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一流”建设的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研究

2022-01-21王文华江昕意孙凌峰

会计之友 2022年3期
关键词:熵权法双一流绩效评价

王文华 江昕意 孙凌峰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 高校科研经费; 绩效评价; TOPSIS模型; 熵权法

【中图分类号】 G647;F2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2)03-0114-07

一、引言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双一流”建设作为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目的是为了使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进入高等教育强国。2021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明确提出“需求导向、聚焦服务贡献”是“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为一流人才培养与一流科研成果的结果评价和基于结果导向的增值评价。“十三五”以来,国家不断提升对高校的扶持力度,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资,旨在持续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巩固高等院校科研创新培养的中心地位,但值得注意的是,科研经费利用效率低、资源配置不合理、成果转化率低等一系列问题依然存在,加之绩效指标体系设计不科学,使得绩效评价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因此,将“双一流”建设与高校自身发展相融合,构建带有“双一流”特色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新一轮高校建设急需解决的难题。

二、文献回顾

国内外学者主要从评价对象、体系构建以及评价方法等角度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绩效评价进行研究。陈辉等[ 1 ]将主成分分析法(PCA)和综合指数法两种评价方法结合,构建转化条件、转化活动、转化成果3个一级指标和21个三级指标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于洪艳[ 2 ]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完成了对F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张超豪等[ 3 ]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Agasisti等[ 4 ]利用DEA比较意大利77所高校在科研技术效率方面存在的差异。李素英等[ 5 ]选取河北省的15所高校为研究对象,建立DEA模型并通过Malmquist指数检测科研效率的动态变化。廖帅等[ 6 ]使用分类DEA模型测度31个地区高校整体科研效率水平。吴迎新等[ 7 ]运用平衡计分卡,结合序关系分析法(G1法)对28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指标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季庆庆等[ 8 ]以江苏省的46所高校为研究对象,在三螺旋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项目对成果、人员经费对项目以及人员经费对成果的三组DEA模型。孙念等(2016)以27所理工类高校为研究对象,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完成了科研经费绩效的实证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高校科研经费绩效方面已经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体现出学术界对科研绩效评价的重视,尤其在指标体系选择和评价方法运用上均得到了深层次的拓展,但仍存在一定缺陷。如理论研究缺乏前沿性和系统性,对高校科研绩效指标体系的研究大多是凭个人偏好进行设计,没有针对“双一流”建设提出符合高校战略发展的相关研究。科研绩效评价所处的环境和阶段不同,在實际应用方面会存在较大差距。“双一流”建设作为新时期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引导着科研创新发展的航向。因此,要想使高校科研管理活动朝着信息化、正规化以及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就必须将“双一流”建设作为评价研究的指导方向,将“双一流”建设评价的重点作为绩效评价的对象,将“双一流”建设的标准作为绩效评价的原则,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建立一套全面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同时,对成效进行多重因素的考量,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范围动态调整的主要依据,以此帮助高校明确长远发展目标,制定科研战略规划,促进高校科研工作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三、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设置符合“双一流”建设任务的评价指标是高校科研绩效评价的核心。本文在坚持高水平性、科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目标一致性等原则的基础上,以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可获得性为前提,重点考察建设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教师队伍建设四方面的综合成效,构建科研投入和科研产出两个一级指标和17个三级指标的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在成果转化方面创新性地引入校企合作相关的评价指标,引导高校形成产学研的发展模式。本文构建的评价体系对高校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具有指导借鉴意义。

(二)熵权法赋权

本文借助熵权法来完成赋权以避免主观赋权的人为性。作为一种客观赋权方法,熵权法先对各指标权重进行计算,再依据指标数值的变异程度对客观权重系数进行确定。对一个评价指标来说,信息熵与其包含的信息量负相关,信息熵值越小,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的作用就越大。

1.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以一个评价问题为例,将被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的数量分别设为m个和n个,若第i个评价对象为研究对象,则对应关系的第j个指标由xij来表示,形成初始决策矩阵X={xij}mxn;接着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形成标准化决策矩阵Y={yij}mxn,计算方法如式(1)所示。

2.对第j项指标下第i个方案所占的比例进行计算,如式(2)所示。

3.对第j项指标的熵值进行计算,如式(3)所示。

4.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如式(4)所示。

(三)TOPSIS理想解法进行综合评价

TOPSIS法能够完成评价对象优劣的评估,适用于多个指标多个备选方案进行评价选择的情况。基本原理是计算各个备选方案到最优解和最劣解的距离,若与最优解的距离最近又与最劣解的距离最远,那么此备选方案为最好方案;相反,就是最差方案。此方法对样本数量以及数据的分布要求不高,具有广泛适用性。

1.构建加权标准化决策矩阵。将标准化决策矩阵Y={yij}mxn和权重向量W=(w1,w2,…,wn)两者相乘,形成加权标准化决策矩阵Z={zij}mxn。

2.对正理想解及负理想解进行计算,如式(5)和式(6)所示。

Z+j=maxizij,j为效益型指标minizij,j为成本型指标    (5)

Z-j=minizij,j为效益型指标maxizij,j为成本型指标   (6)

3.以正负理想解为参照,对各个方案的欧氏距离进行计算,如式(7)和式(8)所示。

4.以最优理想点和最差理想点为参照,对样本的相对贴合度进行计算,如式(9)所示。

以相对贴合度Ci值为依据,Ci越大,则评价对象与理想值的接近程度越大,评价结果越好。

四、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S大学属江苏省一本院校,经过四十多年的办学积累,形成了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在全国和各省“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正向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发展。目前校内各项目的科研水平还存在较大差异,需对该校科研发展水平和速度进行提升。所以,本文对该校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以帮助学校根据绩效评价结果了解自身优劣,找准发展方向,完成近期目标并强化战略目标。

选取该校17个项目团队2016—2019年度累计产生的投入和产出作为科研绩效评价的评价客体,运用已构建的绩效评价体系进行系统评价。考虑到项目涉及相关成果保密的因素,项目名称用代号A—Q表示。其中文科类项目用A—J表示,理科类项目用K—Q表示。在项目结题报告和申请书中搜集统计相关数据,同时财务信息、学校网站以及对相关项目团队的调查问卷等也是获取数据的重要来源,由此保证样本数据真实、可靠。

(二)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实证研究

本文选取该校17个项目的17个三级指标进行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的排名,即m=17,n=17。

1.数据标准化处理

以原始数据为处理对象,借助式(1)完成标准化,形成矩阵Y={yij}17x17,结果见表2。

2.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运用熵权法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权重系数wj的计算,借助式(3)和式(4)对指标数据的熵值和进行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3.根据TOPSIS法计算科研项目绩效的综合排名

在获取完标准化矩阵以及指标权重之后,对两者进行相乘,从而构建出加权标准化决策矩阵。借助式(5)和式(6)得出正负理想解。

在完成了上述运算后,将结果代入式(7)、式(8)、式(9),对各个项目与正负理想解之间的距离、相对贴近度进行计算,最终得到各自的综合排名,见表4。

五、研究结果及建议

(一)研究结果

根据表4可知,高校科研经费绩效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项目A、G、D,均由理工科类项目获得,排名后三位的是项目O、N、P,均由文科类项目获得。文科类项目中除项目M和项目K外,总体成绩相较于理工科类项目较为落后;除项目A、G、D综合贴近度为0.673、0.406、0.332显著较高外,有9个项目贴近度指标在0.1至0.2之间,这些项目的科研综合水平大致处于同一层面上。排名第一位的项目A与排名最后一位的P相对贴近度相差0.596,表明不同项目之间的科研水准相差较大;部分项目投入产出不匹配,存在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虽然总体表现良好,但项目间有各自的特点及问题,归纳如下。

1.学科间科研绩效差异较大

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分析可知,与文科类项目相比,理科类项目具有更多的专利以及论文数量,在经济效益方面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数量有更为明显的优势,例如项目A和G等。究其原因,首先,理科类的内容丰富度更大,覆盖层面更广,获得研究成果的可能性更高;其次,由于学科性质存在差异,相较于文科的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理工科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拥有更多的资助经费,因此对理科类研究的激励性更强,有利于研究成果的显现。所以,对不同类别的学科采取分类评价显得至关重要。

2.科研创新不足,成果质量不佳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S大学的部分项目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有近百篇论文发表,但绝大多数科研成果创新性不足,且质量相对较低,在学术竞赛以及市厅级以上科技成果方面的获奖数量相对较少,例如D和F等项目。这主要是因为现有科研平台的质量较差,科研工作者无法借助高水平科研平台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另外,目前高校科研政策的导向性不足,没有正确的评价方向,一味追求学术论文和专利数量,忽略了科研成果形式的多样化。

3.科研投入分配不够合理

S大学科研经费总投入量不小,但对不同团队在科研投入的力度上有所差别,理科与理科之间、文科与文科之间、理科与文科之间都存在量级差异。从师均科研经费角度分析,部分项目投入了较多的科研人员,但提供的科研经费却无法匹配,进而造成两者关系的失衡,不能协调发展,例如Q和I等项目;从科研项目间接费用比例角度分析,各项目普遍比例不高,工资水平与科研项目人员的实际贡献度无法匹配,使得科研项目人员的价值得不到充分展示,无法保障个人收入。在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环节,高校科研人员大多只关注直接费用的预算编制,忽略了间接费用的预算编制,间接费用占比较低,从而难以实现绩效經费应有的激励作用。

4.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有待提高

多数理工科项目在推广转化项目数、校企合作项目数、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数等方面表现突出,例如项目A、D、G、I等,但多数文科项目在经济效益方面均表现不佳。少数理工类项目,例如项目F和项目J,虽然当年专利数、专著数不少,但成果转化率不高,无法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和实际生产力。不单是S大学,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是国内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通常情况下,理科类与文科类项目产出的成果类型不同,理科类偏向带来市场经济效益,比如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专利成果的产业化,文科类则偏向带来人文社会效益,比如政策文件的制定、党建文化研究等。

5.人才培养和考评方面有所欠缺

从样本数据来看,项目L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占比较低,需要进一步提升人才队伍配置;项目B和N等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次数过少,开放性与互动性不强;项目I和K中高层次人才参与率较低,需要改进科研经费的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分析原因:一是S大学对一流人才的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二是校内学术交流合作普遍缺乏开放性,存在闭门造车的现象,急需建立常态化学术交流机制,保持前沿交流和互动;三是在个别项目中存在挂名“挂空档”现象,违背了申报科研创新的初衷,既不利于人才成长,也不利于树立科研队伍形象。

6.科研社会影响力不强

S大学除了项目G和项目K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表现较为活跃外,其他项目都表现平平,举行的科普报告讲座、科技展览次数、社会培训次数远远不达标。这表明大多数科研活动的实用性以及主动性较差,开展科研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职务晋升,因此对科研工作的责任感普遍不强。假如高校长期处于自身体系之内,忽视社会影响力的建设,容易造成科研项目缺乏社会效益性,导致大众对高校科研院所认知的片面化,不利于“双一流”目标的达成。

(二)对策建议

1.注重跨学科、学院间的交流

当前高校不同学院有各自的学科、研究领域,依靠各自学院的实验室、研究中心和实训基地进行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学院与学院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存在壁垒和界限。一流科研的产生往往是多学科交叉研究,互相促进,一流专业的建设同样离不开多学科共同培养,学科的交叉融合会创造出新的专业,引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各学院、学科之间可基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建立多学院多学科共同合作、交叉研究的形式进行创新,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拓宽单项科研工作涉及的领域。

2.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与质量

为保证高校持续性输出高质量科研成果,需要加大对高校重点科研创新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的扶持力度。高校应该加强高层次、高水平创新基地建设,例如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科技研发创新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以构建原创性科学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为目标,组织和策划一批重点项目,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对各类基础设施进行完善,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从而对整个区域的科技创新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与此同时,以创新与质量为导向,构建科研评价机制,不以论文数量的多少衡量科研成效的好坏,而是通过成果的质量判断科研成效的优劣。

3.协调完善高校科研投入

2021年7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进一步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措施,大力破除不符合科研规律的经费管理规定,更好地激励科研人员潜心钻研。一是加大科研人员激励,提高科研项目中间接费用的比例,科研项目经费中用于“人”的费用可达50%以上。二是科研项目由相关方配备科研财务助理,提供预算编制、报销等专业化服务,减轻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通过加强对间接费用的管理,科学合理地使用科研经费,使科研经费的效益最大化,从而体现科研人员价值,充分发挥科研投入的激励作用。另外,还需实施资源的差异化投入,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使有限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进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待不同的项目,需要采取不同的手段,当项目的规模效益处于增长状态时需加大投资力度,当项目的规模效益处于衰退状态时则需削减资源投入。提高科研资源利用率既不能盲目扩张,也不能盲目缩减,要有针对性地扩张和缩减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率。

4.强化产学研合作,将科研成果市场化

从政府角度,相关部门可以出台成果转化扶持政策,加快完善产研合作平台建设,提供相关政策性的指导;加快推进知识产权法的完善,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便利高效的法律保障;加大对校企合作的扶持力度,推动高校与企业进行强强联合,共同完成产品的研发及应用推广;借助“挑战杯”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浪潮,鼓励企业参加各类技术竞标活动,让高校与企业间的项目能够直接对接,使研发资金得到进一步扩充,实现科研效率的提升。

从高校角度,需要提高与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相接轨的程度,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的综合式建设。科研活动要以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导向,通过高校和企业、研究所等多方合作的形式,建立强强联合、成果共享的科研创新协同机制,使得科学研究与技术成果能够更有效地适应市场需求,进一步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高新技术孵化平台、社会企业科研平台等,为科研人才成长提供更大的舞台,有效拓宽高校科研成果创新和转化的途径。

5.引进人才资源,注重监管考评

首先,要制定有效的人才建设机制,引入国内外优秀人才与优质资源。根据国家重大战略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吸纳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人才,切实提高校内具有高级职称人员的比例,从体制上确保发挥高级职称人员的带动作用及骨干作用。其次,高校要加强与外部科研机构的合作,构建常态化学术交流机制。通过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邀请杰出学者到校授课、搭建国际化的教育平台等一系列措施,与国际高层次专家、学者、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仅可以提升高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树立良好的形象,而且可以及时把握相关领域的發展动态,搜集最前沿的科研信息。通过密切交流产生思维与灵感的碰撞,实现新旧技术的改革与开发。最后,切实提高人才在科研项目中的实干率,杜绝科研人员“身挂”而“心不挂”的现象。一方面,必须加强监管,组织负责人要进行跟踪管理,定期听取科研人员的工作汇报,对存在的不足及时提醒及时纠正,确保科研活动能够沿着预定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必须完善科研人员工作考核机制,项目负责人要经常性监督科研人员的在岗情况,采取实地考察、群众座谈、多方了解等方式及时全面了解和掌握科研人员在项目过程中的现实表现,并将考察结果及时归入考核档案,作为科研人员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6.扩大高校科研的社会影响

“双一流”建设大学应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和多种方式,对科研人员的生活目标、学习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大学文化的熏陶作用;注重科研人员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加大科研人员参与社会服务的深度与广度,有助于他们树立科研为国、科研为民的科研服务观念。科研人员大多热衷于基础研究、申报纵向课题,这与当下高校科研人员的职称晋升机制、业绩考评机制等密不可分,只有将参与社会性服务的科研人员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作为重要的绩效评价组成部分,甚至给予相当的倾斜政策才能使科研人员真正潜下心来从事社会服务工作,也才能使高校大量的科研成果得以应用,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应有的技术创新和文化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辉,林超辉,夏承鹏,等.基于PCA和综合指数法的高水平理工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体系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22):48-54.

[2] 于洪艳.“双一流”背景下高校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以F高校为例[J].教育财会研究,2018,29(4):25-33.

[3] 张超豪,闫青.高校科研经费模糊综合绩效评价研究[J].会计之友,2013(28):116-120.

[4] AGASISTI T,RICCA L. Comparing the efficiency of Italian public and private universities(2007-2011):an empirical analysis[J]. Italian Economic Journal,2016,2(1):57-89.

[5] 李素英,谢明明.基于DEA模型的高校科研經费投入产出效率评价:以河北省高校为例[J].教育财会研究,2020,31(2):45-51.

[6] 廖帅,葛梅,苏雪晨,等.我国不同区域高校科研效率评价研究:基于分类DEA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21(Z1):38-42.

[7] 吴迎新,张娟娟.基于BSC和G1法的高校绩效预算评价研究[J].会计之友,2017(6):72-75.

[8] 季庆庆,李向东,许悦.基于三螺旋理论的高校社科科研绩效评价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5):45-49.

猜你喜欢

熵权法双一流绩效评价
大学周边健身房满意度调查报告
基于熵权法的京津冀区域信息化协调发展规律模型及其应用
基于熵权法的西安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
绩效评价及其政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