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搬运工”到“建筑师”的成长蜕变
2022-01-23文江琴黄瑶
文 江 琴 黄 瑶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颁布十年来,鲜活的实践特性决定了学前教育的发展方位。
《指南》走过十年的表情与思想昭示:教师只有扎根教育家园,了解儿童需求,增强职业自信,才能促进专业成长。
一、集体研修:“搬运”——学习《指南》,重新认识、理解儿童
《指南》颁布十年来,教师深深感悟到: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在处理儿童发展和儿童学习问题上,不能把学前教育单纯看作学习或以学习为主,而要突出身心和谐发展、强调儿童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但是,教师也一直困惑:如何正确理解和凸显儿童主体地位?如何综合多个领域的教育资源,促进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如何帮助儿童表征、迁移经验?如何使丰富的内容与主题的变化相适应,彰显环境的课程价值等?
《指南》刚颁布时,作为农村幼儿园业务园长,我带领教师认真学习,但教师往往囫囵吞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随后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六个支架的推进,教师有了实践的抓手,特别是在实践支架——即3 分钟观察儿童时,教师对照《指南》呈现的儿童阶段发展水平和典型行为表现,开始重新认识儿童。每个儿童都有闪光点,教师在“搬运”《指南》中,分析儿童的行为表现,感慨道:“儿童的学习是生活化、经验化的学习,而不是概念化的学习。儿童的学习更多是个别化的学习,而不是整齐划一的学习。”
二、园本研究:“内省”——观察分析儿童行为,了解儿童真实需要
充满教育理想的幼儿园课改以全新的理念给教育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也构成了新的认知图景。幼儿园没有统一课程,要求教师在《指南》的指引下,因园制宜地选择与设计课程,把“待生”状态激活为“生命态”,变“以教材为世界”为“以世界为教材”;变“带着‘生活世界’走近儿童”为“带着儿童走进‘生活世界’”。对教师来说,变化越大意味着过去经验积累的价值越来越低。
在结合儿童行为观察学习《指南》一段时间后,教师对儿童行为的分析,能够较为精确地凸显儿童在各领域发展水平。然而对于儿童行为背后的意图,教师缺少反思。对于如何甄别追随有价值的“儿童兴趣”、如何了解儿童行为背后的意图以及真实需要,教师还未找到解决之道。
于是,教师开始在内省中深读《指南》,在观察分析儿童行为的过程中,从整体上分析各领域儿童发展水平。教师通过与儿童交流,不断反思,了解儿童真实需要,支持儿童的进一步探究。
例如,在一次大班建构活动中,阳光照在彩色塑料积木上。儿童发现,光能透过塑料的积木,对光的探究产生了浓厚兴趣。
于是,教师鼓励儿童去科学区找来三棱镜,儿童发现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墙上出现彩虹,感到特别神奇。接着,教师支持儿童在科学区开始了光影之旅的探究(如下图)。
三、凝思邃想:“行动”——从儿童生活出发,解决问题
教师对儿童的态度影响是任何课程、教材都无法替代的教育力量。
如何观察儿童,如何撰写观察记录,如何在课程设计中有效运用观察记录信息,如何依据观察记录设计、实施课程等,教师只有深入实践,才能提升专业能力。随着观察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课程活动中“问题意识”逐步凸显,能够鼓励、支持儿童解决游戏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为了鼓励和支持教师与儿童一起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开始关注儿童的生活。
例如,园生活“晨间喝牛奶”环节,普遍存在保育阿姨与教师对接环节繁琐、提前热牛奶数与儿童到园数不对等、牛奶数量与品种有差异、自主点心时出现少奶等现象。为此,各班教师与儿童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法,并进行尝试,最终运用“牛奶盒上的签到夹”方法解决了问题(如下图)。“牛奶盒上的签到夹”的创意,就是在课程中回归儿童生活,培养生活课程意识,支持儿童解决生活问题的典型案例。
四、改良生态:“建构”——全面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收获专业自信
在践行《指南》历程中,教师认识到,幼儿园课程建设并不囿于“幼儿园”从自发走向自为状态,还将指导区域“教育生态圈”中的“全体课程卷入人员”共建,纳入服务于园本课程建设的业务体系。教师在《指南》引领下,专业化发展不断推进,专业自信逐渐增强。
在教育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从儿童视角去反思:这样的教育行为,儿童能获得什么?儿童的现有水平如何?教师如何提供支持,促进儿童获得新经验?
教师不再焦虑,教师慢慢发现,原先认为必须教的内容,现在只需要把儿童带入某个场景和环境,提供材料即可;原来想立即干预的,现在觉得放慢脚步,给儿童充分探索和体验的时间、环境、材料,儿童一定会给你喜出望外的惊喜。例如,小班班本活动“蛋宝宝”中,有一天,儿童带来的鸡蛋碎了。于是,儿童开始了保护“蛋宝宝”的探究之旅。儿童尝试了很多护蛋方法,找了各种小盒子、海绵网袋、奇趣蛋玩具壳、一次性纸杯、气泡膜等作为护蛋的辅助工具。有的儿童将鸡蛋用棉花或海绵网袋包一下放在杯子里;有的儿童用海绵网袋将蛋包裹好后,再用透明胶加固一圈系根绳子挂在脖子上。只要给儿童提供适宜的材料、环境,每一名儿童都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儿童在与材料互动中,感知各类材料的特性,解决了鸡蛋易碎的问题(如下图)。
《指南》颁布以来,教师从最先的“搬运”学习到“内省”反思式学习,逐步建构了科学、完整的儿童观。教师实现了从“搬运工”到“建筑师”的成长蜕变。教师只有真正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信任,才能产生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有了内驱力,教师才能在陪伴儿童的道路上越行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