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教研模式与心理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2022-01-19蔡嘉丽
蔡嘉丽
摘要:以“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模式作为区域心理教研工作室的特色活动,通过教师个体间的磨课交流、思维碰撞,群体间的评课研讨、深入探索,都能令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又或是针对同一活动,从不同的视角展开,呈现出对同一内容的不同处理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得到激发,专业素质提升了,区域心理教育教研也得到了发展。同课异构教研模式以具体教学内容为载体,以探索课堂改革创新发展为目标,使学生在心理课上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关键词:同课异构;学科教研;学习共同体;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02-0074-02
基于心理教师在学校中所处身份和角色的特殊性与重要性,为了快速提升心理教师的综合素养,拓宽心理教师的专业视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建设,推动心理教师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我所在心理教研工作室积极探索心理教师专业成长模式——“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是根据相同的教学主题或者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的风格和教学经验进行教学设计与开展课堂教学。“同课异构”在教学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不同的教师对同一主题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彰显了教师的教学个性,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该教研模式的主要价值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促进对教学目标的确立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依据,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立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但是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建立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之上,而目前,心理学科一般没有统一的教材,心理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主要围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来开展教学工作。一线心理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会结合本校学生的心理特点、时代发展背景的需求等因素,制定每学期、每学年的教学计划与课程内容,以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我所在区域的心理教师普遍比较年轻,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缺乏有针对性的学科教学研讨,只能依托区内每周的学科教研活动来提升教学水平,而散点式的教学研讨,仅能在横向水平引导教师“如何上课”,而对“如何上好課”仍缺少纵向水平的深度探索。
因此,探索一条帮助心理教师迅速把握学科特点,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迅速制定教学目标的教研培训,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我所在心理教研工作室积极探索心理教师专业成长模式——“同课异构”,通过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促进区域内心理教师之间的交流,教师们围绕同一节课或同一个主题,独自构思、相互交流、集思广益,形成资源共享的学习共同体,逐渐使教学目标精准定位,继而优化课堂,达到教学质量的高效化。
二、促进对课堂教学的把控
课堂教学活动应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每一个环节、流程,对课堂教学的把控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有效性。在“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教师们除了会呈现不同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也会在彼此的教学设计中进行探讨与深入交流,深挖每个教学环节的效果与课堂教学环节的衔接等方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不仅会熟悉相应的教学内容,在脑海中对课堂情境进行模拟与应对,而且会在交流中对教学素材进行分析,厘清教学内容的主次、重难点,这样才能对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重点探究,从而打造高效课堂。如在二年级的“有人帮,不一样”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教师A和教师B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分别呈现了“如何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求助”和“如何引导学生接纳帮助”的心理课主题,两位教师都在导入环节采用了“贴鼻子”这一游戏活动,但是他们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不同的课堂设问、活动衔接,通过多元的教学语言,实现了对课堂教学的精准把控,同时也起到了探讨教学艺术、交流彼此经验的作用。在磨课的过程中,教师们对目标的把握更具体、更聚焦、更深入。
三、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教师专业提升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从新手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转变过程。教师专业提升除了需要个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不断积累与学习,还需在教学实践工作中与他人进行经验交流,以更好地促进教学反思。我所在区域的心理教师队伍呈年轻化态势,往往需要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心理教师常常有这样的困惑——“班会课(道德与法治课)与心理课的区别是什么?”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避免过多的说教,呈现出包容接纳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心理课上呈现多样、真实的学生样态,是心理教师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为此,我所在的心理教研工作室提供了这样的交流平台,在三年级的“我能读懂你的伤心”一课中,邀请一线心理教师和一线班主任分别呈现“心理课”和“班会课”,两位教师分别从活动的组织形式、教师的语言引导、设问技巧、课堂总结等方面,呈现了一次精彩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在场听课的教师们纷纷表示,有真实的课程实例支撑,更加清楚作为心理教师该如何细致地进行教学设计,如何巧妙地上一节“正宗的心理课”。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经历了课上“直接经验”的听评课体验,课后心理同仁之间的思维碰撞,还有前辈骨干的专业引领、专家学者的专业指导,这些途径都可以帮助教师打开教学思路,有效提升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专业态度和动机。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闭门造车”是不可取的,教师要“走出去,引进来”,只有“见多识广”,才能促进自己对教育教学有更深入的思考。只有在同伴交流中碰撞升华,全方位地合作探索,才能不断加强心理课教学实践研究的原动力,整体提升心理教师的教研水平。
四、推进区域教研
习近平总书记曾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寄予了殷切希望,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只有教师专业素质整体提升了,才能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才能使我国教育事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我所在区域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的配备仍有不足,多数心理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身兼数职,导致很多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专业的指导而出现个人发展缓慢,存在“工作迷茫期”等现象。为此,可以建立区域内的合作机制,以工作室为载体促进教研交流,创新专业教师培养模式,每月进行一次“同课异构”主题教研活动,从而开阔教师备课思路,帮助教师在交流中提升专业理念,在分享中突破专业技能,继而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同时,“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有利于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能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有利于挖掘和共享教师群体的资源,提高教师的实践智慧,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一个优化的学习共同体所形成的共同奋斗的团队意识,能凝聚教师的集体智慧,激发教师的整体潜能,从而使教育工作焕发强大的生命活力。
总之,通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可以有效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同时形成区域内同伴互助式的“学习共同体”,通过群体内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构建一种积极协助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文化。
参考文献
[1]丁岑维. 小范围同课异构对于教师心育能力提升的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23):46-47.
[2]陈才英.同课异构——心理学科教研的一枝花[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4):16-17.
[3]范丹. 心理课“同题异构”教研的反思与创想[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18):38-39.
[4]肖若茂.“同课异构”——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有效途径[J].中国科技信息,2008(5):253-254.
编辑/张国宪 终校/刘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