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体育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
2022-01-18白胜超
白胜超
新媒体时代下体育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
白胜超
(南京理工大学 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94)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加入信息化手段,可以使得教学方式更为灵活便利,授课质量与学习效率大幅提升,学校体育与新媒体的结合也将成为未来体育教学的重要模式。新媒体介入体育课堂,使教学效果、教学资源共享、教学方式多维化、学生运动兴趣培养、教师备课质量、体育作业完成、课下知识补充等众多方面呈现出巨大的优势,但同时面临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成为限制进一步使用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在教师教学、学校管理、媒介使用等方面进行改革可以推进新媒体与体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体育课堂的信息化和教学方式的智能化,最终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和育人效率。
新媒体;体育课;教学模式
我国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电子产品广泛普及,各种媒体软件也层出不穷,人们的生活健康[1]、工作方式都受到较大影响。在学校中信息技术不仅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也逐渐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例如点名签到、运动打卡、雨课堂等辅助教学软件,亦或是MOOC、腾讯课堂、网易公开课等新形式的课堂教学[2],均体现出科学技术在教学方面的优势。传统课堂教学中加入信息化手段,使教学方式更为灵活便利,授课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传统课堂与新媒体的结合也将成为未来教学的主要方式[3]。在体育教学方面,体育课程自身具有特殊性,需要依赖场地场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在动作示范与纠正、教学组织与实施、突发事件应急与处理等许多方面无法被直接替代,但新媒体平台也有自身的巨大优势[4],如何将两者完美融合,提高授课效率和完善教学体系,促进体育教学的信息化程度成为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
1 新媒体应用在体育教学中优势分析
1.1 课堂内容丰富,教学质量提高
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传统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运动强度、运动量等方面的监控主要靠教师主观观察,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仅用观察方法存在较大误差。新媒体时代下,可穿戴设备应用广泛,数据能够反馈到电子设备或是直接读取,实际教学中借助这些设备能够对学生心率、运动步数等进行监控,同时可以计算能量消耗等方面的数据,更准确掌握学生的运动情况。同时课堂中电子产品的介入也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提高课堂趣味性,使教学不再单一枯燥。
教学资源实现广泛共享[5]。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间经验交流大多依托教研室的集体备课。在新媒体时代通过使用各种硬件软件,教师在教学中产生的想法、经验等或是制作的素材可以在内部或是外部信息平台上进行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知识更新和传播速度,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学生利用新媒体平台可获取共享的知识信息,方便进行自我学习与相互交流。
教学方式多维化。传统体育课堂主要是“讲解—示范—练习”过程,方式较为固定,教学效果难以保证。新媒体时代互联网资源丰富,体育教学类资料数不胜数,内容直观丰富,可以应用于体育课的辅助教学。体育教师年龄不一,运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进行高难度动作示范时很难把所有动作都完美展示,对于基础水平高的学生有继续学习高难度动作需求时,教师可以提前将示范内容制作成新媒体形式用于展示,并进行协助指导,降低教学难度。教学过程中借助影音录像设备等电子设备进行辅助,能够在练习中将每个人的运动过程记录下来,学生通过软件方便查找自身运动与示范动作之间的差异,将错误之处呈现的更加直观明显。教学中能够深度利用本体感觉之外的其他感知觉来帮助学习,例如加入个人镜像的观察学习,可以更为准确地掌握自身的运动动作。体育课堂还可以借助各种新媒体平台增加准备活动的乐趣,以及提高放松整理活动的多样性,使体育课的上课内容更为丰富。
运动兴趣培养。传统体育课堂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学生若是对运动项目不感兴趣将难以完成高质量的教学。在新媒体时代依托互联网的便利性,体育教学资源丰富,运动项目多样,呈现方式更为直观[6],学生可以根据各种平台上的运动资源,不再局限于学习某一运动项目,自行挑选,教师针对性进行指导,使学生充分按照自身兴趣来学习。借助APP软件[7]、社交平台、VR技术等,将以往教师“教”为主转为以学生自主“学”为主的模式,提高体育课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激发运动动机,培养运动兴趣。
1.2 课堂内外衔接加强,教学一体化实现
教师备课质量提高。传统体育课堂注重运动技能学习[8,9],较少涉及到理论方面教学,导致教案更新频率低,往往一劳永逸,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新媒体时代下,学生知识需求增加,单纯以技能教学为主难以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体育理论知识需求,同时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对体育问题的探究逐渐加深,这需要教师具备多方面教学能力,以便给学生讲解和答疑。体育教师借助新媒体平台,重新制作适合新时代的教学素材,在此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不断深入学习,补充知识,更新教案课件,优化教学内容,使体育课堂知识点更新颖、更全面、更深入,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体育分门别类,项目众多,技术和理论都需要一定的储备,而对于有些体育教师知识范围覆盖较小,教学能力不够全面,这就需要借助新媒体平台再学习,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体育作业能够真正实现。传统体育课堂布置的课下作业一直是教学中的盲点,主要通过学生自觉性来实现,但对于学生是否完成,难以进行有效考核,体育作业实际意义无法体现出来,最终形同虚设。新媒体时代下借助各种平台可以增加与学生的课下交流,结合现在的信息技术,通过一些运动软件或是电子设备,将体育作业完成情况以数据形式反馈回教师,实时检查运动作业的完成情况,同时可以随时与学生交流互动,做到对课下运动进行科学指导,使学生的体育锻炼更有效。
课下知识补充。传统体育课堂受课时限制,更多时间用于学生的技能练习,教授的理论内容有限。新媒体时代下学校体育能够做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10],体育课堂上辅助教学的视频录像等,课下可以通过重复播放、回放、慢放等方式再现课堂教学内容,学生课堂上未学会的部分可以课下继续掌握,查缺补漏,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11]。另外还能够将课堂上的技术和所覆盖的理论知识,课下以软件为平台进行适时讲授,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选择性学习了解,作为课堂教学的课下补充部分,达到线上线下同步学习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不断进步的成就感。
2 新媒体融合到体育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2.1 教师新媒体使用能力不同,知识储备量参差不齐
教学中如何加入各种新媒体。体育课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学,有些软件在课堂中无法直接使用,例如雨课堂的互动交流功能。体育课更关注的是学生运动,新媒体只是辅助教学使用,不能成为主要途径,否则导致过于依赖电子产品而运动较少的现象,使体育课失去意义。教师要考虑如何根据课堂需求将多种运动应用软件合理的加入到教学中,如何做到充分发挥各种平台和传统课堂的优势,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模式中进行改革探索。
教师队伍信息化素养不一。教师队伍中年龄结构差异较大,对于信息化平台接受能力不同,导致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能否熟练应用新媒体进行辅导教学,成为需要再学习的方面[12]。部分教师对新鲜事物的学习兴趣较低,对新媒体教学出现抵触情绪,认为目前教学形式足以胜任日常教学,没有必要进行过多的改革。如何改变大部分教师现有观念,并愿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也是面临的重要难题。
教师知识面需进一步扩大。教师自身专项能力普遍突出,但全面指导的能力不足。新媒体时代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需求增加,使得教师不仅仅是局限于单一的专业运动技能,对于健康方面的指导能力更要加强,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知识储备,满足教学需求。
2.2 软件资源偏少,硬件设施欠缺
专业软件偏少。体育课可以通过一些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例如点名签到、运动打卡等,但由于体育科目自身的特殊性,使大部分室内课堂教学的常规软件难以直接应用到体育教学中,例如雨课堂等,导致对口体育教学的专业软件较少。随着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体育学与理工专业出现结合,许多单位逐渐重视对体育设备和软件的研发,专门性体育教学辅助软件逐渐增多,但目前还处在发展的初期,依然成为限制体育教学信息化的重要方面。
硬件设备不足,利用不充分。学校在体育教学中的技术研发和设备硬件投入偏少,教学改革经费不足,限制了体育教学的智能化。现有硬件设备更新不及时,利用率低下,学校较少同意用于教学也成为体育课堂信息化的限制因素,例如室内外场馆的显示屏很少用于体育教学,体育科研中使用的加速度计也很少直接使用到课堂教学中,这些都使体育教学难以突破传统模式,限制了体育课堂的进一步发展。
3 新媒体时代下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
3.1 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形成高水平师资队伍
教师意识转变,适应时代需求。在新时代体育教师更应该认识到媒体使用不仅仅可以用于室内课堂理论教学,也可以用于运动场上的体育课堂。新时代的体育课堂不仅是教授体育运动技能,更是让学生自我学习运动知识,培养运动兴趣的课堂,应充分认识到智能时代信息技术在辅助教学方面的便利性,将体育课堂以新的形式展现出来。
教师角色转变,由示范为主转为辅助为主。体育课堂在加入新媒体后,要在“讲解-示范-练习”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转为指导释疑为主,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和掌握程度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自主练习,教师主要从旁协助纠正,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运动的积极性,体育课堂真正达到放松身心,运动健身的目的[13]。
技能与理论教学并重。传统体育课堂大多只是教授运动技能,体育教师一般情况下均能完成教学任务。在新媒体时代,学生接触面广泛,对体育的认识不再仅仅局限于运动技能方面,也对运动科学、体育人文、社会体育、传统体育等诸多方面知识产生学习需求,例如动作原理的解析、体质健康、生理保健、健身健美、赛事赏析、奥运趣事等涵盖各个方面,学生的兴趣广泛,导致想要学习的知识点不同,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在理论知识上有一定的储备。体育教师不仅能够教授技能,更重要的是讲解技能背后的知识,让学生对体育动作有充分理解,也了解体育方面的健康知识,普及学生的运动科学知识,增加对体育的兴趣。这是互联网高速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结果,新形式的体育课堂更需要技能与理论教学并重,借助新媒体平台,学校体育在此方面也将深度地发挥自身价值。
体育教师的媒体使用能力提高。很多教师对于新媒体比较陌生,在体育课堂中直接进行应用还存在较多难题,如何熟练使用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学校体育部门可以聘请专业人员对体育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提高原有教师队伍的整体信息化素养水平,在教学课堂以及课后师生交流中熟练使用多种媒介,同时将教学考核的侧重点向新媒体课堂上进行倾斜,逐渐形成高水平教师团队。另一方面在招聘年轻教师的过程中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对新媒体应用的考核,力求新进教师能够在以后的体育教学中直接使用各种媒介,达到现代化教学的程度,充分发挥新媒体时代的教学优势。
3.2 增加设备使用与研发,建设新媒体教学平台
提高现有媒体的使用率。通过校园广播、电视、校报等传统媒体平台传递体育热点新闻[14],增加学生对体育的关注度,在校内媒体上增加体育健康类的广告宣传,普及运动项目的知识,更新赛事,通过这些平台指导学生如何观赏体育比赛。
加大设备的投入和研究经费的使用。在体育教学中关于新媒体结合体育课堂的研究较少,导致学校管理者不能充分认识到体育课堂加入多媒体的重要性。学校应加大在体育新媒体方面的科研力量,增加经费支持,在体育教学中逐步尝试智能化教学。购置或研发专门的运动软件辅助教学,利用智能穿戴设备实现教学效果的监控,借助硬件设备进行针对性的录像教学等,通过多种模式结合,将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到体育教学中。
建立专门的信息平台。学校信息化部门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维护体育教学资源。通过平台学生可以提交体育作业,自行查找喜欢的项目进行学习。搭载交流平台,使学生和教师之间互动,及时反馈课下练习中出现的问题等。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体育教学的改革也将是必然趋势,未来的学校体育将是信息化的课堂,智能化的教学,全面型的教师,自主运动的学生。新媒体时代教育资源逐渐共享,体育教学与信息资源结合,能够突破师资、时间、地点等诸多限制,优化体育教学的模式,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主动运动能力,激发运动兴趣,更大程度地发挥学校体育的功能,为改善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发挥重要作用。
[1]史宇晖,冯文猛,常春,葛延风.我国健康教育中大众媒体的应用进展及建议[J].中国健康教育,2020,36(03):255-258.
[2]刘雨微.新媒体视域下网络公开课的传播模式与效果[J].传媒论坛,2019,2(11):18-21+23.
[3]王功名.交互主体性视域中的虚拟实践教学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创新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03):157-160.
[4]王佳茵.高校体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实施策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06):62-64.
[5]陈欣,陈雷.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体育数字化资源整合?应用和共享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03)
[6]王志军,曹晓静.数字化学习资源画面色彩表征影响学习注意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20,38(03):65-75.
[7]耿文光,王莉,钱武宁.管理与服务:APP技术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中的应用研究[J].体育科技,2015(05).
[8]于素梅.对体育教学质量内涵及影响因素相关问题的研究:从强化体育课谈起[J].体育学刊,2014,21(02):81-85.
[9]方强.学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层次分析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03)
[10]迟铄,张铁民.高校公共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审视与考量[J].中国学校体育,2018,9(5):35-38.
[11]周红,巩倩倩.新媒体技术与高校思政课融合路径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10):89-93.
[12]尹洪广.论现代体育教学中大众传媒技术应用[J].中国报业,2020(02):111-112.
[13]王伟红.互联网媒体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创新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26):5+7.
[14]杨平川.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8(02)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in the Era of New Media
BAI Shengchao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94, Jiangsu, China)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健康中国背景下普通高校体育学科科教融合的机制研究(2021SJA0007)。
白胜超(1988—),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青少年体育教学模式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