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评三章

2022-01-20赵克红

牡丹 2022年1期
关键词:木马知青高铁

时代悲歌  跌宕心跳

南京作家陈德民先生算得上我的良师益友了。几天前,他把新出版的长篇小说《红杉树下》(以下简称《红》)快递于我。手捧这本洋洋洒洒、总字数超过40余万的长篇小说,我发自内心地向德民先生表示祝贺。

《红》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宏阔时代背景中展开。有关知青题材的长篇纪实报告文学数《梁家河》影响最大,这部报告文学向我们真实而又生动的讲述了人民领袖习近平艰苦的7年梁家河岁月。作品笔触生动,感情独特,血肉丰满,感人至深,令人百读不厌,百听不烦。

叶辛的知青题材的长篇小说《蹉跎岁月》(主要讲述了下乡知青柯碧舟的生活、工作和情感故事),应该是写作最早,影响最大的。在建国70周年前夕,该作品入选了“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改编成同名电视剧后,更是产生了轰动效应,并且获得了各种大奖。叶辛还创作了长篇小说《孽债》,堪称为《蹉跎岁月》的姊妹篇和续集。两部长篇小说,可谓写尽了知青生活的酸甜苦辣,作品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除此之外,20世纪90年代,还涌现出了郭小东的《中国知青部落》,赵维夷的《老插春秋》,芒克的《野事》,米琴的《芳草天涯》,刘军的《噩恋》,韩乃寅的《远离太阳的地方》,李晶、李盈的《沉血》等等,这些作品都展现了以前知青作品中未出现过的知青生活内容和感情體验。还有一些中短篇也极具独特视角。比如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解剖了知青所处的政治环境,李锐的《黑白》表现了知青理想主义的虚幻成份,刘醒龙的《大树还小》从老乡的角度写知青。

与这些作品相比,《红》虽然创作较晚,但以情节逼真、感情细腻,笔触生动、目光深邃,接地气、可读性强而赢得读者的青睐。这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较为出色的作品,也是在“知青文学题材”创作主题、人物写法上实现了新突破的一部力作,堪称“后知青时代”的一部精品。具体说来,《红》在以下四个方面的表现值得称道:

其一,它生动呈现了一段知青的“心灵史”。《红》以苏北地区知青近4年农村锻炼为描写重点,共写了数十个人物。其中,一半以上是鲜明生动的知青形象。小说表现出了他们承受的人生苦难,揭示了他们在苦难中痛苦挣扎、艰难成长的心路历程。

当年,知青们来到苏北农村,恶劣的生活、艰苦的生产条件,繁重的体力劳动已经让他们刚刚长成(甚至还未长成)的身体和初涉社会的精神不堪重负。更令人揪心和痛楚的是:更有极少数基层干部以强权谋私利,竟然干出了强暴女知青的罪恶勾当!

眼前发生的一切,让一些知青在内心深处渐渐对“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产生了怀疑。他(她)们在心路历程上发生了改变甚至逆转——从盲目崇拜的狂热心志,转变为被欺骗、被愚弄的失望心态。知青纷纷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客观上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他们要么想方设法托关系走后门,赶紧离开苏北农村;要么自暴自弃,甘于堕落,自觉不自觉的跌入痛苦的深渊……

《红》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知青的这段五味杂陈的心灵史,对研究“知青运动”的发生、发展到结束,颇有裨益。

其二,小说塑造了为数颇多的鲜活人物形象。德民兄谙熟知青生活,笔下人物性格迥异、栩栩如生。不同人生境遇的知青,音容笑貌跃然纸上,使读者与之休戚与共。小说通过对郑东杰和文澜两位主人公爱情纠葛的典型刻画,对他们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淋漓尽致的展示了苏北知青喜怒哀乐的生活画卷,再现了那段特定的历史岁月里人物的不同命运,让读者在反思中获得启发和教益。

另一个人物形象是杨光伟,也令人难忘。他出口成章,曾经当过中学“红代会”常委。由于他从哈尔滨带来了《青春之歌》等十几部长篇小说,在知青中传看,被定性为“黄书事件”。最终的结果是:他因此被撤销副排长职务,送学习班强制改造思想。这一事件,在今天的年轻人看来可能会百思不得其解,甚至觉得滑稽可笑。年轻人可能不禁要问:人世间竟然会有这样的“荒唐”事件?

小说也塑造了一批女知青的形象,像裴清、姜虹、郑秀娣、卢琴等。她们一个个富有个性,爱恨分明。尤其是吕晓燕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由于她从小失去了父爱,心灵有点扭曲。为了自己往上爬,她不择手段,不惜伤害战友;为了苦苦寻找人生感情的归宿,她不择手段,最终却竹篮打水一场空……

总之,《红》塑造的每个人物形象,深得鲁迅白描手法之“三味”,努力做到“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其三,两性之间的情欲描写也恰到好处。《红》在描写两性情欲上,掌握了适度原则。知青下乡之时,那些少男少女们的年龄正处于情窦初开的青春期。在懵懂的青春期,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年不钟情?他们对异性十分好奇与敏感,特别是与异性单独相处或肢体有所接触时,内心的激动与亢奋,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在文学创作领域,我们究竟该如何表达情爱与性爱这一敏感话题,《红》为我们提供了多处可资借鉴的成功范例。

第四,诗化的语言与结构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作者有几套语言,写人物对话是一套——乡言俚语接地气,幽默诙谐人爱读;写景状物又是一套——唯美雅致受熏陶,诗意满满人称誉。

在写景上,作者善于调遣诗化的语句,描绘出一幅幅苏北的乡村风景画。作者纯熟、灵活驾驭语言的能力,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小说增强了苏北地域特点,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红》中,在知青艰苦生活的烟火色里,依旧跳动着美妙的乡村风景,不时迸发出的精彩语段俯拾皆是,彰显着生活的美好,闪烁着广大知青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的确为小说增色不少。如果没有这些描摹风景的精彩语段,小说就会显得有点枯燥与乏味,自然就会减色。

总之,《红》结构完整,既符合传统上首尾相连、环环相扣、善恶终有报的审美心理,又采取“父女访谈”的长线穿珠式结构,以知青生活为主线索,将事件按时间顺序贯穿起来。读来有条不紊,张弛有序,从人物的命运起伏中感受到心灵的激荡和审美的满足。

为新时代高铁放歌

收到李木马兄寄给我的诗集《高铁,高铁》,我推却冗杂事务,一首首认真品读,直至读完该书的最后一行。掩卷深思,几多感慨。

诗集《高铁,高铁》,是一部恢宏的时代乐章,也是铁路诗人献给中国高铁的礼赞,作为一名铁路诗人,李木马为中国高铁发出了嘹亮的声音。我与木马兄曾一起到过武广高铁、京张高铁建设工地、西成高铁、青岛四方车辆厂等地采风。木马兄所到之处,都认真采访,不停地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下自己的感悟心得和偶尔萌发的诗句。他才思过人,文如泉涌,加之他的勤奋,一路走来,不知不觉中为世间又增添了许多美好的诗文。爱尔兰诗人希尼说过:“一首好诗就是给人一个惊喜。”《高铁,高铁》一书,让我从一首首充满生命激情和灵魂震颤的作品中,领略和体味到了一个个在时间的缝隙中“呼啸而过”的阅读惊喜。

诗集共由三部分组成,其内容均与京张高铁有关,属宏大叙事作品。我们都知道,主旋律题材的作品并不好写, 它既是对诗人大时代情怀的一种检验,又是对诗人个人写作能力的一种考验。如果没有坚实、深入的生活体验做基础,作品很容易流于肤浅、空泛。木马兄是铁路人,他长期工作生活在铁路系统,对铁路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经验积累,他肩负两根无限延伸的“事业钢轨”,同时也扛起与日俱增的社会责任和工作责任,加之他敏感而细腻的观察,使他能够得心应手地驾驭此类题材。这些诗作,充分体现了他作为铁路诗人的使命与担当,洋溢着飞驰的人生和壮阔的诗情,为高铁的发展和建设送上源源不断的祝福。木马兄的诗是极具个性特征的,即使是书写“高铁”这样的宏大的题材,他也会在字里行间刻下属于他的特别的痕迹。比如从这本诗集的很多作品可以看出,他依靠自己一贯的高拔的精神力量,在雅致、明亮、炙热的词句里预先注入壮美的诗意,如愿以偿地收到了铿锵激越的艺术效果,而丝毫不让人觉得空泛、苍白,显得质地细腻、坚实,让人可触可感。不仅如此, 木马兄还在叙述主题的不断铺排中,进行了各种言说、对象、体位的变换与补充,提高了诗歌对火热生活呈现的分量和质量:“而农民工张二拴/并不了解这些,,他只知道/要努力打通这段/隧道中的‘血栓’/他只知道,自己就是一根螺栓/只要隧道未通/就要像锚栓一样锚固在石头里”(《民工·艺术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如此题材宏大、情感饱满的诗歌创作,他的语言并没有如脱缰的野马,在抒情的轨道上漫无边际地行走,而是较好地把握了抒情性和经验性之间的言说尺度,使读者看到了他忠实于现实世界的内心和洞悉生命真相的灵魂:“看似是人在拧着螺丝/其实是螺丝在拧着一个人的信念/我朝手心呵口气/跟着他们继续拧,直到/把一块铁疙瘩拧出反抗力/拧出让心为之一动的/肉体的柔软”(《拧螺丝的人》)。作为一位老铁路诗人,木马兄通过这部诗又一次向我们验证了:优秀的诗歌往往产生于对某种现实“存在”的深入探究和持续专注之中。

我很喜欢木马兄在这本书后记里结尾的这段话:“想起有那么多中外诗人曾写下关于钢轨和火车的诗行,想到无边的大地上朝着远方不倦奔跑的火车,我的内心就充满了激动与感怀:远方、朝霞、沧海、星辰,亢奋的出发,疲惫的抵达,在雨雪和风暴中执着的奔跑……命运的火车啊,正向滑动的巨指翻开大地苍茫的时光画册。每个早晨,火车给我的启示总像一首诗的第一行。那就是:将浑身装满力气,出发!”如今,铁路的快速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我相信,木马兄一定会牢牢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笔耕不辍,不断创作出更加美好的诗篇。

你若盛开  蝴蝶自来

收到冯清利同志寄来即将出版的散文集《一路好奇》,立刻就被这个书名牢牢吸引。便放下手头要干的事儿,怀着好奇心,第一时间认真拜读了他的作品。文字记述了作者的心灵感悟。很多人,正是通过文學这个路径,实践着关于人生的思考与梦想。通过写作,不停地走出小我,走向更广阔、更丰盈的新天地。冯清利同志也不例外,他用敬畏之心去面对他脚下的土地和笔下的文字,在文学创作中,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先说他的语言。读他的散文,总的感觉是文字本色、语调平实,如晶莹的泉水一般,光明透亮。看似普普通通的叙述,娓娓道来,却蕴含着对故乡、亲人、友情、山水、文化、生活等方面深深的情感和认真的思考。在《嘉奖锣鼓》一文中,他写道:整个学生时代,小学时的那次嘉奖的锣鼓声一直响彻耳畔。为了维护荣誉,我一直努力着。渐渐地,这种被动前进变成了自觉前行。

再说他的构思。构思,是作者审美思想由模糊到清晰、由抽象到具体、由零碎到完整的逐步深化定型的过程。散文的构思讲求精炼集中、重视情思、塑造意境。清利的散文,文字虽简短,构思却很精妙。从《三上红旗渠》一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同是一个地点,清利却写出了与其他人不同的感受。一上红旗渠,欣赏美景,美景沁人心脾;再上红旗渠,感受精神,精神可歌可泣;三上红旗渠,心灵洗礼,英雄千古流芳。层层递进,互为补充,文短意丰。

最后说一下立意。立意贵新鲜。他到赵保乡采风后,以《赵保的色彩》为题,从寺河水库的水碧写到槐花节的花白,又写到烈士陵园,抓住了赵保红色的特点;到莲庄镇采风后,他独辟蹊径,把目光作为切入点,以《王邦瑞的目光》为题,表现了王邦瑞的远见卓识和为国为民情怀。《四土地的鼓声》一文,记叙的是元宵节期间一个小村庄的村民擂鼓庆祝节日的情景,但作者把它放在了脱贫攻坚战的大背景下,就使得站位有了高度。

冯清利的作品,归根结底是作者一次又一次的精神还乡。他的很多作品都为自己的写作寻找到独特的创作地标,这个创作地标是他自己所熟悉的。其实,许多作家在创作一开始就找到了创作的精神故乡,而有的作家,终其一生也未必能找到。只有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与时代接轨,与生活交融,才能写出鲜活生动、富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才能赢得读者的认可与好评。

几十年来,清利同志在文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在生活中寻求美,在文字中表现美。他的文字也不断脱茧化蝶,在文学的百花园中翩翩起舞。他的作品带给读者的是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祝愿清利永远保持一颗童心,永远保持对世界和生活的好奇,让更多美丽的蝴蝶在他精心营造的文学花海里展翅翩跹!

责任编辑   王小朋

赵克红:中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铁路作协副主席,河南省作协副主席,洛阳市作协主席,一级作家。

猜你喜欢

木马知青高铁
小木马
骑木马
小木马
高铁会飞吗
难忘知青岁月
旋转木马
知青伟大的一代青年
人地百米建高铁
第一次坐高铁
难忘的知青往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