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偶语音刺激对脑外伤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苏醒时间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2022-01-20司爱冰
司爱冰
脑外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多发性疾病,外科手术是目前治疗脑外伤常用手段,为了确保手术能顺利开展,术中需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1]。有研究指出[2],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时间越长,麻醉药物在其体内代谢速度越慢,不仅影响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延长患者拔管时间,而且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影响患者麻醉安全性。因此缩短全麻下脑外伤手术患者苏醒时间对提高麻醉苏醒质量具有积极意义。目前提高全麻苏醒质量除了药物干预外,非药物干预方式由于具有副作用少、操作简单等特点,近年被广泛应用在全麻手术患者苏醒干预中[3]。声音刺激能有效唤醒全麻手术患者,缩短苏醒时间。声音刺激可分为语音刺激及音乐疗法,音乐疗法受较多因素影响,如个人喜好、文化、宗教信仰等,干预效果难以保障[4]。语音刺激对全麻手术患者具有良好的促醒作用,但既往语言刺激均为医护人员唤醒[1,5],而熟悉的声音较陌生的声音能更好地刺激患者大脑神经元活动度,有利于患者快速苏醒[6]。本研究为了能更好地发挥语音刺激的作用,在脑外伤全麻患者苏醒期间由配偶对其实施语音刺激,并获得理想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20年1—12月选取脑外伤手术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患者纳入条件:有明显脑部外伤史,且经头部CT确诊;年龄<7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Ⅱ级;术后带气管插管进入麻醉复苏室(PACU);均有配偶,且为主要照顾者,双方关系融洽;患者及其配偶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并愿意配合;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条件:入组前服用过抗精神类药物;既往酗酒史、吸毒史;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衰竭;术前存在听力或沟通障碍;配偶存在精神障碍、听力障碍或语言障碍;患者在PICU期间病情恶化需行二次手术。按照组间基线资料匹配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20~68岁,平均45.23±3.78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评分8~12分,平均9.56±0.98分;致伤原因:车祸伤25例,高空坠落15例,重物砸伤8例。对照组:男24例,女24例;年龄20~69岁,平均45.73±3.72岁;GCS评分8~13分,平均9.45±0.86分;致伤原因:车祸伤26例,高空坠落14例,重物砸伤8例。两组以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苏醒期行常规护理联合医护语音唤醒,具体措施如下:
(1)术前1 d护理:护士行术前访视时向患者介绍手术流程,询问患者是否对本次治疗存在不解的地方,并一一为其解答;安抚患者的情绪,让其以平稳的心态接受手术;告诉患者,手术实施全麻,在术后需要进入PACU 进行全麻复苏,复苏期间家属会在病房外等候,直到患者达到了苏醒指标才能够与家属会面。
(2)苏醒期护理:内容包括吸痰、吸氧、血流动力学监测、生命体征观察、导管维护、引流情况观察等。
(3)复苏期唤醒:PACU医护人员每隔2 min以轻柔的声音呼唤患者的姓名3次,期间要表扬患者勇敢地接受了手术治疗,对患者表示关怀和安慰。当患者对医护人员的声音有反应时,需要行苏醒测试,如让患者听声音做动作,若患者能顺利完成每一项指令,说明患者已苏醒,达到送回普通病房的标准。
1.2.2 观察组 采用苏醒期常规护理联合配偶语音唤醒,具体如下:①术前1 d手术护士对患者进行访视,主动了解患者的家庭成员,尤其是其配偶情况。向患者及其配偶介绍本次手术的过程和术后复苏期患者注意事项,获取患者与其配偶理解与配合后签订知情同意书。②实施常规苏醒期护理,护理方法与对照组一致。③将患者送至 PACU后,责任护士使用工作手机拨通患者配偶电话,将耳机送进患者的耳朵,让配偶能够在电话的另一端与患者通话。在这个过程中,麻醉药效还没有完全消退,患者可能还没有恢复正常的语言表述能力,通话的初期主要是患者配偶呼唤患者,并给予患者安慰和鼓励,避免采用负面语言刺激患者引起躁动。患者与家属通话中,护士可向患者发出指令,患者根据指令完成相关动作,如深呼吸、睁眼,握手等,对患者的各项情况进行评估,分析是否达到了复苏标准,如果患者状况良好,需要鼓励其快速苏醒,并将其送回病房。
1.3 观察指标
(1)苏醒情况:记录两组恢复吞咽时间、呼唤回应时间、拔管时间、复苏室内苏醒时间。
(2)应激反应:记录两组进入PACU即刻、复苏10 min、复苏结束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
(3)苏醒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苏醒期躁动、意外拔管、恶心、呕吐、头晕等。
(4)护理满意率: 自拟“全麻手术麻醉苏醒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价,问卷从麻醉前宣教、麻醉复苏期护理、麻醉副反应预防、麻醉复苏室环境4个方面评价,合计1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1~5级评分,所有条目相加获得粗分,粗分为10~50分,标准评分=该维度实际评分/该维度总评分×100%,总评分>90为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或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麻醉苏醒时间比较
观察组术后恢复吞咽时间、呼唤回应时间、拔管时间、复苏室内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麻醉苏醒时间比较(min)
2.2 两组不同时间点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两组入PACU即刻、复苏10 min、复苏结束时SBP、DBP、HR变化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时间点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2.3 两组苏醒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苏醒期躁动、意外拔管、恶心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苏醒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4 两组苏醒期间麻醉护理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麻醉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苏醒期间麻醉满意率比较
3 讨论
3.1 缩短脑外伤手术患者苏醒时间
人的大脑拥有者非常复杂的“情感”,即使大脑活动受到抑制或者是身体受到抑制,大脑也会在外界刺激下产生不同程度的波动[7]。这其中,语言刺激的效果是最为直接的,让患者处于日常熟悉的声音刺激中可以增加大脑皮层的血液灌注量,为脑部提供更加充分的供氧量,脑细胞状态更加活跃,加速大脑觉醒。对于患者来说,配偶是其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人,也是其在孤独状态下最信赖和依赖的人,声音也是其最熟悉,配偶唤醒可以对大脑产生强烈的刺激[8]。目前关于缩短苏醒时间的干预主要依靠药物的作用,但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导致苏醒期躁动[3]。为此,本研究对脑外伤手术患者采取配偶唤醒的方式,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恢复吞咽时间、呼唤回应时间、拔管时间、麻醉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说明配偶语音刺激能有效缩短脑外伤全麻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本研究中,手术结束后,医生会与患者配偶交谈,告知其手术情况,在与患者语音过程中,家属可以将一些积极的信息告诉患者,使患者客观了解自己当前状态,有助于加强脑细胞的活跃性,从而缩短术后苏醒时间[9]。
3.2 减轻脑外伤手术患者苏醒期间应激反应
术后疼痛、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及围手术期不良情绪均会引起患者麻醉苏醒期间出现强烈的应激反应,而强烈的应激反应会导致患者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影响患者围手术期生命体征的平稳,不利于患者麻醉苏醒[10]。配偶唤醒通过让患者聆听配偶发出的积极信息,从而有效分散患者注意力,减轻不良情绪,从而有效减轻应激反应[11]。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入PACU即刻、复苏10 min、复苏结束时SBP、DBP、HR变化比较,组间、不同时间点、组间与不同时间点交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配偶语音刺激可减轻脑外伤手术患者苏醒期应激反应。患者术后被送至 PACU 时,各项机能尚未恢复,通过与配偶语音通话,患者的注意力从自身不良状态中转移至自己关注或喜欢的事物中,从而减轻患者不良情绪及应激反应[12]。
3.3 降低脑外伤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麻醉满意度
麻醉苏醒时间过长会导致麻醉药物在体内代谢减慢,从而影响神经中枢功能,增加患者麻醉躁动发生率[13]。另外,麻醉药物会影响胃肠功能,增加患者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率[1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苏醒期躁动、意外拔管、恶心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配偶语音刺激可降低脑外伤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相关并发症。这是因为配偶语音刺激能有效缩短患者麻醉苏醒时间,加快麻醉药物代谢,从而减轻麻醉药物对神经中枢的影响。另外,本研究中观察组麻醉满意率高于对照组,说明配偶语音刺激能提高患者麻醉满意率。对患者家属而言,患者尽早苏醒,可以缩短等待时间,有效减轻家属等待期间焦虑感及恐惧感,减轻心理负担,促进配偶身心健康,提高麻醉满意度[11]。
4 小结
配偶语音刺激能有效减轻脑外伤手术患者苏醒期应激反应,缩短患者苏醒时间,降低患者苏醒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及其麻醉护理满意度。但干预模式也存在不足之处,如配偶唤醒法对患者家属的配合能力、疾病认知水平、心理护理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PACU 无论对患者还是对患者家属都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各种仪器也会让其觉得紧张,患者苏醒过程中,可能发生各种突发事件,因此,患者家属必须能够始终保持平稳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