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踪监测技术在确定渤海S油田井组水窜通道中的应用
2022-01-19陈岩黄佳
*陈岩 黄佳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 天津 300452)
引言
渤海S油田A16井通过带孔管向明化镇Ⅱ油组笼统注水,日注入量320m3,井口压力4.9MPa。为落实A16井水流去向,提高剖面改善措施针对性,进行示踪剂测试。监测井共10口,其中一线井5口,二线井5口,见表1。
表1 A16井组生产情况
在前期方案设计中,确定A16井组使用在地层中无本底浓度、稳定性好,且在地层中无吸附的氟苯甲酸2,3,4,5,6-FBA示踪剂。根据示踪剂用量设计原则,结合测试井组的油藏参数,A16井组示踪剂设计用量109kg,浓度0.07%,药剂注入量155m3,顶替清洗液注入水20m3,注入速度13m3/h。
1.现场施工及检测
(1)工艺设计思路
①为保障措施成功率,用量设计时,采用最大稀释体积法进行计算,同时考虑井网外及井筒内的稀释作用及吸附作用等;
②注入示踪剂过程中,保持注入井正常的注入速度和注入压力;
③为保障示踪剂见剂,结合井距及注入量,合理设计示踪剂段塞大小;
④合理设计清洗段塞,防止作业过程中发生示踪剂对非目标层的污染;
⑤结合各井的含水情况,设计示踪剂取样方案。
(2)施工日志
A16井于2019年5月12日,接挤注管线至井口,启动柱塞泵对连接管线试压5MPa×5min、10MPa×5min、15MPa×5min,倒正挤流程,挤注示踪剂药剂2,3,4,5,6-FBA 60m3、地热水20m3。排量8m3/h,压力10.5MPa。
(3)取样周期
①投加示踪剂前3天,每天测各监测井的示踪剂本底浓度一次;
②开始注入示踪剂溶液起一周内,每天在各监测油井取水样两次;
③一周后,降低取样频率,每天取样一次;
④根据检测数据,绘制示踪剂产出曲线,待峰值回到本底浓度时,停止取样检测;
⑤此次监测周期自注剂之日起至10月6日。
(4)样品检测
对注水井A16井组周围10口受益井进行取样检测,截止到2019年10月共检测样品739个,期间注入量347m3/d,注入压力6.2MPa。A11、A17、A21S1、C4井正常取样。A22井7月11日开始取样,C22井7月30日开始取样,A44井7月15日至25日关井,其余三口井无法脱水检测,见表2。
表2 样品检测情况
2.示踪剂监测机理
(1)监测机理
示踪剂用于监测已突破注入水情况以及水窜通道的参数,对于示踪剂段塞在储层中的纵向运移,低渗层注入困难,不见剂;中高渗透层对于水淹及存在大孔道则很快见剂,正常驱油不见剂[1]。
(2)示踪剂产出曲线
对于示踪剂产出曲线,其峰值应具有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见图1。见剂时间(速度)对应井间水窜通道渗透率大小;波峰高度对应井间水窜通道厚度;波峰宽度对应井间水窜通道波及面积;波峰个数对应水窜通道个数,示踪剂在平面运移过程中,由于多条流线产出叠加,产出曲线通常表现为一个阶段显示的波峰。
图1 示踪剂产出曲线波峰示意图
3.检测结果
(1)定性解释
A16井注水对应的10口受益井,其中A11、A17、A21S1、A22、A44、C4共6口井见剂,与Ⅱ油组存在连通,其示踪剂产出趋势见图2。
图2 A16井组示踪剂产出趋势图
根据示踪剂产出曲线对应关系,综合见剂时间、见剂速度、峰值浓度、峰值宽度等参数,得出A16井组的示踪剂总回采率为38.4%,说明至少有38.4%的无效水循环,在Ⅱ油组存在较大程度水淹层,定性解释结果见表3。
表3 A16井组定性解释成果表
续表
(2)定量解释
①解释方法
A.建模:建立多层地质模型,纵向上以“层”为最小研究单位;
B.数值法:应用距离加权方法进行差值计算建立数值模型,得出目前的压力场,进而追踪流线得到流体的流动轨迹,在此基础上输入示踪剂产出资料;
C.流线法:利用解析法计算每条流线上示踪剂产出浓度;
D.解析法、半解析法:调整流线上的厚度、渗透率等自变量,利用遗传算法拟合示踪剂产出曲线[3]。
②参数录取
A.井组控制参数
井网范围、断层参数等。
B.井网及分层参数
各井井轨迹坐标、射孔层位。
C.测井解释参数
目标层位厚度、渗透率、孔隙度、含油饱和度等。
D.井组注采动态参数
测试期间生产数据(包括注入量、产量、压力等)。
E.PVT参数
油、水、岩石物性参数。
F.示踪剂参数
示踪剂注入层位、注入浓度、注入量、示踪剂产出曲线等。
③模型建立及流线生产
A.建立区块网格分布图
油藏大小:1000m×1200m;
模型层位:NmⅡ共1层;
网格类型:不等距网格,网格大小40m。
B.通过产出曲线波峰个人,确定A16井Ⅱ油组水窜通道,其流线分布见图3。
图3 Ⅱ油组流线分布
④产出曲线拟合及结果图
通过对6口见剂受益井的产出曲线拟合,生成水窜通道厚度分布图和水窜通道渗透率分布图,见图4。
图4 Ⅱ油组水窜通道渗透率分布图
4.结论及认识
(1)通过产出曲线拟合得出,A11、A17、A21S1、A22、A44、C4井与A16井在Ⅱ油组存在水窜通道,水窜通道厚度25-86cm,水窜通道渗透率90000-220000mD,孔喉半径53-84μm,属于井间大孔道,水窜通道总体积为46380m3,见表4。
表4 A16井组定量解释成果表
(2)井间示踪剂技术在A16井组成功实施,证明该技术切实可行,对A16井组进行了水窜通道描述,为油藏动态分析人员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