年以上,并经全面、多方检查均未能明确病因[1]。UCAP的病因诊断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越来越多的临床总结和相关研究发现UCAP的病因多为小肠病变[2]。自胶囊内镜(CE)问世以来,小肠病变的诊断率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本研究旨在探讨磁控CE对UCAP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科就诊的UCAP患者166例。166例患者中男97例,女69例,年龄21~85岁,平均(45.33±6.45)岁,腹痛病史6个月~7年。纳入标准:①腹痛反复发作至少半年,临床资料完整者;②患者在磁控CE检查前1年内曾行胃镜、结肠镜、影像学(腹部超声、CT或MRI)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均未明确慢性腹痛的病因。排除标准[2]:①吞咽障碍者,已知或怀疑胃肠道梗阻、狭窄以及瘘管;②无手术条件或拒绝接受任何腹部手术者(一旦胶囊滞留将无法通过手术取出);③体内安装心脏起搏器或其他电子仪器植入者;④妊娠期妇女。所有患者在磁控CE检查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仪器:磁控CE系统由上海安翰医疗技术有限公司和安翰光电技术(武汉)有限公司联合研制。NaviCamTM胶囊内镜的尺寸为27.0 mm×11.8 mm,视角为140°(摆动范围为±10%),图像原始分辨率为480×480,拍摄帧率为2幅/s,拍摄时长可达10 h以上。

肠道准备:所有受检者在检查前一日晚餐进食半流质,20点后禁食。在检查前4 h服137.12 g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配置的2 000 mL溶液(2 h内服完)。检查前45 min服用15 mL西甲硅油,检查前15 min再饮500 mL清水。

检查步骤:患者穿戴检查服(便携记录器)后吞服胶囊内镜;体外控制操作系统使胶囊内镜完成整个胃部检查;实时监控,确认胶囊内镜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必要时可肌注甲氧氯普胺或口服多潘立酮予以协助胶囊进入小肠),转设小肠检查模式;在检查服上电池指示灯熄灭后脱下检查服;由2名经验丰富的消化内镜医生独立阅片,取共同意见,发诊断报告。

1.3 观察指标

(1)CE完成检查情况,计算全小肠检查完成率。(2)CE发现小肠病变情况,阳性结果为可解释UCAP患者的临床症状;可疑阳性结果为有阳性发现但不能很好地解释患者的临床症状,尚需行进一步检查予以证实;阴性结果为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3)CE检查后随访,通过电话追踪,并查阅再入院或相关手术资料、就诊记录等,对患者进行平均至少3个月的随访。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166例患者中,单纯性腹痛129例,腹痛伴腹泻39例,腹痛伴消瘦10例,腹痛伴贫血21例。

2.2 磁控CE完成检查情况

166例患者顺利完成上消化道检查,均耐受检查,其中胃部平均操作时间为(16.1±4.2)min;13例患者胃排空迟缓,肌注甲氧氯普胺10 mg或口服多潘立酮10mg后胶囊内镜进入十二指肠;162例患者均完成了全小肠检查,小肠转运时间(319±22)min;全小肠检查完成率为97.6%;1例胶囊滞留小肠内,其余165例患者的胶囊均在1周内自行排出体外。

2.3 磁控CE检查发现的病变

磁控CE共检出阳性病例137例(表1),检出率为82.5%。其中磁控CE检出小肠病变96例,检出率为57.8%,分别为小肠炎症性病变(糜烂、红斑、充血水肿)48例(图1A),溃疡29例(图1B),血管发育异常12例(图1C),淋巴管扩张11例(图1D),回肠淋巴滤泡增生6例(图1E),小肠息肉5例(图1F),小肠肿瘤2例(图1G),寄生虫2例(图1H),小肠憩室2例,肠腔狭窄5例。

表1 磁控CE检查发现的消化道病变

磁控CE检出上消化道病变84例,检出率为50.6%,分别为:糜烂性胃炎37例(图1I),胆汁反流性胃炎23例(图1J),反流性食管炎9例(图1K),胃息肉8例,胃溃疡4例(图1L),血管发育异常3例。

图1 不同消化道病变内镜影像

63例(37.9%)患者同时存在2种或以上病变,其中上消化道病变合并小肠病变者47例,小肠有2种以上病变者32例。

由2名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综合所有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讨论,137例患者中共91例患者的慢性腹痛可由磁控CE检出结果解释病因,检出率为54.8%,主要为小肠炎症性病变、溃疡性病变、淋巴管扩张,最终诊断前三位的疾病为:非特异性小肠炎(39例)、小肠溃疡(19例)、克罗恩病(10例)。磁控CE阳性结果未能解释UCAP病因和阴性检出结果的75例中,在随访的3月内,结合小肠转运时间和临床资料等,最终诊断功能性腹痛15例,肠易激综合征25例,肠粘连12例,腹壁痛11例,有12例最终仍不能明确病因。

3 讨论

UCAP是指腹痛长达半年以上,并经常规检查(如生化、胃镜、结肠镜、影像,如腹部超声、CT等)后均未发现病因的慢性顽固性腹痛或慢性功能性腹痛。UCAP病因十分复杂,它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其中小肠疾病为主要因素之一[3]。小肠疾病具有起病隐匿、症状特异性不强、病变部位深等特点,因而诊断十分困难。尽管目前消化道钡餐造影、腹部CT、MRI及选择性血管造影等手段在临床广泛应用,但对小肠疾病,特别是浅表溃疡、糜烂及血管性病变的诊断率不高,易漏诊[4]。双气囊小肠镜技术要求高,费时费力,目前尚无法广泛推广,研究也发现其单独使用对UCAP的诊断价值有限[5]。随着CE的应用,使得全小肠这一既往消化道盲区的检查得以实现,其对小肠疾病有较高的检出率和准确率[6]。2013年磁控CE进入临床应用阶段,这款新型CE借助体外磁场,可同时完成上消化道和小肠的检查。近年来,国内多项研究结果显示,磁控CE对无论上消化道还是小肠病变都有较高的诊断价值[7]。

根据荟萃研究[8]结果,慢性腹痛与糜烂、溃疡、克罗恩病、肿瘤等有相关性,与息肉、血管畸形、憩室、淋巴管扩张等无明显相关。本组UCAP病例磁控CE检出小肠病变检出率为57.8%,上消化道病变检出率为50.6%,与国内外报道[7]类似,与胶囊内镜小肠病变的检查率接近[9],检出的病变主要为小肠炎症性病变(糜烂、红斑、充血水肿)、溃疡性病变、血管性病变、淋巴管扩张等。随着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包括阿司匹林在内)广泛应用于临床,胶囊内镜和小肠镜发现NSAID导致的小肠黏膜损伤发生率并不亚于胃和十二指肠黏膜[10]。在本组中,虽然未发现典型的NSAID所致小肠黏膜损伤,如“隔膜样狭窄”,但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非阿司匹林NSAID的UCAP患者中,磁控CE发现小肠黏膜损伤后,对患者调整治疗方案后,患者的症状得以改善或缓解,又进一步验证了其UCAP的病因诊断。另外,胶囊内镜对长段病变和多节段病变,如小肠克罗恩病有较高的检出率和准确率[5,9],本组研究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磁控CE可用于小肠克罗恩病的初次诊断、明确病变范围及严重程度。

在临床上,部分慢性腹痛系功能性疾病所致,尤其是病程较长而病因始终不明者,包括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中枢介导的腹痛综合征(centrally mediated abdominal pain syndrome,CAPS)等[1]。本组中有40例磁控CE阴性最终诊断为功能性腹痛和肠易激综合征。UCAP的病因中还有几种常见却易被忽视的病因,如肠粘连、慢性腹壁痛。腹部手术后可有不同程度粘连,发生率可达48.2%[11]。本组中有10例UCAP病因考虑为肠粘连所致,有6.6%(11/166)的患者考虑为慢性腹壁痛。因此,临床医师在诊断UCAP过程中,注意力不应仅集中在寻找腹腔内脏器疾病方面,而忽视了腹壁原因。

综上所述,UCAP为临床上的常见症状,磁控CE相比传统胶囊内镜,同样对小肠病变导致的慢性腹痛疾病有较高的检出率,同时也兼顾了上消化道检查,可以帮助诊断功能性胃肠病,安全、无创。因此,磁控CE是UCAP诊断的有效筛选方法,有较高的诊断能力和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磁控小肠病因
捋捋新冠肺炎的中医病因
一根小肠一头猪
视疲劳病因及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电视的病因
新型磁控电抗器的分析与比较
一种自励式磁控电抗器的仿真分析
小肠腺癌内科治疗进展
一种新型磁控电抗器及其性能分析
成人先天性小肠旋转不良长期误诊1例
小肠克罗恩病临床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