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契约视角下研究生导学关系异化研究

2022-01-19汪文新刘晓彩刘明强

关键词:学习态度契约导学

汪文新,刘晓彩,余 悦,刘明强

(汕头大学法学院/地方政府发展研究所,广东 汕头 515063;江苏大学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引言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其重要使命不言而喻。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学术观、价值观的重要领路人,兼具立德树人之职。早在2018 年,教育部便印发专门文件《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规范研究生导师师德,旨在建设兼具学识与德行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导学关系,即研究生与导师之间一系列有关学术科研、人生价值等方面的指导与学习关系。随着导师与研究生科研压力与日俱增,其间矛盾逐渐显现,导学关系出现异化[1]。2020 年,为进一步规范研究生教育规律、缓和研究生导学紧张局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教育部对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提出进一步要求,出台《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旨在对个别研究生导师存在的不负责、不规范指导行为进行反思与改正,例如导师指导精力投入不足、学术质量把关不严、存在师德失范问题等。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是对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是优化导学关系的重要举措。

导学关系异化,即导学关系逐渐背离师生间纯粹的指导—学习关系,衍生出多重复杂关系,具体表现在指导—学习的各阶段,如师生间确立指导关系由基于兴趣的双向选择异化为任务主导型,指导过程中师生平等共事的导学关系异化为等级制主导的行政关系,最为典型的是师生间合作关系异化为利益驱使的雇佣关系[2],不少研究生戏称其导师为“老板”,而称参与课题为“打工”。本质上,导学关系异化反映了导学逻辑到利益逻辑的变迁[3]。

研究生导学关系异化侵蚀着师生关系,更有甚者演化为一系列激烈的师生矛盾,如导师威胁延毕、研究生仇恨导师或自杀等。不仅如此,导学关系异化降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同时,也影响了我国科研创新进程。

一、文献回顾与分析框架

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理论视角入手探析导学关系异化的研究多集中于异化类型、异化成因、导学关系优化路径探索方面,相关的实证研究也在不断扩充。

在导学关系异化类型研究方面,有学者基于自由教育视野将导学关系异化概括为三种类型,分别是“老板—员工”型、绝对权威型、放任不管型[4]。亦有学者立足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探索导学关系异化的本质机理,发现研究生导学关系异化经历了研究生与科研成果、科研过程、科研本质、导师关系相异化的过程[3]。

在异化原因研究方面,有学者基于亚文化视角对新时代导学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指向问题进行探究,将导学关系异化的原因归结于师德伦理的漠视、制度执行的不力[5]。不少学者从心理契约理论视角出发,认为师生间心理契约失衡是导学关系异化的原因,研究生与导师在互动交流、相互期望、诉求表达、相处地位等方面的不充分、不均衡则是师生间心理契约失衡的重要因素[6];心理契约破裂是师生间极端矛盾事件频发的重要因素[7]。

导学关系异化研究中,实证研究也在不断扩充。有学者结合心理咨询案例及研究生导师访谈资料,将导学关系困扰类型总结为导师主导类、学生主导类、复合原因类三类[8]。亦有学者对北京某高校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不同导学关系类型下研究生的幸福感、压力状况有显著差异,剥削紧张型导学关系下研究生压力最大、幸福感最低[9]。在导学关系异化影响因素方面,一些学者专门对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研究生的学业状况、心理状况、生活习惯等均对导学关系有显著影响[1]。部分学者从研究生导师入手,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的方式探索导学关系影响因素,发现影响因素包括招生选择、管理模式、能力培养、沟通交流、分歧矛盾解决五类[10]。

导学关系异化研究对构建和谐的研究生导学关系意义重大。现有研究多基于研究生视角,从研究生导师入手分析的不多。心理契约最早由Argyris 在1960 年提出[11],最初应用于企业管理领域,后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其中不乏从这一理论出发的研究生导学关系异化研究,但多为定性研究。心理契约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结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的主观感知,具有异质性、内隐性、动态性等特征[12]。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心理契约,即主体之间在交往中形成的相互期望与相互责任,约束着师生双方之间的交往行为与处事方式[13],影响导学关系的发展。鉴于此,本文从心理契约理论视角出发,以研究生导师、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研究生导学关系异化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为导师和研究生分别对研究生群体的整体印象,分析导师—研究生心理契约失衡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基于此,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研究生导学关系的建议。具体分析框架见图1。

图1 心理契约视角下导学关系异化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心理契约理论视角出发,采用随机抽样的问卷调查方法深入剖析研究生导学关系异化现象,探究导师—研究生心理契约失衡的影响因素。调查对象主要面向江苏省高校的师生,涉及江苏、江西、四川、重庆、北京、山东、辽宁、陕西、新疆等地25 余所高校的师生,涵盖工、理、文、医各学科。本研究主要采用电子问卷方式对研究生导师及研究生进行调查,共计收回问卷1060份,其中有效问卷943 份,有效回收率89%。其中,研究生导师群体提交问卷298 份,有效问卷251 份;研究生群体提交问卷762 份,有效问卷692 份。

调查中,问卷量表采用自行编制的《导师对研究生的心理契约量表》,计分原则采取李克特五点计分法,“完全不符合”计1 分,“完全符合”计5 分。本研究所使用的心理契约量表在设计过程中参考D.M Rousseau 编制的《心理契约调查问卷》和L.J.Millward 编制的《心理契约测量问卷》,以及国内自编相关量表,同时,根据中国高校、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多方特点,构建导师对研究生的心理契约测量量表的一级指标,包括学生品格(题项1~6)、学习能力(题项7~10)、学习态度(题项11~13)、未来规划(题项14~15)4 个维度,共计15 道题项。该量表旨在对导师、研究生就研究生群体在学生品格等方面进行他评及自评,以测量双方心理契约满足程度,进而判断导师—研究生心理契约失衡情况,深化导学关系异化的相关研究。

数据录入过程中采用EpiData 软件,并设置逻辑控制及核查程序,避免录入过程中产生错误。最后,运用SPSS26.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涉及独立样本T 检验、量表信效度分析、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导师—研究生心理契约失衡现状

本研究共计回收有效问卷943 份,其中,研究生导师问卷251 份,研究生问卷692 份。《导师对研究生的心理契约量表》旨在回答导师、研究生在学生品格、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未来规划4 个方面“对研究生群体的整体印象”。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导师—研究生之间存在心理契约失衡,在对研究生群体的整体印象方面,导师和研究生在学习态度、未来规划维度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导师评分均低于研究生自评。其中,在学习态度维度上,导师与研究生双方评分都偏低。

导师对研究生的心理契约量表采用Likert五点计法分(完全符合的给5 分,完全不符合的给1 分),涉及4 个维度、15 道题项,调查导师和研究生分别对研究生群体的整体印象(满分75分)。其中1~6 题为学生品格,7~10 题为学习能力,11~13 题为学习态度,14~15 题为未来规划。对量表进行信度分析,克隆巴赫系数0.942,KMO 值0.948。各维度经最大方差法主成分分析后,提取4 个公因子,且累计方差在76%以上,说明调查表的信度和结构效度良好。对4 个维度的信度、效度分析见表1。

表1 导师对研究生的心理契约量表4 个维度信度效度分析

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学生品格维度统计量为11.230,显著性P 值为0.001,小于0.05,故方差不齐,不同组间独立样本T 检验统计量t=-1.351,P 值为0.177,大于0.01,因此认为导师和研究生在学生品格维度评价不存在显著差异。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未来规划维度统计量分别为1.709、0.013、0.581,P 值分别为0.191、0.908、0.446,均大于0.05,故方差齐。其中,学习能力维度不同组间独立样本T 检验量t=1.427,P 值为0.154,大于0.01,因此认为导师和研究生在学生能力维度评价不存在显著差异。学习态度维度不同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量t=2.679,P 值为0.008,小于0.01;未来规划维度不同组间独立样本T 检验量t=3.098,P 值为0.002,小于0.01,因此认为导师和研究生在学习态度、未来规划维度对研究生群体整体评价存在显著差异。如表2 所示。

表2 独立样本检验

1.导师视角下导师对研究生的心理契约量表分析。本研究中,研究生导师有效问卷共计251份。其中,男性导师152 人(60.6%),女性99 人(39.4%);导师职称以副高为主,占比61%;学历为博士的占绝大多数,占比达到了86.1%。经过分析,研究生导师在该量表的得分总分为3.85±0.544。各维度中,学生品格维度分值为4.01±0.564;学习能力维度分值为3.73±0.620;学习态度维度分值为3.69±0.642;未来规划维度分值为3.82±0.660。其中,C1 分值最高,C11 分值最低,其他各条目分值情况见表3。

表3 研究生导师视角下导师对研究生的心理契约(N=251)

可见,从研究生导师视角来看,研究生群体在学生品格和未来规划方面得分较高,学生品格维度下“研究生对老师有礼貌,见到老师问好”这一条目得分最高;而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方面得分较低,尤其是学习态度得分最低,其中,“研究生做事专心,不浮躁”这一条目分值最低。

2.研究生视角下导师对研究生的心理契约量表分析。本研究中,研究生有效问卷692 份。其中,男生262 人(37.9%),女生430 人(62.1%);全日制硕博士有601 人,占比86.8%;所调查专业中文科生居多,达到了373 人,占比53.9%。经过分析,研究生在该量表的总得分为3.89±0.598。各维度中,学生品格维度得分3.95±0.680;学习能力维度得分3.80±0.675;学习态度维度得分3.72±0.685;未来规划维度得分3.97±0.683。所有题项中,C1 题项分值最高,C9 条目分值最低,其他各条目分值情况见表4。

表4 研究生视角下导师对研究生的心理契约(N=692)

可见,从研究生视角来看,研究生群体在学生品格、未来规划维度得分相当,高于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维度得分。其中,未来规划方面得分最高,学习态度方面得分最低。在所有条目中,学生品格维度下“研究生对老师有礼貌,见到老师问声好”一项分值最高,学习能力维度下“研究生具有浓厚的科研兴趣”题项得分最低。

3.导师—研究生之间存在心理契约失衡。由以上数据可知,导师和研究生在学习态度、未来规划维度对研究生群体整体评价存在显著差异,导师评分均低于研究生自评。其中,在学习态度维度上,导师与研究生双方评分都偏低。

一方面,这反映了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存在心理契约失衡现象。在研究生学生品格、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未来规划方面双方对彼此的期望不同,研究生导师的期望较高。这与双方知识结构、思维习惯等差异有关[6],这种落差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导师—研究生之间的矛盾。诸如,在学习过程中,导师基于对研究生学术水平、科研兴趣等不够了解,加之科研任务的紧迫性,难免会对其指导的学生抱以过高期望,并在无形之中施以压力,若研究生考虑到自身努力的结果仍无法满足导师期望,难免存在一再拖延、应付了事现象,造成导学关系进一步恶化。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培养质量薄弱问题也可见一斑。区别于本科教育中对既有专业知识的传授,研究生教育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与研究正是其人才培养的关键,这一过程中,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尤为重要。本研究发现,无论是研究生自评,还是研究生导师评价,研究生群体的学习态度得分均为最低,在研究生自评中,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两维度得分均低于其他维度,这一现象不利于研究生教育中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衡量其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准,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是我国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重要目标[14],也是研究生教育的当务之急[15],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则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关键。

(二)导师—研究生心理契约失衡的影响因素

1.研究生导师视角下心理契约失衡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导师个人收入期望、对研究生生活及学习的关注程度等变量进行分析,发现导师对学生的关心程度影响导师对研究生的心理契约满意度,导师在社会上是否获得尊重、外界对导师的评价也显著影响着导师对研究生的心理契约。结果见表5。

表5 导师其他基本情况变量与心理契约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关系

对研究生生活及学习的关注程度。导师对研究生生活及学习的关注程度与导师对研究生在各维度上心理契约的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主要是基于心理契约内容具有动态变化性,即导师对研究生的个人初期理解和学术期望等会根据双方彼此关心、了解不断变化,并最终达到平衡稳定状态[16]。

外界对导师的尊重程度。外界对导师的尊重程度与导师对研究生的心理契约满意度有显著负相关性。公众对于研究生导师师德具有高期待,因此,其失范行为更易造成社会负面舆论[17]。公众对导师师德的普遍积极评价激励研究生导师履行师德的同时,也促使导师对研究生有更高的标准要求。

以导师对研究生的心理契约评价总分为因变量,相关分析中对心理契约各维度有显著影响的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各变量对导师—研究生心理契约评价总分的影响程度。根据R2 值等,选取拟合优度最好的模型4(因变量为导师对研究生的心理契约总分,自变量包括本校师德评价、外界对导师尊重程度、对学生学习关心程度、收入期望,排除变量对学生生活关心程度),该模型可解释心理契约总分31.3%的变化量,虽有意义,但对总体变异的解释程度较低。

研究发现,导师对本校师德的评价、外界对导师尊重程度、导师对学生学习的关心程度、导师的收入期望变量对其对于研究生心理契约满意度有显著负影响。此外,剔除变量“导师对学生生活的关心程度”,因其显著性为0.578>0.05,没有统计学意义。对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显示,自变量中最大的VIF 值为1.113,均接近于1,可以认为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详见表6。

表6 导师基本情况变量对研究生心理契约满意度影响的回归分析

2.研究生视角下心理契约失衡的影响因素。对研究生群体问卷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人口统计学变量与导师对研究生心理契约变量的差异进行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用于检验成绩、上课不专注程度、老师上课表现以及与老师关系等测量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研究生的成绩、上课不专注程度、老师上课表现、是否有关系较好的老师与研究生的心理契约满意度显著相关。具体结果见表7。

表7 研究生基本情况变量与心理契约各维度相关性分析

成绩和上课不专注程度。研究生的学习成绩和上课不专注程度与其对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契约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我国研究生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学习成绩一定程度上是研究生学习能力的体现,上课专注程度关乎研究生的学习态度问题,“重科研、轻教学”背景下,这些问题尤其突出。

有关系较好的老师。研究生是否有关系较好的老师与其对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契约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生有关系较好的老师,与其在学习指导、人生规划等方面与老师的交流更多,故对自身及研究生群体在心理契约各维度的要求不断提升。

以研究生对其在心理契约各维度的自评总分为因变量,相关分析中对心理契约各维度有显著影响的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各变量对研究生心理契约自评总分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研究生成绩、上课不专注程度、是否有关系较好老师三个变量对研究生心理契约自评总分有显著负影响,老师上课表现对研究生心理契约自评总分有显著正影响。对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显示,自变量中最大的VIF 值为1.055,均接近于1,可以认为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详见表8。

表8 研究生基本情况变量对心理契约自评总分影响的回归分析

四、结论与建议

(一)增进导学互动,构建合理的导师—研究生心理契约

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群体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未来规划三方面的整体印象评价得分均低于研究生评价,一方面反映了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存在心理契约失衡现象,导师对研究生在各方面的期望值高于所感受的实际值,易造成导学关系恶化。另一方面,也可见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培养质量薄弱问题,不利于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不同于有明确章程的正式组织,我国研究生导师负责制下师门具有非正式组织的隐性特质[5],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存在隐含的、非正式的相互期望和要求,但由于导学关系中,双方知识结构、思维习惯、利益观念等不同[6],双方期望存在偏差,容易形成心理契约失衡问题。不仅如此,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师生比持续增长,导学间缺乏有效沟通的问题逐渐凸显,基于此,导学双方积极互动、增进交流沟通便十分必要,在此基础上形成均衡的导师—研究生心理契约方能促进导学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完善研究生导师师德评价机制,营造尊师重道文化氛围

导师对学生学习的关心程度影响导师对研究生的心理契约满意度,在社会上是否获得尊重、外界对他们的评价对其心理契约满意度也起着显著性影响。

高校教师是立德树人的中坚力量,尊师重道向来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生导师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德行与才华二者兼备才能赢得学生、社会的尊重。近年来,有关高校教师德行败坏的舆论层出不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对其道德的评判,冲击了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不仅如此,导学之间难以做到自由、平等相处的问题也一直存在,导师“压榨”“辱骂”学生的事件频频爆出。对此,加强研究生导师师德评价奖惩机制必不可少,规范教师德行的同时,增进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在人生价值方面的沟通与互动,促进导学关系在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发展。

(三)强调学习本分,端正研究生科研态度

研究生的成绩与上课是否认真专注、是否有关系较好的老师与导师对研究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未来规划维度上的心理契约满足程度有着显著性影响。

研究生教育中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由来已久,这与我国高校在科研、教学方面的重视程度有关,同时也受高校教师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接受的科研质量、教学水准影响[18]。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导师而言,课堂教学与科研训练同样不容忽视,既要强化对研究生的科研指导,亦要提高自身教学能力、课程品质和育人质量,重视研究生课堂教育。研究生求学动机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学习状态、科研态度参差不齐,尽管这些与其导师的指导方式亦有关,但研究生个人的主体能动性不容忽视。如果说本科教育意在学习知识,研究生教育的不同之处便在于学习创造知识,这也决定了研究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科研的求真性。基于此,研究生科研态度的端正与科研能力的提升值得关注,这种求知、求真的科研精神亦利于研究生与其导师之间增进学术交流,共同为科研目标努力,优化研究生导学关系。

猜你喜欢

学习态度契约导学
契约中国
——马鞍山市博物馆馆藏契约展
高职院校专接本学生学习态度及教育对策探析
辽阳博物馆藏清王国卿卖地契约简析
以契约精神完善商业秩序
你的学习态度怎么样?
我是小导游
卖地的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