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粮食主产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模式、机制与绩效提升研究

2022-01-20□李

山西农经 2022年1期
关键词:联合体产业化农户

□李 冰

(洛阳师范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经过不断努力、实践,我国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成果,推动了农业发展。但我国农业整体发展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农业面临较多瓶颈。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是以家户为单位的散点式经营为主。这种“小农”生产制约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发展进程,很难达到农业降本增效的目的。如今,市场产业链竞争趋势非常明显,为了更好地适应需求侧改革要求,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合农业生产需求、能够提质增效的道路。

1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模式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指以农业龙头企业为经营“领头羊”,将种养农户作为联合体的主要生产基础,融合专业合作社,发挥其服务纽带作用,由此形成了一条现代农业规模化的生产经营联盟组织。在该产业链中,各个主体有明确的分工,相互达成契约,有较为稳定的交易环境,是多列纵向一体化的交叉融合式组织,体现了分工经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组织特点[1]。

为了更加深入地把握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内涵特征,应当明确区分与其他产业融合形态之间的不同,并正确认识到在农业纵向产业融合中,联合体已经成为了一种高级形态。与我国传统的纵向一体化产业融合形态相比,“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新型联合体凸显出了纵向交易产业融合优势,相对更加稳固,属于密集型产业链。农村主要产业融合形态特征如表1 所示。

表1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态比较

联合体本身在产权性质、生态特点、经营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同,所以还可以进一步划分。

按照经营范围划分,主要是发展不同的农业产业,比如蔬菜产业联合体、粮油产业联合体。此外,还有畜牧产业联合体、渔业产业联合体等。

依照联合体的产权性质,包含股份制联合体、非股份制联合体等。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在联合体中具有一定经营股份,享有分红的为股份制联合体。

根据联合体的生态特点,可以将其划分为循环、非循环农业联合体两种。其中,循环农业联合体由于具备良好的循环农业渠道,可以实现种养结合,将动物粪便充分利用起来,为种植作物提供养料,实现了农业生产要素的可循环利用[2]。

2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运行机制

2.1 生产要素相互流动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运行所获得的效益与其生产要素之间存在直接联系,要素合理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农业生产要素的作用。在农业联合体中,生产经营安排主要是根据订单、合同等具体内容。此种方式可促使多方合作,相互结成利益共同体,与传统各自分散经营方式相比,凸显出了极大优势,不仅可以促进各生产要素流动,同时有助于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各个主体分工不同,种养农户负责农产品生产[3],供给龙头企业负责收购、销售,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品牌化经营,促进内部要素流动,获得规模经济收益。企业开拓市场,也为种植户提供生产物资、垫付资金,龙头企业也会为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技术指导等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生产服务,主要遵循同一标准要求,向农户提供具体的生产专业服务,比如信息、技术以及具体作业等。通过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要素联结机制,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农业生产要素流动、合理配置,最终获得规模效益,实现规模经济。

2.2 契约性分工合作

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一直在演变,从“公司+农户”到“公司+基地+农户”再到“合作社+农户”,这3 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户增收的目标,也助力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但随着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发展需求变化,这3 种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完善分工和梳理契约关系。在联合体模式作用下,可以实现稳定分工、构建契约合作关系,极大地满足了现代农业对专业化生产的需求。在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模式下,联盟内各经营主体都是独立的,但也有明确的分工,企业、农户、合作社分别发挥不同的作用,共同为农业生产、生产服务与市场拓销各个环节提供服务和支持。借助该模式,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也实现了资源合理配置。联合体内部会依照法律签订相应合同,形成一种稳定的契约关系,同时保障了各经营主体利益,有效解决了因各主体分工不明确而造成的主体收益不稳定性风险[4]。

2.3 稳定的收益链

农业联合体主要是以市场为导向,而后在内部构建稳定的工作关系,进而形成一条收益链。当龙头企业获利时,沿着收益链,联合体内部各个主体自然会获得一定利润,实现内部互利共赢。在获得收益的同时,企业、合作社、农户通过合作,也可以很好地构建产品品牌,实现品牌化效益。依托龙头企业在市场中塑造优势品牌,而后通过农户、合作社共同控制产品源头,进而实现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确保品牌质量。联合体借助内部稳定的契约与利益关系,三者共同承担风险,同时利益共享,由此构建了集体激励机制,这对联合体整体效益提升、稳定有序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3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绩效

结合某省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情况,引入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AHP),基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构建了联合体运营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 所示。在此基础上,依据该地区某粮食产业化联合体调研资料,计算2009—2020 年该粮食产业化联合体的运行绩效指数,如表3 所示。

表2 联合体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由表3 数据发现,该粮食产业化联合体的运行绩效指数表现出了3 个不同阶段。

表3 2009—2020 年某粮食产业化联合体的运行绩效指数

2009—2010 年,运行绩效指数偏低,主要是因为机械化程度不足,农户与企业之间是直向生产经营模式,无法保障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导致整体效益呈现下滑趋势。

2011—2018 年,随着该地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使农户经营更多以组织化方式体现,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经营水平,也助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2011 年,该地区粮食产业化联合体的运行绩效指数明显上升,与2010 年相比,增长率达39%。随后,在2010—2018 年绩效指数处于稳步增长状态,但在2018 年时,绩效指数增长非常缓慢。

2018 年,粮食产业化联合体成立,2019 年,联合体架构逐步稳定,各经营主体有了明确分工,相互合作、支持,绩效指数有了明显提升,这也说明了该粮食产业化联合体已经正式开启了良性运行模式[5]。

4 粮食主产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政策建议

4.1 完善政策体系,促进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对于粮食主产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而言,需要各类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的支持。但从目前龙头企业整体情况看,实力较弱、缺乏足够的科技含量,并未充分发挥出农业产业链的带头作用。合作社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不规范甚至并未发挥任何作用的问题,相比之下,农业生产大户也遇到生存困境,直接导致其在整个农业产业链上的作用无法有效发挥。因此,构建相应的政策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政府层面,发挥领导作用,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首先,应建立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使土地高效利用起来,为农业专业种植大户、农场等主体提供发展空间,有效降低农地流转交易成本,也能保障龙头企业建设用地。

其次,积极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力度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可以整合涉农资金项目,制订相应的财政支持政策,为联合体提供政策支持。

4.2 积极优化联合体联结机制

发展农业产业联合体的关键在于促使土地、人才、技术、资金以及信息等要素之间能够高效联合、联结,最终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了更好地推动联合体发挥作用,应积极鼓励专业种植大户进行联合,组建农民合作社,以联盟的形式,通过入股、参与等方式保证原料供应充足。

此外,应高度重视农业专业人才、高新技术和信息的引进,确保各类先进技术得到有效应用。还应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通网络农产品销售渠道,扩充销售路径,逐步树立品牌,发挥联合体品牌化效益,提升联合体内部各经营主体对提升农产品质量的意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4.3 搭建政府服务信息化平台

在搭建政府服务信息化平台过程中,需要重视引进专业人才,在各类人才的共同努力下,促使各方和农业联合体实现“院企共建”目标。在此基础上,应构建相应的融资合作长效机制,为联合体内各类经营主体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要注重建设信息化平台,在具体落实过程中,需要从地区实际情况入手,保证能够覆盖联合体,同时,应当充分借助这一平台,发挥其优势,在金融保险、政策、技术、产品等方面为农业联合体提供服务。

此外,法律法规是促进农业联合体发展的基础,因此,必须构建适应农业联合体的法律平台,切实为联合体内部各主体提供相应的法律咨询、纠纷调处等服务,保证联合体有序运行,保障各方利益。还应当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可以宣传联合体相关政策、典型案例,引领、指导联合体各经营主体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更好地助力联合体健康持续发展。

5 结束语

实施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模式,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带动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品牌、收益提升,是实现农民增收与农业增效统一的重要举措。但从实际发展情况看,由于普通农户主要依靠土地流转、打工等方式获得收入,所以联合体对于“小农户”的增收影响并不大,在日后发展运行中,还需要针对此问题进一步探究、实践。

猜你喜欢

联合体产业化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EPC总承包模式下联合体合作体系构建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47家上榜!山西公布年度农业产业化省级示范联合体名单
持续接力奋斗 推动山西农谷产业化发展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湖北省智能建造科技创新联合体成立
对于联合体EPC总承包模式下成本控制的得与失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