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共生理论的辽宁省城乡休闲体育统筹发展研究——共生度评价研究

2022-11-30胡顺鼎冯晓苏赵洪波

体育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共生辽宁省城乡

胡顺鼎 冯晓苏 赵洪波

基于共生理论的辽宁省城乡休闲体育统筹发展研究——共生度评价研究

胡顺鼎 冯晓苏 赵洪波

(辽宁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文章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辽宁省城乡休闲体育共生度进行评价,得出的结论是辽宁省各地市城乡休闲体育共生度的差异性较大,阜新、铁岭、葫芦岛各市共生度较低,沈阳、鞍山、大连各市休闲体育共生度水平位居前三位。在探究其原因后发现城市和乡村之间在文化、制度、城乡交流、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存在不均衡发展的现象,通过共生度的评价研究为城乡休闲体育统筹发展给出理论上的建议。

辽宁;休闲体育;共生度;评价

1 相关概念的阐释

1.1 休闲体育概念的界定

休闲体育指人们在闲暇时间以增进身心健康,丰富和创造生活情趣,完善自我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1]。休闲体育具有主动性、自动性、文化性和非功利性等特点。休闲体育在增进人们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在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促进人际关系的融洽、促进人的个性的形成和社会化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2 共生理论的阐释

共生是指“不同的种群生存在一个相同的空间内”[2],最早源于生物学(De Bary,1876),而后,有学者相继给出了共生、互利共生、寄生等相关物种间关系的概念,使共生理论更加丰富,并将这一概念拓展到超出生物学的领域,使共生概念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意义。

上世纪中期以后,关于共生理论的研究便不再局限于生物学,有人认为人类也处于这种共生关系中,因此共生关系开始应用到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和管理学等学科[3]。最早Marshall(1890)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就曾阐述过生物学和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2 共生度评价体系的基本设计思路

我国的社会发展在早期出现了农村发展缓慢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的发展才逐渐得到重视,近几年更加重视乡村的发展[4]。我国城乡休闲体育的发展受城乡关系的发展影响,也出现了由“割裂”逐渐到“融合”的过程。处在这样的历史发展时期,探寻合理、高效的城乡休闲体育统筹发展模式对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本研究借助共生理论对辽宁省城乡休闲体育的共生度进行评价,以便为下一步建立辽宁省城乡休闲体育共生发展模式的可行性提供理论支撑。

2.1 基本理论和指标选择思路

2.1.1基本理论

共生最早应用于生物学,简单来讲就是不同的种群生活在相同空间中,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交互关系。它们之间通过竞争、共享资源等一系列复杂的交互关系,经过长期进化使得种群之间的关系趋于稳定。它们之间的共生关系分为有利、中性、有害。随着共生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经济学家逐渐将共生理论应用于经济学领域内,经济学家认为生物体与经济体非常相似,都是非常复杂的个体,经济体内部之间也存在着类似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交互的关系,所以Hannan和Freeman于1977年利用共生理论提出了组织生态学的概念并形成理论框架,并对企业的发展运用数理模型进行研究。文章借鉴共生理论在经济领域的应用,重在研究城市和乡村休闲体育之间的共生关系,进一步丰富城乡休闲体育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

2.1.2指标选择思路

生物系统中共生度的评价体系包括共生界面、共生关联以及共生协调,以此为基础,在构建城乡休闲体育共生度评价体系时,将城乡休闲体育交流的平台、城乡休闲体育之间内在联系以及城乡休闲体育之间的差异性作为城乡休闲体育共生体系中的共生界面、共生关联和共生协调[6]。城乡休闲体育交流平台能给城乡间休闲体育之间的交流提供机会和途径,因此选取休闲体育消费、专业人才、休闲体育赛事举办(文化交流)等相关指标作为共生界面。城乡休闲体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了城乡休闲体育之间在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关联水平或者说是匹配度,关联性越高,越有利于城乡休闲体育的共生发展,这对应于生物系统中的共生关联。城乡休闲体育之间的差异性用共生协调来评价,协调性越高,差异性越小,城乡休闲体育之间的共生度就越高,在这一层级目标中,选择乡村与城市人均体育消费比和乡村与城市人均收入比作为指标因素。

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首先确定影响城乡休闲体育共生度的影响因素共计10个,作为最初级的目标层(命名为目标层C)。第二步将影响因素归类,确定影响因素的上一级目标层(命名为目标层B),该层有三个指标,分别是共生界面、共生关联、共生协调。最终得出终级目标层(命名为目标层A),也就是城乡休闲体育共生度(如图1)。

图1 城乡休闲体育共生度归类图

2.2 评价方法

评价之前需要对原始的数据进行处理,本研究采用Z-score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计算公式如下:

该研究中,将所选取的所有指标进行加权后得到一个整体指标,将其进行共生度,其函数为:

在评价计算过程中,为了方便比较,将共生度Ci中出现的正值和负值进行转换,其过程分两步。首先,将所有负值全部转化成正值,最小值取1,正值也根据比例做相应的转化,得到的结果记为Ai;其次,转化的数值最大定为100,其他数值也按比例计算,计算公式为:

Di是区域i共生度经过处理后的标准值,Amax是Ai的最大值。经过转换,将共生度最终结果的取值范围转换为0~100,此数值便于进行比较。

3 评价指标的选择和赋值

根据城乡休闲体育共生度评价体系的设计思路,将其共生关系的第二层次指标分为三个维度:共生界面、共生关联和共生协调[7]。共生界面主要反映城乡休闲体育之间的交流状况,因此选取休闲体育人均消费水平、赛事举办频率(文化交流)、体育从业人员比等相关指标作为共生界面的评价指标。共生关联主要反映城乡休闲体育之间在经济、文化、政策等各个方面的匹配度,关联性越高,城乡休闲体育之间的共生发展水平越高。因此选择体育产业占GDP比重、乡村参赛人数占乡村总人口比重、乡村具有体育锻炼意识人口比重、乡村体育消费比重、乡村整体收入比重作为共生关联的评价指标。共生协调用来衡量休闲体育之间的差异性,协调性越高,差异性越小,城乡休闲体育之间的共生度就越高,因此选择乡村与城市人均体育消费比、乡村与城市人均收入比作为共生协调的评价指标。具体如表1、表2。

表1 城乡休闲体育共生度评价表

表2 指标计算方法

4 评价结果

通过搜集辽宁省2020年的相关数据(数据来源于2020年辽宁省体育局、辽宁省统计局统计年鉴),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辽宁省各市城乡休闲体育共生关系的水平及其排序(见表3)。通过统计数据可知,辽宁省的城乡休闲体育共生发展度存在较大差异性,各个城市的城乡共生度差别较大,共生度最高的为大连市,其次为省会城市沈阳市。而交通不太便利、经济不发达的阜新、铁岭、葫芦岛市的共生度较低。

对辽宁省各地市的城乡共生度简单划分一下等级,基本可以划分为三个等级(见表4)。大连、沈阳、鞍山和抚顺四市的城乡休闲体育共生度最高;营口、丹东、盘锦、锦州四市的城乡休闲体育共生水平较高;本溪、辽阳、朝阳、葫芦岛、铁岭、阜新六市城乡休闲体育共生水平较低。通过分析数据可得到一定规律,即总体呈现与经济水平及交通发达程度以及文化发展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

通过专家访谈和具体数据分析可以总结出一定规律:第一,辽宁省的城乡休闲体育共生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状况具有一定的关联。经济状况好的地方共生度较强,如大连、沈阳、鞍山等;而经济不太发达的城市其共生度较低,如朝阳、阜新、铁岭等城市。经济是一切活动的基础,没有经济作为后盾,休闲体育的发展必定受到影响。第二,城乡休闲体育共生度还与交通的便利程度有很大关系,交通便利或者处在交通枢纽的位置上的城市有利于促进城乡之间资源互换,从而为共生能量的传递提供极大的便利。如抚顺市的城乡休闲体育共生度排名要高于其在辽宁省经济发展水平排名。其得益于该市离省会城市距离近,交通便利。第三,服务业发达的城市其城乡休闲体育共生度较高。这一方面是由于旅游城市的人口流动大,促进了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使得旅游城市城乡居民的思想先进开放,且降低了城乡居民思想意识形态的差距。如大连和丹东两市的旅游业发达,其城乡休闲体育发展的共生水平就较高,尤其是丹东市更为典型,丹东市的城乡休闲体育共生度水平排名要高于其在辽宁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排名,且也不如营口、盘锦等交通比较发达。另一方面,旅游城市的经济相对发达,这和上述第一条的点相一致。

表3 辽宁省各市城乡休闲体育共生度排序

表4 辽宁省各市城乡休闲体育共生度等级

因此,辽宁省各市城乡休闲体育发展的共生度存在较大的差距,经济发达地区的共生度明显高于城市欠发达地区。其重要原因是经济的发展状况,但经济不是主导原因,居民的思想意识、生活习惯、文化水平等方面也是重要原因。

5 提高辽宁省城乡休闲体育共生度的措施

5.1 发挥城市在城乡关系中的主导作用

在发展城乡休闲体育的过程中,首先要意识到其发展的不均衡性,这主要是由于城乡在经济、文化、体育市场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城市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在统筹发展城乡休闲体育的过程中要认清城乡所扮演的不同角色,积极发挥城市在这个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形成相互依赖、功能互补的有利共生关系。

这种有利关系的建立不能只靠市场,需要政府积极发挥宏观调控职能,积极诱导城市在这一关系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城市的技术、人才、基础设施等优势反哺乡村休闲体育的发展[9]。

5.2 提升乡村休闲体育在统筹发展过程中的接受能力

由于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相对于城市落后,乡村在休闲体育的发展中会与城市出现脱节的现象,在城市与乡村休闲体育的协调发展中就会出现错位的问题,城市休闲体育文化、产业、观念等可能会在乡村找不到落脚点[10]。基于城乡之间的这种关系,在统筹发展城乡休闲体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加强乡村体育设施建设、加强体育健身意识的宣传,提升乡村在城乡休闲体育统筹发展过程中的接受能力,促进城乡休闲体育发展的匹配度。

5.3 建立城乡休闲体育资源共享云平台,疏通城乡互动发展的渠道

物质、资源、信息的共享和传输在城乡共生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城乡均衡发展的关键,良好的资源共享途径和平台是资源、物质、信息传输顺畅的基础,可促进区域经济的共生发展。休闲体育产业作为城市经济产业的一部分,也离不开资源共享的平台。当前我国交通网已经十分发达,交通已经不是限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信息的共享、资源的共享、交流的及时性将对城乡休闲体育共生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为城乡休闲体育共生发展搭建良好的交流平台。

5.4 大力发掘乡村地区的休闲体育项目

5.4.1大力开展旅游性乡村体育项目

辽宁省地处东三省,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为旅游体育项目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旅游性项目对环境和土地面积要求较高,因此农村是建设旅游性项目的首选,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乡经济、文化的交流,进一步促进了城乡休闲体育的共生度。

5.4.2大力开展地方性、民族体育项目的赛事

发掘乡村民俗体育项目,在农村开展具有地方特色或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以此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文化的交流,进一步促进城乡休闲体育的共生发展。

5.5 借助冬奥会契机,结合辽宁地缘优势大力普及冰雪项目

2022年冬季奥运会在我国举行,借助冬奥会的发展契机和辽宁省地处较为寒冷的东三省地缘优势,大力开展冰雪项目,以此带动冬季休闲旅游体育项目。冬季项目,尤其是滑雪项目,由于占地面积大,场地建设一般建设在离城市较远的郊区农村,可以以此为中心,辐射周边乡村体育产业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促进城乡间的体育文化和经济的交流,进一步缩小城乡间的差距,促进城乡休闲体育的共生发展。

5.6 转变思想,充分调动市场的协调能力

转变思想,充分发挥市场的协调能力。辽宁是老工业基地,建国后曾一度是中国经济发展重地,但正是因此也让辽宁长期沉浸在老工业基地的“优势”下,官僚主义较重、思想较为固化,因此必须转变思想、充分调动市场的灵活性来促进城乡间经济的交流,这样才能给城乡休闲体育的共生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和文化环境。

[1]De Bary A. Researches into the nature ofthe potato-fungus (Phytophthora infestans)[J]. William Clowes,1876.

[2]Chertow M R.Industrial symbiosis: litera-ture and taxonomy[J]. Annual review of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00, 25(1):313-337.

[3]陈鸿彬.城乡统筹发展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2-65.

[4]陈锡文.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J].改革与理论,2003(3):10-11.

[5]陈秋玲.走向共生:基于共生关系的开发区发展路径依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6]苏国勋,张旅平,夏光.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7]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指导丛书》编委会.国外大众体育[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8]李香华,钟兴勇.体育旅游与健身[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9]何业泉.论休闲体育的和谐价值[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1):94-96.

[10]胡振宇.体育健身休闲于体育健身休闲设施的发展方向[J].江苏建筑,2003(1):23-25.

A Study o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Leisure Sports in Liaoning Province Based on Symbiosis Theory--A Symbiosis Evaluation

HU Shunding, etal.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Liaoning, China)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名称:辽宁省城乡休闲体育共生发展模式研究;编号:L17CTY002)。

胡顺鼎(1987—),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冯晓苏(1985—),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理论与方法学。

猜你喜欢

共生辽宁省城乡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城乡涌动创业潮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自然环境分类探索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