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地空间分布研究
——以新疆高星级农家乐为例
2022-01-20苏亦舒侯建楠
□苏亦舒,侯建楠
(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为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现已取得全面胜利。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现在工作的重点。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的产物[1],为乡村进一步振兴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发展迅速。目前,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特征等方面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唐弘久等(2015)[2]以扬州市乡村旅游景点为样本,运用地理学定量方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樊念等(2021)[3]从地理空间角度,对贵州省乡村旅游村寨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地理特征进行了研究。徐清(2013)[4]运用“点—轴”理论,对浙江省江山市乡村旅游空间集聚和重构进行了考察。
农家乐作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新形式,是一种“休闲审美意识形态”[5],其发展对促进乡村旅游、加快区域经济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李龙等(2020)[6]对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星级农家乐的空间结构及可达性进行了研究。余瑞林等(2018)运用GIS 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揭示了湖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Hu(2020)认为,需要改变过去传统“农家乐”的旅游模式,注重生态与效益的结合、互联网与农村的结合。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亚欧大陆腹地,幅员辽阔,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乡村旅游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新疆根据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地方标准,将农家乐按星级划分方式分成5 个级别。星级越高,表示农家乐旅游接待设施及服务的档次越高。四星级、五星级属于高星级。截至2019 年底,全疆共有高星级农家乐159 家,其中,有四星级农家乐122 家、五星级农家乐37 家。
1.2 数据来源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网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官方网站查询整理,获取新疆四星级及以上农家乐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利用Google Earth 对新疆农家乐进行精准定位,获取地理坐标;利用ArcGis 10.2 进行可视化处理。所有基础地图均基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的新疆矢量地图进行制作。
1.3 研究方法
1.3.1 地理集中指数
地理集中指数用于分析新疆高星级农家乐在一个区域整体内分布的集中情况。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G为新疆高星级农家乐地理集中指数,Xi为第i个地区内高星级农家乐的数量,T为新疆高星级农家乐的总数,n为新疆地州的总数。地理集中指数G值在0~100 之间,G值越大,表明高星级农家乐分布空间越集中;反之,G值越小,分布越分散。
1.3.2 最邻近指数
最邻近指数是用于分析新疆高星级农家乐在地理空间中相互邻近程度的地理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1.3.3 核密度分析法
核密度分析法用于反映区域内新疆高星级农家乐的聚集状态。
2 新疆高星级农家乐空间分布特征
2.1 空间集中程度
新疆高星级农家乐空间分布如图1 所示,北疆数量明显多于南疆,主要集中在天山北坡经济带附近,在空间上属于不均衡分布。利用地理集中指数对其集中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公式(1)得到新疆高星级农家乐地理集中指数G=35.27。假设新疆159 处高星级农家乐平均分布于各地州(市),此时地理集中指数G0=25.82。G>G0,表明高星级农家乐的空间分布较为集中。
图1 新疆高星级农家乐空间分布
由表1 可知,无论从整体还是从区域范围来看,实际地理集中指数都大于假设,分布都较为集中,说明区域分布与整体具有一致性。其中,东疆高星级农家乐的集中程度较高,南疆和北疆的集中程度基本一致。
表1 新疆高星级农家乐地理集中指数
2.2 空间分布类型
根据公式(2)和公式(3),利用ArcGis 10.2 中的平均最邻近指数,通过设置不同的面积参数,计算得出全疆及区域范围内高星级农家乐的最邻近指数,见表2。一般情况下,当最邻近指数R<1 时,其研究对象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为进行细化区分,根据潘竟虎和李俊峰(2014)对最邻近指数区间的划分方法,认为当R≤0.5 时,高星级农家乐呈聚集分布,当0.5<R≤0.8 时,呈聚集—随机分布。
由表2 可知,高星级农家乐整体呈现出明显的聚集分布,北疆高星级农家乐的数量远多于南疆和东疆且分布更为集中。受到地理区位、交通要素、经济条件等的影响,南疆高星级农家乐数量相对较少,但分布较为集中。东疆由于只包括两个地州市且高星级农家乐数量较少,因此呈现出聚集—随机分布的类型,相较整体的分布更为均匀。
表2 新疆高星级农家乐最邻近指数
2.3 核密度分析
利用ArcGis 10.2 软件对159 个高星级农家乐进行核密度分析,对其空间集聚状态作进一步研究,见图2。从整体分布来看,高星级农家乐空间布局呈现北密南疏的特征。从区域范围来看,北疆地区有两处高密度聚集区,一处在伊宁市形成点状高密度聚集区,同时向周边逐渐扩散;另一处围绕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等城市群分布,并在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下不断向周边地区扩散,且聚集密度在扩散的同时逐渐减少,呈现出核心—边缘的圈层结构。南疆地区由于受到经济、社会、交通、旅游资源等条件的影响,只在巴州和喀什地区存在小规模聚集区,并且集中在主要城市附近,说明高星级农家乐的空间分布与城市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关联。
图2 新疆高星级农家乐核密度
3 影响高星级农家乐空间分布的因素
3.1 资源邻近性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城市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寻求心理上的解脱、补偿及平衡,选择外出旅游,回归自然。乡村旅游的开展,极大地满足了游客的新鲜感、亲切感。乡村旅游重点村已成为城市居民休闲放松的首选地。
利用ArcGis 10.2 软件对新疆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建立10 km、20 km、30 km 缓冲区,见图3,探究重点乡村旅游地与高星级农家乐之间空间分布的关系。30 km 缓冲区内高星级农家乐数量占总数的58%,其中5 km 缓冲区内占比24%。由此可知,高星级农家乐大部分靠近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具有资源邻近性。游客在乡村旅游地游览的同时,也会前往农家乐解决用餐与住宿问题,带动了农家乐的发展。说明高星级农家乐与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作为共生单元相互依托、共同发展,具有共生关系。
3.2 市场邻近性
本研究对新疆地级市建立50 km 和100 km 缓冲区,获得新疆高星级农家乐与地级市多环缓冲区分布图,见图4。分析得到距地级市100 km 缓冲区内高星级农家乐数量占总数的86%,其中50 km 缓冲区内占比73%。由此可知,高星级农家乐在距离城市50 km 缓冲区内分布最为密集,在50 km 外高星级农家乐数量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少。在距离人口密度高、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大都市50 km 的环城游憩带区域内,由于距离城市较近,交通便利,城市居民出行成本较低,更容易产生较为密集的高星级农家乐。由此表明,客源市场规模是影响高星级农家乐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
图4 新疆高星级农家乐与地级市多环缓冲区分布
3.3 交通邻近性
对新疆国道、省道建立5 km、10 km、15 km 缓冲区,获得新疆高星级农家乐与交通线路多环缓冲区分布图,见图5。分析得出,距交通干线5 km 内聚集了126 家高星级农家乐(占比79%),5~10 km 内聚集了25 家,10~15 km 内聚集了4 家,15 km 以外共有4家。由此看出,新疆高星级农家乐距交通干线越近,数量越多,随着距离增加,数量越来越少,表现出明显的以交通干线为中心的空间距离递减规律。由图5 可知,新疆道路网在北疆地区分布比南疆地区密集,在此区域的高星级农家乐分布也较为集中,在新疆国道和省道的交通干线交汇处,高星级农家乐的分布更为密集。说明高星级农家乐具有典型的交通干线依附性。农家乐的可进入性越强,游客旅游欲望越强烈。表明促进区域乡村旅游发展对推进乡村振兴起到很大的作用。
图5 新疆高星级农家乐与交通线路多环缓冲区分布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第一,新疆高星级农家乐的空间分布均衡性差异大,整体呈北密南疏的分布格局,且主要集中在天山北坡经济带附近。从集中程度看,全疆高星级农家乐的分布较为集中。具体而言,东疆高星级农家乐的集中程度远高于北疆和南疆。第二,全疆高星级农家乐在空间上呈聚集型分布。细分后发现东疆呈现聚集—随机的分布类型,较整体分布更为均匀。北疆地区主要围绕伊宁市、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等城市形成高密度聚集区,呈现核心—边缘的圈层结构。南疆地区存在小规模聚集区,且集中在主要城市附近。第三,新疆高星级农家乐的空间分布具有资源邻近性、市场邻近性和交通邻近性。
4.2 建议
政府部门应加强旅游规划,重点扶持南疆地区农家乐旅游,优化空间格局,从而实现均衡发展。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庄的可达性。加强与龙头景区的联系与跨区域合作,提升旅游资源发展协同水平,从而缩小南北疆的区域差异。
农牧民应不断深入探索,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推动传统农家乐经营模式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提高经营绩效,实现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