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医院眼科2018—2019年I类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

2022-01-24黄际薇姜彩云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预防性眼科全身

黄际薇,姜彩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药剂科,广东 广州 510630)

眼科手术多为清洁手术,术后发生感染的机率一般较低,但一旦发生手术后的感染,往往会影响患者的病情,疗效较差,对眼球造成极大的破坏力,严重者甚至需要摘除眼球。因此,对于眼科围手术期病人合理预防使用抗生素十分关键,可有效预防感染、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住院费用等。但是如果使用不合理,不仅不能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反而可能产生多种耐药菌,进而难以控制后续的感染[1,2]。为了解某医院眼科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促进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合理和规范,现对该医院眼科2018—2019年I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生素进行调查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资料来源为某医院的病案管理系统,查阅2018—2019年眼科Ⅰ类切口围手术期病历,每月随机抽取5%的眼科出院病人。入选的病历手术前无严重感染,术前一周未口服或者静脉予抗生素,入选的病历共127份。

1.2 调查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调查方法,统计病历中主要信息:患者信息,如病历号、性别、年龄等;手术信息,如手术名称、切口等级、手术持续时间、高危因素、术后有无切口感染等;抗菌药物信息,如是否使用抗生素、用药品种、给药途径、用药剂量、首次给药时机、用药持续时间、是否联合用药等。

1.3 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合理性的评价标准

参照2015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

2 结果

2.1 患者情况

一般资料:入选127份病历,年龄分段情况为≤18岁(2例),18-60岁(47例),≥60岁(78例)。手术种类:共有29种,内眼手术90例(70.87%),外眼手术37例(29.13%)。

2.2 全身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

全身预防性使用率:127例手术,围术期全身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共7例(5.51%)。药物选择及单次用量:该医院眼科全身预防性用药主要有头孢呋辛钠3例,选用率2.36%,2例单次用量为1.5g,1例单次用量为0.75g;头孢克肟1例,选用率0.79%,单次用量为0.2g;头孢哌酮舒巴坦1例,选用率0.79%,单次用量为1.5g;头孢曲松1例,选用率0.79%,单次用量为1.0g;头孢唑林1例,选用率0.79%,单次用量为1.0g,见表1。

表1 全身预防药物选择及用量(n=7)

给药途径及首次给药时间:7例全身预防性用药的给药途径,其中6例(静脉给药),1例(口服给药)。首次给药时间1例是在术前给药未注明时间,1例术中给药,1例术后带药出院,4例术后给药,见表2。

表2 全身预防用药首次给药时间(n=7)

用药疗程:7例全身预防用药中,1例在术前使用1剂,在术后使用5d;1例术中使用1剂;3例在术后使用1剂;1例术后使用7天;1例术后带药出院3d,见表3。

表3 全身预防用药疗程(n=7)

2.3 局部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

局部预防使用率:127例手术,围术期局部预防使用抗生素共120例(94.49%)。该医院眼科局部预防用药主要有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妥布霉素眼膏、庆大霉素针剂、万古霉素针剂、红霉素眼膏,其中庆大霉素针剂、万古霉素针剂、红霉素眼膏的例数见表4。

表4 局部预防药物选择及例数

给药途径及首次给药时机:红霉素为点眼置于结膜囊(31例);万古霉素给药途径包括点眼(1例)、冲洗(12例),玻璃体腔注药(1例);庆大霉素给药途径包括冲洗(30例)、结膜下注射(1例)。各药物的给药时机见表5。

表5 局部预防用药首次给药时机及例数

3 讨论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应根据手术的部位是否有污染及污染的可能,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其他部位的感染,来决定是否使用抗生素。根据2015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原则,Ⅰ类切口手术又称为清洁手术,因手术部位为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损伤等,通常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来进行预防,仅在存在高危因素时才需考虑,包括手术范围较大、时间较长、一旦涉及感染后果严重的重要脏器、异物的植入、高龄及免疫缺陷等高危人群[2-5]。

调查该医院眼科2018—2019年127例Ⅰ类切口手术,内眼手术占70.87%,外眼手术占29.13%。因为眼内手术倘若发生感染后果严重、部分手术涉及异物的植入且部分患者存在高龄等高危因素,存在预防用抗生素的指征。外眼手术,容易引发感染,进行预防使用抗生素也属于合理[6-7]。

眼科手术(如白内障、青光眼或角膜移植、泪囊手术、眼穿通伤),切口类别属于I、II,可能的污染菌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等[8-9]。针对上述这一类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应根据指南推荐局部使用。

该医院眼科2018—2019年127例Ⅰ类切口围手术期全身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51%,主要涉及的药物有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克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曲松等。目前在外科手术中常用的全身预防性抗生素选择主要有第1、2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使用原则指出眼科手术推荐局部预防用药,不建议全身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更不需要使用三代头孢类药物或者更高级的抗生素进行全身的预防,这些都属于不合理用药的范畴。关于清洁手术全身预防用药的时机,一般应在术前0.5-1h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在输注完后开始进行手术[10-11]。清洁手术预防用药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4h,过度延长用药的时间会导致耐药菌。有3例全身预防应用抗生素使用时间超过24h,也属不合理用药。

抗生素使用原则指出眼科手术预防应用抗生素应该以局部用药为主,推荐选择妥布霉素或左氧氟沙星等[2]。调查该医院眼科(2018—2019年)Ⅰ类切口手术局部预防抗生素使用率94.49%,主要涉及以下药物: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妥布霉素眼膏、庆大霉素针剂、万古霉素针剂、红霉素眼膏。根据原则推荐,选择庆大霉素针剂、万古霉素针剂、红霉素眼膏预防用药,均属不适宜用药。本次调查同时也发现,有少数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和妥布霉素滴眼液/眼膏交替使用的病例,由于2种药物的抗菌谱相似,缺乏交替换药的依据,还会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不推荐交替使用。

综上所述,该医院眼科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生素应以局部应用为主,无需全身预防性使用。局部应用抗生素存在无依据交替换药,药物品种选择等问题。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会导致耐药菌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增加,同时也会造成医药资源的浪费。因此,该医院应制订适合眼科专科特点的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导意见和监管制度等,针对上述不合理用药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进行追踪。

猜你喜欢

预防性眼科全身
本刊征稿启事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预防性公路养护技术在现代高速公路养护中的应用
国际眼科杂志IES四大核心期刊证书
石榴全身都是宝
全身总动员——写话其实很简单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方法研究
小恐龙全身都是伤,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
刚做完眼科手术别坐飞机
2015款奔驰R400车预防性安全系统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