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原生到再生— 简述新时期敦煌莫高窟艺术的创新性研究

2022-01-21蓝充白静

流行色 2021年11期
关键词:莫高窟敦煌艺术

蓝充 白静

兰州交通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00

敦煌,它是宗教的圣地,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历史的产物,是多种文化融汇与碰撞的交叉点,一座名副其实的文化艺术的殿堂。敦煌莫高窟艺术源于印度的犍陀罗艺术,也称为希腊式佛教艺术,自然而写实,随佛教东传,逐渐在中国西域内地传播开出繁花,在千年的流变中,见证了四大文明的交流融合,也反映了印度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全过程,它是既包含中国传统艺术,同时又吸收借鉴了外来文化艺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敦煌莫高窟艺术被发现于1900年,偶然的发现吸引了国内外大批艺术家和研究学者。至今,对于敦煌的研究涉及领域广泛,包括: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理论、敦煌学史、敦煌石窟考古、敦煌石窟文物保护、敦煌艺术等五个分支领域,并且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如今已经形成了一门国际性的显学—敦煌学。敦煌学的研究与发展为敦煌再生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创作基础与可靠的现实依据。最早的关于敦煌莫高窟艺术再生问题的说法,来自于2004年王建疆老师的《美学敦煌》栏目,积极探讨了全球背景下的敦煌文化艺术和美学,而重点主要是研究敦煌莫高窟艺术的再生问题。其中说到“敦煌艺术从原生到再生不仅仅是艺术的继承和发展问题,也不仅仅是艺术的源与流的问题,而是一个文化的革新、嬗变过程,是一个文化意义生成过程和审美价值增值过程。”此后,相继出现了对于敦煌莫高窟艺术从原生到再生的新的研究方向。

一、“从原生到再生”创新性研究的意义

1.对敦煌莫高窟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意义

对于敦煌莫高窟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从未停止,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敦煌莫高窟艺术也将迎来了新的挑战—敦煌莫高窟艺术的未来。许多学者将敦煌莫高窟艺术分为原生与再生两个部分,而对于敦煌莫高窟艺术再生问题的研究不同于传统敦煌学的研究方法,它需要结合时代语境,体现现实感与实际意义。

再生与原生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首先,再生需要原生作为依据和支撑,通常通过经典艺术作品作为灵感的源泉,启发出新的艺术创造的产生;其次,原生需要通过再生进行传承与保护,除了专业的研究,敦煌莫高窟艺术进入人们现实生活,可以更广泛普遍地展现民族文化力,生生不息。

2.使敦煌莫高窟艺术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敦煌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敦煌莫高窟艺术所具有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对历史文化的研究、探索、临摹,在未来,它的经典造型、纹饰、配色等审美要素,都将融入到现代设计之中,与现代设计碰撞出新的灵感之花,创意形态的转换让敦煌莫高窟艺术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实现敦煌莫高窟艺术本身的价值增值。正如王建疆老师所说:“再生的敦煌艺术不仅创造了新的艺术,而且更重要的在于创造了新的文化。” 而这又不仅仅限于敦煌莫高窟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了,而是一种新的文化的创造,在新的时代赋予敦煌莫高窟艺术新的定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

二、“从原生到再生” 创新性研究的现状

古语有云“不饰不美,不足以训后。”可以说装饰或者说装饰图案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而作为民族文化“掌纹”的敦煌莫高窟艺术,在现代的应用也是极其广泛的,目前包括:舞台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影视艺术、服装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城市景观艺术、产品艺术等等。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对莫高窟壁画的创新应用也逐渐从二维过渡到了三维,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于敦煌莫高窟艺术在建筑装饰艺术领域的再生应用,范例很多,诸如:杜永卫先生设计的台湾慈济静思堂大殿的飞天浮雕(图1),由362个世界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飞天组成,环绕大殿四周的立体飞天群完美阐释了大爱感恩,照亮全世界的思想主题,由百戏童子、伎乐童子、化生童子的飞天,不分种族、国籍、宗教、男女老少一起把内心善的种子启发出来,更加强调突出了静慈堂“无缘大慈”、“同体大慈”的慈悲济世精神。常沙娜先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设计的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其天花板、门楣、外立柱须弥座、灯饰以及窗花装饰等,采用了敦煌莫高窟的藻井莲花、华盖诸多元素,这显然也是继承了敦煌莫高窟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设计,也更进一步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为敦煌莫高窟艺术的传承与发扬作出了巨大贡献。除此之外,还有何鄂老师设计的第一座大型城雕艺术品《黄河母亲》(图2),由母亲怀抱男婴组合而成,分别象征了黄河母亲与华夏儿女,如今,黄河母亲已经成为了兰州的标志性雕塑,是她12年如一日地临摹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结晶,也是敦煌莫高窟艺术现代化创新应用的典型代表作品。

图1 台湾慈济静思堂

图2 城雕艺术品《黄河母亲》

在舞台艺术领域,《丝路花雨》《大梦敦煌》《千手观音》等现代乐舞(图3),在国内外舞台不断出演,座无虚席,赢得了各个国家的一致好评,并由此形成了“敦煌舞派”,创作灵感来自莫高窟的“反弹琵琶”、“飞天”、“千手眼观音”、以及月牙泉,每个舞剧都伴随着感人至深的故事以不同的角度为人们诉说着大美敦煌。而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舞台艺术还是其他艺术门类,对于敦煌莫高窟艺术元素的再生、创新都不是表面的对原生文化的复刻,而是对于精神内涵、思想底蕴的汲取后的艺术再创造,文化再创造的变革,为再生敦煌艺术注入活的灵魂。

图3 根据敦煌元素改编的现代舞

在数字媒体领域,对于敦煌壁画的数字化采集很早就开始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近期由敦煌研究院发布的“云游敦煌”的手机小程序引起了大家不小的关注(图4),它以全新的艺术形式让敦煌艺术更加贴近每个人的生活,在交互的过程,游戏的过程中,以声、画体验为主主动参与其中,伴随着佛禅古音乐的娓娓而来,壁画在手机页面缓缓推进,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数字创意、艺术形式、朝代、颜色、全景洞窟进行分类探索;其中最有趣的数字创意探索中,有声画一体的动画剧场讲述“善恶、因缘”的佛教故事,而敦煌诗巾、为壁画填色则完全把创作权交予用户,在体验中了解感受敦煌。

图4 “云游敦煌”的手机小程序

在服装艺术领域,《垂衣裳》敦煌服饰艺术展于2013年在北京服装学院创新园圆满落幕,参观者数以万计,使观众近距离感受到了敦煌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灿烂无比。古语有:“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出自《易·系辞下》,其中“垂衣裳”体现了中华民族服饰的渊源,治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服,服莫重于冠。服饰于礼的传统正是敦煌服饰艺术的历史脉络与根本所在。而在这次的展览中,更多的表达可能就是对于服饰的内在层次的理解于诠释,并完全抛弃了以往采用敦煌图案进行再设计的模式,主要挥洒“敦煌感”的服饰,在情感颜色,精神层次贴近敦煌,以多元立体的形式再现了敦煌服饰艺术的魅力,表现出在现代语境下,与现代审美观相一致的敦煌大美。

在影视艺术领域,1981年的动画片《九色鹿》源自257窟的神鹿与告密者的故事,是一部经典之作,并使得这个形象深入人心,应用广泛;1988年日本历史小说家井上靖通过名著改编了电影《敦煌》,意在展现西北风貌,辽阔豪迈的戈壁,黄沙漫漫的气势;还有大型纪录片《敦煌》《敦煌莫高窟美的全貌》等等,深入揭示敦煌二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内涵与发展脉络。

三、“从原生到再生” 创新性研究再探索

1.从美学角度探讨敦煌莫高窟艺术的创新

人生总是充斥着痛苦与悲哀,面对苦难、矛盾的人生,人们往往借由宗教寄托他们的精神信仰,在那里寻求一片净土。十六国北朝时期,敦煌壁画艺术中存在大量故事画的内容,这些佛教故事常常伴随着历经苦难最终到达崇高的境界,并最终以“崇高与优雅 、阴柔与阳刚、对称与和谐、悲壮与英勇 、庄严与浪漫”的美学风格呈现出来。

敦煌莫高窟艺术美学所表达的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是一种大美。通过佛本生、因缘故事传输的悲剧精神,却能让身处苦难的人们看到了希望与新生的力量。作为敦煌壁画中优雅美的代表—伎乐飞天、反弹琵琶、菩萨、天女散花等,经过不同时代的变革,形成了清新野逸的中原样式。其所展现的女性阴柔之美与男性的阳刚之美增添了鲜明的对比,形象均采用了不同程度的夸张、变形,为整个佛国世界增添了许多的神秘与威严气息。在敦煌壁画中常见的美术表达手法—对称,可以说是随处可见。不仅在心理上给予人一种平衡感、秩序感。其所具有的强烈规则性还带有较强的装饰效果。但敦煌壁画所追求的并非绝对的整齐、单调的艺术形式美,而是对称中求不对称的艺术手法,在其中寻求细节的变化使敦煌壁画更具艺术感染力。而对于每个洞窟,不管是建筑还是壁画都有统一和谐的色彩晕染。这种统一强化了艺术语言,增添了装饰性趣味。让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艺术类型完美融合。

敦煌莫高窟艺术从美学角度探讨了其艺术表现形式、内在精神含义、未来发展动力等,通过分离、发掘、揭示、提取一定的内容内涵,而不是表面的、肤浅的、外在层面的、符号化的纹饰,在与现代生活相连接的过程中,派生出新的艺术品种,新的艺术流派。探寻中国艺术发展和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路径与使命。

2.从形式美法则角度探索敦煌莫高窟艺术的创新

探讨形式美法则,几乎是所有设计学科共通的课题。形式美法则属于现代设计理论中的一部分,形式多种多样,是人们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包括有统一与变化、局部与整体、重点与焦点、放射与聚集、渐变与特异、节奏与韵律、简化与繁复、运动与静止、空间与平面、重复与相似……利用形式美法则对敦煌壁画的图案种类、构图、色彩进行简要分析。符合现代平面构成的审美原则,恰如其分的将敦煌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之中。

例如榆林3窟、420窟的植物装饰纹样,428窟四壁连续说法图中飞天下方的浮雕佛龛(图5)、420窟的千佛排列(图6),皆使用了重复美法则,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深深地震撼着观赏者,不同颜色排列的千佛,以简单的节奏体现出轻微柔和的韵味,深浅颜色均匀有序分布,绿色、白色、浅紫色、深紫色、黑色,似有波光粼粼的微妙动感,墙面正中心的佛龛内置一佛二菩萨的组合,产生重点与焦点的形式美感。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让人不由地感叹伟大先民的智慧创造。这些元素本身所具有的形式美感与现代设计中的要素有相似、重合之处。

图5 428窟

图6 420窟的千佛

敦煌壁画在构图、造型、线条、色彩以及故事情节共同的配合下产生了独特的形式美感。例如:装饰性构图,打破了时间、空间对事物的限制,符合中国传统对于时空的虚拟性表现,自由而有序地组织画面,时刻强调着平面上产生的视觉动感,采用的重取势、重韵律,加强事物方向性的手法,都极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趣,这些节奏与韵律都是现代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能在不经意间影响到观者的内在心绪与精神情感。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敦煌莫高窟艺术的美学角度与形式法则的探索,可以把敦煌莫高窟艺术放置于历史与现实、宗教与世俗、民族与现代,多元碰撞之中,深入挖掘其艺术发展的无限潜力,美学角度所表现的“崇高与优雅 、阴柔与阳刚、对称与和谐、悲壮与英勇 、庄严与浪漫”不仅是对敦煌壁画内容的高度凝练与概括,同时也体现出现代信息生活中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趣味,而形式法则的表现可以使再生艺术的应用中多增添一份律动感。

虽说现在对于敦煌莫高窟艺术的创新应用不在少数,但市场效应、审美素养、创意思维、表达形式都参差不齐,依旧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笔者认为它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获得真知,紧跟时代的潮流,在未来,再生艺术依然可以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绽放光彩。

猜你喜欢

莫高窟敦煌艺术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纸的艺术
莫高窟,走过千年
莫高窟第245窟主尊定名考
莫高窟第445窟的造像组合与功能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