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学前儿童家长成长教育课程资源的建设现状与改善策略探讨

2022-01-24黄淑芬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儿童资源家长

黄淑芬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家政与艺术学院,广东 清远 511500)

家庭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初为人父母的0-6岁学前儿童家长因为家庭教育经验不足,学习成长的意愿更强。相关研究表明,学前儿童家长家庭教育的内容需求处于偏上水平,并且更倾向选择网络学习方式[1]。互联网技术的发达的确为学前儿童家长学习成长提供了便利和丰富的资源。根据艾瑞咨询2020年的统计报告显示,婴幼儿母亲互联网学习查阅日平均使用时间为48分钟,日平均使用频次在4.6次,并且专业和高品质的孕育内容成为母婴消费者的需求共识[2]。

但在网络平台上,家长成长课程资源的质量如何?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通过CNKI数据库的文献检索发现,聚焦“家长成长教育课程资源”的研究很少,比较多的文献是在探讨互联网时代,家校如何协同共育,家长如何提升信息素养,如何利用互联网提升儿童学习能力等问题。关于家长成长教育课程资源方面,李欣茹教授提出的学前儿童家长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则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她从不同维度的学前儿童家长教育内容入手,为学前儿童家长教育内容的体系构建提出了有益的建议[3]。

本文尝试通过互联网检索引擎,了解当前国内已有的学前儿童家长成长线上网络平台的情况,并分析其中的家长成长教育课程资源的现状,尝试为互联网+背景下学前儿童家长成长教育课程资源的建设提出改善建议。

1 学前儿童家长互联网成长教育平台概述

1.1 互联网+家长成长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互联网+家长成长”是互联网和家长成长双结合的产物,成为家长成长教育的新兴模式。互联网自身具备的高效、快捷、全面、方便传播的特点,为家长更新教育观念、学习养育知识和提升教养技能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同时,在互联网平台的学习过程中,为家长父母建立连接、互助、共享的群体关系提供了有益的辅助。

由于大部分的家长都是全职工作为多,“互联网+家长成长”教育的平台产品也特别考虑到家长父母的需要。结合手机移动设备,开发了以融合网站、手机APP、微信小程序、公众号、直播平台、购物商场和社群等全面化、特色化的开放平台,提供文字、图片、音频、视频、H5展示、直播讲座、社群资源包等多元形式的内容,使得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需要选择相应的平台和方式进行学习。

1.2 学前儿童家长互联网成长教育平台概述

利用手机软件商城,使用“家庭”“家长”“父母”“妈妈”“孕育”“宝宝”“早教”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并结合《2020年度APP分类排行》榜单,发现涉及0-6岁学前儿童孕育、养育和家庭教育的平台数量有二十三个[4]。其中下载量上亿的综合性平台有2个,下载量达到千万级以上的有3个,达到百万级的也有3个。下载量排行前十的互联网线上家长成长教育平台普遍是比较成熟的综合性平台。对检索结果进行初步分析,总结出国内学前儿童家长互联网成长教育平台的特点如下:

1.2.1 平台以企业运营为主,政府支持构建较少

检索结果显示,学前儿童家长成长教育互联网平台的主体运营者以企业为主,政府支持和主导构建的较少。下载量排行前十的学前儿童家长学习成长平台建设者都是企业,其中下载量破亿的“宝宝树孕育”和“亲宝宝”分别由来自上海的上市公司和杭州的科技公司开发、构建和运营。而仅有“育之有道”1个手机平台是依托上海教委支持的科学育儿项目,由企业开发运营;仅有“家庭家教家风”1个手机平台是由机关单位山东临沂市妇女联合会构建和运营;也仅有1个“新家长学院”手机平台是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家庭教育学会联合主办和运营的,代表着国内家庭教育领域的主要研究者开发的互联网教育工具。如图1所示,由政府或公益机构支持和主导构建的学习平台仅占15%,远远低于企业主导和运营的学前儿童家长成长平台的建设比例。

图1 学前儿童家长成长互联网平台运营主体分布比例

1.2.2 企业主营平台倾向以知识价值分享引导消费为主,公益性平台内容聚焦但丰富性不足

进入每一个学前儿童家长成长教育平台的界面观察和浏览,并且结合手机平台自身的广告宣传介绍,企业主营的平台基本都设置有:育儿养儿知识文章、家庭教育微课、专家在线答疑、宝宝记录、父母社区、严选好物商城等栏目版块(如表1),为父母学习用户提供了多元的资讯。但由于平台的营利性质,无论是宝宝记录、育儿养儿知识、社区经验分享都在显性和隐性地引导父母学习者进行消费。

表1 学前儿童家长成长教育平台栏目版块设置

而其他由政府支持和公益机构主营的平台,信息量明显没有那么丰富,在内容上更加聚焦,在模块设计上主要选用以儿童年龄段分类提供家长成长资源,或选用主题式的分类,例如分为家庭、家教、家风分类构建资源。

1.2.3 重视社群经验互享多于构建体系化的家长成长资源

几乎所有的学前儿童家长的互联网教育平台都努力为同龄儿童的家长父母建立连接、互助、共享的群体关系提供有利的条件。通过手机的定位功能,平台可以实现同城的父母群体的经验分享、同城的二手物品分享、同城的儿保、图书绘本、游乐场的资讯推送等等,形成了比较活跃的家长社群。同时,由于部分学前儿童孕育和教养的知识和经验是由使用平台的父母家长自主产出,所以平台的家长成长资源呈现开放、多元、散发的特点,缺乏专业性和体系性。

1.2.4 注重用户体验,综合性服务特点突出

企业运营的学前儿童家长成长教育平台多以注重用户体验为突出特点,通过大数据手段对家长用户的使用习惯和特点进行分析,优化平台的服务水平,通过平台用户界面的设计、平台使用的功能设计、信息标题的设置、智能化的推送资讯等增加自身平台产品和服务的用户黏性。并且结合父母家长的多元需求,构建了集合家庭教育知识获取、经验共享、专家答疑、母婴购物、儿童成长记录的综合性平台,提供一站式的服务。

2 学前儿童家长互联网成长课程资源分析

正如上文所述,企业运营的学前儿童家长成长教育平台多为综合性平台,因此在学前儿童家长成长课程资源的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包括知识性内容良莠不齐、课程系统性不强、课程资源成长性不足等。

2.1 学前儿童家长教育知识性内容良莠不齐

通过对国内学前儿童家长教育平台知识性内容的分析发现,部分的平台以开放式的“父母社区”为主要模式,采用经验问答的方式呈现家庭教育知识,家庭教育知识的专业程度主要由主动参与互动的家长水平来决定。因此,会呈现出良莠不齐的家庭教育经验分享。但也有部分平台,包括“小步在家早教”“育学园”“丁香妈妈”等平台采用了专业人士审核制度,呈现在家长学院或家庭教育精品课程里面的内容都经过相关人员的审核,因此在家庭教育知识的专业度上有一定的保证。

2.2 学前儿童家长互联网成长课程系统性不强

首先,大部分的平台的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课程资源都是以家长用户显性需求为依据来构建,因此大部分的课程内容以主题来构建,尤其关注了家长父母比较热衷的主题,包括科学的保育养育方法、亲子游戏活动、儿童智力认知发展、儿童情商教育等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内容。但比较少的平台教育课程资源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内容,包括培养家长的家庭观、儿童观、育儿观、成才观、亲子观等弘扬优秀教育理念和价值的内容[3]。其次,大部分的平台资源瞄准的用户是妈妈,很多课程更是成为了“妈妈课堂”,尤其缺少为父亲准备的资源。再次,缺少面向特定类型家庭的儿童家长课程内容,例如单亲家庭、特殊儿童家庭、多子女家庭等。

2.3 学前儿童家长互联网成长课程资源成长性不足

同时,大部分的教育课程资源都指向儿童的成长,而不是家长自身的成长。例如不同年龄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及营养保健、儿童安全知识等课程教育资源都是聚焦帮助家长解决养育孩子过程中的各种显性问题。但指向家长自身成长的,帮助家长认知和觉察自己的性格特征、做事风格、人生信念、原生家庭、亲密关系的课程资源却不多。然而,正如李欣茹教授所言,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深度学习,是实现“育人先育己”“以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3]。

3 互联网+背景下学前儿童家长成长教育课程资源改善建议

3.1 教育部门联合相关单位加强家长成长教育资源的监管和指导

针对国内学前儿童家长成长教育课程资源内容良莠不齐、系统性不强、成长性不足的问题,建议教育部门联合相关单位加强学前儿童家长互联网平台成长课程资源的监督和指导。一方面是加强监督监管。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家庭教育面临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监管不到位、内容不适宜等问题[5]。尤其是针对网络上传播不良家庭教育理念、不科学育儿方法,对引导父母家长进行竞争比拼或非理性消费的资源内容进行调查和督责,要求营运的单位加强对家庭教育资讯的审查。另一方面是加强指导。召集中国家庭教育学会、高等院校、地区家庭教育研究院等家庭教育的专家学者,形成学前儿童家长家庭教育智库团队,加强指导现有的互联网平台,尤其是下载用户众多、影响广泛的平台,进一步提升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课程资源的科学性、专业性和系统性,加强国外优秀家庭教育资源的引进和译介,为学前儿童家长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

3.2 建立企业和非企业运营机构在家长成长教育平台建设上的合作

“互联网+家庭教育”是未来家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互联网和教育的深度耦合[6]。从以上的分析可知,企业运营的家长成长平台具有注重用户体验、受众广、影响力大、资源丰富、展现形式多样的优点,在手机平台开发技术上更是略胜一筹。而由政府主导或支持的家长成长平台却在家长成长课程资源开发的专业性上有优势,但常常因为内容形式比较单一,难以吸引年轻一代的父母家长下载使用,难以发挥优质课程资源的价值。建立企业和非企业运营机构之间的合作,可以促进双方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实现企业盈利和非企业服务家庭的目的。

3.3 注重父母自身成长的课程建设,促进父母家长价值内化应用

正如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傅国亮所言,家庭教育不是“有无”的问题,而是必然的、自发的、自觉的,而是“不教”也是教[7]。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也曾指出:“对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家长父母若真要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必然是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处理自己成长过程中未得到处理的问题,建立自己的内在价值,才会有足够的能量去应对孩子的问题,支持孩子的成长。因此,在家长父母成长的课程体系构建中,要注重父母自身成长的课程建设,促进父母价值内化应用。

4 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下,学前儿童家长利用互联网获取家庭教育资源的意愿和技能都已经具备,亟待优秀的家长成长教育课程资源平台的开发和构建。本文提出了几点改善学前儿童家长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建议,但家长成长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除了构建优质教育课程体系和资源之外,家长自身也需要积极地、合理地运用课程资源,真正灵活地实施所学才能对个体家庭有益。

猜你喜欢

儿童资源家长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留守儿童
家长请吃药Ⅱ
六一儿童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