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山市“粮食不落地”系统建设与应用示范

2022-01-19鲜于开艳高文伟

农产品加工 2021年24期
关键词:精米昆山市产地

信 军,鲜于开艳,郑 末,高文伟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2.江苏省昆山市农业农村局,江苏 昆山 215300)

昆山市地处江苏省东南部,是我国第一经济强县,已经连续17年蝉联百强县市冠军。境内河网密布、地势平坦,是著名的江南水乡、鱼米之乡。农业基础牢固,优势产业突出,以优质水稻为代表的绿色种植业稳步发展,以阳澄湖大闸蟹为代表的特色养殖业闻名全国。

“十三五”期间,昆山市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先后被评为“全国第二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江苏省首批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2020年昆山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达95.3%,其中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8.5%。尤其在稻米产后环节,昆山市全面实施“粮食不落地”系统建设。所谓“粮食不落地”是指通过全程机械化作业,实现粮食从田间到加工“不落地”的目标,有效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损耗。如今昆山市累计建成粮食产地烘干中心(点)35处,产地粮食烘干设备保有量达到187台(套),建成稻米成套加工生产线5条,不断延伸稻米机械化生产产业链,实现有效减损的同时,为昆山市稻米产业及稻米品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装备和设施基础。

1 建设概况与应用效果

1.1 建设概况

在全国范围内,相对于其他生产环节,粮食烘干环节的机械化水平还很低,是全程机械化的瓶颈。特别在气候阴雨潮湿的江苏地区,收获粮食的含水率远高于长期安全贮藏要求含水率的国家标准,粮食干燥问题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1]。在昆山市经济及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日趋明显、晒谷场地严重不足的背景下,为更好地做好粮食收割后的烘、储、加工作,确保粮食不被“水分问题”困扰,保障粮食产后品质,昆山市全面实施“粮食不落地”系统建设。

(1)建设规模壮大。2014年,昆山市首座粮食产地烘干中心于花桥镇建成投产,配套10台套燃煤型粮食烘干机(后改造为热泵型粮食烘干机),批次烘干能120 t。同年,在锦溪镇长云村引进意大利移动式粮食烘干机1台;从2016年起,粮食产地烘干被纳入昆山市粮食全程机械化重点建设提升环节,通过近3年的全面快速建设,到2018年全市共建成投产粮食产地烘干中心14处,基本实现全市粮食主产区镇全覆盖;从2018年起,昆山市强化资源整合,加快推进粮食产地烘干中心转型升级,在已建粮食产地烘干中心基础上,配套稻米贮藏、加工、展销等设施设备,将粮食烘干及加工两大环节集成起来,实现“从全到长”的延伸发展。截至目前,昆山全市累计建成粮食产地烘干中心(点)35处,发展粮食产地烘干机187台(套),粮食产地批次烘干能力超2 700 t。配套建成稻米贮藏设施7处(其中,低温优储设施5处),昆山市产地稻米贮藏能力达8 400 t(其中,低温优储能力达7 000 t)。配套建设精米加工生产线5条,产地稻米加工能力达6 t/h。

(2)政策支持有力。在推进“粮食不落地”系统建设过程中,昆山市一直坚持顶层设计和政策对接。2015年,编制完成《昆山市稻麦烘干系统发展规划》,稻米烘干系统建设被列入昆山市现代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2016年,出台《昆山市粮食烘干中心规划建设工作方案》,将粮食产地烘干纳入昆山市粮食全程机械化重点建设提升环节;2017年,制定完成《昆山市产地化粮食烘干集成精米加工中心建设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产地化粮食烘干集成精米加工中心建设。2017年粮食产地烘干作业纳入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补贴范围,至2020年昆山累计发放烘干作业补贴600余万元。

(3)组织运营创新。一是公建公营模式。运营主体以镇农工局、镇集体企业、烘干中心所在村集体为主,盈亏由集体负责,运营方式有集体直营、服务外包2种。目前,集体直营的区镇有张浦镇、千灯镇、锦溪镇、周市镇、陆家镇、巴城镇,通过服务外包形式运营的区镇主要为花桥镇。二是公建民营模式。运营主体以私人公司、合作社为主,盈亏由实际运营主体自负,运营方式主要为公建民营。目前,采用该类方式运营的区镇主要为周庄镇、淀山湖镇。

1.2 应用效果

(1)社会效益突出。机械化烘干相较于传统的粮食晾晒方式,可以有效节约晾晒用地面积,降低“马路晒粮”带来的安全隐患与相关事故。2020年,稻季全市烘干中心每工烘干稻谷近0.17 hm2,较传统晾晒方式可节省约12.5个工时,全市稻季可减少粮食晾晒人工费用近1 500万元;同时,粮食机械化烘干与收割充分衔接还可以有效提升粮食收割进度和应对极端天气抗灾能力。2020年,锦溪镇通过烘干机与收割机联动作业,收割跟着烘干走,最早完成近1 khm2水稻收割,一改往年秋收进度落后境况。

(2)经济效益明显。通过机械化烘干,既可以避免粮食产后晾晒的二次污染,还可有效降低粮食的霉变率,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根据昆山市粮食年均总产量,按照每年粮食霉变损失3%的国际标准估算,如不实行机械化烘干粮食霉变损失就高达近3 000 t,直接经济损失近350万元;通过“粮食不落地”系统建设,昆山市包装大米销售渐成趋势,稻米种植均收益得到不断提升。2020年,昆山市地产稻米加工量约占昆山市稻米总产量的15%,根据昆山市品牌包装大米平均售价8元/kg计算,2020年昆山市粮食种植户通过销售品牌包装大米实现增收近2 000万元。同时,通过充分利用全市现有7 000 t产地低温优储设施,开展“优储-加工-包装-销售”产业化经营,实现大米销售收入近5 600万元,较传统粜粮实现增收近1 800万元(不含低温贮藏、运输等成本)。

2 技术工艺与工程建设

2.1 技术工艺

昆山市在推进“粮食不落地”系统建设中,已形成完善的技术工艺流程。为全市“粮食不落地”系统建设整体推进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和指导。

“粮食不落地”系统建设工艺设计总流程:

2.2 工程建设

一座功能齐全的“粮食不落地”系统建设工程主要由烘干区、仓储区、精米加工区三大功能区构成。

“粮食不落地”系统建设工程效果图见图4。

图4 “粮食不落地”系统建设工程效果图

工程建设必须服从工艺的要求,以烘干、传送、加工、包装设备设施为核心,做到物畅其流、有机协调。建设规模应根据稻麦的种植面积、运输贮藏能力、生产加工周期和市场营销情况等方面的因素综合确定。

烘干区由烘干机房、集尘房两大功能用房及烘干机、地磅、提升机、初清筛、刮板机、输送机等设备组成;仓储区主要由粮食平房仓组成,主要用于存储烘干后的干谷,粮食平房仓的大小由烘干区和精米加工区的规模决定;精米加工区由加工车间、包装间和低温贮藏室(成品间)三大功能用房及相关建筑设备组成。精米加工区房间建筑的大小取决于精米加工的工艺复杂度、小时加工能力、设备大小等多方面因素。

3 发展模式先进性及推广意义

3.1 发展模式先进性

(1)提高了粮食贮藏加工水平,以技术先进性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目前,以国家储备粮库为首的大型粮库的粮食初加工设备和技术较为完善。但是,民间或者农户的粮食初加工水平仍停留在低效阶段,农户自主投资设备困难重重,因此每年我国粮食因贮藏不当引起的损失巨大,成为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和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2-3]。

昆山市通过政府引导,建设“粮食不落地”系统,农户收获水稻之后,在所属区域内的粮食烘干中心对稻谷进行筛选、烘干,初步加工形成糙米或者精米后再低温冷藏,最后将糙米或者精米投入市场流通,形成粮食统一烘干、统一加工、统一储存、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这极大地解决了农户粮食晾晒难题,减少了粮食损耗,确保粮食安全和有效供给。同时,与传统农业相比,粮食产地初加工提高了地产水稻产业化程度,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和价值,是现代农业的体现,代表了粮食全程机械化的发展方向,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2)政府科学引导烘干系统建设,以政策先进性保障项目规范实施。昆山市在推动“粮食不落地”系统建设过程中,政府工作科学有序、扎实细致、补贴到位。第一步通过制定《昆山市稻麦烘干系统发展规划》提出3种不同模式的烘干中心建设标准,每种模式都编写了详细的设备选型、投资预算和补贴政策,然后根据各乡镇情况合理布局烘干中心,做到全市烘干系统有序建设;第二步通过出台《昆山市粮食烘干中心规划建设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从上至下抓好落实工作;第三步通过制定《昆山市产地化粮食烘干集成精米加工中心建设指导意见》,构建了烘干加工中心建设模板,对选址标准、建设规模、功能布局、建设内容、投资概算均给出了详细方案,在建设中做到有据可依,实现全市烘干系统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同时,政府边建设边总结,形成了《昆山市粮食产地烘干中心发展现状分析与建议》等文件,及时发现问题,积极制定对策措施,保障烘干系统建设科学合理、持续发展。

(3)探索多种新型运营模式,以经营的先进性推动可持续发展。昆山市十分重视粮食烘干中心运营问题,作为经济活跃地区,在运营模式、经营理念的创新上也走在全国前列。昆山现有粮食产地烘干中心(点)35处,大部分为公建公营,少部分开始尝试公建民营模式。如何高效利用烘干设备,如何提高运营效益,昆山市一直在探索,开创了多种新型运营模式,提升运营主体活力与效能。通过服务外包或转让运营权的形式,吸引有能力有意愿的企业、合作社市场化运营粮食产地烘干中心;探索烘干中心运营主体按水稻进出仓含水率进行分等级收费;鼓励烘干中心运营主体同本地商超合作销售地产大米;鼓励邻近区镇共享设备资源,促进烘干产能流动等。只有解决了运营,才能实现粮食烘干中心可持续发展。

3.2 推广意义

昆山市通过不断尝试、不断总结,将农业科技手段、工程建设方案、经营管理理念和配套支持政策进行有效结合,形成了一套“田间到仓库、粮食不落地”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昆山市“粮食不落地”系统建设代表了东部先进地区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有利于促进粮食产地初加工,特别是粮食烘干环节,向现代化、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转型升级,具备典型案例的引领示范作用,为全国粮食全程机械化、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发展,贡献了“昆山智慧”。

4 结语

大力推广昆山样板的“粮食不落地”系统建设,可以有效提升粮食生产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对保障粮食安全、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和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尤其针对气候阴雨潮湿、晾晒场地不足、农村劳动力短缺的粮食生产区,昆山市“粮食不落地”系统实践模式,为粮食产后烘干、贮藏难题,探索了一套指导性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案。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具有较高的使用和推广价值。在推广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完善,再逐步向经济条件一般地区推广。

猜你喜欢

精米昆山市产地
推动产地农产品追溯进入下游流通消费环节
江苏省昆山市通联站
江苏省昆山市通联站展示
江苏省昆山市陆家镇菉溪小学活动掠影
印尼燕窝产地探秘
2018年优良食味粳稻新品种比较试验
警惕“洗产地”暗礁
食物离产地越远越好
碾磨品质对籼稻食味品质的影响
觅得“精米”好“下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