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竞技体育中“不对称”现象的分析

2022-01-18

体育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竞技力量现象

王 伟

关于竞技体育中“不对称”现象的分析

王 伟

(贵州大学 体育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文章从竞技体育中常见的“不对称”现象入手,论述“不对称”现象给机体带来的负面效果,并指出“不对称”是运动损伤的重要成因之一。同时,结合国外先进训练理念与认识,总结分析可以消除“不对称”现象负面影响的方法手段,为解决“不对称”现象提供训练参考。

竞技体育;不对称;身体姿态

1 “不对称”的相关概念

对称的定义为:指图形或物体两边的各部分,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可以指两个物体或图形关于某种基准而呈现出一一对应关系[1]。在众多对称的类别中,生物体也表现出对称性,如海星的形状,植物的茎和花等现象。对于人体来说,则更多地表现为左右对称(两侧对称),这种对称表现在结构和功能上。以脊柱为中轴或分界面,具备明显的对称特点。

顾名思义,“不对称”即与对称相反,身体表现为“不对称”可以是视觉层面的,即两侧肢体结构上发生了一定变化,也可以是功能上的,即结构形态看起来一样,但是表现出不一样的功能或动作模式的不一致,两侧肢体运动能力和运动技能存在差异;也可以是二者同时发生变化。双侧不对称在人体内是正常的,这种不对称性可以归因于遗传与生活、环境等后天获得性效应,在一定范围内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两侧结构功能差异过大,则会表现出一定的危害,在竞技运动中则更为明显,文章所要讨论的就是竞技运动中的“不对称”现象。

2 竞技体育中的“不对称”现象

2.1 竞技体育中“不对称”现象的广泛性

通常我们在提到“不对称”时候,会简单地认为这种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在生活中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说右利手的人右手力量比左手大很多,又或者是篮球运动员的支撑腿比非支撑腿稳定能力强很多,这就是我们印象中的“不对称”概念。虽然因生活、工作习惯或长期从事专项运动而导致的“不对称”现象很多,但是大多数时候生活中的“不对称”现象并不会让人们担忧,人们认为这只是习惯的效应,因为它本身并没有表现出一些明显的不良影响。有相关研究证实:短距离负重运动,优势侧和非优势侧下肢爆发力没有显示出差异的变化,但尚不清楚长距离、高负重量产生的影响,这些差异变化可能和高损伤风险有关,但需要进一步研究[2]。因此,人们不会过多研究这种现象的成因和干预方法,直到导致了伤害才开始加以关注,而大多数情况下到了损伤阶段,所有的干预和努力都是事倍功半。

2.2 竞技体育中“不对称”现象的危害

随着竞技体育的高度发展,要求众多运动员必须以近乎苛刻的条件完成比赛,这就要求他们日复一日地投入到专项训练中,其机体表现出了高度的专项适应。当我们享受他们由这种高度专项适应所带来的绝妙技艺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他们有时也会因为高度专项适应而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现象。比如我们在看待投掷运动员时候,会认为他的惯用手或惯用的身体某一侧理所应当比另外一侧强,不强反倒可能会被大家认为不正常、不够专项化。殊不知人体自身本应该是基本对称的,即使是专项化也仅仅应该是技能层面上的熟能生巧而已。一些基本功能如力量、柔韧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等不应相差过大。身体左右两侧的基本动作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都应该是基本对称的,虽然专项中单侧优势占主导状态,但在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中,对称动作能力才应该是生命过程的常态[3]。然而,在我们大多数人的意识中,甚至是一些教练员的观念里,都觉得不对称现象是正常的,这是生活习惯和训练带来的适应性结果,但是却没有意识到这种不对称对机体带来的负面影响,那就是会使动作产生不必要的代偿,长此以往,生活习惯、训练比赛等的累积效应带来的后果就很可能是运动损伤。Knapik等人的研究表明:左右两侧机体力量与柔韧性存在不均衡(即“不对称”)的运动员发生损伤的几率较大。具体研究例子有:运动员左右两侧伸髋的柔韧能力相差15%以上,发生损伤的几率是左右对称的运动员的2.6倍[4]。另有研究表明,优势侧和非优势侧在着地过程表现出不同的着地方式,优势侧效率比非优势侧的效率低,优势侧膝关节潜在的风险增加[5]。另外,据来源于国外权威专业网站文献资料表明:一般来说,超过90%的运动员双腿之间会存在显著的差异,而且大家并没有及时意识到这种差异,一条腿强而另外一条腿弱所导致的一侧步幅大于另外一侧,导致两侧下肢受力不均,进而加大受伤几率。这些案例说明,“不对称”现象会使运动损伤的发生率成倍增加,且会让运动损伤难以治愈甚至变得更为严重。如果对“不对称”现象有所了解并及时加以干预,这种情况就会减少很多。

2.3 竞技体育中“不对称”现象的本质

教练员需要对这种象现加以重视,并了解不对称现象所引发的连锁反应所导致的巨大危害。以乒乓球顶尖右利手运动员为例来看,根据与国家乒乓球队队医及体能教练访谈,大家认识基本一致,认为乒乓球项目长期要求身体单侧运动,其右肩基本都存在劳损或损伤。而且随着训练年限的增长,进一步导致胸椎部位丧失正常的灵活性,进而需要腰部、臀部、膝部出现代偿性动作,只有依赖某些部位的代偿性动作才能满足专项动作需求,长年累月,势必会导致这些关节或部位的损伤,如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伤病问题则会反复出现,这种连锁反应导致的运动损伤是“不对称”现象最大的潜在风险。

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于竞技体育中“不对称”现象,我们能够观察到的是力量、柔韧性、稳定性或灵活度的不同,也可能是其他方面表现出来的不一致,如前后伸屈肌肌肉力量的不均衡等。其本质则是在日积月累的训练过程中机体表现出强烈甚至过度的专项适应,其神经肌肉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等对专项技术动作表现出特定反应,其中,左右不均衡是主要问题。因此,“不对称”现象的本质就是两侧肢体结构功能、运动能力、运动技术的差异超出了正常范围,使运动员损伤潜在风险加大。

3 运动员“不对称”现象的干预方法和手段

3.1 竞技体育中“不对称”现象的测试与筛查

前面已经提到过,左右两侧力量和柔韧性存在不均衡现象(不对称性)的运动员发生损伤的几率较大,我们在解决问题之前,就如同医生看病需要准确的诊断才能对症治疗一样,有必要对运动员“不对称”的现象进行诊断,因此,对运动员进行“不对称”性的筛查是非常必要的。功能性运动筛查(FMS)是由功能动作训练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运动能力测量和评价工具,FMS主要是通过功能活动的表现收集人类运动模式的数据,预防损伤的发生风险。FMS利用7种不同身体姿势活动的表现评价全身的功能性运动能力,发现肌肉活动的受限和不对称[5]。通过深蹲、跨步、弓步、手臂伸移、主动举腿、俯卧撑、旋转稳定性7种动作测试,可以评估运动员在动作模式上的缺陷,或是身体左右侧的功能存在的显著性差异,可以为“不对称”现象的诊断提供方法层面的参考。通过筛查,可以发现运动员各部位关节力量或柔韧性存在的不均衡问题,从而为训练干预提供依据。

3.2 解决“不对称”现象的训练思路

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当然不能因噎废食,不能为了规避“不对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减少训练。因为训练出现的问题,当然也要通过训练加以解决,这就需要充分了解人体运动规律,通过设计专门的训练环节消除“不对称”的负面效果。解决“不对称”现象的重要途径有非对称性训练、核心训练、平衡训练、力量和爆发力训练。另外,快速伸缩复合训练也被认为是干预方式之一[3]。

肌肉不均衡问题,首先需要对关节骨骼肌肉做全面的测试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特定练习才能得到解决。当解决好动作模式的问题之后,机体的稳定性就会得到改善,随之而来的,就是要完成负重练习,以双侧训练为基础,单侧训练为重要补充手段来进行,注重单侧肢体支撑下的不稳定性练习,通过发展力量与本体感觉训练结合的运动模式来降低机体的代偿,从而支持其他运动模式,包括一些大负荷练习、爆发力练习等。

3.3 非对称性训练

有研究认为:单侧训练可以在提高运动技术和发展运动能力方面发生迁移,训练迁移取决于训练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训练时间。低、中等水平训练人员迁移效果比高水平训练人员要高[7]。然而对运动员来说,即便在对称性负重训练中,机体也要承受较大的负荷,不对称的肢体必然会在做动作的过程当中产生代偿,从而导致损伤,因此,通过“非对称训练”解决“不对称”的问题必须重点考虑。“不对称”现象本身即是由身体长期因单侧主导的专项身体姿态所引发的,日积月累的专项训练导致机体两侧表现出严重的结构或功能差别。要想纠正这种差别,消除负面影响,我们可以在训练中人为创造出一种状态,使身体主动保持单侧主导的身体姿态,在此身体姿态上进行训练,以期消除“不对称”的负面影响。具体操作如下:保持下肢呈弓步状,髋部及躯干保持稳定,上肢对角线发力,做“下劈”和“上提”动作,两个动作的基本要求:(1)胸打开,肩部要后张;(2)脊柱维持自然中立姿势;(3)髋部要始终处于身体的正下方;(4)耳朵、肩部、髋部及膝部成一条直线;(5)髋关节和膝关节不能发生移动;(6)手臂下劈或上提的过程中,拉动角度是不变的;(7)单膝跪地下劈或上提过程中,跪着的腿应该感觉到前侧屈髋伸膝的肌肉有轻度的拉伸。这两个动作的原理即是通过限定身体姿态,最终使身体两侧能够获得同样的训练效果,纠正专项训练中的“不对称”现象,或者使机体的“不对称”现象保持在可控范围之内。这两个动作调动了全身关节的参与,目的在于通过整体方式解决局部问题。上提和下劈过程中始终要保持躯干稳定,需要全身各部位协调参与,最终使身体两侧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提出这两个动作的目的仅仅在于以此引出动作背后的原理,当然可以基于该原理演变出更多的操作手段,比如可以由弓步半跪姿态转变为弓步站立姿态、弓步半蹲姿态等身体姿势,方法可变化多样,这两种动作模式混合了上肢的螺旋形和对角线运动,通过变换下肢姿势进行练习,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核心部分存在的不均衡问题,其目的都在于消除或减少“不对称”现象。同时这些动作不仅可以作为基本训练手段,还可以作为检测身体是否存在“不对称”现象的工具。该运动模式是发展稳定性的绝佳办法,可以为其他的力量训练奠定基础,而且也是测试左右运动模式均衡性的简单方法之一。

3.4 核心训练

核心训练是当前竞技运动和健身训练领域的热点,核心训练对身体稳定性、控制能力和协调性具有良好作用。核心练习的典型是瑜伽和垫上体操练习,这两种练习也是其最基础有效的练习方法,这类练习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练习需要的力量相对于四肢来说,更多来自核心部分,核心部分可以弥补左右肩部、左右髋部之间的不对称或差异,或是脊柱较差的稳定性,如果没有适当的柔韧性,核心部分就会吸收一部分动力,这样可能会导致损伤和能量流失。因此,核心练习之前要消除非对称性问题等限制,如肌肉紧张或关节僵硬等,一旦运动员存在这些问题,就要在训练之前用一些拉伸和基本练习作为辅助。可以用蹲姿伸够、俯卧+手脚移靠进行双腿拉伸、弓步扭转等基本练习作为准备,然后进行各种腹桥、背桥、侧撑、核心板直腿上举等练习,此类训练可以从稳定模式过渡到利用瑞士球、悬吊等器械进行,练习时需要注意,核心力量不仅仅是力量训练,而是稳定、协调和控制能力的训练,练习的负荷可以根据运动员个人情况和项目进行针对性安排。

3.5 平衡训练

从运动干预“不对称”问题的角度来看,平衡训练不仅仅是指保持人体稳定的站立、行走以及完成复杂动作的基本能力的各种平衡能力的练习,还需要包括那些使身体左右两侧产生对称性运动,提升机体移动性和稳定性的练习。平衡能力的训练方法有传统的马步桩、单腿支撑半蹲、金鸡独立、燕式平衡等练习,这些练习方法都强调使身体重心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下来完成[8]。但在竞技训练比赛中,动作技术的要求使运动员身体平衡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移动中身体的稳定性显得更为重要。实践中,在加强核心稳定性和关节稳定性的同时,可采用利用感知觉完成负重练习、各种器械上完成专门动作练习、利用变化的阻力完成练习等方法提高平衡能力。中国传统武术的训练中普遍采用以自身体重为抗阻的多种训练,少林武术中的头倒立、梅花桩等训练方法体现出训练的功能性,彰显和现代热门的功能性训练异曲同工之妙[9]。

3.6 力量和爆发力训练

通过基础力量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肢体“不对称”现象,在进行负重力量训练时,既要有支撑自身重量的练习,也要有用杠铃或哑铃等器械进行的负重动作练习。下肢负重练习要注意双腿负重和单腿负重练习的结合,或采取一些功能性动作练习,如杠铃上下台阶练习、负重单腿提踵以及各种蹲姿练习、各种负重弓步练习等。这些练习可以帮助运动员提升下肢支撑平衡能力,也可以发展基础力量,缩小两侧肢体之间的力量差异。上身的练习围绕推、拉、扭转的练习进行,在发展大肌群力量的同时,注重小肌群力量的发展。

4 结语

结合竞技体育训练实践活动,发现竞技体育中的确普遍存在“不对称”现象,且运动员身上的这种“不对称”现象往往最终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限制了其运动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甚至缩短其运动寿命。尽管“不对称”现象对提高运动表现的具体作用尚有争议,但作为竞技金字塔的基础部分,对称和运动平衡是基本运动能力的一部分,因此应当引起竞技体育从业者,特别是各项目教练员对“不对称”现象的重视,并通过引进或设计相应训练手段加以改善或消除,以避免运动损伤。运动员的“不对称”现象可以通过功能性动作筛查进行测试诊断,以确定运动员在某些关节肌肉方面问题的限制或动作模式方面的缺陷,通过非对称性训练进行动作模式的纠正,改善运动员的基本动作模式,并结合核心训练、平衡训练、力量和爆发力训练等进行干预。另外,文章建议在消除竞技体育中“不对称”的负面效果时,不能过于着眼于局部,应该像是拿着显微镜一样,寻找问题的根源,应该建立整体的概念,通过全身性的整体训练,解决局部问题,降低运动损伤几率,为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表现服务。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5版.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丁明超,王增刚,黄强年,等.优势侧和非优势侧负重往返跑对青年下肢爆发力的影响[J].福建体育科技,2017,36(6):23-25+29.

[3]李丹阳,程序,阙怡琳,等.肢体间不对称对运动表现的影响及干预手段[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08):94-100.

[4]Gray Cook.Athletic Body in Balance[M].Human Kinetics,Inc.2003.

[5]格瑞·库克.动作—功能动作训练体系[M].张英波,梁林,赵洪波,译.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6]焦广发,刘徽,王海英,等.功能性运动筛查应用研究进展:评价方法、信度、标准[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41(1):18-22.

[7]胡艳,胡斐,张仁祥,等.训练迁移的基本原理和现实应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4(5):27-32+37.

[8]张鹏军.平衡能力的测试方法及平衡在体育运动应用中的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2013,32(8):687-689+717.

[9]龙斌,李丹阳.功能性训练的科学内涵[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2):72-76.

On the Analysis of “Asymmetry” Phenomenon in Competitive Sports

WANG Wei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Guizhou, China)

2019年贵州省省级本科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基于社会需求导向下篮球普修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9004)资助。

王伟(1983—),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竞技力量现象
竞技精神
麦唛力量 (一)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孤独的力量
花与竞技少女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怀疑一切的力量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竞技体育