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圣关公符号的历史演进研究

2022-01-18孙晓源王冬慧李德柱

体育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武圣关公关羽

孙晓源 王冬慧 李德柱

武圣关公符号的历史演进研究

孙晓源1,2王冬慧2李德柱1

(1.运城学院 体育系,山西 运城 044000;2.内蒙古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关公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物质和精神现象的总和,它的发展经历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古代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主要以当时社会制度为基础,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进行解读,深入探究小农经济制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官僚体制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对武圣符号的促进和发展。对武圣符号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解析关公文化所具有的精神内涵,挖掘关公“武圣”符号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发挥出关公文化的当代价值。

关公;历史变迁;武圣;符号

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的发展愈发辉煌,延续至今的著名人物当属“文圣”孔子和“武圣”关羽,二者的发展历经千年而经久不衰,关公文化即指关公的价值观念、思想品德、精神气质及其对民众日常生活的影响,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社会生活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思想方面,尤其是在道德伦理方面,关公文化精神价值的核心在于道德价值[1]。

1 武圣符号的构建基础

1.1 经济基础

关公符号的构建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密不可分。中国古代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农业是古代民众经济生活的主要来源,原始时期,人们多使用石制的农具,生产力低下,随着封建社会的到来以及铁农具、牛耕等相对先进的生产工具的推广使用,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农民始终没有对土地的所有权,绝大多数的土地都掌握在封建地主的手中,农民只能租赁地主的土地,忍受着地主严酷的压迫与剥削。封建小农经济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形式,生产力低下,无力抵抗强大的自然灾害,古代农业谚语“靠天吃饭”就是指农民在农业中听天由命的现象,所以就注定了他们的命运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是掌握在统治阶级和地主手中,仅仅凭借自己的力量无法与天抗衡,与统治阶级抗衡。所以农民只会选择一味的忍受、等待,将希望寄托于别人身上,希望可以通过一个为民请命的明君或神灵来解救自己,带领自己脱离苦海。所以关公应时而生,成为了人民崇拜的对象,为“武圣”符号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1.2 政治基础

自秦朝起,中国长期以来的政治体制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官僚体制,但本质上还是奉行宗法制度,主张家国同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族制度和国家制度相互补充、相互配合。为了维护统治,统治阶级会自上而下的建立一套由中央到县区一级的国家机构。俗话说“君如舟,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国家政权出现危机时,统治者希望得到人民和将士的支持来巩固政权。关公不断被加封的背后,其实质无一不是为了巩固政权,收拢民心。统治者需要通过权威性人物来稳定政权,通过权威性人物感召力量以达到争夺政权、收买人心等作用。如元朝属于“异族”统治中原,故民族矛盾尖锐,而汉族人数在政权的统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更需要一种信仰崇拜力量来巩固政权力量,所以就有了元朝皇帝元文宗图帖睦尔于天历八年(1335年)对关羽加封“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1.3 文化基础

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影响,古代人民始终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只想通过外界寻求一种需求和依赖,所以在战乱频繁的年代,人民希望有个英雄能够带领他们创造新生活。故而衍生出了英雄崇拜。关公作为一名真实存在于历史的人物,通过人民的崇拜,逐渐由厉鬼演变成圣帝。中国古代文化推动关公神化主要方面有三:

(1)佛教的传播。佛教最早将关公纳入宗教,宋代时,关公成为了寺院供奉的伽蓝神,佛教作为一个外来的宗教,通过借助关公的声威来扩大自己的传播范围。当然佛教在借助关公发展的同时,关公也因此越来越神秘,逐步被神化。

(2)儒家思想的发展。因关公手持《春秋》的温文尔雅的一面,得到了儒家的崇奉,纵观关羽一生,行事立身都以“大义”为本,这就为儒家对关公形象的利用打下了基础,儒家通过关公展现出了儒家独有的文化内涵,也更好的诠释了儒家“忠”“义”“仁”的良好品质。

(3)道教的推动。道教对关公符号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关羽出生于道教的创始时期,但直到北宋时才得到了重视,封号也从“显烈王”到“忠惠公”再到“崇宁真君”,这些封号从侧面反映出关公的政治地位的不断增加[2]。

2 关公“武圣”符号建构萌芽阶段

2.1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关公的英雄事迹已经在民间流传,但故事和传说比较稀少且单一,魏晋南北朝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东汉末年开始逐渐形成的三国时期,也是关羽结识刘备、张飞,共谋天下事的时期,汉献帝于公元220年禅让于曹丕,称魏文帝。此后刘备于公元221年建立蜀国,孙权于公元229年建立吴国,至此中国历史进入了三国时期,直到公元280年西晋统一全国结束;第二个阶段是两晋十六国时期,公元266年,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建立西晋,280年灭东吴政权后,西晋统一全国,但291年的“八王之乱”使得西晋元气大伤导致外族入侵,于公元316年灭亡。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刘宋政权,打开了第三阶段的序幕,历代政权不断更迭,直到公元588年,隋文帝灭陈结束了三百多年的分裂战争,建立隋朝,魏晋南北朝至此结束。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频繁更迭,给人民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严重的灾难,社会矛盾激烈导致农民起义频发,朝廷借助地方军事力量来镇压,短时间虽有明显效果但同时各地豪强的军事力量也在逐渐强大,晋武帝的大肆分封进一步加剧了地方割据,导致“八王之乱”,出现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惨象。匈奴、鲜卑、羯、狄、羌等少数民族逐渐开始入主富饶的中原地区,虽然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民族间杀伐不断,“尚武”之风盛行引发了对勇猛武将的崇拜,统治阶级希望借此提高军队士气,百姓则希望这些勇猛名将能带领自己脱离苦海,过上幸福生活。许多历史上有丰功伟绩的名人,尤其是以“武功”著名的王侯将相也被民众加以崇拜,包括“姜太公、秦始皇、刘邦、韩信、张良等”。“诛颜良斩文丑”的关公也成了魏晋南北朝民众歌颂的对象,许多名将都会被民众拿来与关公作比较。例如关公刮骨疗毒的事迹被拿来与长孙子彦的锯骨疗伤作比较,突出其勇武,由此可见,关公勇武之名深深影响着后世人民,也正是因为关公勇武事迹,使其勇武形象在魏晋南北朝时逐渐确立,促进了关公符号的发展。

2.2 唐朝时期

隋文帝统一全国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隋炀帝昏庸无能、奢靡享乐,导致隋朝农民起义的爆发,公元618年,隋炀帝被杀,天下群雄纷纷自立为王,同年5月,李渊称帝,建立唐,直至公元628年,唐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经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开明治理,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由盛转衰,此后地方割据成为了唐朝的顽疾,直至灭亡也无法解决。

唐朝关公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佛教的推动,佛教经由汉代的传入,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隋唐时期逐渐显现出鼎盛的趋势,在统治者的支持下,佛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中出现了大唐玄奘去天竺取经、鉴真东渡等千古佳话。隋唐时期,统治者就已经开始认识到了发展宗教对巩固统治的作用,除了出现唐武宗毁佛以外,隋唐时期统治者大多奉行三教并立的政策。佛教对于关公的利用和神化大约可以追溯到“玉泉显圣”事件。

虽然关公在隋唐时期受到佛教的推动,但并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公元731年,唐明皇李隆基建武庙,主神为姜太公,且关公并未以陪祀神的身份出现在武庙中,公元760年,唐肃宗追封姜太公为武成王,关公正式以陪祀神的身份进入了武庙。隋唐时期对于“忠义”尤为推崇,集中表现在“为国捐躯、以死报国”的精神,“忠义”成为隋唐时期伦理道德的重要标准,以“忠义”而受推崇的关公虽然在这一时期并未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但隋唐时期对于忠义之举的鼓励和支持为后世关公符号的发展埋下了伏笔[3]。

3 关公“武圣”符号的快速发展阶段

3.1 宋朝封王

关公武圣符号在宋朝的快速发展与宋王朝所面临的内忧外患的政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宋太祖经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由于亲身实践及对唐王朝覆灭的教训。他深感军事力量对一个王朝的影响,因此,通过杯酒释兵权等一系列措施,削弱了兵权及相权,所以宋朝自始至终奉行的是重文轻武政策,这也为以后宋朝的国内危机埋下隐患:

(1)在重文轻武的思想指引下,宋朝的文官体系不断壮大以至于统治阶级文官系统过剩造成臃肿,同时文官质量也不断下降使得有能之士屈指可数。从经济角度看,供养文官体系的资金占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二,严重阻碍了社会的经济发展,相对应的对于军事的经济支出相对降低,削减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及军事实力。

(2)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宋朝的军事实力处于持续被削弱的状态,出现军中无常帅等现象,也严重阻碍了军队的实力及军队的积极性。

(3)因军事上节节败退,统治阶级对于国家安全、对于侵略者采取的不是积极政策,而是一味求和,致使大量白银外流,百姓赋税加重,社会生产力不断降低,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宋朝不仅内部积贫积弱,外部还有辽、西夏等国的威胁。辽国建国早于宋朝五十年,是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其国土范围占据了现今的内蒙古、辽宁和山西、河北的部分土地,实力强劲。加之宋朝都城开封地处平原,既没有过硬的军事实力又没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所以辽军攻打宋朝时往往会出现敌方军队很轻松打到都城开封的现象,宋军丝毫没有抵抗的能力。统治阶级过于惧怕辽国的军事实力,最后以“澶渊之盟”议和赔款为结果。西夏见此,也开始进行趁火打劫。

统治阶层在关公、张飞追随刘备共图大业建立蜀汉政权的过程中,发现了关公这一历史角色的政治价值,至此,关公的政治价值开始被统治阶层不断构建。首先就体现在关帝庙的建立。关公死后,在荆州一带被传为厉鬼,荆州地区人民希望通过建祠堂、祀关公的方式,使其得到安息,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关公生前在人民中深厚的影响力。

3.2 元朝时期

元朝时期,作为“异族”统治中原地区,统治阶级在进行社会统治和治理时便困难重重,面对尖锐的民族矛盾,他们希望通过不断的吸收汉族文化来缓解,他们迫切的需要一种精神信仰来巩固已有的政权,于是推进了关羽“武圣”符号的构建的进程。

这一时期中对关公符号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关帝庙由宋朝部分地域内的供奉逐渐发展到全国范围内的供奉。民间信仰的不断升级加之统治阶级的不断鼓励与支持,关帝庙的数量在明朝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2)关公神像造型逐渐固定下来。后人根据历史及自己的创造给关羽塑造了一个多须髯和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形象。

(3)关公祭祀逐渐频繁。其原因大多来自于统治阶级的推崇。关公祭祀制度也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明朝时,对于关公的祭祀规格和次数都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4)对关公认识的不断加深。关公“武圣”符号的构建初期主要看重的是关公自身所具有的条件,主要表现在关羽战场上的英勇气概。随着关公“武圣”符号的不断深入发展。到了宋元明时期,主要看重的是关公自身所表现出来的“忠义仁勇”的高贵品质。

3.3 关帝庙及谥号的发展

关帝庙在关公死后仅限于荆州地区等局部地区。据文献记载,关帝庙在唐朝时的数量很少,至唐德宗贞元年间已有关帝庙,但并没有充足的资料证明关帝庙建于唐朝。到了宋朝,关帝庙的数量不断增加。

关公生前最高的爵位为斩杀颜良后,曹操上表汉献帝所封的汉寿亭侯,陈寿《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中记载“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这是较低一级的侯爵,低于县侯和乡侯。据《三国志》“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可知,关羽生前最高职位为刘备称汉中王时所封的“假节钺”,是当时刘备军队武将中最高职位,刘备手下武将仅关羽有此殊荣。死后,后主刘禅追谥为“壮缪侯”以表彰其为蜀汉政权做出的贡献及缅怀。此后至唐朝关羽并未得到更多的重视,仅作为“武圣”姜太公的陪祀武将供奉于武庙中。宋朝赵徽宗年间,关羽才开始了由“武人”向“王”的转变。北宋崇祯元年(1102年)追封关羽为“忠惠公”,由侯爵(壮缪侯)正式晋升为公爵;崇宁三年(1104年),宋徽宗再次封关羽为“崇宁真君”;大观二年(1108年),宋徽宗加封关公为“武安王”,正式晋升为王爵;宣和五年(1123年),宋徽宗又一次加封关公为“义勇武安王”。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宋高宗赵构追封关公为“壮缪义勇武安王”;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宋孝宗加封关公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4]。

4 关公“武圣”符号的鼎盛时期

4.1 明朝封帝

明朝起始,明太祖朱元璋通过农民起义建立了明朝,为了表现明太祖礼事神邸之意,明朝开始不断祭祀关公等诸神,明朝祭祀关公还体现在明太祖吸取了元朝后主弱而臣强,导致强臣废帝致使元朝覆灭的教训,希望通过祭祀关公为王公大臣立下忠君爱国的典范,使其恪守奉行忠君之道[5]。

朱棣起兵篡位后,永乐年间正式将关公定为武庙的主神,与孔子的文庙呼应。此前,姜尚一直作为武庙的主神接受祭祀。关羽为何会取代姜尚?这就需要从朱棣的政治背景开始分析。朱棣经过“靖难之役”的胜利后,深感诸侯藩王割据的危害,所以他采用一系列手段加强中央集权,而姜尚作为一个权谋之师,又是西周时期一个强大的诸侯王,很明显不符合明朝统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的要求,而关羽作为一个历史上有名的忠臣,顺应了统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的潮流,故而选择了忠义之将关羽。

关羽之所以能成为主神是因为他们发现了关公的政治价值,看中了关公的“义勇”,看重他对正统王朝的忠诚,所以不断地抬升关公的政治地位,将其作为宣扬思想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明朝中叶,由于统治阶级荒废朝政,使得国力不断下降,民族矛盾激化,更甚者危及封建统治。统治阶级需要利用神的力量来巩固对民众的统治。在明朝万历年间,关公被封为“协天护国忠义帝”而后又追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关公“武圣”符号实现了从王到帝的转变。

4.2 清朝封圣

随着关公“武圣”符号政治功能的发现,关公“武圣”符号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其影响力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为了更好的利用关羽的政治符号,清朝对关羽的封号达到了另一个高潮。顺治九年,关羽被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此后又先后进行了多达十三次的加封,封号的字数最多达到26字[6]。

清朝时期,由于封建统治阶级不思进取及执政体系的贪污腐败,使得人民负担加重。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清政府腐败,在不断战败、割地赔款中,农民的赋税日趋严重,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农民起义愈演愈烈,当时的统治阶级迫切希望出现一个挽救天下的神灵,所以极力抬高关羽的政治地位,不断追封使得关公崇拜达到了历史的顶峰。他们利用民众对关帝的敬畏和崇敬,不断加封关帝,目的主要是希望民众能够像关帝追随刘备一样,效忠清王朝,英勇反抗入侵外敌。

这个时期关公符号的特点表现在:关帝庙的数量上的持续增加以及关帝庙的规格更是比照帝王的标准,关帝庙的数量扩展到全国范围内,并且在海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摆关公的雕塑像,这与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密不可分。至此,关公“武圣”符号最终确立。

[1]王冬慧,暴丽霞,林辰宣.关公体育文化的概念、结构与功能阐释[J].体育研究与教育,2020,35(4):80-85.

[2]王冬慧,马苗,殷海涛.武圣文化视域下的关公民俗体育多维审视[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0,19(8):73-78.

[3]王冬慧,王建洲,马苗.关公青龙偃月刀的演变、文化内涵与传承路径[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0,38(01):38-41+49.

[4](晋)陈寿.三国志[M].夏华等编译.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6.

[5]王冬慧,张雨刚,马苗.非遗视域下关公风筝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9,37(5):50-54.

[6]王冬慧.文化软实力视域下武圣关公大刀的人类学解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8,1(7):76-80.

On the Historical Changes and Generative Logic of Guanyu Cultural Symbols

SUN Xiaoyuan, etal.

(Yuncheng University, Yuncheng 044000, Shanxi, China)

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武圣关公大刀文化软实力研究2020YJ180;山西省体育局科研项目:体旅结合视角下山西“关公武圣”文化产业研究20TY124;运城学院体育系学科经费资助;山西省留学归国科研项目:武圣关公体育文化产业研究2020-145。

孙晓源(1999—),硕士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王冬慧(1986—),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关公体育文化。

猜你喜欢

武圣关公关羽
“关羽”去世
藏传佛教关公信仰新论
“武圣人,惟墨子足以当之”——冯友兰武圣观论析
关公面前耍大刀
高温作业专用服装设计
关公工艺
闲话关羽护嫂
民间文学中关于“箭垛式人物”“武圣”关羽的分析
江湖传说
关羽大意失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