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家庭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2022-01-24唐朝霞任奇黄英华

临床医药实践 2022年1期
关键词:导向性肌力偏瘫

唐朝霞,任奇,黄英华

(广州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1300)

脑卒中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能够有效挽救患者生命,但部分患者仍会有明显的后遗症[1-2]。其中肢体功能降低或丧失所致的偏瘫是脑卒中患者最为常见的后遗症,如不能得到有效干预,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卒中后早期给予系统的治疗与康复,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但由于患者通常在病情稳定后选择出院进行居家康复,因此如何给予出院后患者以有效的家庭康复干预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任务导向性训练是以运动控制和运动学习为基础的新的康复方法,将康复任务细致化、简易化及具体化,旨在提升患者的训练积极性,从而达到较好的康复效果[3]。本研究探讨基于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家庭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7月—2020年6月收治的108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 例。观察组男30 例,女24 例,年龄(58.43±5.15) 岁,发病时间(14.25±2.26) d。对照组男29 例,女25 例,年龄(58.38±5.23) 岁,发病时间(14.30±2.23) 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脑卒中后遗症家庭康复指南》[4]中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诊断标准;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悉;患者精神状态良好,认知清晰,能够配合完成研究。排除标准:难以耐受正常康复训练者;合并重要脏器严重疾病者;合并骨关节疾患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出院前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包括出院后疾病相关知识、注意事项及康复要点等;为患者制订出院后康复计划,嘱其居家开展卧位、坐位及站立等训练,家属应从旁协助;出院后3个月、6个月回院复诊。

1.3.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基于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家庭康复训练。

1.3.2.1 制订训练方案

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形式指导康复内容的制订与训练方法;由康复治疗师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训练内容,每日制订具体的训练计划,并结合患者生活能力及肢体功能等设计训练目标及任务;每周由康复师及主管护师对患者康复情况进行评估,并对训练方案进行完善,适当提高训练目标难度,每日2次,每次30~60 min,持续训练6个月。

1.3.2.2 基于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家庭康复训练内容

第一,下肢训练: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双下肢屈曲抬高,交替进行蹬自行车动作;仰卧位下,指导患者屈曲双腿,做伸髋、抬臀动作;自制小沙袋(每袋重量1 kg),要求患者在小腿绑缚沙袋的基础上,完成上述下肢训练,并逐渐增加沙袋重量;指导患者选取坐位,进行踝关节背屈、足掌踩地前后滑动以及坐位状态下原地踏步等动作。第二,上肢训练:协助患者选取坐位或卧位,指导其手摸对侧头顶、肩膀、后腰、小腿及脚掌等部位;指导患者端坐于有靠背的椅子上,使用患侧手捡拾身体前方桌面上的积木块,并放置于不同距离及高度的容器中;指导患者进行手持水杯、端碗等日常动作,并上举至不同高度后保持3~5 min,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增加物品重量与上举高度;指导患者用患侧手拧毛巾、拧瓶盖、系纽扣、系鞋带等动作。第三,日常生活动作训练:要求患者尽可能独立完成穿脱衣物、洗脸、刷牙及如厕等日常生活训练,可适当进行家务劳动,包括擦桌、扫地及拖地等。两组均随访6个月。

1.4 观察指标

采用肌力检测仪检测患者肌力水平,按照0~5级进行分级,5级为肌力正常;4级为肢体能做一定的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3级为肢体能够克服地心引力抬离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2级为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但无法抵抗自身重力,无法抬离床面;1级为仅测到肌肉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0级为完全瘫痪,测不到肌肉收缩。采用Fugl-Meyer肢体功能评估量表(FMA)评价肢体运动功能,上肢33项(66分),下肢17项(34分),总分100分,分数与肢体运动功能呈正相关。采用日常生活能力指数量表(ADL)从穿衣、洗澡、行走、如厕等10个方面评价患者生活能力,总分100分,分数与生活能力呈正相关。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肌力水平

护理后观察组肌力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14,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肌力水平对比 例(%)

2.2 肢体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

护理后观察组FMA和ADL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肢体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对比分

3 讨 论

偏瘫是以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脑卒中后遗症,通常采取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方式改善其肢体功能,旨在通过反复的运动训练,促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组,从而达到促进瘫痪肢体恢复的目的。常规院内康复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肢体功能,但受到经济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患者通常需出院进行居家康复,而居家康复训练缺乏护理人员的有效指导,肢体功能改善较为缓慢,且难以对其异常姿势与步态进行及时纠正,康复效果不甚理想[5-6]。

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肌力水平高于对照组,FMA和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基于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家庭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任务导向性训练在结合患者情况的基础上设置具体的任务及目标,并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提供反馈性信息,促使其调整运动模式,最终形成优化的运动网络与神经程序,实现脑功能的重建,达到帮助恢复运动功能的目的。任务导向性训练内容一般较为复杂,且其任务动作具有规范性、准确性以及高重复性等特点,而家庭康复训练应符合简便易行的特点,以便于患者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仍能够进行有效训练[7-8]。基于此,本研究将基于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家庭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对居家康复训练内容进行简化,使其仍然具备任务导向性训练的特点,进而提高肌力水平与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从而达到较好的康复效果。基于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家庭康复训练强调功能性活动的训练,主要通过仰卧起坐、站起坐下、移动物品等方式,实现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下肢的针对性训练,通过不断强化肢体肌力,形成正确的姿势,有效避免异常姿势及步态的出现,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基于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家庭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在居家康复期间尽量进行家务劳动及日常生活训练,以实现具体任务为目标,通过多次正确、有效的重复训练,刺激与修复神经支配网络,促进瘫痪肢体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基于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家庭康复训练,能够增强肌力水平,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猜你喜欢

导向性肌力偏瘫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非特异性颈痛患者肌力评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基于认知-信念-行为导向性护理干预在脑动脉瘤栓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国外外语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