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理念在城市旧工业区景观更新中的运用

2022-01-21褚琳

流行色 2021年11期
关键词:杨浦滨江景观

褚琳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上海 200042

上海是近代工业的发源地,而20世纪90年代,传统产业逐渐走向衰落,城内工厂逐渐向郊区转移,滨江工业区也变为无人问津的废弃地。生态问题的频发引起人们的焦虑与反思,并不断找寻人与生态互利共生的平衡:10月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全球性会议CBD COP15的召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国际上不断被呼吁;反对大拆大改,提倡根据建筑和空间现状进行个性化考虑,从而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的有机更新概念提出[1],这些都促使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上海不断践行关注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模式。在此背景下,《上海城市总体规(2017-2035)》中杨浦滨江(内环以内)更是作为开发的核心区域进行开发,致力于成打造绿色生态、开放活力、历史积淀的滨水景观空间。2017年杨浦滨江改造后由废弃工厂密集工业区转型为集公共交流、生态景观、公共交通为一体的滨水休闲公共区域。在追求环境与经济齐驱发展的当下,杨浦滨江的改造给予我们良多启示意义。

1.生态理念在景观更新中的运用原则

景观系统具备两种功能,其一是能作为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循环的载体,与社会物质文化系统紧密相关;其二,是作为社会精神文化系统的信源而存在,与人类社会精神文化的形成密不可分[2]。这些都表明:景观除具备将自然界物质转化为艺术品的观赏属性外,还具备链接生态与人类社会精神文化的社会属性,因此生态理念在景观中的运用也显得尤为重要。

1.1 物质和能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景观建造和后期维护中会带来资源上的消耗,要减少资源上的消耗唯有合理运用即节约,而节约方式便可以遵循4R原则。4R原则,即减量(Reduce),减少景观建造和维护过程中的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如在绿化维护中减少或不用杀虫剂、人工化肥使用,合理利用雨水、日照从而减少人工灌溉;再用(Reuse),废弃土地再利用,废弃材料通过再创新使其具有新使用价值,在旧工业区改造中就可以合理利用废弃厂房、旧砖块、金属进行建筑公共艺术品创作;再生(Regeneration),利用可再生材料和资源,同时在景观中建立可再生系统,使材料和资源能够循环使用;回收(Recycling),指设计中运用的材料和资源能回收再利用,例如景观中搭建所用钢材能够直接拆卸并进行利用。

1.2 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

当人类对于自然的干扰强度超出生态系统可承受范围,生态系统就易遭受到破坏,如化工厂废弃地、采石场,用景观的方式修复场地肌肤、维护与促进场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已是当代设计师一大社会责任与义务。设计师可运用微生物改善土壤污染、生物改善水质、增加植被覆盖等方式来重新进行场地生态恢复。除主动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设计、建造中所涉及的材料、技术应尽量不对生态环境带来影响,如改造中保留场地原生植物的做法,既对避免原生态平衡破坏,原生植物的高存活率又减少后期人工维护损耗。

1.3 基于生态理念景观要素的添加

此处“景观要素”特指后期人为在自然基础上添加的景观要素,而基于生态理念景观要素的主要为有以下三种特征: 其一也是最基础的,对于原有场地生态能够达到最小干预,人为活动对于生态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其二,在第一点基础上,促进自然系统自身完整功能性,促使场地自然生态恢复原有活力;其三,通过绿色的创作手法或基于生态的设计理念,给予景观要素使用者启示意义,从而启发其在生活中能够践行生态保护的举措。例如使用废弃工业钢板制作的公共艺术雕塑。

2.生态视角下城市旧工业区景观更新策略

杨浦滨江公共空间位于上海内环和中环之间,与陆家嘴金融中心隔江相望。杨浦滨江以定海桥为界分为南段和北段。本论文中,笔者的研究范围为杨浦滨江公共开放空间区域(杨树浦路以南区域),位于定海桥南段;本文中对于杨浦滨江中景观的研究范围,特指杨浦滨江公共开放空间区域(杨树浦路以南区域)中的建筑、公共艺术品、地面铺装。

2.1 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老建筑的功能重构

原废弃厂房已无法再行使原作为工业生产的使命,要进行可持续利用,功能上就需顺应新时代人类活动需要,进行功能重新构建。改造设计方面,设计者应尽量对建筑结构进行保留,使资源可持续再利用、减少改建经济成本同时对建筑的历史元素也最大限度留存,使原废弃建筑改造后同时具备生态、文化、经济价值。功能定位方面,设计者在进行具体业态植入时则考虑以厂区工业文化为核心的第三产业业态融入,由烟草厂仓库改造的绿之丘在原建筑再利用同时,赋予其更为丰富的功能价值以及艺术欣赏价值。(图1)设计者将原厂房外墙壁进行拆除将厂房结构进行裸露,巧妙利用原厂房独特结构,并用绿色植物品类将本冰冷的工业水泥体层层装点,植物蓬勃艳丽色彩与工业风混凝土冰冷色系相碰撞,营造出昔日老旧工业物焕发新生机的独特景象。绿之丘因其独特的设计成为上海旅游著名的网红打卡地点,也被作为了2019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展览场馆之一,吸引众游人前来参观,创造不菲经济价值。

图1 绿之丘(来源:自摄)

2.2 废弃材料的转型与重塑:历史遗存元素的保留与创新

除大型建筑物可进行再利用,过去工业生产中所遗弃下的零件、材料、基础设施等相对较小物件也可进行再利用,其中废弃材料的转型与重塑笔者主要将其分为两类:

其一,完全保留其原貌,设计者直接从功能性角度将其进行运用于新场景并将其置入,以最节约、高效方式使元素转型,也最大化保留其原历史属性。滨江公共区域渔人码头广场位置处,设计者将数十个栓船桩排列成矩阵状成为公共艺术装置,码头原本废弃的栓船桩具备新的使用价值。其二,对元素进行再创作,通过涂鸦、解构、拼合等方式将废弃材料再利用,相较前者艺术表现力会更为丰富,重塑后元素散发出的新意也更为吸引观者,在上海船厂旧址段,工业生产的废弃金属管道则根据其物理特性巧妙制成传声筒游乐装置,游客们嬉笑与老物件互动间方能聆听到生态与历史的共鸣。

这些细小元素虽不及建筑承载过多的历史文化价值,但对其再利用的方式使资源循环再用同时,也巧妙利用元素、符号的特点营造出场所的旧工业氛围。

2.3 公共艺术品的增添与环境相融合

标题中的所指环境包含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在旧工业区景观更新时,除利用原有元素进行再创造,新增添公共艺术品对环境干扰也应最小,此基础上公共艺术品与其安置人文环境相结合方能增加作品整体文化维度,公共区域设计者谈到“新介入的元素既保持着对既有环境的尊重,有限度地介入现存空间之中,同时又以一种清晰可辨的方式避免和既有环境的附着与粘连,与之形成比对性的并置关系。[3]”设计者希望新增添的元素能够不破坏生态环境,同时又能够展现过去历史,以现代视野展望未来,向史而新。

原祥泰木行地段的“人人屋”便体现出设计者生态与历史碰撞的设计理念(图2)。人人屋”是公园区域用于向市民提供服务功能江边驿站,建筑采用对环境友好的木头和玻璃材质,菱形交织的木结构外框内是玻璃搭建的小屋。除材质对于环境伤害小以外,原木色木结构小屋成功与周边芦苇、野花景色中相融合,木质结构也向游客们有效创达原址木厂的场地记忆。在公共区域中,以“人人屋”为代表的“新介入”的设计元素能够在不伤害环境基础之上,通过材料、外观等设计与场地环境、人文环境相结合的方式使后置入人工制品与环境和谐共生。

图2 人人屋(来源:自摄)

2.4 植物色彩装点构建后工业美学氛围

旧工业区由于工业属性以及长期废弃,其构筑物色彩多为青灰色、熟褐色等冷色色调,从而在视觉上会呈现出死气沉沉的观感。因此以植物柔和线条感与丰富色彩的增添,不仅对旧工业区的生态优化有所帮助,对场所美感和氛围提升意义重大。植物选用可首选原生草本类和藤蔓类植物,其线条纤细且柔和能弱化工业构筑物生硬线条,藤蔓类植物在建筑上的依附,还能够为单调色彩建筑外立面起到天然装饰作用,减少后期人工改造资源消耗;另可搭配色彩丰富、饱和度高的开花植物,优美景观效果同时又可以帮助吸引蜜蜂与蝴蝶等生物。

如图3中便为杨浦滨江公共区域中植物配置,采用芦苇、狼尾草等本土草花类植物并复配观赏类植物混合种植便,如此既巧妙既渲染工业场所氛围,又使景观色彩具有层次感。如图中虽两种植物同为黄色色系,狼尾草植物的低饱和度的黄褐色与背后的工业遗存的熟褐、青灰色形成搭配感,传达出场所工业氛围的沧桑感;而万寿菊以高明度、饱和度的淡黄色又打破景观整体低饱和度冷色色系的压抑感,为场所灌注生机。这种通过植物色彩巧妙调节景观氛围做法既表现出场所工业氛围,也为杨浦滨江冰冷水泥及金属建筑物增加一丝温度与俏皮,形成独具韵味后工业景观风貌。

图3 杨浦滨江景观中独特植物配置(来源:自摄)

2.5 景观设施与生态修复相结合

本文中强调的不仅是通过技术上进行修复,在此基础上结合公共艺术理念,使景观同时具备生态修复功能与美学价值。对于工业废弃地景观改造,景观设计者首先需考虑生态修复与保护,进而通过公共艺术的理念与手法修复场地肌理,赋予其空间秩序和新功能意义。 植被是具备修复功能景观中常用元素,其不仅具有丰富美感且能防止水土流失,同时许多植被如东南景天、蜈蚣草能净化土壤与水质的危害元素。水景也是景观生态修复中较为常见运用到的公共艺术形态,水景能够与水质净化系统相结合,净化水质、还能解决一系列生态问题的同时也增加了修复场地的观赏性。

在杨浦滨江公共区域中,大班住宅旁的雨水花园便是景观设施与生态修复结合的典范(图4)。雨水花园设计利用本身地势低洼优势,全部采用透水铺装,池底不做封闭防渗水处理,汇集的雨水可以自由地下渗到土地中,既天然调节周围土壤的水分又解决大班住宅区域地势低导致的排水压力大问题。除此地下设置灌溉与储水装置,收集的雨水能够用于周围景观的灌溉并分配降水。在此基础上,雨水花园种植芦苇、耐水乔木池杉等原生水生植物净化水质、丰富周边绿化。除外还修建展示杨浦旧工业历史栈桥、凉亭,使雨水花园集生态修复、艺术欣赏、文化科普功能为一体。景观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设计具备以景观的方式重塑场地自然的功能实用性,同时又不缺失景观美观观赏性,是当下工业废弃地改造的趋势,也是当下设计者们对于城市发展进程中工业化带来生态问题的应答与思辨。

图4 大班住宅旁雨水花园(来源:自摄)

2.6 生态主题公共活动的开展

公共艺术品的公共性决定了其社会属性,因此其价值是当与人产生交流与互动后方能体现的。杨浦滨江公共区域设立博物馆、美术馆,不断开展多项艺术活动、演出、展览,吸引游人来到这里提升文化素养,倾听历史声音,感受生态带来的美好。慢步道、跑道、自行车道的绿道修建、跑步驿站的设立也为多项户外主题活动开展提供良好基础,让参与者在自然中放松身心同时,感受到生态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

2019年,主题为“相遇”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中《城市的野生》作品是将公共艺术品与生态活动完美结合的典范。作品由日本艺术家浅井裕介与公众共同创作,采用象征人工制品人行横道材料“粘贴”于水泥地上加以表现。作品由形态各异的植物、动物、人形状以马赛克拼贴方式重新组成象征移动生物的鸟类、象征植物的花朵。艺术家除自己进行创作也将制作材料分发给滨江游客,获得大家形状各异的裁剪图案后将其拼贴组成作品。艺术家想要借此作品表现人、自然、历史过去现在未来的相遇从而迸发出的无限生命力的主题。生态主题公共活动吸引公众与公共艺术品的互动过程中,极大提升公共艺术品的社会影响效应,也以更为多元化途径潜移默化将生态意识传达给公众。

3.结语

上海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的成功改造案例向我们表明:城市景观改造应在结合自身自然生态、区域人文环境基础上确定改造方向,并以尊重生态的景观改造方式进行方能使景区长远发展。而景观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伦理也是应在满足人的使用目的同时,尽量使人的干扰范围和强度达到最少的原则[5]。景观在现代社会中承载着也不再单纯只是观赏功能,还应承载链接人与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功能,以及传递历史文化的人文功能,这在杨浦滨江旧工业区改造中也得以完美应证。城市中人、生态、文化三者是无法割裂的共同体,三者在景观设计融合共生方能打造出优秀景观城市景观,并助力城市可持续长远发展。

猜你喜欢

杨浦滨江景观
福州滨江私宅
景观别墅
百年杨浦大变YOUNG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芜湖滨江天际线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滑板不是年轻人的专利
杨浦科创:“担投贷”融合的园区金融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