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ICU清醒患者ICU综合征的预防效果
2022-01-24赵亮
赵 亮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阜新市妇产医院),辽宁 阜新 123000)
ICU接收的患者普遍是重症、危急类疾病,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非常高。ICU患者是在完全封闭的环境下接受有创或无创监护的科室,处于完全被隔离,无家人陪护的状态[1]。针对ICU接受治疗的清醒患者,在环境、自身疾病等各类因素的影响下,很容易出现恐惧、紧张、焦虑等多种不良情绪。ICU综合征就是危重症患者在ICU监护期间由患者本身、治疗、环境等众多因素引发的精神障碍,多表现为谵妄、焦虑。如存在护理不当,心理疏导欠缺,就可能因恐惧被迫依从,对后续治疗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对于ICU清醒的患者,非常有必要提供心理护理,以缓解负面情绪。本文分析心理护理对ICU清醒患者ICU综合征的预防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从我院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接诊的ICU患者中选104例清醒患者。将患者进行分组时采用随机抛硬币的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有52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24例,患者年龄为20~78岁,平均年龄为(47.37±6.74)岁;创伤性疾病、外科疾病、中毒、多器官功能衰竭分别为24例、18例、6例和4例。观察组男29例,女23例,患者年龄为21~78岁,平均年龄为(48.16±6.17)岁;创伤性疾病、外科疾病、中毒、多器官功能衰竭分别为23例、17例、7例和5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各类基础性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所有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完整,年龄满18岁。②本文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重症监护室入住条件。③所有患者均处于清醒状态。④所有研究对象没有气管、口咽部等相关外伤和手术患者。
1.2.2 排除标准 ①存在严重的器官衰竭患者。②存在气管切开的患者。③存在既往气管插管史的患者。存在精神障碍和意识障碍的患者。④中途因各种因素无法完成治疗而退出研究组的患者。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护理人员加强对疾病看护护理,限制探访,并与患者进行必要的沟通交流,实行饮食指导,加强健康教育与疼痛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提供心理护理。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专人陪护。针对ICU清醒患者,应安排专人陪护[2]。陪护人员需熟练掌握护理技能与心理护理技能。充分体现出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态度和蔼,真诚服务,对患者予以充分尊重,尽可能做到24 h陪护。陪护人员的专业性对增强患者信心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沟通交流。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进行全面的沟通,以了解患者病情、家庭、工作与子女等情况。同时与患者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赢得患者信任。在患者清醒期间,护理人员应及时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鼓励患者表达出因疾病引起的不良情绪,耐心倾听患者诉求,并向患者表达理解与同情[3]。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治疗与护理认知,向患者说明ICU护理方法与设施对减轻其痛苦的重要性,获得患者的配合。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期间,与其交流、沟通时应注意倾听内心诉求与困惑,借助肢体语言鼓励患者完整倾诉。在其倾诉时尽可能避免出声,以免打断。给予患者充分尊重,照顾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起居。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护理人员应尽可能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其解释,减轻患者困惑。
第三,心理护理。因患者头脑处于清醒状态,加大了其对各种监护设备产生紧张、焦虑与恐惧感的心理压力。尤其是监护设备的警示音,会使得患者产生恐慌。此时护理人员便可与患者交流,向其介绍病情,解释监护室设备的使用方法与作用,告知其进入ICU治疗的必要性与暂时性,以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增加其积极配合治疗的信心。在与患者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不可对患者不理不睬,不能表现出任何不耐烦、敷衍了事的行为,要始终保持微笑,柔声细语,温和善意[4]。对于不能开口讲话的患者,可通过肢体语言等方式与患者沟通。护理人员还应经常使用积极性的语言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如可告知患者,你今天的状况比前几天好多了,或你真勇敢,这么疼你都能坚持等[5],以此强化患者治疗信心,促使患者能够更好的配合临床治疗。
第四,个体化心理疏导。ICU患者病情普遍比较严重,且治疗费用偏高,患者容易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注意营造轻松氛围,护理中传递积极正面的情绪。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与性格特征等制定个体化的心理疏导措施,以缓解不良情绪[5]。可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实行分级护理。负性情绪轻微患者多以幽默的方式沟通,利用舒缓音乐缓解其注意力。对于负性情绪比较严重的患者,护理人员可咨询专业人员的意见,提供专业化的心理辅导,舒缓其负性情绪。如患者不配合治疗或放弃治疗,护理人员应及时安慰和鼓励,有效引导患者,提高其治疗依从性[6]。
第五,环境护理。在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还应注意保持ICU病房环境干净整洁,维持适宜的温度,光线要柔和,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增添温馨气氛[7]。护理人员也可针对患者提供相应的护理,如患者喜爱音乐,护理人员可通过音乐疗法让患者完全放松,消除监护设备给患者带来的紧张感,同时还可缓解患者疼痛。在选择音乐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选择轻松舒缓的古典音乐或轻音乐等,尽可能使用耳机,但时间应控制在1 h内,确保患者拥有足够的休息时间[8]。
第六,调动家属积极性。护理人员可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交流,鼓励患者家属参与心理护理。ICU病房每日只有半小时的探视。护理人员可依据患者的精神状态适当放宽,尤其是在患者感觉孤单、自卑、烦躁的时候,此时护理人员的安慰并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患者需要家人的关心、支持与理解,以减轻焦虑,增强信心[9]。护理人员向患者家属说明患者意识清醒,向其解释ICU治疗与护理对患者康复的重要性,赢得患者家属的认同和配合,以便患者能够获得来自家庭的关爱。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家属加强沟通,帮助其更深入、准确的认识到家人关心对患者病情康复的重要影响,促使家属能够在精神与生活等各个方面多关心和体贴患者[10]。
1.4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依据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分,SAS与SDS分数越高,表明焦虑与抑郁情绪越明显;观察两组患者ICU综合征发生率。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分别行t、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与情绪状态评分对比 统计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照组为38例(73.08%),低于观察组患者的50例(96.15%),两组数据差异经检验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接受护理前的SDS与S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所有患者两项评分均下降,相比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SDS与SAS评分改善效果更显著,两组患者数据差异经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情绪状态评分(分,)
表1 两组患者情绪状态评分(分,)
2.2 两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ICU综合征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检验数据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患者ICU综合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ICU综合征发生率
3 讨 论
危重症患者进入ICU病房后,有大量的仪器设备,同时医护人员会不间断的实施一些复杂操作,对患者心理产生一定的压力[11]。在ICU内,为便于病情观察与治疗,灯光通常维持常亮,且非常安静。此种环境下患者很容易产生不安情绪。ICU病房不允许家属探访,会使其非常孤单。ICU病房有多种监护仪器,患者卧床状态,以免导管脱落。由于活动受限,患者出现抑郁的可能性非常大。大部分患者对自身病情与治疗并不是非常了解,常常感到不安、焦虑等。性格内向患者会出现忧虑、情绪低落,降低治疗信心,不会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12]。此时为ICU重症患者提供有效的心理护理对改善其心理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效的护理方案能够缩短ICU患者的住院时间,但是基于工作制度的限制,医师及药剂师并不能全天对患者药物进行控制、调节[13]。此时,护理人员为其提供科学的心理护理,经过对患者实际情况的有效评估,对药物剂量与滴速进行合理调整,可同时实现护理监测与药物调控,从而增强临床心理护理的效果,预防护理实践中不足,加快患者康复速度。实践中可科学评估患者状态,依据科学的评估结果对药物滴速进行调整,以此减少药物积蓄引起的不良反应,保证治疗效果。
ICU患者承受着疾病与治疗带来的痛苦,且生命危险可能随时出现,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这对患者治疗产生不良影响[14]。作为ICU患者心理护理的主要实践者,护理人员对调节其心理状况、减轻其痛苦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护理人员护理操作中应注意关心、安慰患者,不可因护理工作量大而忽略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予以患者更多关心。与患者构建和谐护患关系,促使其更好的接受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与此同时,医院应加大对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15]。经讲座、会议等多种形式促使护理人员对心理支持有更好的认识,并为患者提供相应的干预措施,对患者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采取有效方式引导护理人员采取有效的合理措施予以心理支持。有效的心理护理服务,对患者的预后可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应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面貌带动患者心情。鼓励患者与同病房内病友构建良好的关系,获得相应的社会支持,以消除住院期间产生的孤独感。科学的心理护理对减少ICU患者插管时间有明显作用,以此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护理人员护理工作开展中,应注意对患者观察,保持认真负责的态度,主动了解患者症状和性格、生活习惯,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为患者营造良好的环境[16]。经过疏导、劝慰等不同方法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帮助患者消除心理障碍,以良好的状态配合临床治疗。护理服务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注意对患者自尊心的保护,尽可能减少相关部位裸露次数和时间。帮助患者擦浴、导尿、灌肠,患者大小便时应予以必要遮挡,促使患者感受到被尊重。患者自尊得以维护才能够更好的配合治疗与护理。为确保患者的睡眠质量,护理人员应在夜间关闭日光灯,尽可能减少病房内噪声,为其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针对气管插管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帮助其充分吸痰,以免出现噪声。在患者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可让患者睡前泡脚、饮用牛奶或温水,进行简单的腰部、肩部按摩活动,以加快患者入睡时间,促使患者获得充足休息[17]。事实上,不同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案具有明显差异。虽然实践中并无明确的心理护理标准,没有参考值,且护理效果与相关生理指标存在一定差异,致使不同类型的ICU患者护理效果也不同,加大护理效果评估难度。当前,护理效果评估工具,主要依据患者的身体状况与躁动程度进行评价。实践中多食用RASS护理躁动评分与Riker护理躁动评分工具,还可借助听觉诱发电位、BIS等指标辅助评估效果。护理人员应丰富自身心理护理知识,以便及时评价护理效果。心理护理本就是利用有效的心理干预,促使患者住院治疗期间与出院后可获得相应的心里安慰,以便患者能够正确认识疾病,对自身病情恢复具备良好的心态[18]。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心理护理不应只针对患者本人,还应加强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护理干预。
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则展开心理护理,结果显示统计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照组为73.08%,低于观察组患者的96.15%,表明患者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后,其临床护理需要获得满足,护理满意度提升,对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具有明显效果;所有患者接受护理前的SDS与SAS评分并无区别,护理后所有患者两项评分均调整,相比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SDS与SAS评分改善效果更显著,证实心理护理干预对调整患者的情绪状态有明显,有效预防负性情绪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影响,促使患者更加积极配合临床;分析两组患者ICU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观察组患者均短于对照组,表明心理护理干预可加快患者康复速度,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且观察组患者ICU综合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心理护理干预方式可降低患者不良情况发生率。可见,为ICU患者提供心理护理,可促进患者康复,同时还能够预防ICU综合征。ICU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的并发症,此种症状与患者所处环境具有一定的联系。而护理人员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能够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促使患者治疗时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且还可以积极配合医护人员[19]。
综上所述,为ICU清醒患者提供基础护理服务的同时展开心理护理,可明显提高护理满意度,并且还能够调整患者的情绪状态,缩短ICU入住时间,降低ICU综合征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