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评价疏肝理气法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

2022-01-20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35期
关键词:疏肝理气上皮证候

李 丽 汤 瑜

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消化内科,江苏无锡 214400

临床采用胃黏膜保护剂等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虽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治疗后复发率较高,治疗效果仍需进一步提升[1-4]。CAG 归属于“胃痞”等范畴,病因多为劳倦内伤、情志不遂、用药不当、饮食不节等,应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治则[5-6]。疏肝理气法具有消滞和胃、疏解肝郁之功,常用于治疗庞状胃炎[7]。普通胃镜受放大倍数等多种条件的限制,发现胃黏膜改变较轻的病变难度较高。有研究指出[8],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narrowband imaging-magnification endoscopy,NBI-ME)技术,能够提高肠上皮化生结节的检出率。但关于NBI-ME 技术评价疏肝理气法治疗CAG 的临床效果尚不清楚,鉴于此,本研究通过临床分析,观察NBIME 技术评价疏肝理气法治疗肝胃不和型CAG 患者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 年12 月至2020 年12 月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门诊收治的82 例肝胃不和型CAG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1 例。其中对照组男26 例,女15 例;年龄33~71 岁,平均(52.17±6.38)岁;病程6 个月~14 年,平均(7.31±1.38)年。研究组男25 例,女16 例;年龄32~72 岁,平均(52.26±6.44)岁;病程5 个月~14 年,平均(7.24±1.40)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9],符合肝胃不和型的诊断标准。主症,胃脘痛、胃脘胀满、胁肋胀痛、嗳气频作;次症,纳呆、嘈杂、口干、大便干结、泛酸、便溏、口苦;舌脉,舌淡苔黄或舌红苔白,脉弱细数。西医诊断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10],符合CAG 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18 岁,具有自主行为能力,可正常交流;③病理活检结果显示固有层腺体萎缩,伴有肠上皮化结节;④停用非甾体抗炎药及抗生素时间≥1 周;⑤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风湿性免疫性疾病;②合并消化道息肉、溃疡、出血或穿孔;③合并恶性肿瘤;④合并肝肾功能不全;⑤近30 d 内使用过糖皮质激素;⑥对本研究治疗药物过敏;⑦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口服奥美拉唑镁肠溶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30687,规格:7 片/盒),1 片/次,1 次/d,口服铝镁加混悬液(扬州一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309292,规格:15 ml/袋),1 袋/次,3~4 次/d。持续治疗3 个月。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疏肝理气法治疗。中药组方:元胡10 g、香附10 g、陈皮6 g、枳壳10 g、柴胡6 g、白芍15 g、半夏10 g、鸡内金6 g、当归15 g。胃痛严重者,另加川楝子6 g、延胡索6 g;嗳气频繁者,另加沉香6 g、旋覆花6 g;反酸者,另加乌贼骨6 g、煅瓦楞子6 g。将上述药物混合,水煎煮取汁400 ml,1 剂/d,早晚饭后30 min 温服,200 ml/次。持续治疗3 个月。

1.6 观察指标

①中医证候评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9]评估两组中医证候,其中每项主症0~6 分,每项次症0~3 分,并计算中医症状累计总分(45 分),症候累积总分越高,代表症状越严重。②NBI-ME 技术检查:两组均经过Olympus GIF-h290Z 型高清晰放大电子胃镜(上海成贯仪器有限公司)进行检查,检查当天患者处于空腹状态,术前20 min 口服二甲硅油(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10501)10 ml,术前10 min 口服盐酸达克罗宁胶浆(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4083021,规格:12 支/盒),1 支/次。首先采用普通胃镜进行观察,待发现可疑病灶后采用NBI-ME 技术,并调整放大倍数,以清晰可见胃小凹形态为标准,观察患者胃黏膜微细结构,并即刻给出NBI-ME 内镜分级情况,参照文献[11]评估两组NBIME 内镜分级情况:Ⅰ级,细颗粒,血管部分可见,单发灰色肠上皮化生结节;Ⅱ级,中等颗粒,血管连续均匀透见,多发灰色肠上皮生结节;Ⅲ级,粗大颗粒,皱襞消失,血管达表层,弥漫灰色肠上皮化生结节。③安全性评估:恶心、乏力、头痛、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7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 年)》[12]制订疗效判定标准:痊愈,病理活检显示固有层腺形态无异常,胃黏膜平整光滑,无水肿及充血,肠上皮化结节已经消失或恢复正常;显效,病理活检显示固有层腺形态轻度萎缩,胃黏膜形态基本正常,与治疗前相比,胃黏膜苍白面积减少>2/3,肠上皮化结节减轻2 个级度或恢复正常;有效,与治疗前相比,胃黏膜苍白面积减少>1/2~2/3,胃黏膜呈红白间隔分布,与治疗前相比,病理活检显示固有层腺形态萎缩程度有所改善,肠上皮化结节减轻;无效,与治疗前相比,病理活检显示固有层腺形态萎缩程度及胃黏膜形态基本上无变化甚至加重。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 <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NBI-ME 内镜分级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NBI-ME 内镜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NBI-ME 内镜分级情况均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NBI-ME 内镜分级情况比较[例(%)]

2.4 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CAG 病因多由喜食肥腻或饮食不节而胃失和降、情志不畅、肝气犯胃、肝失疏泻,素体脾虚、劳倦过度引起阴阳受损、脾肾健运,多表现为肝胃不和,应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治则[13-15]。胃黏膜肠上皮化结节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临床上采用普通内镜诊断CAG 伴肠上皮化结节的特异度虽然较高,但灵敏度仍然较低[16-17]。NBI-ME 技术具有快速发现病变的优势,能够根据黏膜的状态及时进行取材活检,从而来降低过度活检及多次活检对患者胃黏膜的损伤[18-19]。因此,采用NBI-ME 技术能够准确判断疏肝理气法治疗肝胃不和型CAG 临床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对照组低,且研究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提示疏肝理气法治疗肝胃不和型CAG 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显著。疏肝理气法组方包括香附、陈皮、枳壳、柴胡、半夏等多种中药,半夏具有消痞散结、燥湿化痰之功;香附具有疏肝解郁之功;柴胡味辛,性微寒,具有和解表里、疏肝解郁之功;陈皮具有燥湿化痰、消滞和胃之功,诸药合用,共奏和胃降逆、疏肝理气之功[20-21]。CAG 患者经NBI-ME 技术检验,内镜特征主要表现为黏膜萎缩,黏膜呈颗粒状,血管透见,可见灰色肠上皮化结节[22-2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NBI-ME 内镜分级情况均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 <0.05),提示疏肝理气法治疗肝胃不和型CAG 对肠上皮化生结节具有一定的逆转作用,能够改善胃黏膜萎缩状况。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疏肝理气法治疗肝胃不和型CAG 患者并不会显著增加用药不良反应。本研究结果提示,疏肝理气法治疗肝胃不和型CAG 患者,效果显著,并且采用NBI-ME 技术可评估患者治疗效果,临床上可推广应用,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少、选取的患者仅为肝胃不和型,应扩大样本、扩大中医证型进行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疏肝理气法治疗肝胃不和型CAG,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显著,对肠上皮化生结节具有一定的逆转作用,安全可靠,采用NBI-ME 技术能够准确判断疏肝理气法治疗肝胃不和型CAG 的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疏肝理气上皮证候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姚淮芳应用健脾益气、疏肝理气法治疗汗证经验
CXXC指蛋白5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手部上皮样肉瘤1例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疏肝理气法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研究运用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
FHIT和PCNA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从中西医学的异同探讨中医证候基因组学
Snail, CK18和Fn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上皮间质转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