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工程力学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2-01-19何新党杨未柱王安强张柯

高教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双一流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何新党 杨未柱 王安强 张柯

摘  要:“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是推动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所在。在“双一流”背景下如何提升工程力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创新型领军人才,是当前力学学科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挑战。文章梳理了我国工程力学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和亟需解决的问题,从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丰富师资结构和强化导师队伍、加强科研团队文化和制度建设等五个方面,探索了提升工程力学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以期为“双一流”背景下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科研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2-0021-04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from a huge educational country to a powerful educational country. And it is also a core task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country" in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training majored in engineering mechanics and cultivate innovative leading talents is an important issue and challenge to the higher education of mechanics.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urgent problems of graduate students training mode in engineering mechanics are summarized,and the ways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are explored from five aspects: improving graduate students training mode, 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teaching mode, enriching the structure of teacher resourc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tutor team, and strengthening the culture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The research of this paper can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Keywords: "double first class"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mode; curriculum system;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創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引领时代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新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被列为五大新发展理念的首位。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在2017年1月联合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办法》),《办法》的发布对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提升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

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是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突出特征[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3]。但目前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连续扩招势必带来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的风险。目前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研究生是否修够学分,是否发表学术论文等硬性指标上。导致了一些学生对待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急功近利,不注重学术素养的训练和科研思维的培养,而是将课程学习以拿到学分为目的,发表论文以获得奖学金或者顺利毕业为目标。导致部分研究生学习缺乏动力、学术论文缺乏创新,甚至硕士论文也是临时胡乱拼凑等不良现象。另外,由于目前我国的工程力学学科的研究生培养依然采用沿袭多年的传统模式,与当前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复杂多元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适应,特别是当前工科研究生的科研协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训练普遍有待加强,这已成为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障碍。因此,面对“双一流”背景下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开展工程力学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对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因素进行深入剖析,对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进行探索,对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4-5]。

一、“双一流”背景下工程力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亟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传统灌输与被灌输的教学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强化需求牵引、成果导向,鼓励跨学科、跨机构联合培养,重视国内学术交流等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特别是随着我国创新发展战略的提出,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更加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在“双一流”背景下,工程力学专业研究生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传统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随着新材料、新能源、新信息技术的不断涌现,多学科交叉、跨领域协同、颠覆性创新不断交织,使得社会对工程力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转变。不仅仅局限于工程力学专业理论和技术应用的层面,而是更多地转向培养创新能力强的高科技领军人才,以及综合能力强的管理人才。而传统的工程力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着重培养的是学术型人才和工程应用型人才。在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方面,多以学术论文、发明专利等科研成果作为评价指标,但在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评价方面缺乏有效措施,这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新时代国家对工程力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二)传统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无法适应新时代对工程力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需要

传统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其所用教材及教学内容已经延用多年,陈旧的课程内容和传统的授课形式与当前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无法有效衔接。集中表现为:教学课程体系陈旧、授课模式单一、科研创新探索缺乏、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研究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学生过于依赖书本,对当前国家和行业的迫切需要以及学科前沿热点缺乏深入了解,所学知识无法直接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难以直接应用于国家重大武器装备和工程建设的实施中,也无法完全满足“双一流”建设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

(三)现有师资结构难以满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

师资结构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导师队伍建设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和根本保证。目前,多数高校的工程力学专业都采用单导师制,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科研实践往往来自于导师的纵向或横向课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取决于导师个人科研方向和科研能力。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有些研究生导师名下有很多研究生,但又缺乏与之相匹配的科研项目支撑,也无法给研究生提供工程实践的机会,这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培养质量,使得研究生无法接触最前沿的学术领域及科研成果,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难以得到充分训练。

(四)国际化合作和国际化学术视野的培养亟待加强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和科研协作将日益频繁,国家迫切需要大量具备国际学术视野,熟悉国际规则的工程力学专业人才。相比于需求,目前国内高校培养的具备国际化视野的人才产出严重不足。但许多高校和研究生导师能够为研究生提供的国外联合培养、参加国际会议、国外教授讲学、短期国外访学等平台和渠道非常有限,国际化学术交流和国际科研合作较为欠缺,这对培养具有国际化学术视野的领军人才非常不利,需要有针对性的举措来改变当前这一现状。

综上,在“双一流”背景下,针对国家对工程力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如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创新型领军人才,是当前工程力学专业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挑战。本文梳理了我国高校工程力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和亟需解决的问题,从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丰富师资结构和强化导师队伍、加强科研团队文化和制度建设等五个方面,探索了提升工程力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可能途径,这对“双一流”背景下提升工程力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提供了有益参考。

二、工程力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研究

本文将从研究生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导师队伍建设和实践创新平台-国际合作与国际学术视野-科研团队建设与激励机制等五个方面,探索适合我国工程力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

(一)完善工程力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是针对培养目标所建立的相关举措,将培养过程中各种因素(例如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进行优化组合,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形成的一种动态运行方式。根据我国对工程力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需要转变,应树立需求牵引、创新驱动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学科建设和学术方向上着眼国家科技经济主战场,以需求牵引人才培养方向,尊重不同研究生之间的差异性,充分考虑研究生个性和人生志趣的不同,建立多元化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增加创新及实践类课程,通过产-学-研合作和高校与企业联合科研攻关、实践教学基地等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激发研究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刻苦钻研精神。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及应用能力,使学生向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方向发展。其次,建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将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育贯穿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始终。同时,应该将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渗透到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和相应的责任追究与惩处机制,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在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包括制定培养方案、文献研读、开题报告答辩、中期考核、学术论文撰写、学位论文评审和毕业答辩等)进行有效的监督并制定完善的研究生奖励和评价机制。培养研究生聚焦国际学科发展前沿,着力解决重大工程问题,重点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探索科技前沿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工程力学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课程体系建设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利保障,也是研究生建立理论知识体系和掌握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系统性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删除重复和陈旧的课程内容,注重硕士课程知识体系建设,加强交叉学科、开放课程、学科前沿探索和实践课程所占的比重,注重引入力学领域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在教学平台建设上,注重科研资源的集成和整合,加强与相关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积极建设力学实践教学基地,创造有利于研究創新实践的科研环境,拓展工程实践创新平台,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科研实践。在教学方法上,应结合当前研究生的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把课堂的理论知识学习、科学问题研讨、工程案例分析等有机结合。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在课程质量监督方面,应规范和加强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建立有效的研究生课程监督与评价体系。同时加强力学主干课程的教材建设、网络和多媒体课程建设以及力学实践创新平台建设,为提升工程力学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有力保证。在课程考核方面,应以结果为导向,将课程考核与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结合起来,根据工程力学的相关课程特点和不同的培养目标,设置开卷笔试、闭卷笔试、实验操作考试、课堂答辩、提交论文等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建立指标多样、形式灵活、注重实效的考核体系。

(三)丰富力学学科的师资结构,强化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在工程力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工科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更多依赖于导师及其科研团队的科研项目以及导师个人的科研经验及学术积累。因此,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是提高工程力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首先,应重视和加强研究生导师的选聘制度,明确和强化研究生导师的职责和责任,让研究生导师成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第一责任人。研究生导师自身的知识结构、科研素养、科研态度对研究生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6]。从很多“大师”的传记和记录片中也能发现,往往都会谈及他们在博士学习阶段从导师和科研团队那里学到做人和做学问的方法, 谈到他们导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造诣对他们成长的巨大影响和作用。其次,应抢抓“双一流”建设的历史机遇,在“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终身制”时代背景下,应充分认识到大学聘任制度改革为推进学科建设,强化人才队伍,激发教师创新活力,实现学科的跨越式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应结合工程力学专业自身的特点,重视并吸纳校外一些具有丰富工程经验和重大武器装备研制经验的科研院所的总师或技术骨干补充研究生的导师队伍,实行“双导师”制度,为研究生的工程实践搭建有利的外部环境,丰富研究生导师的构成。通过聘请校外工程力学领域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级专家担任导师,指导力学学科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将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培养研究生在问题中寻找科研灵感,在实践中提炼科学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的学术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得到充分锻炼。

(四)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培养国际化学术视野

首先,培育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师资队伍,从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发力,按照学科特点着力引进一批从事国际前沿研究的外国专家,同时鼓励和培育青年教师去国外著名研究机构访学和进修,借鉴国外在工程力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先进方法和培养模式。其次,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一部分研究生以短期访学、联合培养、公派留学等方式出国学习,开拓学术视野。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的成长经历也充分说明,绝大部分的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都具有国外求学经历,这些国外留学经历对他们建立全球化的学术视野、探索国际前沿课题并完成博士学位具有重要作用[7]。另外,面对工程力学专业这样的工程学科,应不断加强与国际上知名学术机构和著名学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邀请一些国外知名学者和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和学术交流。并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积极创造开展国际科研项目合作的机会,应始终以工程力学的学科发展前沿为导向,以解决国家重大工程问题为着力点,以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抓手,不断训练研究生追踪国际前沿热点问题,提升学术的洞察力,紧追国际领域新技术、新方法、新应用,鼓励研究生在科研的道路上始终保持国际化的学术视野。

(五)加强科研团队制度建设、培育团队文化

文化是大学之魂,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在高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教育不仅要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更要塑造灵魂。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应该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育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社会,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的最高层次,其培养过程有别于本科生教育,其大部分研究工作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在科研团队里完成。因此,德育的培养,除了学校课程体系理论教育外,导师和科研团队应该对研究生思想道德培养过程引起重视。所谓“严师出高徒”,一个好的导师和科研团队,对于研究生一生的学术道路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忘我工作的科研热情都会对研究生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科研团队是锤炼研究生科研素养和管理才能的广阔平台,通过科研团队的科研氛围和制度建设对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重视建立“研带研”“研管研”“传帮带”的科研团队文化传承和创新制度建设,营造团队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培育团队全面的科研协作精神。另外,建立动态的激励机制。奖惩制度的确立可以帮助导师根据平时研究生的努力程度和学术上的进步等因素给予一定的激励。该制度摒弃了以学术成果为单一目标的传统考察方式,更加注重过程考察与结果考察相结合。研究生每月发放科研劳务费应根据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分别设定不同的考核指标,研究生一年级可主要考察工具软件和文献资料学习情况+课题参与程度+课题贡献度+课程考核成绩;研究生二年级可主要考察课题参与度+课题贡献度+科研成果;研究生三年级可主要考察课题参与度+科研成果+毕业论文进展+对团队研究生指导程度等。导师依据设定的指标做出综合考核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奖励。让研究生在校学习、科研更有方向感和获得感。激励学生自我成长成才的目标与学校和导师的培养目标一致,实现用科研项目培养人、用团队文化感召人、用制度建设塑造人,将文化育人和制度育人贯穿到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三、结束语

教育强则国家强,人才兴则民族兴。“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是推动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所在。在“双一流”背景下如何提升工程力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创新型领军人才,是当前力学学科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是当前工程力学专业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重大课题,是一项全面系统且庞大的工程,需要多措并举,多向发力,才能实现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最终胜利。

参考文献:

[1]方岱宁.“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创新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18(1):43-45.

[2]李婷婷,吴彩娥,范龚健.“双一流”背景下创新型专业学位研究生优化培养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评估),2020(5):69-70.

[3]眭依凡.引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研究适逢其时的责任[J].中国高教研究,2018,22(8):6-10.

[4]陈守开.工程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24):207-209.

[5]邢翠,张更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J].未来与发展,2020,44(6):18-21.

[6]周红燕,张频.学科建设视角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2):73-75.

[7]燕京晶.中国研究生创造力考察与培养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双一流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