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丧偶老年人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状况的调查分析
2022-01-20白向威汤文文郑晓晖刘友明郑小占罗希芝
白向威 汤文文 郑晓晖 刘友明 郑小占 罗希芝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群比例递增,丧偶的普遍性也日趋明显。据我国第6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丧偶老年人已达4774万,占老年人总人口的26.89%,其中男性老年人中丧偶比例为16.30%,女性老年人丧偶比例则高达36.95%[1]。丧偶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缺乏足够的照料和精神慰藉,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2]。而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则可以维持个体的心理健康处于良好状态[3-4]。对比区分丧偶老年人与非丧偶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及社会支持的差异,可以为社区的老年护理服务工作提供针对性指引,有助于实现精准帮扶。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对丧偶老年人与非丧偶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现状进行探讨,并重点对丧偶老年人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选取研究对象。将郑州市6个区先划分为市中心老辖区和市郊新辖区,从两类辖区中各随机抽取2个区,再从此4个区内各抽取1个社区作为样本来源地。于2020年4—11月在4个社区内共发放问卷295份,3份未收回,其中有效问卷279份(94.6%)。纳入条件:年龄≥60岁;无认知障碍,可正常沟通;知情同意,愿意参加本研究。
1.2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包括3个部分,一般资料:为自行设计,包括性别、年龄、丧偶年限、文化程度等13项。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根据肖水源[5]编制的量表,该量表共计10个条目、3个维度(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主观支持4个条目(28分),客观支持3个条目(20分),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条目(12分)。得分的分值越高,说明社会支持水平越高。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9~0.94。老年人心理健康量表:由吴振云等[6]编制,共50道题目,5个维度(性格、情绪、适应、人际和认知)。其中正向题、反向题各25题。采用“积极性回答1分,消极性回答0分”进行计分,满分50分。该问卷及各维度α系数均大于0.58,且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
1.3 资料收集方法
所有的问卷均由课题组成员前往郑州市4个社区现场收集。资料收集前组织调查员进行培训,统一指导语、问卷发放方法和注意事项。采取入户一对一发放问卷,发放时详细向调查对象交待研究目的、意义、填答注意事项等,并获知情同意。同时强调本调查为匿名填写,消除研究对象填答顾虑。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影响丧偶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的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调查丧偶老年人133名(占47.7%),非丧偶老年人146名(占52.3%)。丧偶老年人中,性别:男性59名(44.4%),女性74名(55.6%);年龄组:低年龄组55名(41.4%),高年龄组78名(58.6%);居住地:中心辖区59名(44.4%),市郊辖区74名(55.6%);受教育程度:不识字或识字很少12名(9.0%),小学41名(30.8%),初中49名(36.8%),高中或中专22名(16.5%),大专或本科及以上9名(6.8%) ;退休前所从事的职业:农民47名(35.3%),工人22名(16.5%),教职工11名(8.3%),企业职工15名(11.3%),个体户19名(14.3%),医疗人员9名(6.8%),政府机关人员7名(5.3%),其他3名(2.2%);身体状况:健康7名(5.3%),比较健康57名(42.9%),一般53名(39.8%),较不健康16名(12.0%);丧偶年限:0~2年17名(12.8%),3~6年45名(33.8%),7~15年53名(39.9%),16年及以上18名(13.5%);自理能力:完全自理94名(70.7%),半自理35名(26.3%),无自理能力4名(3.0%)。
2.2 非丧偶老年人与丧偶老年人社会支持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结果显示,丧偶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度和心理健康状况得分均低于非丧偶老年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支持的各维度的比较中,主观支持、客观支持、社会支持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支持利用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非丧偶老人与丧偶老人社会支持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分)
2.3 影响丧偶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丧偶年限、身体健康状况的丧偶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受教育程度、退休前职业和居住地的丧偶老年人社会支持水平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居住地的丧偶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丧偶年限、受教育程度、退休前职业和身体健康状况的丧偶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影响丧偶老人的社会支持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分)
续表
2.4 影响丧偶老年人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多因素分析
分别以丧偶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状况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丧偶老年人的居住地、受教育程度和性别是其社会支持的主要影响因素;丧偶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和性别是其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自变量赋值方式见表3,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多因素分析见表4和表5。
表3 自变量赋值表
表4 丧偶老人社会支持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n=133)
表5 丧偶老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n=133)
2.5 丧偶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的相关性
结果显示,丧偶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相关系数为0.205(P<0.01),二者呈正相关。丧偶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与主观支持相系数为0.259(P<0.01),丧偶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主观支持呈正相关。而丧偶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与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之间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丧偶老人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相关性(r)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丧偶老年人较非丧偶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现状要差,其中二者在主观支持上的差异最为突出。缺乏足够主观支持的丧偶老年人最容易产生孤独感,这也是目前丧偶老年人面临的最突出的心理问题[2,7-8]。非丧偶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则相对充实。社会支持是社会网络中一个与孤独感、心理健康关系比较紧密的因素[9],与非丧偶老年人相比,丧偶老年人在遭遇丧偶这一重大转折事件后,缺少了至亲的陪伴,不仅失去主要的社会支持来源,也很容易出现抑郁、淡漠等不良情绪,甚至加重原有疾病的进展[10],增加死亡的风险[2]。
丧偶老年人的主观支持均分17.73±3.25分、对支持的利用度均分7.05±2.06分,低于中国常模21.96±5.48分和7.18±2.55分,社会支持总得分34.84±5.65分与中国常模34.56±3.73分较为接近,而客观支持均分10.07±2.69分则高于中国常模8.15±3.26分。表明丧偶老年人的整体社会支持情况虽然处于社会均等水平,但是以客观支持为主,涉及被支持、被理解的主观支持则相对较弱。此外,本研究所调查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均明显低于李娟等[11]对北京城区老年人的调查结果。据研究,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其生活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呈正相关[12]。生活在经济发展状况较好地方的老年人,有机会接触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和养老资源,可以获取更多的社会支持,追求更高层次的健康。郑州市虽然为省会城市,与一线城市相比尚具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本次调查还有来自2个市郊辖区的社区,医疗服务和养老资源经济水平相对于中心城区情况更为匮乏,因此该地区老年人的主观支持均分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均分低于北京等发达地区。
相比于男性,女性丧偶老年人会得到周围亲朋好友的更多关注,因此其社会支持得分较高。然而女性丧偶老年人心理健康情况却较男性差,这与Michelle等[13]的研究结果一致,女性丧偶老年人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压力水平升高等问题,考虑与所面临的慢性病自我管理能力、经济来源减少等因素有关。随着丧偶时间的延长,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基本呈现递增趋势,Naef等[14]的研究指出,大部分新近丧偶的老年人通常会出现睡眠障碍、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一系列躯体症状,这与丧偶所带来的急慢性刺激而产生较高的压力水平有关。丧偶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水平还与受教育水平有关,受教育水平越高,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心理越健康[15]丧偶老年人劳动角色在转换成被帮助角色后,自我认同感降低,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16]但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丧偶老年人,仍然会适当地参加一些工作,进行人际交往,这将有助于他们保持心理健康。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丧偶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现状呈正相关。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16]。但在本研究中,丧偶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现状仅呈低度相关。其中,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性较大的社会支持因子是主观支持,说明丧偶老年人的主观支持和对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最为紧密,因此要改善丧偶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应重视丧偶老年人的情感体验,使其能够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支持。
首先,应重视子女等家庭照料者的养老价值。丧偶老年人失去了配偶的陪伴,其社会支持重心多由子女承担[17],来自子女的支持能够有效缓解老年人的孤寂情绪,使其得到一定的心灵慰藉,改善情绪状态[18]。因此,子女作为老年人最亲密的人,应密切关注丧偶老年人的言谈、举止。尤其针对女性老年人,应及时发现丧偶老年人的不良倾向,做好疏导调节工作。
其次,从政府层面提高丧偶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水平。政府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丧偶老年人提供针对性的照护服务,根据社区丧偶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培养专业化人才,组建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医护人员志愿者服务队伍,建立丧偶老年人心理健康档案,持续有效地为丧偶老年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通过专业化方法积极介入新近丧偶老年人的生活情境[19],上门帮助、疏导和消除老年人的不良心理,改善其心理状态。
最后,鼓励丧偶老年人“走出去”,使其感受到关爱。可以定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引导丧偶老年人的正性情绪[20];组织安排心理学健康知识讲堂,帮助丧偶老年人掌握维持心理健康的基本技巧和方法;鼓励丧偶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或老年大学,丰富文化及体育生活[7,9]。使其获得丰富的主客观支持,提高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
丧偶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及心理健康水平均低于非丧偶老年人,其中丧偶老年人中女性、新近丧偶及初中学历的心理健康状态相对更差。主观支持与丧偶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相对最高,因此亲朋好友,尤其是子女的关心照护对于丧偶老年人最为重要。此外,社区工作人员针对丧偶老年人可以尝试通过心理辅导、社区活动等多种方法引导其积极情绪,以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