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画观”在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2022-01-21陈晓炎杨璐指导教师

流行色 2021年11期
关键词:山水画景观设计景观

陈晓炎 杨璐(指导教师)

湖北师范大学 湖北 黄石 435000

一、“如画观”的缘起与发展

景观是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互交融下的产物。20 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科技的全球化,世界文化的逐渐同质化引起了世界各国景观设计师的关注。世界各国的景观设计师开始从之前的强调景观的艺术或技术方面,转向开始关注景观与文化的关系。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地域特色逐渐丧失,地方文化开始消散。面对国家逐渐被西化被腐蚀的情况,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开始投入到我国本土景观设计手法的研究中来,为我国本土景观事业的发展砌砖垒石。

(一)文人觉醒创造“如画观”

自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大量的西方思想开始源源不断的涌入我国,对我国本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我国由于当时刚刚经历过战火的摧残,许多优秀的传统理论传人在战火中陨落,致使我国在风景园林方面的理论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面对着需要快速建设的国家,我们逐渐失去辨别能力,对西方的理论全盘接纳。景观设计师们逐渐开始追求项目完成进程快慢而并非专注于用心的设计,在这种情况的催化下,我们越来越迷失自己,开始不断地去沿袭西方现成的成果,对中国本土的景观特色抛诸脑后。由于我们当时与西方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盲目借鉴的结果便是仅仅只能流于表面,造成了所谓的“形式主义”,甚至一直到后来的“复古”、“仿古”等,复、仿的也是别人的古,而我们的本土传统文化却变成了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异物。

在当代城市化大浪潮中,有那么一批先行者,如王澍、董豫赣、童明、王欣等,他们愿意承担战争中弱者所必须意识到的文化责任,主动地向另一种文明发起进攻。其中王欣所著书籍《如画观法》的出版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古代绘画语言与现代景观设计交织的平行世界,它为我国传统本土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中国传统的本土环境设计意识、尤其是以现代景观和古代山水画为代表的设计认知结构和世界价值观,能否成为一种源头引爆点,在现代中国本土景观设计学中迸发出一种如画的“观”法,并转化为一种连接意识,正如海杜克学者在处理图像的时间维度时所说,可以成为连接记忆与设计的一条“脐带”。

“如画观”中的“画”代指的是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作,利用山水绘画作品自身所表达的方式去体会画中世界,并将其一系列的相对空间进行记录,“观”则等同于“设计方法”[1]。“如画观”带领我们所走进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立面设计和景观环境,而是一种古典世界的返现模型,是当代景观设计面向自然山水叙事的探索,是在“画意构造”范围下有关中国本土景观设计学创新形式的探讨(图1)。

图1 画与观 ( 图片来源:god设计网)

(二)本土景观契合“如画观”

“如画观”特有的造景思路、精巧的空间设计手法,丰富多样的景观配置均是我国本土传统文化的体现。“如画观”从传统山水画作中解析出了一种适用于现代的本土景观营造的“立法定式”,架构出了本土景观设计的相关知识,构建了新的设计思路。“如画观”所蕴含的本土文化底蕴和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指导思想,将我国本土的景观营造推向了一个亘古未有的文化高度。

“如画观”是实现中国本土文化和当代景观设计融合创新的重要途径。本土文化的加入可以提升景观的内涵,景观可作为本土文化承继的有益载体。在现代景观的设计与规划中,只有融入充足的本土文化设计元素,才能使景观更具有其独特的朝气,散发出无尽的生命力。运用“如画观”把景观创作成一幅具有生命力的画作,可以为中国现代本土景观设计的发展提供参考。

将“如画观”融合进现代景观设计中,景观便不仅仅只是风景,还是古典与现代的碰撞。如画观”中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使每一个景观有立意,有生命,使景观拥有了故事性。置身“如画”景观之中仿若在欣赏一幅山水名作,每个人都可以在观赏景观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桃花源,使我们在摆脱快节奏生活的间歇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净土(图2)。

图2 虚与实(图片来源:god设计网)

二、“如画观”在乡村公共空间景观中的呈现特征

现今大多数乡村一味盲目地“仿城市”建设将乡村原有的特色抛弃,导致了乡村公共空间景观的不伦不类,乡土气息泛滥。因此对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进行独特艺术性与文化性的改造已然迫在眉睫,而构筑乡村如画景观便是创造乡村独特性与提升乡村吸引力与生命活力的有效途径[2]。

(一)场景重现

“如画观”将山水画进行转译的第一种形式是场景重现。场景重现就是将古代山水画中所表现的场景在当代景观中表现出来,对山水画中的场景进行仿刻还原,以古返今,以今思古。场景重现使人们在观景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景物的变化,漫步在景观中,就像欣赏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内容丰富,变化无穷,给人以极致的视觉享受。

(二)路径解析

“如画观”将山水画进行转译的第二种形式是路径解析。路径解析就是将山水画中的游览路径进行提炼,用山水画的故事性情节串联起整个设计。路径解析充分体现了山水画的结构特征,丰富多变的游览路线可以起到移步换景的景观效果,并创生出一种起承转合的韵律节奏感,为游客带来无尽的趣味感。

(三)构图转译

“如画观”将山水画进行转译的第三种形式是构图转译。构图转译就是将山水画的整个构图看做一个整体,并将其意境进行提炼,创造出生动的神韵。神韵是山水画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艺术性景观建设的重要依据。设计师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创作思路、人格理念等融入景观设计中,对自然元素进行精减、提炼、分析和再现,从而在弹丸之地里创造出魅力无限的景观意境。

三、乡村公共空间景观中“如画”图景的营造

(一)景观似画

风景似画的生态景观能使当地居民处在一个优良的环境中,为游客下乡驻足提供强大的吸引力,这是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的第一个层次。在这一层面上,我们应以乡村地方文化特色为基石,整合优秀的审美理念,以生态可持续性发展为前提,通过“如画观”合理的规划乡村自然景观。

打造“如画”空间是实现乡村景观似画的途径。“如画”空间可以勾勒出“春来柳绿百花开,夏到牡丹最鲜艳,秋至枫叶脸羞红,冬临梅花傲骨展”的季节更替,可以幻化成“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触感体验,亦能够创生出“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的情感表达,最终升华为“不共青山一笑,不与黄花一醉”的生活感悟[3]。

(二)主体入画

主体入画的生产图景能有效地促进乡村优质就业的需求,推动农业成为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这是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的第二个层次。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充裕,精神需求开始扩展和渗透,人们对景观的审美感知已经从感性、理性的审美转向多样化的体验审美,更加注重对景观身临其境的体验,新的消费需求的出现对于乡村产业的发展来说是巨大的契机。

建造“如画”产业是实现乡村主体入画的途径。“如画”产业代表着村民日常劳动、播种耕田、操忙农事、以及体验各种新型生产的场景。“如画”产业能够发现村民生产的劳动美,展现简单的生活美。

(三)生活如画

如画的人文生活场景营造有助于构建全村的内生动力和凝聚力,是乡村“如画”风貌建设的关键环节,这是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的第三个层次。通过构建便捷舒适的生活圈,让村民在乡村过上宁静美好的生活,使整个村庄成为睦邻友好、文化多元、宁静舒适的生活图景[4]。

营造“如画”生活是实现乡村生活如画的途径。“如画”生活是充分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使村民不仅可以生活在高质量的自然环境中,还有良好的公共服务设施和高质量的产业就业。“如画”生活正如桃渊明《桃花源记》般富有意蕴,既有自然之美,又展示了不同文明的延续。

结论

“如画观”为景观设计师们提供了一个有古及今的景观设计思路,古代绘画语言与当代景观的碰撞最终在美丽的乡村绽放。“如画”的乡村建设是有志青年对曾经绚烂过的优秀本土文化再一次绽放的不懈努力与尝试,是对逐渐西化而不自知的国人的一记警钟,是为中国本土文化谋出路的勇敢迈步。在当今新时代的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景观的发展需要注入文化,整顿创新,完成乡村的倾覆性革新。“如画”乡村通过前瞻性地对乡村的未来发展提出美好期待,使整个乡村可以概括为一幅优美的画卷,成为人们未来就业和生活的不二选择[5]。

猜你喜欢

山水画景观设计景观
我来打开山水画
景观别墅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火山塑造景观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