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成机理探析
——以特区精神为例

2022-01-20郭跃文廖胜华李璐

广东社会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经济特区特区深圳

郭跃文 廖胜华 李璐

关于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的重大理论创新所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又强调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把握这一理论创新,要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上,深入领会精神要义。逻辑是历史在思维中的再现,深入认识逻辑要义,要以对历史的准确把握为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8页。这一论断从历史维度深刻揭示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伟大建党精神这颗红色种子,绽放出一朵又一朵彰显中国共产党政治品格、政治形象的精神之花,串接成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其中,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在改革开放时期所凝结的标识性精神成果。特区精神生成演进的历史过程,典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得以生成的内在机理。

一、精神立党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生成的双重过程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47页。

精神立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和显著优势③陈晋:《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解读》,《中国井冈山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第17页。。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与其他一切政党完全不同的性质与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所说的“特殊政党”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78页。“新型的党”⑤《列宁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25页。,是毛泽东同志所称的领导革命的“革命党”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57页。。作为全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党,虽然在结构上与其他政党一样都是由“部分”组成的,但这个“部分”不是像资产阶级政党那样的与整体对立的“部分”,而是代表整体的“部分”⑦林尚立:《政党、政党制度与现代国家——对中国政党制度的理论反思》,《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由无产阶级最优秀分子所组成,是无产阶级最先进、最坚决的部分。特殊的性质与形态,决定世界上没有哪类政党像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样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和精神意志,内在要求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精神立党。所谓思想建党,就是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是简单取决于党员的出身身份,而更在于党员的思想觉悟,在于党员“无条件掌握无产阶级世界观”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83页。。所谓理论强党,就是党的力量归根到底来自于马克思主义,来自于党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动把握,科学驾驭历史规律的独特强大能力使党掌握历史主动,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引领历史方向。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又体现到精神立党上。从内在而言,精神是主体价值信仰和意志品质的反映,是主体行动的意义、动机和目标形成的基本依据。一个政党在思想理论上的先进,要展现在对精神信仰和理想信念的坚定坚守上。“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⑨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5页。共同精神信仰、强大意志品质赋予马克思主义政党强大凝聚力、战斗力。从外在而言,精神是主体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人格符号标识,包含着“我”的独特性规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只有不断塑造先进的精神品格和精神形象,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知、认同、跟随、拥护。独特精神表征赋予马克思主义政党强大的精神感召力、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精神立党的先进属性,推动中国共产党在改造世界过程中绘就了丰富多样的精神图谱,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也建造起中华民族崭新的精神大厦。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产生千年未有之焦虑,中国意识危机前所未有凸显①[美]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的激烈反传统主义》,穆善培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文化上的优越感、精神上的自信自强日渐丧失。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从此,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精神上的主动既体现在中国人民有了先进思想理论的指导,找到了正确的前进道路,又体现在民族精神气质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升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既是以精神强健自己,也是以精神重塑中华民族的过程。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股政治力量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如此深刻地用精神力量实现对民族品格的积极再造。毛泽东同志曾从战士们所展现的艰苦奋斗品质出发,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62页。这就是说,中国共产党要从培育具有全新精神面貌的“革命新人”入手,锻造党和无产阶级的崭新精神面貌,进而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复兴道路上的文化精神担当。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率先展现出无产阶级所特有的先进精神品格。他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本质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精神。这里的革命不仅仅指政治革命,更主要指社会革命,是围绕实现人类解放而展开的改造社会的能动实践。伟大建党精神给中华民族的精神血液注入全新的革命基因,并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主体层面呈现不同的具体内容、表现形式、符号象征,从而在中华大地上滋养出古老文明所没有的一个又一个新型精神坐标。这些精神坐标,既有个体和群体层面的理想人格,又有地区层面的精神风范,更有伟大历史斗争的精神凝结。它们在革命精神的红色主线下,集合成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构筑起中华民族崭新精神大厦的四梁八柱,推动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象从重内在心性向重外在改造拓展,从保守内敛向敢于斗争、求新求变转向,赋予中国人爱国奉献、变革进取、自立自强的崭新精神样貌。

可见,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成演进史,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再造史。要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就要深入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成逻辑。这一“深入认识”既意味着从历史事实陈述上“知其然”,更意味着从历史发生机理上“知其所以然”。从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相关研究看,相对于“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是认识的短板。就像有研究者所认为的那样,关于中国共产党精神的研究“穿衣戴帽”的阐释多,学理探究少,呈现解释的贫困③杨晓伟:《“人地关系”视角下中共革命精神的内涵认知与科学命名》,《党史研究与教学》2020年第5期,第11页。。

从历史发生的视角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成既是精神作为一种现象的发生过程,也是现象作为一种精神的建构过程,前者是实践生成过程,后者是观念生成过程。从实践生成过程看,精神是现实的映射,是在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萌发演进的。精神的发生意味着人作为主体在面临外部挑战时,个体化或者集体化的身体与精神对此作出积极性反馈④杨晓伟:《“人地关系”视角下中共革命精神的内涵认知与科学命名》,《党史研究与教学》2020年第5期,第18页。。在这里,事件、地域、人是关键三要素,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推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发生显著的积极改变,从而生成特定的精神现象。正因此,事件、地域、人成为中国共产党系列精神坐标的基本命名方式①王炳林、房正:《关于深化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第10页。。从观念生成过程看,精神生成也是主观意识的产物,离不开主体有意识的价值塑造、意义揭示和符号打造。这是主体表达价值主张、情感记忆、身份认同,以及开展精神动员的过程。

在构成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一系列精神坐标中,特区精神具有典型性。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列举了12种伟大精神,其中就包括特区精神。特区精神是其中最具有时代气息的精神之一,它和改革开放精神、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一道,成为改革开放时期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兴办经济特区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特殊意义,它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进行的伟大创举。四十多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大力支持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各经济特区勇担使命、改革创新、砥砺奋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孕育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精神气象。尤其是深圳经济特区,它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最早、影响最大、建设最好的经济特区,成为集中展现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成就与经验的最佳样板。因此,以深圳经济特区为主要叙事对象,剖析特区精神的发生演进,对于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成机理大有裨益。

二、实践生成的事件逻辑与特区精神的精髓要义

在精神的实践生成的三要素中,事件是实践内容本身,占据核心位置。事件的任务性质、问题情境、行动策略,决定了精神的基本形态和内涵精髓。就特区精神来看,特区精神看似是以地区来命名,但与其他一些以地区来命名的精神有着显著不同。在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以地区命名的种种精神中,地区主要是空间形态概念,为事件提供场域,地域本身不意味着先进②杨晓伟:《“人地关系”视角下中共革命精神的内涵认知与科学命名》,《党史研究与教学》2020年第5期,第14页。。但特区精神不同,经济特区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创造的全新事物,经济特区本身就是事件的表达,附着有先进性属性。所以,特区精神可以看作是以地区与事件的双重维度来命名的。

作为事件的特区,实践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自然也是经济特区的实践主题。在改革开放道路上,经济特区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因此,特区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区实践的精神结晶,同时,因特区建设的特殊事件逻辑而具有个性化的精神特质。

其一,特区承载的特殊使命任务,决定特区精神的本质要求是创新求变,特区精神在不断守正创新中演进蝶变。中央赋予经济特区的特殊使命任务是率先开展综合性改革试验、为改革开放开道。这就像邓小平同志所思考的那样,改革开放需要一个突破口,一块试验场,在这里放手搞,万一失败了也不要紧,就那么一小块地方。③余玮:《邓小平和特区的故事》,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GB/85037/85038/7759329.html,最后访问日期:2021年9月1日。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任务具有创造性与恒久性的特点。创造性在于改革试验任务的相对超前性、探索性,具体做法无法照抄照搬,必须向改革要动力、以创新求发展,这决定特区要具有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精神品格。恒久性在于改革试验任务没有终点,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内容,这决定“闯”“创”“干”的具体内涵要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

以深圳经济特区为例。当改革开放刚刚破冰前行、需要探路尖兵的时候,深圳必须走不同于计划经济的新路,率先探索市场取向的新体制、新举措。如率先实行劳动用工合同制,率先取消票证,率先开展土地拍卖,等等。据不完全统计,40多年来,深圳创造了1000多项全国第一。得益于改革先行,深圳率先形成赶超发展优势,1980年至2001年,年均GDP增速达29.5%。与改革先行相应的是,深圳在精神观念上也先行一步,喊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响亮口号。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粗放式发展带来的发展难题在我国日益显现。此时深圳的主要任务是率先调整产业结构,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路。2002年,深圳发布实施《深圳工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率先加快腾笼换鸟;2006年,以市委、市政府“一号文件”形式超前确立自主创新的主导战略地位,从而锻造出早转型早主动的转型发展新优势,“深圳加工”逐步转型为“深圳制造”,进而升级为“深圳创造”“深圳智造”。与实践脚步相同步,深圳精神也在与时俱进。2002年,深圳提炼概括了新的深圳精神,包括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其中开拓创新被更加鲜明地放在第一位。2005年,深圳市委又提出,“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表明深圳要围绕创新发展方式来“闯”“创”“干”。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率先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驱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深度融合,锻造出创新引领新优势。尤其是,大手笔擘画前海这个特区中的特区。前海以平均“三天一制度”的“前海速度”,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600多项,全国复制推广60多项①《前海累计推出645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65项》,《南方都市报》2021年9月7日,GA08版。,成为新时代“制度创新策源地”,再次演绎了“一张白纸画出最美最好图画”的特区传奇。2019年,中央又赋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使命;2021年,中央颁布实施《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经济特区担当起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时代重任。为鼓起迈进新征程的精气神,2020年,深圳提炼概括了新时代深圳精神,包括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其中追求卓越为首次提出,表明新时代深圳的“闯”“创”“干”,要走到世界舞台中央去领舞。

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下的率先赶超,到“开拓创新”下的率先转型,再到“追求卓越”下的创新引领,特区在使命任务与精神风貌上均呈现阶段性变化,但变中又有不变。“不变”的是始终担当先行探索试验的重任,这驱动特区始终葆有“闯”“创”“干”的精神风范,“变”的是探索试验的具体内容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这使得“闯”“创”“干”的具体内涵不断得到丰富拓展。可见,特区在使命任务和精神风貌上的双重“不变”与“变”都统一于创新求变这一本质要求中。

其二,特区面临的特殊困难与挑战,决定特区精神的显著特征是“敢”字当头,赋予大无畏的革命气概以新的时代内涵。在特区精神表述中,“敢”字出现了三次。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创办经济特区,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大胆探索,其综合性、复杂性、艰巨性远非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性特区可比。这就决定,“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都要以“敢”的勇气为前提。

表1 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演变与精神蝶变

比如,深圳经济特区一路走来,长期面对远超常规的困难与阻力,特区建设每迈出重大步伐,都打上“敢”字当头的鲜明印记。经济特区兴办之初,不仅面临物质基础薄弱的困难,更面临思想认识上的桎梏,存在大量僵化落后的思想观念的“雷区”、不合时宜的政策法规的“禁区”。这就需要有不惧体制性压力的巨大勇气。如1981年,为建造深圳第一座摩天大楼国际贸易中心大厦,深圳在全国率先实行基建工程招标制,但当时有人指责招标是破坏国家计划。面对责难,深圳坚持改革方向不动摇,规定今后深圳基建工程必须全面实行招标。21世纪初,当深圳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仅面临思想认识上的重重阻力,还面临短期利益受损的现实考验与纠缠,要蹚过错综复杂的利益固化的“深水区”。这就需要有敢于摆脱改革发展所形成的路径依赖的巨大勇气。如当时深圳经济发展一度放缓,被称为“危机四伏”。面对这一局面,深圳忍住转型阵痛,保持战略定力,坚决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进入新时代,深圳以创新引领发展,这意味着向世界学习借鉴的空间大大压缩,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特区建设进入吉凶难卜无人领航的“无人区”,这就需要有克服未知领域恐惧的巨大勇气。

回顾特区发展之路,特区面对种种“雷区”“禁区”“深水区”“盲区”,既没有裹足不前,也没有像小脚女人走路,而是始终以“杀出一条血路”的胆气,敢于担当,敢于变革,敢于斗争,迈开大步,迎着风险,一往无前地涉险滩、破坚冰、攻堡垒、拔城池,挑起了最重的担子,“啃”下了最硬的“骨头”。对此邓小平同志称赞说,“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2页。

其三,特区长期面对其他地区鲜有的正当性质疑,决定特区精神的关键要义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特区不断以发展的成效为自身“正名”。在为改革开放鸣锣开道的前行道路上,特区一路走来并非总是坦途,亦非一路鲜花掌声,而是长期面对各种质疑乃至非难。一是性质上姓“社”姓“资”的质疑。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思想还没有充分解放,生怕改革开放滑向资本主义。特区性质问题成为人们质疑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焦点。如有人说特区是搞资本主义,特区是旧中国的“租界”,特区除了国旗是红色的以外其他都是黑的,诸如此类的误解、非难一度充斥舆论。这一问题经过邓小平同志两次视察深圳经济特区,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后,才得到解决。二是成就上成功与否的质疑。20世纪80年代中期,特区建设处于摸索阶段,有人针对深圳经济特区建设中出现的一些不足和问题,指责深圳是靠国家“输血”发展,是假大空,一时严重影响特区建设者、投资者的信心①邹尔康:《深圳经济特区初期的两次大争论》,《百年潮》2007年第5期,第50页。。三是作用上需不需要特区的质疑。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学者认为,特区是靠着优惠政策发展起来,不利于缩小地区差距,不能再“特”②1994年3月,经济学家胡鞍钢写了一份报告给中央,认为任何地方都不得享有法律和制度之外的经济特权,要取消不利于缩小地区差距、优惠于某些地区的经济特区。。由此引发特区还要不要办的议论。后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专门强调“特区三个不变”,即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不变。四是能力上能不能持续“特”的质疑。进入21世纪,在世纪之交的时候,深圳在全国率先面临粗放式发展带来的困境,发展势头受到较为明显的影响。这又引发人们的疑问,有些人怀疑特区还有没有能力“特”③2002年11月,有人发表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引发大讨论。。

面对各界对特区合法性、优越性、可持续性等问题的争议,特区没有耽于空洞的争论,不随意给在改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贴上姓什么的标记,而是始终坚信发展是硬道理,坚持“苦练内功”,“不管东西南北风,紧抓发展不放松”,只要是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就坚决地试、大胆地闯、务实地干,不断推动特区从政策之“特”转化为体制之“特”,进而转换为经济发展方式之“特”,再进而升级为创新生态之“特”,以丰硕的发展成果有力证明经济特区好、改革开放好,特区能够始终葆有“特”的功能和风范。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关于兴办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④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290页。

其四,特区具有由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共同构成的特殊的社会结构,决定特区精神的鲜亮底色是包容性的人民至上价值取向。特区尤其是深圳经济特区,是典型的移民城市。1979年深圳外来人口0.15万,仅占全市人口的0.5%;而2013年外来人口增长到752.42万,占比达到70%⑤杨高、周春山、王少剑:《快速移民城市深圳人口增长的时空特征及模式》,《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第2期,第80页。;到2020年,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深圳常住人口达1756.01万人,近十年人口增量全国第一,为713.6万人,相当于10年再造一个特大城市。作为新兴移民城市,利益的固化与矛盾相对少,社会的流动性、开放性更强,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更广泛深入,平等竞争意识更浓厚,形成鲜明的包容性社会文化氛围。

包容性社会文化氛围使得特区“闯”“创”“干”具有更为鲜明的人民主体性价值旨归。比如,坚持“英雄不问出处”,给予人们公平的创新创业机会。著名歌词作者蒋开儒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评价道:“深圳非常包容,不管你的出身、你的背景,只要你愿意为社会作贡献,深圳就会认可你,就会尽可能为你提供机会。”①《蒋开儒:深圳给了我满满的福报》,《深圳商报》2020年10月16日,A08版。坚持打造服务型政府,让人们能够干成事、干好事。比如,2019年、2020年,深圳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连续两年排在全国重点城市首位②《深圳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蝉联全国重点城市第一》,《深圳经济特区报》2020年5月27日,A01版。。根据2020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深圳政府服务意识排在全国城市第一名。坚持“来了就是深圳人”,不断提升创业打拼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深圳在医疗保险报销、失业金、月最低生活保障、养老金等方面的额度或标准均居全国城市前列,并正在努力率先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打造民生幸福标杆。

综合上述四个方面论述,不断先行探索试验的使命任务,超出常规或其他地区没有的困难、阻力与质疑等挑战,驱动经济特区展现出其他地区鲜有的价值倾向与行动方式,从而形成个性鲜明的精神要素。这些精神要素成为特区开拓者、建设者们共享的精神果实。特区精神的基本形态和精髓要义便在这一实践进程中生成。

三、实践生成的人地逻辑与形塑特区精神的内在动力

与地域高度相关的精神形态是一种人文地理现象,精神的生成植根于地缘环境和地区发展历程,既由生活于该地区的人们形塑,也形塑着该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在精神生成的人地张力中,人是主导性因素③杨晓伟:《“人地关系”视角下中共革命精神的内涵认知与科学命名》,《党史研究与教学》2020年第5期,第18页。。虽然地理自然环境是塑造人文的重要因素,但当自然环境纳入精神文化范畴,自然环境就绝不是自然构造物,而是人类属性的产物④[美]R.E.帕克等著:《城市社会学》,宋俊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1页。。地区“性格”如社会习惯、文化习俗、精神传统都是附着在特定主体身上。因此,考察精神生成的人地逻辑,主要视点在于人的主体特性对于精神的形塑功能。

在特区精神的人地逻辑中,三种主体特性共同发生作用,成为形塑特区精神的三股重要推动力。第一种推动力是中国共产党员的党员特质。特区精神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地区精神、城市精神,而是属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坐标构成,是中国共产党人这一主体精神品质的表征,中国共产党员的品格特质对于特区精神的生成具有主导性作用。从这一意义上说,特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对特区这一空间进行革命性改造的精神成果。第二种推动力是当地民众孕育的地域精神文化传统。这是特区精神得以生成的地域性精神文化资源。在形塑特区精神的地域性精神文化资源中,岭南文化具有主导性。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是建立经济特区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省份。全国5个经济特区,广东占其3,其中深圳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最鲜艳的一面旗帜。因而,特区精神凝结着岭南文化精神特质。第三种推动力是外来建设者的移民文化特质。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建设者给特区带来多元文化属性,孕育出新型移民文化,成为推进特区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首先,在上述三种推动力中,中国共产党党员特质具有本源意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红色基因是特区精神形成发展的动力之源。在改革开放和特区建设的奋斗征程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有信念、有魄力、有勇气的改革闯将,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时期创造的红色文化景象。早期改革闯将和特区开拓者、建设者们大都经历了各种革命斗争考验,身上流淌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红色血液,通过他们以及此后更多投身于特区建设的共产党员,红色基因在特区这块沃土上深深地扎下根,并结出特区精神这颗精神硕果。

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如磐初心、勇担历史使命的理想信念,是特区这艘航船得以艰难启航、破浪前行的强劲初始动力。四十多年前,决策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兴办经济特区,是对中国共产党以往认知和经验的重大挑战,考验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勇气与胆略。在思想僵化、风险四伏的当时,特区决策者、开拓者、建设者们唯有秉承朴素而又崇高的初心使命,才能不计个人得失毁誉,毅然作出兴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抉择,并“杀出一条血路”,将这一战略抉择坚定实施下去。比如,1978年,习仲勋同志复出后受命南下主政广东。他通过到宝安县等地开展调研,深刻认识到正是政策失误造成了粤港两地的巨大发展反差,指出:“解放30年了,香港那边很繁荣,我们这边却很荒凉,一定要下决心改变这个局面,要努力缩小差距”①陈弘君:《习仲勋与广东省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创》,《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年第5期,第99页。,并深有感触地说:“广东这么好的条件,再搞不上去,作为一个党员干部心不安啊”②《莲花山顶揽奇迹——写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深圳特区报》2021年7月1日,A01版。。他鼓励广东党员干部:“只要能把生产搞上去,农民能增加收入,国家法律没有规定不能搞的,就大胆地干,资本主义有些好的方法我们也要学习。”③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广东改革开放决策者访谈录》,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44页。他反复对广东党员干部强调,只要对人民有利、对国家有利,我们就干,胆子就大一点。1979年4月,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大胆向中央领导同志提出在邻近香港、澳门的深圳、珠海以及汕头兴办出口加工区、推进改革开放的建议,得到了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赞同。正是以习仲勋同志为代表的改革开放和特区事业先行者敢于担当,具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经济特区才能顺利创办,成为改革破局、发展突围的有力突破口。

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如磐初心、勇担历史使命的理想信念,又是特区勇于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强大永续动能。投身于特区建设的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以强烈的忧患意识警醒自己,将忧党、忧国、忧民的意识转化为变革图强的责任担当,在居安思危中不断超越自我。比如,进入21世纪,我国改革开放从“一马当先”变成“万马奔腾”。面对新的改革发展形势,特区清醒认识到不能“小富即安”“小富即满”,必须坚决摒弃惰性思维,主动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创新发展动能。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区立足于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最强,奋发起“二次创业”“追求卓越”的精气神,努力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总之,不管环境条件怎样变化,广大党员干部坚守初心使命的红色基因,滋养了特区敢闯敢试的精神品格、敢为人先的创新劲头、埋头苦干的务实作风,催动特区以舍我其谁的气概,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意识,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中,一颗汗珠摔八瓣地实干苦干巧干,硬是率先将中央勾画描绘的中国式现代化美好蓝图,一步步干成现实,干出了一片新天地。

其次,岭南文化精神传统为红色基因在广东经济特区生根开花结果提供了丰厚养料。经济特区最初之所以主要选择在广东沿海地区创办,一个重要因素是广东独特的地缘条件和文化土壤,广东毗邻港澳,华侨众多,商业文明源远流长,没有过多思想文化的包袱,更有利于吸引外资,有利于打破教条框框,开拓全新局面。比如,广东党员干部在特区建设上所展现的敢于担当精神,离不开岭南文化的经世取向和近代理想主义传统的传承与积淀。岭南以儒家为中心的传统学派,历来具有浓厚的为万民造福、为天下立命的雄伟气魄,如湛若水的“明体达用之学”、丘濬的经世思想。近代广东的仁人志士将其发扬光大,尤以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主张、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思想为著。

在“敢闯敢试”方面,海洋型文化赋予广东人睁眼看世界的外向型禀赋,使其善于接纳各种新生事物。自由的海洋造就了广东人探索冒险的精神和力量,而偏离中原且相对开放的地理环境又赋予了广东人敢闯敢试的机会和空间。近代以来,孙中山、郑观应、康有为等仁人志士无不是在“闯与试”中体验到世界之大、探寻到救国之路;普通民众也往往从外出或侨居的亲戚朋友身上看到了“闯与试”的现实价值和成功可能。广东自秦汉以来长期是中国重要的对外通商门户,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始终保持开放的姿态,善汲众家之长为己所用,较少被理念教条所束缚,能容天下之物为己所驱。

在“敢为人先”方面,广东具有浓厚的争先进取的历史人文传统。梁启超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中指出,广东人是中国民族中最有特性者,言语异、风习异、性质异,所以颇有独立之想,进取之志。孙中山先生也曾说,“吾粤之所以为全国重者,不在地形之便利,而在人民进取心之坚强;不在物质之进步,而在人民爱国心之勇猛。”①《孙中山全集》第四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478页。近代以来,随着西风东渐,广东人更敏于对外界变革作出积极反应,走在思想启蒙和行动的前面,岭南地区遂成为中国维新思想的启蒙地和民主革命的策源地,走在引领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的最前沿。

在“埋头苦干”方面,实干务实是岭南文化的显著特征。广东人历来有注重实利、不尚虚文的文化传统,厌恶不切实际的空洞说教,不把时间浪费到无谓的争论上,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虚功实做;不争论,不折腾,实事求是,在实践当中求真知;苦干实干善干,认准了就一干到底,会干事、干成事;面对困难“顶硬上”,勇于拼搏,吃苦耐劳。广东广大党员干部正是在这种不唱高调、不务虚言的埋头苦干传统下,锻造了敢开拓的铁肩膀、做成事的真本领,打开了改革开放和特区建设的新局面。

再次,新型移民文化赋予特区更加朝气蓬勃的开放创新活力。改革开放在中国引发了世界罕见的移民运动,广东、特区又是主要的移入地。与历史上因战争而导致的被迫移民不同,改革开放浪潮下的新移民主要是主动型、经济型、发展型移民,大批具有开拓胆识、创新能力的优秀人员一批接一批地源源不断来广东、闯特区,寻求事业的春天。相比于内地人员,他们更具有内在动力去探索尝试新生事物,更具有实干创未来的自觉意识和紧迫意识,从而成为现代化道路的引领者、现代化变革的承担者、现代化主体的塑造者②刘志山:《移民、移民文化与当代中国城市发展》,《学术研究》2021年第6期,第62页。。新移民同时是多元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使得特区成为国内各民族和地域文化的集聚地、中西文化的交汇地、传统和现代的融合地,“闯”“创”“干”的特区精神因此加速形成。

四、特区精神生成的双重建构逻辑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构建是中国共产党塑造政党文化的重要路径,也是中国共产党塑造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方式。因此,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下的每一个精神坐标,最终都由党作出正式概括和确认。相比于其他精神的概括提炼,特区精神的观念建构过程更为独特。一则,特区精神的观念建构与特区建设的实践几乎同步开始。而其他的精神坐标往往是实践过程完结后,才进行精神层面的提炼。二则,很少有精神坐标像特区精神这样,中央、地方、社会各方面均深度参与到观念建构过程中。

首先,特区精神具有独特的中央地方互动的政治化建构过程。政治化建构是党和政府主动开展的观念建构行为,其用意有自我身份建构、精神动员、价值肯定和宣示等多重指向。经济特区作为“万一失败了也不要紧”的“试验田”,最初具有“边缘创新”的浓厚色彩。这意味着,特区是一个与其他地区具有显著属性差异的“异类”。这给经济特区带来两方面的明显困惑。一是身份困惑,特区应该怎样定位、认识自己;二是价值困惑,特区探索的是市场经济道路,应该倡导什么样的观念才有利于在特区破除各种僵局。这两种困惑使得特区党委政府自觉感到有必要进行文化精神层面的打造。

比如深圳经济特区,首先是着力身份层面的文化精神建构。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刚成立,深圳市委、市政府就着手塑造能够体现特区精神的符号标识。最初打算在机关大院创作“大鹏”雕塑,取之于深圳又名“鹏城”,并寓意特区一飞冲天之意。但设计者认为,把“大鹏”“关进”大院,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因而方案被否定。1983年,深圳市委又拟在市委大院做一个莲花喷水池,寓意特区“出污泥而不染”。但设计者认为“污泥”指向不明确,不利于开放合作。直到1984年,设计者有感于改革开放百废待兴,经济特区正在重新开荒拓土,因而产生塑造“开荒牛”的设想。最终,名为“孺子牛”的拓荒牛雕塑成为深圳经济特区身份和精神的象征①郑健阳:《拓荒岁月:一座雕塑的诞生》,《深圳商报》,2010年6月22日,A11版。。

相比于打造身份标识,塑造新的价值观念更具有思想认识层面的冲击,离不开中央层面的态度与看法。经济特区一开始就确立市场取向的改革方向,迫切需要打破计划经济下的平均主义做法和观念。为此,1981年,袁庚在蛇口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以进行改革的精神动员。但是,这一口号有悖于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传统看法,被批评为特区要钱不要命,比资本家还狠。在这一背景下,1984年1月,当邓小平视察蛇口时,袁庚当面向邓小平介绍这一口号。邓小平女儿毛毛提示说:我们在进来的路上看到了。邓小平说:“对”②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广东改革开放决策者访谈录》,第177页。。这被认为是肯定这一口号。后来,这一口号赫然出现在当年的国庆游行彩车上,立即响遍全国,成为表征经济特区精神的标志性口号。

随着经济特区的做法观念和成就得到中央肯定,深圳市委、市政府加快了特区精神的提炼打造。并且,每当特区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有新的精神状态,深圳市委、市政府便相应提炼新的特区精神表述,以统一人们的思想意志。比如,1987年,深圳市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开拓、创新、献身”的特区精神。199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10周年,进一步将其确定为“开拓、创新、团结、奉献”。2002年、2010年、2020年等年份,又分别提出了深圳精神的新概括、新表述③2002年、2020年提炼的深圳精神文章中有论及。2010年,中共深圳市第五次党代会将深圳特区精神归纳为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等七个方面。。

随着经济特区成功起到了技术、知识、管理、对外政策“四个窗口”的作用,特区的改革探索不再是“边缘创新”,而是具有全球影响力。在这一形势下,中央展开了对特区精神的概括提炼,其目的一是肯定特区,二是昭示中央战略意图。2012年12月,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首次离京考察,第一站就来到深圳经济特区,发出了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号召,寄语特区“充分发挥特区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18年4月13日,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三十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一锤定音,明确将特区精神概括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12个字。

其次,特区精神具有鲜明的政府社会互动的社会化建构过程。社会化建构是社会各界主动参与特区精神文化建构,以表达自身情感和价值倾向。如在深圳经济特区,无数人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书写了事业的春天。深圳这块土地集中承载着人们对于改革开放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激发起人们作为深圳人的身份自豪感。为表达对于特区和改革开放的精神认同,人们自觉通过文艺作品等各种形式来表达、演绎特区特有的精神文化气象。像《春天的故事》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唱响大江南北,形成强大传播场域,在大众心中形成牢固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印记。再如,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时,深圳报业集团发起“深圳最有影响力十大观念”评选活动,引发对特区精神、意义的集体追寻和集体强化。对于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特区精神口号,社会各界给予热烈关注与讨论;对于社会自发开展的精神文化建构,深圳市委、市政府则注重引导吸纳,由此全社会形成对特区精神的牢固共识。

结语

特区精神的产生发展过程典型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成既是客观发生过程,又是主观形塑过程。“客观发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能动改造世界的创造性实践,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生动演绎。其特点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和革命精神特质,战胜超出常规的困难挑战,创造出非凡的“事功”,在此过程中实现了精神的创新性升华,特定的事件性质、时空场域、问题情境、行动方式等,孕育出新的个性化精神风貌。对于这一客观生成的精神现象,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共同感知和情感,进而从精神立党的属性要求出发,将其概括提炼,进行系统化符号化的主观形塑。特区精神的特殊性在于,参与主观形塑的主体更加多样,既有中央地方互动的政治化建构,又有政府社会互动的社会化建构。通过主观形塑,构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一系列精神坐标为全党全社会所认同和践行,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巨大文化优势,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在新的赶考之路上,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进互动的复杂条件,我们尤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大力弘扬特区精神,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推进珠海横琴、深圳前海两个合作区和广州南沙自贸区建设中,继续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奋斗,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猜你喜欢

经济特区特区深圳
经济特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者
——评《中国经济特区四十年工业化道路: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临港新片区的法治期待
DC炫特区
论经济特区在我国非均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深圳
深圳:特区医改的苦辣酸甜
深圳医改破与立
陈云不赞成发行特区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